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的语文教材zhongguo dangdai de yuwen jiaocai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编写出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
新中国的语文教育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这在语文教材上有直接的反映。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早在1949年4月,华北人民政府就决定废除“国文”名称,统一称为“语文”。1950年发行了根据老解放区经验编写的第一套全国使用的语文课本。《编辑大意》中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不可偏轻偏重。”因此,这套教材在充分体现鲜明的革命性和人民性的同时,在对文章的修改润饰、课后练习和训练方式上,都反映了对全面培养语文能力的要求。这套教材还注意了语文的实用性,选文多是现代白话文作品,“求其文字跟口语一致,真实而且生动”。以后经过逐年改进,一直用到1956年。第二阶段,始于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根据胡乔木同志“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分开”的建议,经党中央讨论,决定从1956年秋季开始,全国中学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教材即分为《汉语》和《文学》课本。《汉语》课本分章节讲解汉语语法,并附有练习题。《文学》课本内容有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史知识和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广大师生比较喜欢这两种教材,特别是因此对文学作品发生了浓厚兴趣。但这两种教材文字深、课文长、篇数多,分量过重,在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排方法上也有不合理之处。尽管分科教学只进行了两年,但分科教材是对建立科学、完善的语文教材体系的重要探索,对当今语文教材的编写颇有启发作用。第三阶段是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前。1958年停止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语文教育受到了很大影响。经过了几年的实践总结后,1963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根据这一文件精神,当年秋季发行了新编综合型语文课本。这套书选材面广,选文强调文质兼美,编排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其间穿插若干语文知识短文,按照训练要求编配各种练习题,“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体系”。它明显优于以前的综合型教材,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套课本被全盘否定。由于社会动乱,全国没有统一的语文教材,各地自行编写,范围狭窄,内容贫乏,且按照政治气候的变化增删修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急骤下降。所以“文化大革命”十年间的语文教材建设严重倒退,几乎成为空白。第四阶段,“文化大革命”后的新时期。1976年,全国开始拨乱反正,清除思想混乱造成的消极影响,语文教学也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统一制订的《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据此陆续编辑出版了全国通用的语文课本,以后不断加工修改,到1982年秋季定稿。它以1963年课本为蓝本,仍采用综合型编排体例,突出了各年级的训练重点,为迅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育改革起了基础作用。在这同时,随着语文教改热潮的兴起,各地积极进行语文教材的改革实验,取得了可喜成绩。为适应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在继续使用原有教材(1982年教材的修改本)的同时,国家教委正根据“一纲多本”的精神对各种实验教材进行审定。至1989年夏,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材教法教研室的“五四学制初中课本”,北师大实验中学的“初中实验教材”,辽宁省鞍山市15中的“初中实验教材”已被批准可在全国推广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焕然一新,这是语文教材建设上最显著的特点。其次,由于政治气候的影响,教材工作发展曲折往复,终于步入正轨。第三,为语文教改研究和向教材建材的新体制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第四,教材工作正在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新局面。
中国当代的语文教材Zhongguo dangdai de yuwen jiaocai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编写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它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❶建国初期的新学制小学语文课本: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印发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稿》,并相应制订了《小学国语课程暂行标准初稿》,规定国语教学的内容,分为说话、阅读、作文、写字四项,并分别规定了这四项教材的编选要点。旋即于1951年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做出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部开始编五年制小学用语文教材,这是新中国编写的第一套小学教材。但因师资、教材条件不足,新学制从1953年秋季始暂缓推行,这套教材也只编到第二册。
❷根据1956年10月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编写的小学语文课本。它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1953—1957年),学习苏联小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和经验的产物。它从1952年起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编写了语文课本,《语文练习》与《教学参考书》。1955年秋季在若干省市试行,1956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套教材突出了“科学化”的思想,力求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不讲分析,只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偏颇,但有机械照搬的倾向,忽视了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❸为纠正“教育大革命”的偏差而编写的十年制小学语文课本。50年代后期发生的“大跃进”,把浮夸风、共产风刮进了小学语文教学,使党的教育事业受到重大损失。1960年4月,党中央正式提出“教育必须改革”的号召,明确了“以教学为主”的原则,重新进行了教材建设。1961年,编辑出版了一套十年级学校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这套教材的主要特点是:采取集中识字的办法编写识字教材;贯彻多读多写的原则;教材内容以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选材面较广阔,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这一套教材,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吸收了我国传统语文教材的优点,是一个新的进步。
❹根据1963年5月颁发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编写的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这套教材进一步批判了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对语文教育的“左”的影响,突出了教学大纲提出的“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旨”,强调“双基”落实的指导思想,并在课本中为多读多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相应的措施。这套教材可以说是“走我国自己的路”的产物,也是从1959年至1961年长达三年之久的“文道之争”讨论的产物,是我国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改革的历史上,带有里程碑性质的教材。
❺十年动乱期间在极“左”思潮指导下各地编写的“政文课文”,完全背离了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材成了政治读本,语文教学也受到严重的破坏。
❻1976年以后,全国开始拨乱反正,语文教学也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2月,中央教育部颁发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标志着小学语文教学第三次改革的开始。根据大纲精神编写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至1981年2月全部出齐,全国通用。它的特点是:一二年级仍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并增加了两种新的教材形式,即“习作例文”和“读写例话”。同时,上海、浙江、北京、天津等省市实行六年制,相应编写了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并于1986年春季全部出齐。为适应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教委又提出了“一纲多本”的原则,鼓励各地发挥积极性编写各种实验教材,以推动教材改革和语文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