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庸之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精品成语 >

中庸之道

中:中和。庸:平常。道:主张、思想、学说。① 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主张待人处世要采取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闻一多《什么是儒家》:“儒家之所以不能不讲~,正因他是站在中间的一种人。”② 比喻折中调和、消极保守的一种处世态度。李劼人《暴风雨前》四部:“算了罢,也不下流,也不上流,依然还我的~好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近义〕不偏不倚
  • 上一篇:中西合璧
  • 下一篇:中原逐鹿

“中庸之道”的意思、出处、故事 - 成语大全 -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中庸之道

 【出处】: 《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故事】: 春秋时代, 重视礼仪, 却很少讲到“仁”。到了孔子, 他批判继承了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他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说法,如说过“克己复礼为仁”,还说过“爱人”就是“仁”……实际上“仁”的核心是“忠恕”,即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基于这个观点,孔子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就是处世待人,不要偏激、极端,要折中调和,比如行事,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
【意思】: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这是儒家的道德准则。中:折中、调和。庸:平庸、平常。
【古例】: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闻一多《什么是儒家》:“儒家之所以不能不讲中庸之道,正因他是站在中间的一种人。”
  • 上一篇:中心摇摇
  • 下一篇:忠心耿耿

中庸之道

指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后用来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

(同)不偏不倚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本为儒家的一种道德标准。后指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中庸:折中,调和。

☚ 执两用中   八面光 ☛
处世态度

处世态度

做人处世的态度:为人(为人处事)
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
以贫富为标准确定婚姻的一种世俗态度:嫌贫爱富 爱富嫌贫
以人生为游戏的态度:游戏人间 游戏尘寰
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处世:游戏人生
对社会生活采取嘲弄或不放在眼里的消极态度:慢世 玩世不恭
对世事不认真而行为狂放:玩世不羁
道家的一种消极处世态度:知荣守辱 知白守辱
不留恋人世,对人生持消极态度:看破红尘
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和光同尘 和光混俗 浑俗和光 同尘和光 含光混俗
为保全自身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养恩 养相体 明哲保身 明哲防身
高远的处世态度:云心鹤眼

☚ 各种态度   态度严肃 ☛

中庸之道

儒家提出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认识的方法。中庸,亦称中行、中道。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论语·先进》载:“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认为在德行方面,做不到和做过了头都有所偏失,皆非周全之道。《中庸》作者发挥这一思想,认为中庸是君子的生活原则。“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是道德认识原则,“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也是政治实践原则,“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后成为儒家的方法论基本原则,在中国伦理思想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zhongyong zhi dao

儒家的伦理原则,指处理各种事情和关系时,要采取不偏不倚、无过和不及的态度。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不偏不倚;庸,常、不变;至,顶点。这句话说的是,中庸这种美德真是达到了顶点啊!在他看来,“过”和“不及”都不合于中庸之道,即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是一样,都不是实行道德规范的正确态度。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为后来的儒家学派所继承和发展,相传子思写成《中庸》一书。其作者认为执行“礼”,智者贤者“过之”,愚者不肖者“不及”,强调要用中庸纠正极端。南宋朱熹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书集注》)他所说的不偏,即不偏离封建统治秩序;不易,即不改变三纲五常的封建教条。中庸之道后来泛指平庸、保守、不求上进的观念。鲁迅《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由命,第二就是中庸。”宋朝程颐、朱熹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从而成为儒家的经典。

☚ 仁   三从四德 ☛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意思是:中庸是达到了顶点的一种美德。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并认为“过”和“不及”都不合中庸之道。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用此语,指不偏不倚,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可分成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恶行的特征,只有适中才是美德。就这个意义上说,中庸之道在哲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后又有人把中庸泛指平庸、妥协、调中、保守、就这个意义上说,中庸之道具有消极意义。

☚ 过犹不及   因势利导 ☛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为儒家重要教育观点之一。主要内容有:(1)关于教育作用与人性的看法,认为人具有先天本性,强调教育的作用在于顺从人的先天素质的发展,但在发展先天素质中,后天的教育还是重要的。即“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论述了中庸是天下万物必须执行的根本法则。对人来讲,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认为存在着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个性差异。《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重视个性差异,同时鼓励“困知”,“勉行”的作法。(4)阐述了学习过程分五个步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朱熹注说:“学问思辩,学而知也。笃行。利而行也。”(5)初步揭示了思想道德的形成与掌握知识的关系问题。认为“尊德性而道问学”。道,即由。朱熹注: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道问学”重读书,重视后天的努力。“尊德性”则重修养,尊重天生的德性。宋代的朱熹和陆九渊对此治学方法展开过辩论。朱熹主张先道问学,“即物穷理”,陆九渊主张先尊德性,“发明本心”。中庸之道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影响很大。南宋时,朱熹把《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在一起,称“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官定的基本教科书,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 中论中的教育思想   中庸书院 ☛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

