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甘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甘松

甘松

地名。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

☚ 蹇滞   相国参军 ☛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根皮 > 甘松香 > 甘松
甘松  gānsōng

即甘松香。

甘松

药名。出《本草纲目》。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或匙叶甘松N. jatamansi DC. 的根及根茎。主产四川、甘肃。甘、辛,温。入脾、胃经。理气止痛,醒脾开胃,活络通经。
❶治精神忧郁,胃脘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头痛,霍乱转筋。煎服3~6g。
❷煎水含漱治牙痛; 煎水洗治脚气浮肿。本品含马兜铃-1 (10)-烯-2-酮、马兜铃烯、马兜铃-9-烯-1 α-醇、甘松酮 (Nordostachone)、缬草酮(Valeranone)。挥发油对动物具镇静和一定的安定作用,缬草酮有抗电惊厥及心律不齐作用,并能降压、抗溃疡。匙叶甘松醇提物对离体肠、子宫及支气管平滑肌有抑制作用。

甘松gān sōng

《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甘松(10)。药名。
【基原】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开宝本草》)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宽叶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e DC.的根茎及根。
【别名】香松(《中药志》)。
【性味】甘,温。
❶《开宝本草》:“甘,温,无毒。”
❷《汤液本草》:“气平。”
❸《本草从新》:“辛甘,温。”
❹江西《中草药学》:“甘,温,有小毒。”
【归经】入脾、胃经。
❶《本草汇言》:“入足太阴、阳明经。”
❷《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用主治】理气止痛,醒脾健胃。治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癔病,脚气。
❶《本草拾遗》:“主黑皮䵟𪒟,风疳齿𧏾,野鸡痔。”
❷《日华子本草》:“治心腹胀,下气。”
❸《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
❹王好古:“理元气,去气郁。”
❺《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头痛、腹痛及精神忧郁等证,并能驱蛔,凡因蛔虫而发惊痫者,用此有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八分至一钱半;或入丸、散。外用:泡水含漱或煎水洗。

甘松ɡānsōnɡ

中药名。出《本草纲目》。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chinensis Batal. 或匙叶甘松香N. Jatamansi (Wall. )DC. 的根与根茎。主产于四川、甘肃。辛、甘,温。入脾、胃经。理气止痛, 醒脾开胃。治胃痛、胸腹胀满、食欲不振、头痛, 煎服:3 ~6 克。煎水洗, 治脚气浮肿; 煎水含漱,治牙痛。本品含挥发油, 其主成分为甘松酮、缬草酮。挥发油对家兔、小白鼠或青蛙均有镇静和一定的安定作用, 缬草酮有抗电休克及抗心律不齐作用。匙叶甘松香醇提取物对离体肠、子宫与支气管平滑肌有抑制作用。

