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附录一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的外国人物目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附录一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的外国人物目录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

附录一 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的外国人物目录

二画
卜士礼(2607)
八木奘三郎(2671)
三画
三上次男(2661)
三宅米吉(2662)
三田村泰助(2662)
大谷光瑞(2665)
大卫—妮尔(2609)
万伯里(2632)
山口益(2670)
山口瑞凤(2670)
山田信夫(2670)
卫三畏(2633)
卫匡国(2621)
小林高四郎(2660)
马苏第(2621)
马伯乐(2621)
马洛夫(2645)
马渊东一(2660)
马尔蒂尼(2621)
马斯伯乐(2621)
四画
比丘林(2636)
比鲁尼(2604)
扎哈罗夫(2641)
王西里(2637)
王致诚(2605)
戈尔斯基(2639)
戈尔巴乔娃(2639)
戈尔斯通斯基(2639)
瓦撒夫(2633)
瓦西里耶夫(2637)
瓦里汉诺夫(2637)
日野强(2657)
中村元(2664)
中根千枝(2664)
内田吟风(2669)
内尔德克(2623)
内藤湖南(2663)
内藤虎次郎(2664)
冈田英弘(2665)
贝尔(2606)
贝利(2605)
贝勒津(2635)
贝茂树(2659)
今西龙(2658)
今西春秋(2658)
公羊(2658)
公羊子(2658)
长尾雅人(2663)
长泽和俊(2663)
乌瑞(2632)
邓明德(2632)
巴考(2605)
巴德尼(2605)
巴德利(2605)
巴托尔德(2635)
巴拉狄因(2635)
水野清一(2662)
五画
艾约瑟(2610)
札姆查拉诺(2641)
玉尔(2634)
玉耳(2634)
古耶(2613)
古伯察(2616)
古米廖夫(2640)
甘为霖(2607)
朮外尼(2618)
布朗(2607)
布散(2625)
布克莱尔(2605)
布罗克耳曼(2607)
布勒契斯顿(2606)
布雷特施奈德(2636)
石泰安(2630)
石滨孤寂(2659)
石滨纯太郎(2659)
石田干之助(2658)
左传子(2658)
龙果夫(2640)
卡拉(2618)
卡法罗夫(2642)
卡尔·扬(2617)
卡特麦尔(2626)
田山茂(2668)
田清波(2622)
田坂兴道(2668)
田村实造(2667)
史禄国(2653)
矢野仁一(2671)
白晋(2606)
白鸟芳郎(2667)
白鸟库吉(2666)
白莱胥乃德(2637)
鸟山喜一(2668)
鸟居龙藏(2668)
冯秉正(2621)
冯·加班(2612)
市村瓒次郎(2657)
兰司铁(2626)
加尼埃(2612)
加富罗夫(2638)
尼果赖(2651)
弗莱明(2611)
六画
邦瓦洛(2606)
吉伯(2613)
吉田金一(2671)
吉洪诺夫(2652)
吉谢列夫(2642)
西门华(2629)
西田龙雄(2664)
达斯(2609)
列昂节夫(2645)
成田安辉(2664)
托马斯(2631)
乔玛(2619)
伊茨(2642)
伊凤阁(2641)
伊凡诺夫斯基(2642)
伊本·巴图塔(2617)
伊本·额昔尔(2617)
伊宾·阿西尔(2617)
伊宾·拔都他(2617)
伊诺斯特兰采夫(2642)
杂哈劳(2641)
多龙(2610)
多纳(2610)
多桑(2610)
多田等观(2667)
多马斯当东(2630)
刘应(2633)
庄延龄(2623)
江上波夫(2654)
池内宏(2658)
汤姆森(2631)
宇井伯寿(2669)
安邺(2612)
安特生(2604)
安得思(2605)
安部健夫(2654)
关野贞(2666)
米勒(2646)
米果赖(2651)
米诺尔斯基(2621)
那珂通世(2664)
羽田亨(2656)
羽田明(2656)
羽田野伯猷(2655)
约翰·孟德高维诺(2622)
七画
麦廖兰斯基(2645)
杜齐(2631)
杜曼(2640)
杜赫德(2615)
护雅夫(2662)
村上正二(2663)
克拉克(2608)
克列缅茨(2643)
克恰诺夫(2645)
克拉普罗特(2619)
克罗特科夫(2644)
克利亚什托尔内(2643)
克拉契科夫斯基(2644)
志费尼(2618)
苏尚洛(2651)
苏莱曼(2631)
劳弗尔(2619)
李盖蒂(2620)
利特尔(2620)
利波甫佐夫(2645)
佐口透(2665)
佐藤长(2665)
伯劳舍(2606)
伯希和(2624)
伯戴克(2624)
伯恩斯坦(2635)
岛田正郎(2666)
库兹涅佐夫(2644)
怀利(2633)
沙敖(2629)
沙畹(2607)
沙斯金娜(2652)
沙弗库诺夫(2652)
沙格达尔·毕拉(2636)
沃罗比耶夫(2638)
沃斯特里科夫(2638)
沃罗比耶夫一杰夏托夫斯基(2638)
宋君荣(2612)
张诚(2612)
阿尔托(2604)
阿布哈齐(2604)
阿老瓦丁(2618)
阿南惟敬(2654)
阿勃拉姆宗(2634)
阿塔木勒克(2618)
阿列克塞耶夫(2634)
阿老瓦丁·阿塔木勒克(2618)
阿老瓦丁·阿塔木勒克·志费尼(2618)
纳速刺丁·徒昔(2623)
八画
青木文教(2654)
松井等(2661)
松村润(2661)
松田寿男(2661)
若松宽(2670)
茀赛斯(2611)
拉露(2619)
拉施特(2626)
拉古佩里(2619)
拉施都丁(2627)
拉铁摩尔(2619)
拉德洛夫(2649)
拉施特哀丁(2627)
帕克(2624)
帕拉第(2642)
帕拉斯(2647)
岩村忍(2659)
罗斯(2628)
罗列赫(2649)
罗亦果(2626)
罗约翰(2628)
罗伯鲁(2628)
罗依果(2626)
罗萨比(2628)
罗索兴(2650)
罗纳-塔斯(2628)
罗博罗夫斯基(2650)
迪雷科夫(2641)
迪·荷尔德(2615)
牧野巽(2661)
和田清(2669)
彼甫佐夫(2648)
服部四郎(2657)
周藤吉之(2667)
河口慧海(2660)
波普(2625)
波伊勒(2606)
波波夫(2648)
波塔宁(2648)
波塔波夫(2649)
波兹德涅耶夫(2648)
孟高维诺(2622)
九画
柯廷(2608)
柯立甫(2608)
柏尔(2605)
柏百福(2648)
柏格理(2625)
柏朗嘉宾(2625)
胡特(2617)
胡四维(2616)
勃拉金斯基(2636)
南怀仁(2632)
荣赫鹏(2633)
哈尔斯威(2617)
哈默尔—普尔格斯塔尔(2615)
秋贞实造(2668)
科津(2643)
科尔洪(2608)
科兹洛夫(2643)
科特维奇(2644)
科诺诺夫(2644)
科瓦列夫斯基(2643)
施古德(2629)
施密特(2653)
施拉京特韦特四兄弟(2629)
恒慕义(2617)
洛克哈特(2621)
津田左右吉(2669)
兹拉特金(2641)
宫本延人(2662)
神田信夫(2659)
神田喜一郎(2659)
费正清(2610)
费通起(2611)
柔克义(2627)
骆克(2627)
十画
班格(2605)
班扎罗夫(2634)
班蒂什—卡缅斯基(2634)
泰伯里(2631)
埃斯基罗尔(2610)
桥本万太郎(2657)
格伦纳(2614)
格鲁特(2614)
格鲁赛(2614)
格尔迪齐(2612)
格伦韦德尔(2614)
格列宾希科夫(2639)
格鲁姆—格尔日麦洛(2639)
莫理循(2622)
荻原淳平(2656)
索弗罗诺夫(2651)
聂历山(2646)
涅夫斯基(2646)
贾雷尔加西诺娃(2640)
烈维(2620)
夏德(2616)
原田淑人(2657)
晃西士加尼(2612)
钱德明(2604)
俾邱林(2636)
徐日升(2624)
爱尔森(2604)
鸳渊一(2665)
高第(2608)
高本汉(2618)
高楠顺次郎(2667)
海西希(2616)
海思波(2607)
海涅什(2615)
能海宽(2664)
桑田六郎(2660)
桑原藏(2660)
桑德尔斯(2628)
浩·普尔莱(2649)
衮津·苏和巴特尔(2651)
十一画
梅原末治(2669)
梅棹忠夫(2669)
萨维那(2629)
勒柯克(2620)
鄂本笃(2613)
鄂多立克(2623)
符拉基米尔佐夫(2638)
麻素提(2621)
清水泰次(2666)
维纽科尹(2637)
