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学古诗文基本词汇︱前言 前言 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语文教育界甚至整个教育界对古诗文越来越重视,但目前古诗文的教学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在语言训练方面下的工夫还不够大;二是缺乏一个基本词汇的清单;三是学生缺乏与教材相配合的阅读材料,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四是相当多的老师教得偏死,相当多的学生学得偏死。 本书既想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份词汇清单和较为丰富的阅读材料,又想引导学生根据古汉语模糊性强的特点灵活掌握词汇,并使其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提高,良好的学习方法得以形成。 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 一、大体确定了中学生应掌握的词汇范围,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有较为明确的目标,能够有所遵循。 中学古诗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易古诗文的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无非有两个途径,一是掌握词汇,二是把握句式。 由于古诗文的灵活性很强,词汇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中学古诗文教学一直缺乏一个基本词汇的清单。 教育部虽然规定了135个常用词,但这对于阅读浅易文言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据我们估计,初中生最少应掌握10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而高中生的词汇量则应在1300个以上。 本书所收词汇基本能达到这个要求,从而适合教与学的要求。 二、选例精当,而且较丰富,并有较详细的解释。 例句的作用在于帮助读者理解词义,本书在选例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尽量选择既含有某个需解释的常用词又含有其他常用词的句子。 二是例句尽量明白易懂,有些难度较大的地方都做了注释甚至翻译,解释中还渗透了语法。 三是尽量照顾诗句与文句的比率,以利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四是尽量选取名言警句或思想内容较好的句子,使读者同时在多方面受益。 五是例句既从统编教材中适当收取,又从其他古籍中收取,以便实现学习的迁移。 六是尽量为读者提供较为充分的语言环境。 本书每个义项绝大多数都提供了2个或2个以上的例句,并尽量做到既简洁又保证语意的完整。 三、在注意古今汉语词义区别的同时,注意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古今汉语词义的区别是同类工具书都注意到的,但其联系却只有商务印书馆所出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予了特别的注意。 本书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了成语的作用并将现代汉语中的“同义合成词”与古诗文中的“同义词连用”这两种语言现象联系起来,从而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设了更多的桥梁;不但利于古诗文词汇的把握,而且可加深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理解并丰富现代汉语词汇。 成语中往往包含着古汉语词汇,如“欲盖弥彰”,其中除了“盖”都属于古诗文基本词汇。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成语的概念比较宽泛,凡习惯使用的固定词组均被视为成语。 同义合成词在古诗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未得到重视,实际上它就是古诗文中同义词连用的结果。 如王符“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潜夫论》)中的“商”和“贾”、“车”和“舆”、“填”和“塞”、“道”和“路”都属于同义词的连用。 认识到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就可以通过其中已明其义的词去推断另外一个尚未了解的词,如通过“商”即能推断“贾”也是“商”的意思,通过“车”即能推断“舆”也是“车”的意思。 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合成词直接推断其中某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的意义。 如通过“必定”这个词可以推出“必”在古汉语中有“一定”的意思,通过“务必”这个词又可以推出“务”在古汉语中也有“一定”的意思。 当然,这还需要在文句中加以印证。 了解古汉语中同义词的连用与现代汉语中同义合成词的关系,对古诗文词汇的掌握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本书比较符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当代中学生既有注意力和意志力较差的弱点,又有自主性强、思维较活跃的长处。 本书在义项的选取、例句的选取和解释上,在所提供的练习上,在古诗文特殊语言现象的说明上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介绍上,都力求简明、简短、有趣,从而使中学生易于接受,并有可能在阅读过程中进而使自己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乃至整个的接受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更好地得到发展。 五、本书更多地考虑了古诗文的实际。 自清末西方语法体系传入我国以来,现代汉语乃至古诗文的研究和教学大多套用西方语法体系,既繁琐又不切用。 而实际上汉语特别是古代汉语与西方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其具有模糊性和音乐性较强上。 基于古诗文的这两大特点,本书在“古诗文中的特殊语言现象”中不但提出了作用很大而至今尚未引起重视的“同义词连用”现象和“对文”现象及独特的叠字、双声、叠韵现象,而且对虚词、通假字、被动句、判断句都从新的视角进行了阐释,使读者在纷纭复杂的语言现象中能够理出头绪,并能举一反三。 此外,古诗文中还存在着反训、互文、偏义复词这几种近乎不可思议的语言现象,但若从古诗文模糊性强的特点来认识,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古汉语词汇的模糊性强,语境的作用就必然很大。 反过来说,语境的作用大,词汇的模糊性就可以很强。如“沽”既有“买”的意义又有“卖”的意义,“乞”既有“求”的意义又有“给”的意义。 这就是反训。 互文是相对应位置上两个字的词义共享,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明月”和“关”在整个语境中都是不可分时代的,这句诗的意思应理解为“秦汉时代的明月和明月照耀下的关口”这在西方分析性的语言中是不可思议的,而古汉语中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存在。 偏义复词也是如此,即使在现代汉语中仍有遗存。如“这人有个好歹怎么办?”“好歹”中“好”的意义因为节奏的需要被消解了。 六、由于以上特点,本书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本书名为《中学古诗文基本词汇》,但它决不仅仅是一份词汇清单,它不仅配有练习,附有古诗文特殊语法现象等其他相关内容,而且渗透着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这种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东西。 当代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是思维的载体,而且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更以其较强的模糊性和音乐性成为思维发展的康庄大道。 模糊性虽然影响着信息接收的效率,但它有益于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性则特别有益于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潜意识的开发。 而创造力正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尤其是辩证思维和潜意识的外化。 中国人聪明,从小接受古诗文教育的人更聪明,这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但这里的关键还是方法。只有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会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与日俱增甚至突飞猛进,其潜能才会得到较好开发,其心理乃至生理健康才会得到促进。 方法有相对具体一些的,有更加抽象的。 更加抽象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思想方法,也即思考方法。 本书一再强调注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词汇,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这是最高明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意义无可估量。 本书所强调的成语利用、现代汉语中双音词与古诗文中同义词连用之间的沟通,则属于较为具体的方法。 但这些方法的利用也离不开正确的思考方法,即离不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把握词汇的意识和能力。 当然,它反过来又有助于这种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人们都知道兴趣很重要,但我们更应进一步认识到真正的、持久的兴趣来自正确的思考,来自很好的思考方法,而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在思考方法方面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理想的舞台。 本书是“利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教育”这一国家级课题“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之子课题的成果。 该课题得到了中央教科所有关领导的重视,华国栋同志多次亲临塘沽指导,区教育局和教育中心的领导也格外关注,冯宜冰同志还亲任课题组的负责人。 各实验校的有关领导和教师都积极参与,进行着创造性工作,从而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本书的编写也得到了许多同志的指导或支持。 天津古籍出版社社长刘文君、副编审窦永丽、区教育中心的领导宋德祥、祝介佩等同志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原古籍出版社的编审孙致中先生详细审阅了全稿,并进行了十分认真细致的修改,这里一并致谢。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常用词典》(陈复华、楚永安主编)、《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代汉语》(王力主编)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纲要》(周秉钧著)。 如果说本书有成功之处,那也是因为有了这些著作的基础。 当然,由于水平和时间所限,不足甚或错谬之处在所难免,恳望方家和广大读者指正。《中学古诗文基本词汇》编写组 2004年4月 |
☚ 中学古诗文基本词汇︱凡例 中学古诗文基本词汇︱参编人员 ☛ 000097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