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旅行剧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旅行剧团 中国旅行剧团1933年冬成立于上海。唐槐秋创办并自任团长,副团长戴涯。成员有舒绣文、张慧灵、吴家瑾、唐若青、白杨、陶金、孙道临、蓝马、赵慧深、章曼苹、石挥、孙景璐、项堃、林默予等。1934年3月,戏团首次公演于南京陶陶大戏院,演出剧目是《梅萝香》 (顾仲彝根据尤金·华特原著改编,导演唐槐秋),共演五天日夜两场。此后不久,剧团以北平为据点,并去开封、郑州、石家庄、天津等地作旅行演出。从1935年元旦至1936年又曾四次赴天津演出。演出剧目有《雷雨》、《牛大王》、《复活》、《梅萝香》、《茶花女》、《少奶奶的扇子》、《女店主》、《寄生草》、《名优之死》、《妒》、《王三》、《父归》、《第五号病室》、《油漆未干》和根据京剧改编的《打渔杀家》、《坐楼杀惜》等大小剧目三十多个,共演出四百余场。1936年初剧团南下返沪。同年4月29日以《茶花女》和《雷雨》两剧和上海观众见面。为期十天的演出后,又继续演出三个月,观众十分踊跃,《日出》一剧连演三十二场。“中旅”以上海为据点,先后到苏州、无锡、南京、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旅行公演,赢得了众多观众好评。抗战爆发后,唐槐秋率领“中旅”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参与了《保卫卢沟桥》的演出。不久,又去武汉,公演了《阿Q正传》、《李秀成之死》、《古城的怒吼》、《前夜》、《飞将军》、《夜光杯》等剧。武汉战事告急, “中旅”成员对剧团的去向发生争论,导致分裂。一部分离开“中旅”随其他剧团到达重庆,另部分成员随唐槐秋于1938年12月辗转到达香港,翌年继续开展演出活动。同年底回“孤岛”上海。在“孤岛”期间, “中旅”演出《子夜》、《花溅泪》、《钦差大臣》、《原野》、《雷雨》、《日出》、《复活》和《文天祥》、《李香君》、《碧血花》、《洪宣娇》等话剧。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 “中旅”转而演出外国名剧。抗战胜利后, “中旅”由扬州到南京,境况渐衰,只能演出如《雷雨》、《日出》一类保留剧目,以维系生计。1947年宣告解散。该团是中国第一个民间职业话剧团体,自创建到解散止正连续活动十四年,演出地区遍及华北、华东、华南各大中城市,演出剧目达数十个。内容健康,倾向进步。它是解放前有影响的剧团之一。它对中国的话剧艺术的提高,扩大话剧的影响,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磨风剧社 红旗、战号、火星剧团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