维谢洛夫斯基(2637)
十二画
塔巴里(2631)
韩百诗(2615)
斯坦因(2630)
斯帕法里(2651)
斯文赫定(2615)
斯卡奇科夫(2651)
葛兰言(2614)
葛玛丽(2612)
蒂森豪森(2652)
森鹿三(2662)
雅金甫(2636)
雅琴夫(2636)
雅德林采夫(2653)
雅库博夫斯基(2653)
傅吾康(2611)
傅海波(2611)
傅勒铭(2611)
傅路德(2613)
奥尔良(2623)
奥登堡(2647)
奥勃鲁切夫(2646)
奥倍尔米勒(2646)
奥克拉德尼科夫(2647)
策比科夫(2652)
策丁·达木丁苏荣(2640)
鲁不鲁乞(2628)
鲁布鲁克(2628)
鲁缅采夫(2650)
鲁德涅夫(2650)
普兰迦儿宾(2625)
普尔热瓦尔斯基(2649)
谢和耐(2612)
谢尔巴茨科伊(2653)
谢苗诺夫—天山斯基(2650)
裕尔(2634)
十三画
蒲立本(2625)
蒙库耶夫(2646)
雷慕沙(2627)
裘涅尔(2645)
鲍培(2625)
鲍乃迪(2642)
滨田耕作(2656)
福兰阁(2611)
福赫伯(2611)
裨治文(2607)
十四画
榎一雄(2655)
慕阿德(2622)
旗田巍(2657)
赛诺尔(2630)
赛瑞斯(2629)
翟林奈(2613)
翟理思(2613)
十五画
稻叶君山(2658)
稻叶岩吉(2658)
黎吉生(2627)
箭内亘(2671)
德经(2614)
德几涅(2615)
德西德里(2609)
德维利亚(2609)
潘克福(2648)
潘克拉托夫(2647)
十六画以上
璞科第(2648)
橘瑞超(2667)
霍渥斯(2616)
穆麟德(2622)
儒莲(2618)
戴密微(2609)
魏特夫(2633)
藤枝晃(2655)
藤田丰八(2655)

一、欧美等部分


 【阿尔托】(Aalto,Pentti,1917—) 芬兰阿尔泰学家。赫尔辛基大学比较语言学教授。师承※兰司铁,在芬兰颇有影响。学术领域甚广,主要从事阿尔泰比较语言学研究,兼及突厥、蒙古、中亚的历史、文化、宗教、古文字和吐鲁番古文献研究。著有《中亚游牧文化中的马》(The horse in Central Asian no-madic cultures,1975)、《成吉思汗的名号和印玺》(Der Name und das Siegel Cinggis-khans,1963)等。1987年芬兰东方学会出版其文集《阿尔泰学和比较语言学研究》(Studies in Altaic andComparative Philology),收录语言、历史、文化等方面22篇论著,并附1977—1987年的目录。兰司铁逝世后,受芬兰—乌戈尔学会委托,整理其重要遗著《阿尔泰语言学导论》(Einfuhrung in die AltaischeSprachwissenschaft),为阿尔泰学芬兰学派和兰司铁的学术思想研究作出了贡献。
 【阿布哈齐】(Abu-al-Ghazi,1603—1663) 中亚希瓦汗,历史学家。曾与土库曼人、卡尔梅克人和布哈拉汗国长期作战。撰有两部历史名著:《土库曼世系》(Родословная туркмен)和《突厥系谱》 (Родословноедрево тюрков),是研究土库曼、乌兹别克、哈萨克等突厥系民族历史的珍贵史籍,有德译本、俄译本。
 【比鲁尼】(Alberuni,973—1048,一说卒于1050年后) 中亚伊斯兰世界百科式学者。生于花剌子模。1018年后留居于哥疾宁王朝宫廷。学识渊博,通阿拉伯文、波斯文、梵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和叙利亚文。所撰有关数学、地理学、天文学、占星学方面的著作,在某些论述上至今仍可供借鉴。对历史和民族学等也有研究。在其众多的著述中,以《古代遗迹》(al-tharal-Baqiyah)和《印度志》(Ta’rikh al-Hind)最为著名。前者论述亚细亚西南部古代各族人民的历法和纪元,1879年出版英译本(The Chronology of Ancient Na-tions);后者是研究11世纪印度的重要史籍,也有英译本(Alberuni’s India)。
 【爱尔森】(Allsen,Thomas) 美国蒙元史学家。曾长期在图书馆从事斯拉夫文书籍的编目工作,熟谙文献目录学。197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美国特伦顿州立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治蒙古帝国时期政治史,尤精于蒙哥朝历史。通多种西文和俄、汉、波斯文。近十几年发表一系列蒙元政治史论著,受到国际蒙元史学界重视,被誉为“一颗正在升起的明星”。1987年出版《蒙古帝国:1251—1259年大汗蒙哥在汗地、斡罗斯和伊斯兰国家的政策》,为作者蒙元政治史的主要代表作。该著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于将蒙哥在各农业社会实行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化”,最早确定蒙哥朝为维系军事扩张而征调资源的总体模式。1978年发表的力作《13世纪的元朝与吐鲁番畏兀儿》中,根据※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的记载,否定了以往关于畏兀儿在察合台封地的说法,阐述了畏兀儿之地在蒙古国中的地位,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在其部分著述中引用了※拉施特《史集》中鲜为人用的附录《五族谱》的资料,可见其对蒙古史料研究的功力。
 【钱德明】(Amiot,Jean-Joseph-Marie,1718—1793) 法国耶稣会士。字若瑟,1737年入耶稣会。1750年抵澳门。次年进北京,深得乾隆帝信任,赐宫廷宣教师之职。在北京寓居42年,直至逝世。熟谙中国历史文化,尤精于满语满文,被称为欧洲之满文开山祖。有著、译多种。其中《满语语法》(1787)、三卷本《满法辞典》(1789—1790)和所译《盛京赋》均在当时享有盛名。为《中国论丛》主要作者之一,该著全名《北京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习惯录等》(Memories concernant l’Histoire,les Sciences,lesArts,les Moeurs,les Usages &c.des Chinois:Par lesMissionnaires de Pekin),收编北京外国传教耶稣会士研究中国的各种著述和书简,共16卷,于1776—1814年先后出版,它与※杜赫德(Du Halde)所著《中华帝国鞑靼全志》以及《耶稣会士书简集》,被称为欧洲18世纪研究中国的三大代表作,对研究明末清初中国社会、文化、科技史提供了大量可资旁涉参考的资料。
 【安特生】(Andersson,Johann Gunnar,1874—1960) 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914—1924年任中国北洋政府矿政顾问。其间多次从事考古学调查,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先行者之一。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迹和彩陶,1923年后几次调查周口店北京猿人,并在甘肃等地发掘一批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遗址。他将西南亚、东欧的彩陶与中国彩陶联系起来,提出了古代东西文化交流问题,虽主张中国文化西来说,但对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有过贡献。主要著作有《中华远古之文化》(An Early Chinese Culture, 1923)、 《甘肃考古记》(Preliminary Report o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Kansu, 1925)、 《中华史前史研究》(Researches intothe Prehistory of the Chinese,1943)等。