甘松

甘松

甘松

甘松,又名香松、甘松香。始载于《本草拾遗》。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及匙叶甘松N. jatamansi DC. 的根及根茎。秋末冬初茎叶将枯萎时采挖,去净泥沙、须根,晒干。
根茎短,上端有地上茎及多层枯叶的残基,呈狭长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多弯曲,单一或数条交结、并列或分枝,长5~15cm,直径0.3~1cm。表面粗糙,皱缩,棕褐色,有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成层,常裂成不规则片状,木部黄白色。气香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主产于四川省; 此外,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亦产。
本品味辛、甘,性温。归脾、胃经。功能理气止痛,醒脾健胃。主治胃痛、心腹胀满卒痛、头痛、牙痛、脚气浮肿等证。甘松治胃痛,以气滞挟寒者为宜,多与山柰合用,也常与香附、沉香之类配用。如兼脾胃气滞而食少者,于健运脾胃方中加用甘松,则更有顺气开胃作用,疗效更佳。其治心腹胀满,亦属“理元气,去气郁”之功,常与木香,厚朴配伍应用。近人张山雷氏自定“霍乱药酒方”,用甘松合干姜、附子、吴茱萸、黄连诸味,专治寒霍乱转筋入腹的证候,谓能温运脾胃,活络通经。甘松治头痛,常与白芷、川芎配伍。如眩晕属于风痰为患者,《鸡峰普济方》有松香丸,即本品与半夏曲、天南星、陈皮同用。甘松外用,可治肾虚牙痛,如《经效济世方》与硫黄等分,泡汤漱口。风疳虫牙,龈肉腐烂,《圣济总录》用甘松与腻粉、芦荟、猪肾(切炙)为末,夜卧漱口后贴之,吐涎出即愈。甘松治湿脚气,足膝浮肿,有收湿之功,如《普济方》甘松汤,即以甘松、荷叶、藁本三药,煎汤淋洗。甘松辛甘芳香,舒气解郁,温而不热,香而不燥,甘而不滞,为治疗气机郁滞,心腹诸痛的常用药物。其作用与山柰类似,而山柰气多辛窜,甘松则甘多于辛,以此为别。但甘松毕竟属于辛香之品,多用亦能耗气伤津,气血虚而挟热者慎用。煎汤,5~10g。
实验研究:甘松香根及根茎含马兜铃-1(10)-烯-2-酮、马兜铃-9-烯-1α-醇、9-马兜铃烯、1(10)-马兜铃烯、1,2,9,10-四去氢马兜铃烷、甘松酮、缬草酮、甘松新酮、德比酮、甘松香醇A、马阿里醇、β-马阿里烯、广藿香醇、β-广藿香烯等。
匙叶甘松香根和根茎含马兜铃-1(10)-烯-2-酮、马兜铃-9-烯-1α-醇、马兜铃烯、马阿里醇、甘松酮、缬革酮、戊酸牻牛儿醇酯、戊酸香茅醇酯、甘松醇、甘松素、甘松酸、山芹醇、白菖烯、白菖烯醇、甘松薁醇等。又含猕猴桃碱。
甘松与缬草相似,有镇静及一定的安定作用,但毒性较缬草为强。缬草酮尚有抗惊厥(最大电休克)及抗心律失常作用,能拮抗狗因冠脉结扎而引起的室性异位早搏及乌头碱性心房颤动; 而延长不应期及减慢心率的作用弱于奎尼丁。宽叶甘松对支气管、肠胃道平滑肌有解痉作用,并能降低动物血压。

☚ 枫香树叶   九香虫 ☛

甘松

甘松

蒙古名乌奴尔图—胡吉、邦伯依。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i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及匙叶甘松(N. jata-mansi cwall. DC.)的干燥根及根状茎。春、秋二季皆可采挖,而以秋季产者为佳。挖取后去净泥沙,不可用水洗,以免损失香气;除去残茎及须根,阴干。
本品味甘,性凉、轻、钝、稀、柔。其功效、应用与缬草同。

☚ 石花   缬草 ☛

甘松

甘松榜贝

本品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或匙叶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杂质,阴干。
味苦,性凉。功能清热解毒,消肿。主要用于陈旧热,毒热病,脾病,虫病,外症肿疡。本品与金腰草、唐古特乌头、岩精膏等配伍,制成七味甘松汤散,主治陈旧热,毒热病。本品与木香、草木樨、大黄等配伍,制成中毒总平丸,主治中毒症。

