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甘松香 甘松香 gānsōngxiāng 亦稱“苦彌哆。”敗醬科,多年生矮小草本。產於四川松州者,其味甘香,最為著名,故稱。根狀莖短,基葉叢生,莖葉對生,披針形。秋季開花,管狀,淡紅色,排成球狀密傘形。每花具一或兩苞片,冠頂五裂。瘦果倒卵形。根莖入藥,亦可做香料。分佈於我國川、甘、青等地。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甘松香》:“〔釋名〕苦彌哆。時珍曰: 《金光明經》謂之苦彌哆。”又〔集解〕引蘇頌曰:“今黔、蜀州郡及遼州亦有之,叢生山野,葉細如茅草,根極繁密,八月採之,作湯浴,令人身香。”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根皮 > 甘松香 甘松香 gānsōngxiāng 省稱“甘松”。敗醬科植物甘松香或寬葉甘松香的乾燥根莖及根。全形彎曲如蝦,上粗下細。棕黑色。主根條柱形,粗如小指,表面皺縮,棕褐色。主治胃痛,胸腹脹痛,頭痛,癔病。宋·蘇頌《本草圖經·草部·甘松香》;“遼州亦有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甘松香》:“〔發明〕時珍曰:甘松芳香能開脾鬱。” 
甘松香 甘松香gān sōng xiāng《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甘松香(7)。药名。详见于“甘松”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