 【安得思】 (Andrews, Roy Chapman, 1884—1960) 美国探险家。1906年大学毕业后在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工作。1916年作为该馆亚洲探险队队长来中国西南地区和缅甸考察。1919年在华北和蒙古地区考察。1921—1930年又几次来华,在蒙古等地调查史前遗迹。1935年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馆长。著有《蒙古高原横断记》(Across Mogolian Plains,1921)、《对中亚的新征服》(The New Conquestof Central Asia, 1932)等,对沙漠的考古学、古生物学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巴德尼】 (Attiret, Jean-Denis,1702—1768) 法国耶稣会士。又名王致诚。1735年入会。1738年来中国北京,任清朝内廷画师,深得乾隆帝宠幸。终于北京。曾奉命画《鄂垒扎拉图战图》、《凯宴图》、《黑水解围图》、《平定回部献俘图》,均为历史名画。
 【王致诚】 见“巴德尼”(2605页)。
 【巴考】(Bacot, Jacques, 1877—1967) 法国早期藏学家。1906—1910年两次赴藏考察。第一次到澜沧江流域的部分峡谷地带,著有《西藏之行》。第二次到达雅砻地区,著有《动荡的西藏》。此外,还考察过自打箭炉至丽江的磨些族居住区,与※沙畹合著《磨些族土俗学研究》,撰写其中的土俗、宗教和语言文字部分。两次考察携走许多书籍画卷等物。历任法国高等实验学校教授、法兰西金石文艺院院士和亚细亚学会会长。发表过许多论著。1956年发表《八世纪回鹘五使节高地亚洲南部访问记》(Reconnaissance enHaute Asie Septentrionale par cinq envoyes ouigoursau vllle siecle),文中提出中世纪西域史重要文献——伯希和敦煌藏文写本第1283号,原文为突厥文,以后才译成藏文。该文出版后引发了各国名家的一场大争议,从而推动了对该文献的研究。译注的《米拉日巴传》(1925)、撰写的《藏语书面语语法》(1946—1948)、《西藏历史导论》等以及与※托马斯、※杜散合撰的《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等均受到有关学术界的重视。
 【巴德利】 (Baddeley, John F.,1854—1940)英国旅行家、早期中俄关系史专家。1879年到俄国,为英国《军旗报》驻圣彼得堡特派记者,寓居达十年之久。以后又多次赴俄国,访问过高加索、西伯利亚等地。1900—1910年间,四次来中国黑龙江地区,到过瑷珲、嫩江、齐齐哈尔等地。主要代表作为两卷本《俄国·蒙古·中国》(Russia, Mongolia, China, 1919)。上卷为历史和地理部分,概述了至17世纪初期的蒙古民族史,介绍了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西伯利亚及其附近的地图和噶尔丹策凌时的准噶尔地图等。下卷为全书的主要部分,收录了17世纪初期至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去世(1676年)期间俄国遣使明、清朝廷和中国喀尔喀蒙古、厄鲁特蒙古的出使报告等有关档案文献,共三十一件,并附作者的述评,对早期沙俄侵华史、清廷、蒙古与俄国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17世纪蒙古的重要资料。有英、俄文本。1981年中国出版了吴持哲、吴有刚的汉译本。
 【贝利】(Bailey,Sir Harold Walter,1899—?)英国东方学家、突厥学家。1936年起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1944年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起为英国语言学会会长。研治梵文、伊兰系语言,对中国和阗语研究尤为精深,并善于从古文字入手研究中国新疆史地。1949—1961年出版的《和阗文献》(KhotaneseTexts)是作者以几十年的功力集编而成的著作,颇为学术界所重视。此外还出版了《吐火罗考》(1937)、《有关甘州突厥的和阗文献》(1949)、《和阗佛教文献》(1951)等。
 【班格】(Bang Kaup,Willi,1869—1934) 德国突厥学家。毕业于比利时卢万大学。后为该校东方现代语言教授。1917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执教。1920年为柏林大学教授。研治突厥系诸语言。1893年受※汤姆逊解读古代突厥碑文的影响,着手研究古代突厥语,卓有成就,著有《摩尼赞歌》(Manich a ischeHymnen,1925)等。晚年与其弟子※葛玛丽致力于吐鲁番文献研究,合著《突厥吐鲁番文献研究》(Turkische Turfantexte)1—6卷(1929—1934)。
 【布克莱尔】(Beauclair,Inez de) 德国人类学家。1940年来华,曾在贵州等省对苗、仡佬等民族进行过调查。1940年至1941年间,在安顺地区调查时,对仡佬族人进行了人类学测量。1945年,又到贵州镇宁、郎岱等地调查。主要著作有《贵州仡佬的历史和现状》、《贵州省的大花苗》(1954)(书中附有《云南省大花苗的一个村庄》的调查材料)、《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的中国九个部族的文化特点》(1956)、《黔东南苗族文化结构》(1960)、《海南岛的苗人》(1961)等。
 【柏尔】(Bell, John (of Antermony), 1691—1780) 苏格兰医生。1714—1747年在俄国工作。1719年随俄国特使伊兹玛伊洛夫(Леон ВасильевичИзмайлов)来华。1722年在北京停留四个月。1763年出版两卷本《亚洲各地区游记》(Travels to DiverseParts of Asia )。 1776年出版俄译本(Белевыпутешествия через Россию в разные асиятские земли)。书中记述了由俄国赴波斯、中国和土耳其的见闻,对伊兹玛伊洛夫出使中国经过、康熙帝接见、所经地区的民族风习均有叙述,为珍贵史料。1965年出版的《1719—1722年从圣彼得堡到北京的旅行记》(AJourney from St.Peterburg to Pekin,1719—1722),是上述著作的来华部分。
 【贝尔】(Bell,Sir Charles Alfred,1870—1945)又译柏尔。英国人。1891年进英印政府。1904—1905,1906,1908—1918,1920—1921年任印度政府驻不丹和锡金行政长官。任职期间,曾随※荣赫鹏从事侵略西藏的活动,鼓吹和策动西藏上层搞“独立”。西姆拉会议之前,协助麦克马洪欺骗、拉拢藏方代表,使其同意签订西姆拉条约。辛亥革命初,达赖逃亡印度时,又拉拢达赖喇嘛,挑拨西藏与祖国关系,挑拨十三世达赖与九世班禅关系,致使班禅被迫出走内地。1912年,鼓动英政府大规模武装侵略西藏东南地区。1920年前后,向达赖喇嘛提出搞“西藏独立”的六条所谓“新政主要纲领”,极力要扩编和增加藏军,由英国帮助训练藏军,开办军工厂,英派官员常驻拉萨和开放江孜等。退休后,仍赴拉萨进行阴谋活动,以消除甘肃代表团到拉萨谈判,恢复西藏与祖国关系的影响。著有《西藏的过去和现在》、《达赖喇嘛画像》、《西藏的人民》、《西藏的宗教》、《藏语口语语法》、《英藏口语词典》等。
 【布勒契斯顿】(Blakiston,Thomas Wright,1832—1891) 英国军官、动物学家。1858年间,在加拿大调查鸟类并发表论文。1860年参加中英战争来到中国。曾到长江上游测量,对沿途民族作了考察。认为苗族不属于蒙古人种。这一观点使欧洲人对苗族研究颇受影响。翌年,到日本从事对华及对俄之贸易。同时继续其鸟类采集及气象观测等研究。主要著作有:《在长江上五个月》(1862),这是一部旅行四川、湖北时的考察笔记,书中用大量篇幅记载了苗族体质人类学方面的资料,并附有插图,是苗族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书中视彝族为苗族,造成一些混乱。还著有《在日本东北部的旅行》(1874)等。
 【伯劳舍】(Blochet,Edgar,1870—1937) 法国蒙古学家。自1895年起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抄本部从事阿拉伯、波斯史料整理校勘工作。著有《Deuir-De-manche收藏物中的蒙古钱币》(1906)、《蒙古史概论》(1910)、《中亚景教徒诸国之被征服》(1925—1926)等。1911年出版的※拉施特《史集》第2卷波斯原文校勘本,限于作者的东方语言水平,学术界对之评价不高,因无更好的新本,半个多世纪以来仍是西方学者常用的校本。