middle-of-the-road;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golden (/happy)mean
❍ 但是,狗和猫不是仇敌么?它却虽然是狗,又很象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似的脸来。(《鲁迅选集》Ⅱ—54) Now dogs and cats are mortal enemies,but this pug,although a dog,looks very much like a cat,so moderate,affable and self-possessed,its smug air seeming to say: “Everyone else goes to extremes,but I practise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中庸之道zhong yong zhi dao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中庸之道

doctrine of the mean


中庸之道

moderation

中庸之道zhōnɡ yōnɡ zhī dào

中庸:折中。指对人对事采取不偏不倚、折中的态度。the doctrine, middle of the road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

【解义】儒家的一种主张,引申为待人、做事不偏不倚,居于中间地位。
【用法】处理事情采取折中态度,不偏重于任何一方,可用此语。
【例句】他的做事原则不离~,所以他从不走极端。
【近义】不偏不倚
【反义】偏听偏信

中庸之道zhōnɡ yōnɡ zhī dào

中:折中。庸:平常。道:主张;学说。本为儒家主张,即待人处世应采取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折中持平态度。《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例】在这个问题上,他来了个~,既不反对,也不赞成。

中庸之道zhōnɡ yōnɡ zhī dào

【释义】指以不偏不倚的方法处理事情。
?不偏不倚???? ???? ??.
????.
?? ??? ???? ??.
【例句】1.不要太偏激或太保守,最好能合乎中庸之道。
??? ?? ?????? ????? ???? ? ?? ????? ??.
2.两个领导针锋相对,我只好以中庸之道的态度,尽量都不得罪。
? ???? ??? ???? ????, ?? ?? ? ?? ????? ????? ??? ?? ?????.
?针锋相对???? ????.
【近义词】不偏不倚
【反义词】偏听偏信

中庸之道zhōnɡ yōnɡ zhī dào

中:中和。庸:平常。道:主张、思想、学说。
❶ 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主张待人处世要采取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闻一多《什么是儒家》:“儒家之所以不能不讲~,正因他是站在中间的一种人。”
❷ 比喻折中调和、消极保守的一种处世态度。李劼人《暴风雨前》四部:“算了罢,也不下流,也不上流,依然还我的~好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近义〕不偏不倚

折中调和、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

格式 直叙式。
释义 中庸:儒家的一种主张,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道:道理,主张,学说。
出处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举例 那父老中有前番那几个刚直的,挺身向前,厉声说道:“吾等适才分处,甚得中庸之道。”(《醒世恒言》第二卷)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

不偏不倚
bu pian bu yi
【中庸之道】 原是儒家的主张,现也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的折衷态度。源出《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不偏不倚】 不倾向于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有时也指“刚好”“正中目标”。
﹝例﹞ 儒家之所以不能不讲中庸之道,正因他是站在中间的一种人。(闻一多:《什么是儒家》) 文艺上的“第三种人”也一样,即使好象不偏不倚罢,其实是总有些偏向的,平时有意的或无意的遮掩起来,而一遇切要的事故,它便会分明的显现。(鲁迅:《南腔北调集·又论“第三种人”》)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

道:主张,学说。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例〕在这个问题上,多数人持~,只有少数人的态度倾向于他。
【提示】有时含贬义。

中庸之道zhōngyōngzhīdào

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指折中而无过与不及。

中庸之道zhōnɡ yōnɡ zhī dào

❶ 原指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 不过头也无不及。庸: 平常,不变。道: 主张,学说。
❷ 后泛指不偏不倚、调和执衷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zhōnɡ yōnɡ zhī dào

【解义】 儒家的一种主张。引申为做事、待人不偏不倚,居于中间地位。
【用法】 处理事情采取折中态度,不偏重于任何一方,可用此语。
【例句】 他的做事原则不离~,所以他从不走极端。
【近义】 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反义】 偏听偏信、厚此薄彼

中庸之道zhong yong zhi dao

中:折中,指既不过头也无不及。庸:平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后来指待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
【近】不偏不倚允执其中
【反】厚此薄彼畸轻畸重
【注意】中,不读zhong;庸,不可理解为“庸俗”。

2G44【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

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折中,调和。庸:平常。道:道理,这里指处世哲学。

中庸之道zhōngyōngzhīdào

〔偏正〕 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处世态度。语本《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的。”
△ 多用于描写为人处世方面。
【近义】执两用中
〖反义〗厚此薄彼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处世态度。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的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 是合于 ‘中庸之道’ 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