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庸之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精品成语 > 中庸之道 中:中和。庸:平常。道:主张、思想、学说。① 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主张待人处世要采取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闻一多《什么是儒家》:“儒家之所以不能不讲~,正因他是站在中间的一种人。”② 比喻折中调和、消极保守的一种处世态度。李劼人《暴风雨前》四部:“算了罢,也不下流,也不上流,依然还我的~好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近义〕不偏不倚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中庸之道 【出处】: 《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故事】: 春秋时代, 重视礼仪, 却很少讲到“仁”。到了孔子, 他批判继承了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他认为没有仁,也就谈不上礼。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说法,如说过“克己复礼为仁”,还说过“爱人”就是“仁”……实际上“仁”的核心是“忠恕”,即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基于这个观点,孔子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就是处世待人,不要偏激、极端,要折中调和,比如行事,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 【意思】: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这是儒家的道德准则。中:折中、调和。庸:平庸、平常。 【古例】: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闻一多《什么是儒家》:“儒家之所以不能不讲中庸之道,正因他是站在中间的一种人。”
中庸之道指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后用来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同)不偏不倚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本为儒家的一种道德标准。后指为人处事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中庸:折中,调和。 ☚ 执两用中 八面光 ☛ 处世态度 处世态度做人处世的态度:为人(为人处事) ☚ 各种态度 态度严肃 ☛ 中庸之道儒家提出的道德生活和道德认识的方法。中庸,亦称中行、中道。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又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论语·先进》载:“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认为在德行方面,做不到和做过了头都有所偏失,皆非周全之道。《中庸》作者发挥这一思想,认为中庸是君子的生活原则。“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是道德认识原则,“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也是政治实践原则,“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后成为儒家的方法论基本原则,在中国伦理思想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zhongyong zhi dao儒家的伦理原则,指处理各种事情和关系时,要采取不偏不倚、无过和不及的态度。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不偏不倚;庸,常、不变;至,顶点。这句话说的是,中庸这种美德真是达到了顶点啊!在他看来,“过”和“不及”都不合于中庸之道,即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是一样,都不是实行道德规范的正确态度。孔子的中庸之道思想为后来的儒家学派所继承和发展,相传子思写成《中庸》一书。其作者认为执行“礼”,智者贤者“过之”,愚者不肖者“不及”,强调要用中庸纠正极端。南宋朱熹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四书集注》)他所说的不偏,即不偏离封建统治秩序;不易,即不改变三纲五常的封建教条。中庸之道后来泛指平庸、保守、不求上进的观念。鲁迅《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由命,第二就是中庸。”宋朝程颐、朱熹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从而成为儒家的经典。 ☚ 仁 三从四德 ☛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意思是:中庸是达到了顶点的一种美德。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并认为“过”和“不及”都不合中庸之道。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用此语,指不偏不倚,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可分成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恶行的特征,只有适中才是美德。就这个意义上说,中庸之道在哲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后又有人把中庸泛指平庸、妥协、调中、保守、就这个意义上说,中庸之道具有消极意义。 ☚ 过犹不及 因势利导 ☛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为儒家重要教育观点之一。主要内容有:(1)关于教育作用与人性的看法,认为人具有先天本性,强调教育的作用在于顺从人的先天素质的发展,但在发展先天素质中,后天的教育还是重要的。即“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论述了中庸是天下万物必须执行的根本法则。对人来讲,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认为存在着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个性差异。《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重视个性差异,同时鼓励“困知”,“勉行”的作法。(4)阐述了学习过程分五个步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朱熹注说:“学问思辩,学而知也。笃行。利而行也。”(5)初步揭示了思想道德的形成与掌握知识的关系问题。认为“尊德性而道问学”。道,即由。朱熹注: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道问学”重读书,重视后天的努力。“尊德性”则重修养,尊重天生的德性。宋代的朱熹和陆九渊对此治学方法展开过辩论。朱熹主张先道问学,“即物穷理”,陆九渊主张先尊德性,“发明本心”。中庸之道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影响很大。南宋时,朱熹把《中庸》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在一起,称“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官定的基本教科书,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 中论中的教育思想 中庸书院 ☛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middle-of-the-road;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golden (/happy)mean 中庸之道zhong yong zhi dao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中庸之道doctrine of the mean 中庸之道moderation 中庸之道zhōnɡ yōnɡ zhī dào中庸:折中。指对人对事采取不偏不倚、折中的态度。the doctrine, middle of the road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解义】儒家的一种主张,引申为待人、做事不偏不倚,居于中间地位。 中庸之道zhōnɡ yōnɡ zhī dào中:折中。庸:平常。道:主张;学说。本为儒家主张,即待人处世应采取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折中持平态度。《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之道zhōnɡ yōnɡ zhī dào【释义】指以不偏不倚的方法处理事情。 中庸之道zhōnɡ yōnɡ zhī dào中:中和。庸:平常。道:主张、思想、学说。 折中调和、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格式 直叙式。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不偏不倚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道:主张,学说。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zhōngyōngzhīdào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指折中而无过与不及。 中庸之道zhōnɡ yōnɡ zhī dào❶ 原指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 不过头也无不及。庸: 平常,不变。道: 主张,学说。 中庸之道zhōnɡ yōnɡ zhī dào【解义】 儒家的一种主张。引申为做事、待人不偏不倚,居于中间地位。 中庸之道zhong yong zhi dao中:折中,指既不过头也无不及。庸:平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后来指待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态度。 2G44【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折中,调和。庸:平常。道:道理,这里指处世哲学。 中庸之道zhōngyōngzhīdào〔偏正〕 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处世态度。语本《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的。” 中庸之道zhōng yōng zhī dào《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处世态度。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的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 是合于 ‘中庸之道’ 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