 【邦瓦洛】(Bonvalot,P·G·E·,1853—1933)法国探险家。生于法国埃佩尔内。1880年,到亚洲作探险旅行,到达许多当时尚未被人知晓的地方。1885年,访问了波斯、土耳其斯坦和帕米尔。1889—1890年间,与英国※奥尔良亲王从西伯利亚,穿过西藏高原及华南地区抵越南探险。将沿途观察的结果交给巴黎地理学会,并荣获金质奖章。1909—1911年,再次经过西藏、华南及越南。其著作中不少地方提到有关中国藏、彝、苗等西南民族情况。1933年12月9日死于巴黎。主要著作:《从莫斯科到巴克特里亚》(1884)、《在中亚细亚》(1884—1885)、《从库希斯坦到里海》(1885)、《从高加索经过帕米尔到印度》(1888)、《穿越西藏》(1891)、《从巴黎通过人所不知的西藏到越北》(1892)、《人所不知的亚洲》(1896)、《马可波罗》(1924)等。
 【白晋】(Bouvet,Joachim,1656—1730) 法国耶稣会士。一名进,字明远。精于数学、医道,任命为“国王的数学家”。1685年东渡来华,1687年抵宁波,次年进京,为康熙进讲西学。1693年因与※张诚等进献奎宁治愈康熙疟疾而倍受宠幸。同年奉旨归国,带走康熙馈赠法王路易十四的书籍49册。1698年,率法王按康熙旨意精选的10名传教士抵京。1708年奉命分担测制《皇舆全览图》。病逝于北京。著作中最被注目的是《康熙帝传》(Portrait historique de 1’empereurde la Chine),1697年于巴黎出版。该著所记许多内容为作者亲身目睹的第一手资料,是清史研究的珍贵史料。1941年出版了后藤末雄的日译本。
 【波伊勒】(Boyle,John Andrew,1916—1978)英国著名波斯学家、蒙古史学家。早年在英国修毕大学,专业为德语。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研习东方语言。1939年为伦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研究生。1947年在※米诺尔斯基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950年在曼彻斯特大学执教,1966年为波斯学教授。1959—1960年为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客座教授。历任英蒙学会主席、《中亚杂志》主编、匈牙利乔玛协会名誉会员等。主治波斯学。对波斯史上的黄金时代伊儿汗国和蒙古帝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尤为重视。以精深辨析和广泛利用波斯史料见长。1958年出版※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Conqueror)英文译注本,被西方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部译著”。1971年出版《成吉思汗诸继承者》(The Successors ofGenghis Khan),为※拉施特《史集》第2卷英文译注本,对原底本※伯劳舍本作了校补,广泛汲取西方学者研究成果,对蒙古、突厥专名和其他名词术语的译写和注释的水平较高。所著《蒙古世界帝国》(TheMongol World Empire, 1977),收录论文32篇,集中代表了作者的学术成果和研究特点,全著分三部分:历史与地理(16篇);信仰与习俗(8篇);资料(8篇)。其中第一部分选题甚广,一类属综述性,如《马可波罗及其<寰宇记>》、《波斯伊儿诸汗与基督教西方》等;另一类属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理考证,继承了※伯希和等西方学者的传统,善于以语言学方法作审音勘同和诠释。此外,他还是《剑桥伊朗史》(The CambridgeHistory of Iran)第5卷《塞尔柱克与蒙古时期》(TheSaljuq and Mongol periods, 1968)的主编,并撰写第四章《伊儿汗时期的王朝史与政治史》。
 【裨治文】(Bridgman, Elijah Coleman, 18011861) 美国第一个来华传教士。1830年由美国公理会派遣抵广州,开始学习汉语。因当时清廷明令禁止传教,遂以记者、翻译等身分进行活动。1844年,美国专使顾盛(Caleb Cushing)胁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时,曾任翻译。1857—1859年任上海亚洲文会初任会长。曾参与美国第一个研究东方国家的机构一美国东方学会成立(1842)的组织工作。病故于上海。美国最早的中国学杂志《中国丛报》(旧称《澳门月报》,Chinese Repository)系裨氏于1832年创办,自任总主笔至1847年。该杂志以报导中国历史、风俗、重大事件和传教士活动为宗旨,间或刊印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文章。它对研究当时的中国及其与欧美各国的关系史,至今尚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1859年发表《黔苗图说》(Translation of sketches of the Miao-tsze),对国外的苗族研究有影响。
 【布罗克耳曼】(Brockelmann, Carl, 1868—1956)德国东方学家。自1900年起先后在布雷斯劳、哈雷、柏林诸大学任教。长期从事东方史、阿拉伯文学史和闪学等研究,尤精于阿拉伯文献。著作甚丰,最著名的是两卷本《阿拉伯文学史》(Geschichte der ara-bischen Literatur,1898—1902)及三卷补编(1937—1942),这是7至20世纪阿拉伯作者生平与著作目录的汇编,资料极丰富,被誉为划时代名著。另一部重要史著是《伊斯兰民族史和国家史》(Geschichte der is-lamischen Volker und Staaten,1939)。
 【海思波】(Broomhall, Marshall, 1866—1937)英国内地会传教士。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于英国本土支援在中国传教的内地会。1879—1895年为该会的总主事。1890年来华传教。出版著作多种。主要著作为《中国的回教》(Islam in China,1910),分两编,第一编为历史部分,叙述回教传入中国及其传统、遗物遗迹、回教徒起事等,第二编为现状部分,综合分析了寺院、人口、社会地位等。全书引用了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资料,被誉为该领域的一部力作。
 【布朗】(Browne, Edward Granville, 1862—1926) 英国东方学家。早年在剑桥彭布罗克学院攻读医学,研习土耳其语、波斯语、兴都斯坦语。1891年起,连续发表有关伊斯兰教文献和巴布教派论著和译著。对波斯文蒙古史文献造诣颇深。所著四卷本《波斯文学史》(Literary History of Persia, 1902—1924)为一部名著,第三卷为《蒙古统治时代的波斯文学史》,对了解有关蒙古史的波斯文文献很有价值。曾为※拉施特《史集》提出较合理的分卷法,为学界所接受。还曾为收入《吉伯纪念丛书》的※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波斯文刊本撰写长篇英文序言。
 【卜士礼】(Bushell, Stephen Wootton, 1844—1908) 英国东方学家。长期客居中国,在英国驻北京公使馆任医师。对中国史、美术,尤其是陶磁颇有研究,早年著有五卷本《东方陶器》(Oriental Ceramic)等。在西夏学开拓阶段,曾撰写《西夏朝及其钱币和特殊字体》(The Hsi-Hia dynasty of Tangut,their money and peculiar script,1895—1896),对12枚西夏钱币作了研究,辨认了40个西夏字。
 【甘为霖】(Campbell,William, 1841—1921) 英国清教派长老教会宣教师。1871年被派往台湾传教,1917年归国。对台湾史颇有研究。代表作为《荷兰人统治下的台湾》(Formosa under the Dutch,1930)。全著以基督教为中心展开叙述,共分三部分:台湾概说,记叙台湾风土、居民、宗教、与荷兰的贸易史;台湾的教会活动;中国人征服台湾记,以郑成功占领台湾为中心加以阐述。全书主要利用的是荷兰资料,卷末附许多参考文献目录,为研究荷兰人统治下的台湾史的主要参考书。
