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跋 跋 曲彦斌先生主持编纂的巨作《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即将付梓刊行, 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他为此付出了无数的日夜和汗水, 更凝结着他的学术意识与追求。 我为其多年挚友, 觉得此时应该说点什么, 因为多年的交往, 我对其人品与学品是十分熟悉的。 但由于我的懒惰, 除了为他的力作《民俗语言学》写了篇不像样的书评而外, 再没为他写过什么, 心里总觉得欠下些东西, 于是主动提出为本书写点文字, 以找些心理补偿。 然而序是作不成的, 自觉功力与名气都不够, 只好写段小文章, 放在书后, 权且算作跋。 因为说得深了浅了、 对了错了, 无碍大局; 放在书后, 又不惹人注意, 指斥的意见少, 这样既得到了心理补偿, 又不招来麻烦, 岂不乐乎? 我与曲彦斌先生的相识, 是在1986年, 是为了出版他的力作《民俗语言学》, 社里要我做这书的责任编辑, 那时他还在行政部门做个负责人。 这样一部学术专著, 完全是他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 在与他见面之前, 听说他没进过大学校门, 是凭着对学术的兴趣和热爱, 凭着刻苦的自学来钻研和写作的。 听到这些, 我觉得多少有些传奇色彩, 对他产生了兴趣。 一日, 办公室来了一位个子不高, 戴副眼镜, 一副干部气的人, 办公室同仁介绍说, 这就是曲彦斌, 《民俗语言学》的作者。 我们握手、 寒暄、 交谈, 初时我实在难以把那样一部艰深冷僻的学术著作, 同眼前这位极普通的人联系在一起, 然而, 这是事实。 在与他的交谈中, 我知道他对这门学科倾注的心血, 无数的酷暑与严寒, 他俯首案前, 一盏小白炽灯下, 查阅古今文献, 梳理总结, 用秃了几支钢笔。 这样一部学术专著, 实质上是他的人生追求与奉献。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但他又是聪明人与大智者。 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就在这不经意的时刻、 平常的空间见面相识了。 《民俗语言学》是一门新的学科, 是曲彦斌先生通过一系列理论的、 实践的探讨, 比较系统地说明了这门科学的客观存在, 是他在调查、 归纳、 整理、 总结古今民俗与语言理论、文献的基础上独创的一门新科学理论。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 中认为: 原始人就有一种信念,“认为语言就是一种习惯, 一种跟衣着或装备相类似的风尚”。 民俗与语言紧密联系的这种现象, 在周秦时代设“輶轩使者”采集方言时就已经明确认识到了。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 也是人类生活的产物, 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又反映和表现着人类的生活。 人类的生活, 说到底就是民俗生活, 无论哪个阶层、哪个民族都活动在大量的、 经常的、 琐细的日常生活之中, 那些普普通通的亲友之情、 邻里关系、 衣食住行、 生老病死, 无不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认识方式和生存方式。 某一语言共同体就是同某一民俗共同体紧密相联。 这种现象对于民俗语言学有着特殊的意义。 《民俗语言学》分别从文字、 语言、 语汇、 语义、 语法、 修辞、 方言、 俗语、 语体、 副语言习俗、城乡语言习俗、 数字习俗、 称谓语俗、 语讳学、 言语风尚等14个方面, 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民俗语言学的基本内容, 展示了民俗语言学的科学性与生命力。 曲彦斌先生后来的科学研究及其专著, 都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和前提的。 于是, 相继出版了《副语言习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民间秘密语》(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江湖隐语行话的神秘世界》、 《俗语古今》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民间隐语行话》 (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等 一系列专著, 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或云填补空白, 或云开辟了一条新路, 赞美之词, 肯定之语, 还是很多的。不过我不想重复了, 以免给人以吹捧之嫌。 因为有书在, 想读的人不妨找来读读, 结论自然就会有了, 如何品评全在于君。 