☚ 草莓   草木樨 ☛

甘松

甘松

甘松,维吾尔药物名孙布力 其尼,别名孙布力 斯尼。为败酱科植物甘松香Nardostachys chinensisBatal.的根茎和根。我国分布于西南部,即主产于四川;此外,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亦产。
甘松香干燥的根茎及根,全形弯曲如虾,上粗下细。根茎上附有地上茎残基及多层的枯叶残基,长为1—2 cm;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至黄色;呈狭长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地上茎残基中空,显棕色。主根条柱形,单一,有的数股交结,并列或分枝,长为5—13 cm;表面皱缩,呈棕褐色,常裂成片状;中心木质部灰棕色,老根下部为单一中柱,而上部有2—4个分体中柱。幼根和须根弯曲,表面皱缩,浅棕黄色。气芳香,味苦。以主根肥壮、条长、芳香味浓、无碎片泥砂者为佳。
本品性干热,味甘微辛。功能生干生热,补脑补心,降压安神,通尿通经,健胃开胃,补肝利水,燥湿止汗等。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脑、心疾病,如脑虚、心虚、气急、心律不齐、高血压、神经衰弱和寒性闭尿、闭经及湿性胃虚纳差、肝虚腹水、多汗等。
❶配艾叶和檀香服用增食欲、健胃。
❷以冷水服用治恶心、心悸和胃酸痛。调芫荽汁滴眼除红眼和明目、生睫毛、敛湿。
❸调没食子树实滴眼止多泪。
❹外敷于胃部可健胃和消炎。涂于全身可收汗爽身。
❺将其置于面粉中熟之,外敷患处愈疮。
❻涂于布,置于阴道处止子宫出血敛湿。
❼水煎后坐浴对胃、子宫病证及炎证有疗效,并能通经(将其500 g煎于750 g葡萄汁剩半,在日光下晒三星期后使用效果更佳。
内服3—5 g,外用适量。本品对肾有害,矫正药为西黄耆胶、玫瑰花油。若本品缺货,可代用等量香茅或桂叶。本品可入蜜膏、糖浆、片剂、小丸、敷剂、洗剂、散剂等制剂。
实验研究:甘松香的根和根茎含马兜铃烯-1(10)-2-酮[1(10)-aristolen-2-one],甘松酮(nard ostachone即1,8,9,10-tetradehydroaristolan-2-one)、德比酮[debilon 即9-hydroxy-△′(10)-aristolen-2-one],9-马兜铃烯(9-aristolene)、1(10)-马兜铃烯[1(10)-aristolene]、1,2,9,10-四去氢马兜铃烷(1,2,9,10-tetradehydroaristolane),马兜铃烯-9-醇-1(9-aris-tolen-I-α-ol)、缬草酮(valeran-one)、甘松新酮(nar-dosinone)、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异甘松新酮(isonardosinone)等。
本品具有:
❶中枢镇静作用:甘松香制剂对蛙、兔有与缬草相似的镇静效果,而毒性较小。
❷抗心律不齐:缬草酮有抗心律不齐作用,且较安全。对异位性室性节律(冠状动脉二期结扎的不麻醉犬)的抑制,强于奎尼丁及本植物挥发油,而在损伤性心房扑动及乌头碱性心房颤动方面的抑制,则与奎尼丁相同。
❸抗菌作用:实验证明所取的10种中药,除甘松香在1:80的浓度尚有抑制细菌作用外,其余急性子、夹竹桃、商陆、紫河车、干漆、风茄花、鬼臼、芫花、蓖麻子等9种中药,不论水煎剂或醇乙醚浸出液,从1:40浓度开始即无抑菌作用。

☚ 蜘蛛香   黄华柳 ☛

甘松

❶地名。古为吐谷浑地,在今甘肃迭部县一带。西晋永嘉(307—313)末,鲜卑慕容氏吐谷浑率部自辽东西徙于枹罕及甘松,其子孙世据此地。十六国时,前凉置甘松护军,西秦置甘松郡,故治在今甘肃宕昌县西南。北魏置甘松县。北周建德六年(577),改置芳州,以其地多甘松芳草为名;治所在封德(今甘肃迭部县东南)。
❷山岭名。又名松叶岭、松子岭,以其地多产甘松得名。在四川松潘县境,在今县治西南15里(一说300里)。古时谓江水发源地。唐开元十九年(731),吐蕃请交马于赤岭并互市于甘松岭。明之松潘卫、清之松潘厅、今之松潘县皆因此山而得名。

甘松

十六国前凉张骏置甘松护军,约在今四川若尔盖县、甘肃迭部县一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