 【沙畹】(Chavannes,Emmanuel-Edouard,1865—1918) 法国著名汉学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在巴黎东方语言学校习汉语文。早年得到前辈学者※高第的指点和启示,在1889年出任法国驻华公使馆随员时,开始了《史记》的研究。1893年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第四任满语文学教授。1903年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904年协同高第主编《通报》(T’oung Pao)。1910年任法国亚细亚学会副会长。1916年为俄国科学院客座院士、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名誉会员等,在世界东方学界享有盛誉。1907年赴华北进行考古考察,取道西伯利亚,至奉天、洞沟等地探察东陵、北陵和好太王碑,旋至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地考察历代陵墓、石窟雕刻等史迹,著有《满洲及中国北部之考古学旅行》(1908)、《高句丽时代之朝鲜古代王国诸碑》(1908)、《中国北部考古学图谱》(1909—1915,五册,刊布图片488张)等。一生著述近百种,其中名篇甚多,精于史料文献研究,在考古学、碑铭、宗教、民族史方面造诣甚高。五卷本《史记》部分译注(Les Memoires historiques de Se-ma Ts’ientraduits et annotes,1895—1905)和义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译注本(Les religieux eminents quiallerent chercher la loi dans les pays d’Occident,1894)为成名之作,均获法国科学院儒莲奖。1890年在鄂尔浑河畔发现古突厥碑铭后欧洲出现突厥、回鹘研究热时,受俄国科学院委托,编著《西突厥史料》(Documents sur les Tou-kiue occidentaux,1903),在学术界甚有影响。该著主要摘录新旧《唐书》和《册府元龟》三著的有关史料。继而受英国※斯坦因委托,对其在新疆、敦煌所获汉文木简进行研究,著成《斯坦因在新疆沙漠中发现的汉文文献》(Les Documentschinois decouverts par A.Stein dans les sables duTurkestan Oriental,1913),系统介绍携至英国的汉晋唐汉文文书及其意义。同时与※伯希和合著《在中国发现的摩尼教遗文考释》(Traite manicheennRetrouve en Chine,1911—1913),为中国摩尼教研究的力作。对有关契丹女真、突厥蒙古、南诏、爨人等民族的史料碑铭亦均有著述。
 【克拉克】(Clark,Samuel) 英国传教士。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以英国卫理公会联合传教团牧师身份,参加中国内地会传教会,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从事传教活动达33年之久,于安顺定居达20多年。对贵州苗、布依、彝、仡佬等民族的历史、语言、习俗、宗教等曾作过详细调查与研究,特别对当地汉族之历史作了调查。在其著作※《在中国西南部落里》,详细地阐明了其观点,是英国人著作中较全面研究苗、彝等民族的早期调查报告之一,为研究民族地区外来宗教传播的珍贵资料。
 【柯立甫】(Cleaves,Francis Woodman,1902—)美国著名蒙古学家,哈佛大学蒙古历史和语言教授。早年师从※伯希和,专攻蒙古语文。历任《哈佛亚洲研究杂志》编委、哈佛燕京社《蒙古抄本集刊》(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Scripta Mongolica,Monograph series)主编、哈佛燕京社社长(1963—1970)等。对阐明14世纪社会文化状况的汉蒙碑文有精深研究,在解读和译注上作了大量工作。撰有两卷本《蒙古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he Mon-gols,1952)、五卷本《蒙古编年史》(MongolianChronicle,1959)等。1982年出版《蒙古秘史》译注本第1卷(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Mongols),因于1956年完稿,故被称为《秘史》最早的英译本。
 【科尔洪】(Colquhoun,A·R·,1848—1914)英国旅行家。1871年以来作过技师、经济事务官及《伦敦时报》通讯员。后到印度工务局任工程师。此间到世界各地旅行。曾到过中国广东,沿珠江抵云南,经广南、开化至大理,又转赴缅甸。一路接触西南少数民族甚多。1881年,由云南入广西,路遇一种“土僚”。认为“土僚”即开化人,由于忠厚勤奋、好客而在云南受到尊敬。他于1883年著书《横渡金沙江》时,书中附有“土僚”之写生图。书中还记载不少有关苗、彝等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大理时曾会见克拉克(G.W.Clarke),并将其《黔苗图说》之手抄资料附录于该书第二卷中。尚著有《中国在变化》(1898)、《四大洲工作和旅行》(1908)等。
 【高第】(Cordier,Henri,1849—1925) 法国汉学界先驱之一。生于美国,在英法受教育。1869—1876年在上海美商旗昌银行供职,并着手研究工作。1881年起在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校主持远东制度和文明讲座。1890年与荷兰※施古德创办西方著名汉学刊物《通报》。1908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曾任法国地理学会会长。以东西交通史、外交史和书志学见长。著述甚丰。《中国书目》(Bibliotheca Sinica,初版1881—1885,补遗1893—1895),是一部重要的书志工具书。全书分五部:中国概况(包括民族、宗教在内);外国人所了解的中国;中外关系;中国人所了解的外国;中国边疆地区。该著收录了许多中外有关游记、研究论著等目录。在东西交通史方面较为瞩目的是,主持了英国※玉尔的《马可波罗游记》和《东域记程录丛》(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的再版工作,并作了重要的补遗订正。四卷本《中国通史》、三卷本《1860—1902年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史》等也都是较有份量的著作。1907、1908年还先后写了《罗罗族》、《摩苏族》等文,论述了彝族的历史沿革。
 【柯廷】(Curtin,Jeremiah,1835—1906) 美国早期蒙古学家。青年时期就读于哈佛大学。1863年获得学位。1864—1870年在俄国彼得堡美国公使馆供职。与美国罗斯福总统、文学巨匠马克吐温、托尔斯泰、著名学者※波兹德涅耶夫与※拉德洛夫等人均有过接触或交往。1883—1891年在北美洲美国人种学社从事研究。具有掌握多种语言的能力,据说有60余种,其中包括俄语、波兰语等斯拉夫语。去世后出版三部有关蒙古学的著作。第一部为《蒙古人的历史》(1908),长达426页,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撰写长达七页的序言。全书分19章,由蒙古人起源叙述至顺帝妥欢贴睦尔。第二部《蒙古人在俄国》,是第一部的续编,主要记述俄国史,其中有两章叙述蒙古人的入侵和蒙古人统治下的俄国以及金帐汗国的发展。第三部为《南西伯利亚之行》,记述了蒙古人及其宗教和神话,是研究布里亚特婚葬习俗和萨满教的重要参考资料。著作主要利用中国、波斯和俄国早年编年史的资料,但未加注释。
 【达斯】(Das,Sarat Chandra,1849—1917) 印度人。又作昌德拉。初为大吉岭一所教育博提亚人和藏人儿童的学校校长。1876年,经特别训练后为英国印度大三角测量局服务。1879年和1887年两度进藏,曾到扎什伦布寺和拉萨,谒见班禅喇嘛和达赖喇嘛。沿途秘测山川、道路,收集各方面情况,并带走许多西藏典籍,为英国侵略西藏搜集情报,得到青睐和嘉奖。后曾经营德拉·丹特务学校。主要著作有《藏英词典》(附梵文同义语,1902年出版)、《藏文文法导论》(1915年出版),此外尚有《拉萨纪行》(1885年)、《拉萨之行》(1904年)等。
