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台风Zhongguo de taifeng
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东经150°以西)热带洋面上的较强的气旋性涡旋。台风是东亚地区的名称。在世界其他热带海域上产生的气旋性涡旋一般称为热带气旋。依据台风中心最大风力的强度,中国气象台长期以来将影响中国的台风分为三类:弱台风(6—7级)、台风(8—11级)和强台风(12级以上)。1989年1月1日始改用国际统一的等级标准,分为四类:热带低压(8级以下)、热带风暴(8—9级)、强热带风暴(10—11级)、台风(12级以上)。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是产生台风的主要源地,台风在热带洋面形成后,常向西或西北移动,并影响中国。每年中国气象台对出现在北太平洋东经150°以西的台风,按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如9106号台风为1991年出现的第6号台风。台风多发生在5—11月,集中在7—9月,每年约发生20次左右,但在中国登陆的台风平均约达6—7次,其中,集中于7—9月登陆的台风就占80%左右。台风路径主要有三条(见下图):❶西路台风。从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经过南海,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沿海登陆,对中国南海海域、海南岛、两广地区南部影响最大。
❷西北路台风。从菲律宾以东向西北移动,横穿中国台湾,在福建、浙江、江苏、上海沿海登陆,对中国东海海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影响最大。
❸转向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移动,后转向东北,经东海、黄海移向日本。这路台风最常见,但对中国影响不大,只有转折点十分靠近沿海时,才能登陆。在中国登陆的台风以海南、广东省最多(约占50%),其次是台湾,再次是福建、浙江、江苏及其以北地区机会较少。台风为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台风过境时带来狂风暴雨,天气恶劣,并引起海上巨浪,破坏性很大。不仅危及海上航运交通安全、破坏港口设施、渔业生产,而且造成陆上的洪涝灾害,摧毁庄稼及各种建筑设施,给国计民生带来巨大损失。但是,台风也有好的一面,台风雨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和东南沿海地区伏旱的旱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中国气象台对预报台风的准确率日益提高,有力地促进了防灾措施的实施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台风的移动路径
Ⅰ西路台风 Ⅱ西北路台风 Ⅲ转向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