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逻辑三大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逻辑三大派 008 中国逻辑三大派中国古代名辩逻辑、印度因明、西方逻辑在中国发展演变所形成的不同派别。名辩逻辑产生于春秋末年。邓析首先提出“刑名之辩”和“两可之说”的名辩思想。孔子从政治、伦理方面提出了“正名”的要求,墨子则提出了“辩”的要求和“名”、“类”、“故”等逻辑概念,并提出了推理、论证的思想原则——三表说。惠施的“历物十事”和公孙龙的“唯乎其彼此”的逻辑正名原则,为古代逻辑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期墨家继承和发展了名家、儒家特别是墨子的逻辑思想,在《墨辩》中系统地阐述了墨辩逻辑,使中国逻辑在理论和体系上都达到了较为完整的程度。荀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名家和儒家的正名逻辑,韩非提出了“矛盾”概念,使中国古代逻辑更趋完善。秦汉直到清代以前,由于统治者独尊儒术,废弃名、墨,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受到阻挠,故只有王充、鲁胜、陈亮、叶适等少数知识分子曾一般地探讨过推理、论证的意义、形式及名实关系等问题。清代时,傅山、顾炎武、王夫之等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考证研究,导致了名辩逻辑在近现代的复兴。梁启超、胡适、汪奠基、沈有鼎、温公颐等对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出版了《先秦名学史》、《先秦辩学史》、《中国逻辑思想史》、《先秦逻辑史》等著作,使中国名辩逻辑在当代重新焕发出了光辉。印度因明是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的。6世纪时,印度因明首次传入中国,但影响不大。唐玄奘从印度归国后译出了《因明正理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等著作,导致了因明在中国的兴盛,出现了神泰、文轨、窥基等一大批研究因明的佛教学者和著作,特别是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标志着当时我国在因明学的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后唐时,因明学归于沉寂。晚清以来,随着佛教的复兴,因明学也再度复兴杨文会、吕澂、陈望道、虞愚、沈剑英等潜心研究著述,推动了因明学在近现代的研究,丰富了中国逻辑的内容。西方逻辑是在明朝时传入中国的。当时李之藻和波兰传教士傅汛济合译《名理探》一书,但未产生多大的影响。19世纪末,西方逻辑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严复翻译了《穆勒名学》、《名学浅说》等书,王国维翻译了《辩学》、田吴炤翻译了《伦理学纲要》。从本世纪20年代至今,西方现代逻辑也开始传入中国,出现了金岳霖、沈有鼎、王宪均等一大批逻辑学家和一大批重要的逻辑著作。随着三大派的复兴,梁启超、章炳麟、章士钊等人开始了三种逻辑的比较研究,提高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地位,加深了对其的理解,证明了逻辑科学的全人类性,开创了中国逻辑学的新篇章。 ☚ 当代逻辑思想 人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