 【大卫一妮尔】(David-Neel,Alexandra,1868—1969) 法国女探险家、西藏佛教专家。早年师从※烈维,攻梵文。后在巴黎的最高神智学会和吉美博物馆研习佛典、神学和哲学,并对佛教壁画产生浓厚兴趣。1893年到达印度和西藏的边境,调查当地风习。1912年经锡兰和印度佛教界推荐,在噶伦堡觐见十三世达赖喇嘛,为被召见的第一个欧洲女子,同时在场的还有日本的※河口慧海。1916年入藏,在日喀则觐见班禅喇嘛。1918—1923年在青海塔尔寺修持,并考察了扎陵湖和鄂陵湖等地。1923—1924年进入西藏内地和拉萨考察。1937年曾专访藏传佛教圣地五台山。此外还历游蒙古、缅甸、日本、朝鲜等地。与※骆克、※杜齐等均有交往。曾获法国地理学会金质奖章、爵士勋位和比利时地理学会银质奖章。发表过大量著作,从不同角度介绍西藏,给读者一种神秘感。所著《岭地格萨尔超人的一生》,属西方对格萨尔的早期研究。著作中以《拉萨之行》最有价值,1927年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德文、荷兰文、西班牙文和捷克文,被当时称为“一部世界性的著作”。此外还著有《西藏的僧侣及其教理》、《西藏的巫术与奥义》、《喇嘛教度礼》、《永生和转世》、《中国四千年的开拓史》等。
 【戴密微】(Demieville,Paul,1894—1979) 法国著名汉学家、藏学家。生于瑞士。1914年以一篇有关中国音乐的学位论文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后去伦敦习汉文。回国后相继在法国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和法兰西学院学习,受业于汉学大师※沙畹和梵学家※烈维。1924—1926年来华,在厦门大学讲授梵文和西方哲学。1926年东渡日本,曾任东京佛教百科全书性的《法宝义林》主编。1930年返法,次年任命为法国东方现代语言学院汉语教授,任教14年。1945年选为法国高等实验学院历史语言系研究导师。1946年继※马伯乐之后主持法兰西学院中国语言和文明讲座。1945—1976年继※伯希和任《通报》法方主编。1951年当选为法兰西金石文艺院院士。1973年于巴黎主持新成立的“敦煌文献及有关资料研究组织”。先后获得比、意、英、日有关研究机构和高校授予的荣誉称号。一生论著达三百多种。其汉学著作由语言学扩展到佛学、哲学、宗教、文学和历史诸领域,尤为突出的是,将藏学、佛学和敦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研究,《吐蕃僧诤记》(Le Concile de Lhasa,1952)就是这种结合的代表作,也是作者的主要成名之作,该著已由耿升译成汉文,1982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73年荷兰莱顿大学出版《戴密微汉学论文集》和《戴密微佛教学论文集》。有关藏学和西域的著作还有《西藏古代史》(1923)、《汉藏关系》(1949)、《敦煌曲》 (1971)、 《粟特文残卷<观佛三昧海经>》(1933)等。
 【德维利亚】(Deveria, Gabriel,1844—1899) 法国东方语言学家。1860年,以翻译见习生来华。1876年归国。1882年,在巴黎任中国语翻译书记官。曾探研西夏语的解读,考释《宴台碑》上女真文字,发表有《宴台石碑的研究》(1882)。通晓蒙古语。曾调查和研究北京四夷馆之沿革、中国国教历史、越南和中国云南的地理及土俗。1889年后,曾任东洋现代语教授。主要著作:《中国与安南邦交史关系》(Histoire de re-lations de la Chine aves l'Annam,1880),曾获法国儒莲奖;《中国—安南边界》(1886);《倮倮和苗族》(1891),书中记有不少关于彝族和苗族的情况,并附插图和语言文字之比较等;《蒙汉碑铭学概要》(1896)以及《凉州的西夏文碑》(1898)。
 【德西德里】(Desideri,Ippolito,1684—1733)意大利籍耶稣会神父。1712年11月从果阿启程前往西藏,任务是建立传教团。1716年3月抵达拉萨,受到拉藏汗的欢迎和接待,先后到小召寺和色拉寺潜心学习和钻研藏传佛教经典,并用藏文写出反对藏传佛教教理和宣传基督教教义的书籍。1721年4月,由于罗马传信部命令将西藏教区划归卡普清教会传教,被迫离开拉萨。此后五年,在西藏东南部各地从事地理学调查。1727年离藏。1728年返抵罗马,表示不服传信部命令,提出西藏应归属耶稣会传教。1732年,传信部作出判决,败诉。1733年4月14日逝世。所著《西藏纪事》(An Account of Tibet)的手稿至1875年才被发现,1904年才公布于众。后经菲力波·德·菲力毕(Filippo de Fillippi)删汰、编辑,1932年于伦敦出版。作者在西藏时,正值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入侵藏区,书中以目击者身份详述了这一事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对藏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地理学方面的记述,也值得重视。
 【多桑】 (D’Ohsson,Abraham ConstantineMouradgea,1780[1779]—1855) 瑞典外交官、蒙古史学家。祖籍亚美尼亚。生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自1801年起,先后在法、瑞士、德等欧洲国家任外交官,终于柏林。熟谙土耳其、阿拉伯、波斯、亚美尼亚诸种语言。主要著作为四卷本《蒙古史》,世称《多桑蒙古史》(Histoire des Mongols depuis Tchinguiz-khan jusqu’a Timour Bey ou Tamerlan,1852)。第一卷为成吉思汗事迹,第二卷——元朝史,第三、四卷——伊儿汗国史。该著的主要特点是广泛使用了伊斯兰史家的著述,诸如※拉施特《史集》、※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等二十多种阿拉伯、波斯、格鲁吉亚等多种文字的历史文献,在蒙古研究史上尚属首次。同时还利用了当时欧洲已翻译的《资治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纲目》、《元史类编》、《元史》等汉藉史料以及《蒙古源流》的德译本。全书史料丰富,考证精密,至今仍为蒙古史家之重要参考书。有佐口透的日译本和冯承钧的汉译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
 【多龙】(d’Ollone) 法国军官。又译奥隆或德·奥隆。清光绪三十二年宣统元年间(1906—1909),从越南河内经我国云南进入西南地区考察当地苗、彝、藏等民族社会历史及习俗等情况。1911年,著《中国—西藏—蒙古遗留下来的蛮族》,是有关我国彝、藏、苗族及西南地区的专著,较详细地记叙了沿途了解到的情况,附有旅行路线图、照片、地图等。书中提及苗族之族源等问题,对欧洲学者颇具影响。主要著作有:《中国非汉民族的文字》(1912);《中国非汉民族的语言》(1912)等。
 【多纳】(Donner,Otto,1835—1909) 芬兰早期芬兰—乌戈尔学代表人物。186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在德、英、法从事学术考察,研习梵文和比较语言学。1870年任赫尔辛基大学教授。1883年创办芬兰—乌戈尔学会,旨在推动乌拉尔—阿尔泰学研究。历任该学会秘书长、副主席,1893年起任主席。在俄国※雅德林采夫发现哈喇巴刺哈逊碑、和硕柴达木碑后,最早提出派遣芬兰学者去新疆和蒙古从事考古发掘和语言调查工作。其著作中涉及突厥碑铭研究的有《叶尼塞突厥碑铭字集》(Worterverzeichniss zu den In-scriptions de l‘Ienissei,1892)、《论亚洲北部突厥字母的起源》(Sur l’origine de l’alphabet turc duNord de l’Asie,1896)等。一生学术活动的主要贡献在于:推动了芬兰—乌戈尔系语言研究;促使芬兰成为突厥碑铭研究的中心之一;对阿尔泰学一代巨匠※兰司铁起了极为重要的指导和组织作用。
 【艾约瑟】(Edkins,Joseph,1823—1905) 英国东方学者。1848年,以伦敦教会特派员身份来华。1861年,在天津传教。1863年入北京。1880年起,任中国海关译员,先后于北京、上海任职。对中国古代文献有广博知识,并对苗语、彝语、藏语、日语等进行广泛研究。以语言方面的成就而闻名于中、日。认为苗语属印度支那语,并用苗语单词与越南、泰、柬埔寨、克伦等语进行比较,还认为彝语与缅甸语或藏语相似,故而与西部喜马拉雅语相同。1905年死于上海。主要著作有:《中国佛教介绍》(1855)、《中国的宗教状况》(1859)、《中国宗教》(1898)、《关于日文汉字音读的历史》(1880)、《苗族的方言词汇汇编》(1870)、《对中国人特质研究的论述》(1896)、《苗部落》等书。