曲彦斌先生之于隐语行话的研究, 这些书足以证明他是花了许多的心血与时光, 决不是靠玩闹之趣, 兴致忽起, 偶一为之所凑成的, 更不似凭猎奇之心态的故弄玄虚, 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态度与文化研究的观点。 说他是这方面的专家、 学者绝不是溢美之辞。 他运用民俗语言学的科学方法, 将隐语行话置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梳理、 探讨, 对隐语行话的性质、 源流、 类型、 构造方式、 社会功能, 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及其传承、 扩布的基本规律诸方面, 从历史、 语言、 民间文化、 社会心理等多维视野, 进行立体式的综合研究、 透析, 运用符号学等现代科学方法进行阐述, 开拓了一条比较宽阔的隐语行话研究的途径。 即使在《中国乞丐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典当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这样两部研究下层社会文化的专著中, 作者也没忘记对其中的隐语行话事象的探讨, 拓宽了认识的视野。 这部《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 可以说是曲彦斌先生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总结, 是一个里程碑。 中国的语言文化之树, 在其漫长的发育成长过程中, 出落得茁壮丰满, 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 走进中国的语言文化世界,仿佛在名山胜水游览, 阅不尽的山光水色, 然而要奈得住孤寂与困苦, 因为有山高水险、 风吹雨打, 尤其是只身前行, 连一个伴侣都找不到, 没有倾听与呼应, 只有你自己的呼吸与脚步。 只有真心向往, 持之不懈, 勇往直前, 才能达到目地, 才能有所收获。 隐语行话大多流布于下层文化的五行八作、 三教九流之中, 难登“大雅之堂”, 否则, 就不成为隐语行话了。 由于其特性, 决定了它词义的隐蔽性, 流传范围的狭窄性。 要想了解它、 掌握它、 研究它, 非得一番寒彻骨的苦功不可。 曲彦斌先生于此书的研究做了多年的理论准备, 前文已提过了。 在具体的编纂中, 做了大量细致的收集、 整理、 归纳和总结的工作, 从书中大量的征引和例证中, 可以看出作者梳理了大量的古今文献, 还做了许多实际的调查, 也可以看出, 无恒志者、 无精心者, 是绝做不出此种成果, 也绝无此种收获的。 此书的出版, 是曲彦斌先生多年孤寂与困苦后, 所获得的喜悦与欢欣。 王国维曾说:“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是“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 必经的第三种境界” (见王国维《人间词话》二六)。 这几句词本是辛弃疾一首情词《青玉案·元夕》 中所描写的情人千百度相寻的情境, 王国维用它来形容比拟一种治学境界, 实在道出了治学者的执著心境。 治学如同恋爱, 无真心实意, 左顾右盼, 三心二意, 绝对做不好学问, 学问非离你远去不可。 痴痴恋恋, 缠缠绵绵, 晓之以心, 动之以情,吃得下长久苦苦追求之艰辛, 方能治得学问, 方能有所收获。 曲彦斌先生编纂这部辞书夜以继日, 废寝忘食, 以执著和真情, 锲而不舍, 终于有了这本辞书的问世。 这里我只说些皮毛, 甚或有人以为是空话。 每个人的经验与感受是不同的, 我乃旁观者无法入骨入髓, 说得透彻, 个中酸甜苦辣, 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 这一点, 我以为曲彦斌先生及一切走在学问路上的人都会赞同吧。 书是给想读书的人出版的, 这样一部专门性的语言辞典也是给那些想用它的人编写的。有的人可能会说这本书没意思, 但是对古籍整理和古汉语研究人员是有用的, 尤其是对公安司法部门更是有实用价值, 在语言识别方面是离不开这本工具书的。 书卖用家, 行家一看书名就知道这本书对他是否有用, 所以关于本书的那些广告似的语言, 我也不想多说了。 拉拉杂杂, 写了不少, 可能都没说到点子上, 但也不好再说下去了。 自从写这篇不成样的文字, 就仿佛沉入无边的梦海之中, 总也写不完, 好像写完了就会破坏美丽的梦境, 所以写了好长时间, 沁着梦的温馨, 要不是印刷厂催索稿子, 我还写不完, 沉在梦海里。 不知今后何时还有这样的机会。王之江 1994年12月31日 |
☚ 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赵元任《反节语八种》(1931年) 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钱南扬《汉上宦文存》中的《市语汇钞》(1980年) ☛ 00009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