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戏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

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千百年来一直闪耀着绚烂的色彩,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欣赏者为其喝彩,为其激动。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古老的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她并没有像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日本歌舞伎那样,或者沉寂于历史中、或者走进国家戏剧博物馆,而是一直在舞台上用独特方式演绎着人生百态,歌颂着悲欢离合。中国戏曲曾多次走出国门,用其精美绝伦的艺术形式,用其优美动人的古老故事,令不同肤色的外国朋友为之倾倒。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中国戏曲不单单是中国的艺术,也势必成为世界的艺术。中国戏曲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辉煌,也是中国民族艺术的骄傲。
中国戏曲同西方戏剧不同,它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孕育后才形成的。它的发展历史,可以看成是一个将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综合融会的历史。它的最早源头是原始歌舞,在以后的发展中,歌舞一直是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只是单纯的歌唱舞蹈逐渐为有一定戏剧性的歌舞所代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如《踏摇娘》、《钵头》、《兰陵王》等歌舞小戏,到唐代歌舞小戏蔚为大观。同时,滑稽表演也是中国戏曲的有机组成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俳优,如优施、优旃、优孟等。到南北朝时,形成了参军戏,出现了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两个角色:参军和苍鹘。参军戏是以话白取胜的、有很强的喜剧色彩和讽刺意义。到唐朝时,歌舞戏和参军戏便有了一个融合的趋势,此时已开始用歌舞和话白、动作来表现故事了,但未成规模。唐代,在艺术之林中又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俗讲,它是用讲唱的手法叙述故事。到宋代发展成了说话(即评书、鼓词),它具有极强的叙述故事的能力,且有说有唱、语词通俗,吸引了一大批听众。中国戏曲便将这种讲唱艺术也吸引了进来,增强了戏曲表现故事的能力,对于戏曲表演体制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历史发展到宋代,中国戏曲的3个有机组成部分:歌舞戏、滑稽戏、讲唱艺术,已经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中国戏曲已开始呈现出其独有的艺术特征——“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语)。至此,中国戏曲便正式形成了,表现形态是宋杂剧及金院本。
中国戏曲形成于宋代,时间为公元12世纪,但其成熟期却是在一个世纪后的元代。元代戏曲主要是北杂剧,其形式,无论是表演还是文学创作,都已形成了规制。尤为重要的是,元代出现了一大批戏曲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他们创作了一大批传世之作,如《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等。与此同时,早于北杂剧产生的南戏在中国的南方悄然发展了起来,并且影响愈来愈大,以其通俗的曲词,质朴的表演吸引着南方的民众。元统一中国后,北杂剧开始南下,同南戏一争短长,在竞争中,北杂剧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弊端,观众也渐渐对它失去了兴趣。南戏却趁机发展了起来,到明初时,已有同北杂剧较量一番的实力了。此时它凭借“四大戏文”和《琵琶记》在戏曲舞台上站稳了脚跟,拥有了自己的一批观众。
明初,杂剧在戏曲舞台上仍占有一定的位置,但由于受南戏影响因而做了很大的改进,比如由四折变为不拘折数,由一人主唱变为各角皆唱,由全为北曲变为南北合套或悉用南曲等,但这一切只维持了一段时间,它依然抵挡不了南戏愈来愈猛烈的竞争,终于在明代中叶自动退出了戏曲舞台。南戏,在明代呈日上中天之势,表演创作体制已趋成熟,并有南曲四大声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为其服务。明代中叶,南戏进化为“传奇”,文人多以创作传奇为乐,民众也均喜好。在这个时期,传奇创作出现了“曲山”的繁盛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清乾隆时期,才日渐衰弱下去。此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如明代的汤显祖、沈采,清代的南洪(异)、北孔(尚任)、李玉、李渔等。作品则更是多得不胜枚举,著名的有《牡丹亭》、《水浒记》、《义侠记》、《长生殿》、《桃花扇》、《一捧雪》、《清忠谱》等。在声腔上,则是昆山腔把持剧坛,大江南北皆可闻柔美之昆音。同时弋阳腔也不甘居其后,以其强大的地方适应性在南北各省繁衍出它的许多声腔子孙。
历史发展到18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即清康熙末叶至道光末年,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地方戏勃兴。地方戏产生于民间,有着质朴的曲词,灵活的表现形式,同用昆弋腔演唱的传奇戏相比,它们有更多的乡土气息,因此从其一产生即受到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也在无形中冲击了昆弋腔舞台。另外,地方戏在音乐表现上突破了原来的曲牌体,而使用了板腔体,规矩少了,自由多了,表现人物、情节没有了那么多羁绊。地方戏是以梆子系统和皮簧系统为代表的。经过同昆弋腔的几次较量,地方戏在戏曲舞台上最终占据了绝对地位,昆、弋腔只能附从于它。到清代末叶,京剧形成了,并且在不久即成了遍及全国的大剧种。其他地方戏,如梆子、评剧、汉剧、川剧等也都在各地的戏曲舞台上站住了脚。从此,中国戏曲舞台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声腔单一变为声腔众多; 由曲高和寡变为观者如云; 由庙堂走回了民间。它的生命力也因此而更为强大了。中国戏曲便一直以一种京剧为主,梆子、高腔、川、粤等其他剧种 “百花齐放” 的局面持续到现在。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是极为漫长的,以上只是做了一个宏观的观照。另外,中国戏曲作为 一种传统艺术,有一套独特的搬演故事的方式,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对于戏曲的艺术特点的总结,很早就已开始了,但历来的研究者对于此莫衷一是。但归结起来,却不外乎以下4种: 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和写意性。

☚ 一、中国戏曲   综合性 ☛

中国戏曲

Chinese operas (/drama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3: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