 【埃斯基罗尔】(Esquirol,Joseph) 法国传教士。清末在中国贵州省苗、布依等民族地区传教。其间,对苗、布依语言进行大量的收集与调查工作。所记录之苗语语音、声调颇详。对黄平苗语进行分类研究,认为黄平苗语有八个语调。主要著作有:《仲家—法字典》(1908),与维利亚特(Gust Williatte)合编,《苗—法,法—苗字典》(1931),以黔东方言为主,是欧洲人记录苗语单词最佳著作之一。
 【费正清】(Fairbank,John King,1907—1991)美国著名中国通。192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32年来华,在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研究中国史。1936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在哈佛大学讲授历史。1948年起为教授。四十年代历任美国战略情报局高级职员、驻重庆美国大使馆特别助理兼新闻处主任、美国在华新闻处处长等要职。五十年代起历任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主席、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美中关系史著称,美国学术界誉之为“美国中国学奠基人”。1969年设立费正清东亚奖学金。属哈佛学派主导人物,自称搞的主要是官方史(officialhistory),用的是官方资料,研究的是统治人物。他站在美国官方立场,为帝国主义辩护,将帝国主义视为“现代文明”使者,以“两种文明的冲突”和“打开门户”解释鸦片战争,将中国丧失主权称为“中西共治”,甚至说它与中国史上北魏至清代的异族统治有某些历史联系。至七十年代末,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第10卷中才对上述见解开始有所改变。一生著作甚丰,在美国流传极广。主要著作有:两卷本《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1842—1854年通商口岸的开埠》(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ese Coast.The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1954;1964年再版)、《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1948年初版,1953年再版,1958年增订版)等。在清史方面著有:两卷本《清代文献入门提要》(Ch'ing Documents:an Introductory Syllabus, 1959年初版,1960年再版)、《清代行政研究三种》(Ch'ing Administration:Three Studies,1960,合撰,列为《哈佛燕京丛刊》第19卷)等。此外,主编《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ofHistory of China)第10—14卷(晚清史、共和史、人民共和国史三部分)。《剑桥中国晚清史》汉译本1985年在北京出版,其中有晚清时期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
 【费通起】(Filchner,Wilhelm,1877—1957) 德国探险家。1900年赴帕米尔考察。1903年率考察队赴西藏东部。1926—1928、1934—1938年又两次进藏。1939—1940年前往尼泊尔。1951年回国。终于瑞士。著有十二卷本《费通起中国—西藏探险队科学成果》(Wissenschaftliche Ergebnisse der ExpeditionenFilchner nach China und Tibet,1903—1905.1907—1914)、两卷本《中国与西藏》(Chinaund Tibet,1933—1937)等。
 【弗莱明】(Fleming,[Robert]Peter,1907—) 英国作家、记者。又名傅勒铭,或译作[罗伯特]彼得。曾多次以《泰晤士报》特派员身份来华。1935年,曾赴新疆旅行。由西宁出发,到达柴达木、车尔臣(今且末)、和阗、喀什噶尔、帕米尔等地。以沿途见闻著有《鞑靼通讯》(News from Tartary,1936)。1961年出版《刺刀指向拉萨:1904年英国侵略西藏详记》(Bayo-nets to Lhasa:First Full Account of the BritishInvasion of Tibet in 1904)。作者引用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其中有侵略西藏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致其父亲等人的私人信件、侵藏英军部分成员的日记、实地拍摄的照片以及英国皇家档案中有关资料。全书共分23章,以翔实的史料记述了英军入侵的全过程,揭示了这次侵略的国际背景,对研究西藏近代史和帝国主义侵华史有参考价值。1987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向红笳的汉译本。
 【傅勒铭】 见“弗莱明”(2611页)。
 【茀赛斯】(Forsyth,Sir Thomas Douglas,1827—1886) 英国驻印度官吏。1870年在※沙敖陪同下,赴中国南疆喀什噶尔,访问※阿古柏未遂,但密切了英国与阿古柏的关系。1873年,率三百人组成的庞大使团再度访问阿古柏,送去印度总督所赠大批步枪和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致阿古柏的亲笔信。1874年与阿古柏签订非法的十二款“英阿条约”。著有《1873年出使叶儿羌的报告》(Report of a Mission toYarkand in 1873,1875)。这是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内容包括中国南疆地区的政治、经济、自然、民族、宗教、语言、历史、生产等多方面的情况,是一份较有使用价值的史料。
 【傅海波】(Franke, Herbert, 1914—) 德国汉学界领衔学者。又译福赫伯。1937年获科隆大学法学博士。1947年获该校汉学博士。1952年起为慕尼黑大学汉学教授。曾任驻香港领事。1966年继其师※海涅什出任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1980年退休后,一直担任德国巴伐利亚州科学院院长,为荣誉教授。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历任国际东方学家大会秘书长、会长、德国蒙古学会会长。精通欧洲多种古典和现代语言,兼长汉、日、蒙、满、藏、维文,博览中国和中亚地域文献典籍,对宋、辽、金、元、明史、蒙满藏与吐鲁番文献均有研究著述。主要著作有《元朝中国的货币与经济》(Geld und Wirtschaft in China unter der Mon-golenherrschaft:Beilrage zur Wirtschaftsgechichte derYuan-Zeit,1947)、《蒙古统治时代的中西接触》(Sino-Western contacts under the Mongol empire,1966)等,著述详目刊于《慕尼黑汉学丛书》(Munchener Os-tasiatische Studien)第25卷。近年负责编纂《剑桥中国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第7卷《征服王朝》(包括辽、金、西夏、蒙元各朝),并与美籍华裔学者陈学霖合撰《金代社会史》(History Chinese Soci-ety:Chin[1115—1234]),为※魏特夫与冯家升合撰《辽代社会史》的续编。
 【福赫伯】 见“傅海波”(2611页)。
 【福兰阁】 (Franke, Otto,笔名Sinicus,1863—1946) 德国外交官、汉学家。1888年来华,在德国驻华公使馆研习汉语。1890年后任公使馆翻译及德国驻中国各地领事馆领事。回国后于1919年任汉堡大学教授。1923年为柏林大学教授。主治中国史,著有五卷本《中国史》(Geschichte des ChinesischenReiches,1930—1932),至元灭亡止。1902年出版的《直隶省热河地区记述》(Beschreibung des Je-hol—Gebietes in der Provinz Chihli),对乾隆帝在承德就征服厄鲁特和土尔扈特部回归所立碑铭有记述。1914年与※劳弗尔合撰《中国金石志》(Epigraphlische Denkmaler aus China),第1卷为《北京、热河和西安的喇嘛寺碑文》,刊有各种碑铭的汉、满、蒙、藏文等拓片,颇受西方学术界重视。
 【傅吾康】(Franke, Wolfgang,1912—) 德国中国学汉堡学派创始人。汉学家※福兰阁之子。1937—1945年,任北京中德学会(Deutschland Institute)研究员、会长等职。1945—1946年在辅仁大学任教。1946—1948年任四川大学及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1950年起为汉堡大学教授。主攻中国历史。继其父遗业,着力研究明史。著有《明史书目题解》(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Important Chinese Liter-ary Sources for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1948)、《明代史籍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theSources of Ming History,1966)、《明初撒拉族四卫的所在》(1954,京都)等。曾主编《汉学集刊》(StudiaSerica)。后期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铭文资料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出版有《中国革命一百年(1851—1949年)》等著作。
 【葛玛丽】(Gabain,Annemarie von,1901—1993)德国著名突厥学家。一译冯·加班。早年在柏林大学师从※班格、※福兰阁等人,攻读突厥比较语言学、汉学和佛学。1926年获博士学位。后入德国科学院从事我国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文献研究。1926—1934年间与※班格刊布六卷本《古代突厥语吐鲁番文献研究》(Turkische Turfantexte),对德国中央亚细亚探险队四次去新疆掘走的佛教和摩尼教回鹘文献作了研究。1931年来中国北京研究了1930年我国袁复礼教授从新疆携归的、保存在北京图书馆的回鹘文《玄奘传》,1933年又研究了保存在巴黎吉美博物馆的另一部分《玄奘传》,于1935年发表了《回鹘文<玄奘传>第五卷研究》(Die Uigurische ubersetzung derBiographie Huen-tsangs,V.Kapitel)。1941年出版《古代突厥语语法》(Altturkische Grammatik),后又两次再版,是世界公认的划时代著作,与《高昌回鹘王国》(Das Uigurische Konigtum von Chotscho)为其主要代表作。一生撰有专著十数部,论文(包括重要书评)二百余篇,对突厥语,尤其是古代突厥语和回鹘文以及我国新疆历史、文化、宗教和美术,均有精深的研究,日本※榎一雄誉之为“全面研究中亚各民族语言、宗教、文学、历史以及文化的当代最高权威。”日本※护雅夫、美国的劳德茨尔陶乌塔斯等国际知名学者均为其弟子。退休前为汉堡大学突厥学和中亚佛教学教授,曾长期担任德国乌拉尔—阿尔泰学会理事长和《乌拉尔—阿尔泰学年鉴》(Ural—AltaischeJahrbucher)主编。
 【冯·加班】 见“葛玛丽”(2612页)。
 【格尔迪齐】(Gardizi,十一世纪) 波斯史学家。一译格儿德齐。生于通往印度的迦色尼附近。约於1049—1053年撰成《叙事集锦》(Zain al-Akhbar),主要记述波斯历代王朝史及呼罗珊史。其中专有一章叙述突厥,对研究中亚史地有重要价值,被译成俄语和匈牙利语,分别刊于1897年出版的※巴托尔德著《1893—1894年中亚学术考察行纪》(Отчёт о поездкев Среднюю Азию с научной целью. 1893—1894гг.)和1898,1903年出版的盖扎·库温(Geza Kuun)著《东方文献》(Keleti Kutfok)。中国部分还记述了自吐鲁番至长安、于阗至吐蕃的路线,对研究中西交通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安邺】(Garnier,Marie Joseph Francis,1839—1873) 法国海军军人、探险家。又译作晃西士加尼或加尼埃。1860年出征交趾支那。1862年起在西贡法国殖民政府供职。1866年起参加特拉格莱(Doudart de Lagree)率领的湄公河流域探险队。1868年继任队长。经云南、四川,辗转至上海。在总旅程5,392英里中有3,625英里的情况是欧人所不了解的,其中包括云南当时起义领袖※杜文秀所在的大理府。著有两卷本《印度支那考察行纪》(Voyage d’ex-ploration en Indo-Chine,1873),其中还记有沿途民族地区情况。此行获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金质奖章。1873年率军作战于河内,被刘永福黑旗军击毙。
 【晃西士加尼】见“安邺”(2612页)。
 【加尼埃】 见“安邺”(2612页)。
 【宋君荣】(Gaubil,Antoine,1689—1759) 法国耶稣会士。字奇英。1722年抵华,次年进京。精于汉学,熟谙满文,颇得清廷宠幸。曾继巴多明(DominicusParreniu,1665—1741)之后在译学馆主事,教八旗子弟习拉丁文,并任与俄国交往之译员。著作甚丰。其中以法译《书经》(Chou King)最负盛名,1770年于巴黎出版,是欧洲学者长期引用的译本。1739年出版的《蒙古史》(详名为《成吉思汗及元朝诸帝史》),系根据清代邵远平的《续弘简录》(进而成《元史类编》)编撰。1971年出版了《宋君荣神父北京通信集》(Le P.An-toine Gaubil S.J.:Correspondance de Pekin,1722—1759),收入书信342封,对中国历史、地理、天文以及清廷活动等均有记述,为珍贵资料。
 【张诚】(Gerbillon,Jean Francois,1654—1707)法国耶稣会士。字实斋。来华前,被任命为“国王的数学家”。1687年来华,次年进京,与※白晋为康熙帝进讲数学。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时与※徐日升担任中方译员。著有《张诚日记》(197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译文),详记了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全过程。曾八次去蒙古、东北等地,第五次是随康熙帝亲征准噶尔部噶尔丹,著有《对大鞑靼的历史考察概述(1688—1695) 》(1983年发表陈增辉的汉译本),记述了满、蒙、回等民族的历史、宗教情况以及蒙古厄鲁特部和喀尔喀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清朝为维护统一所作的努力。这两部著作均收入※杜赫德的《中华帝国鞑靼全志》第四卷。另著有《满语入门》,为欧洲研究满文的早期著作。
 【谢和耐】(Gernet,Jacques,1921—) 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研究入华耶稣会士问题的代表人物。生于阿尔及尔。1945—1947年于法国东方现代语言学院习汉文。1948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实验学院。师承法国著名汉学家※戴密微。后赴当时设在河内的法兰西远东学院。1955—1976年任高等实验学院经济和社会学系研究导师。1976年至今任《通报》法方主编。1975年以来主持法兰西学院中国社会和文化史讲座。1979年为法国金石文艺院院士。曾多次来中国作学术访问。在其众多论著中,《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1982)为纪念耶稣会士利玛窦入华传教四百周年而作,在西方反响很大,先后译为德、意、英、汉文。另一部力作为《中国社会》(1972),是一部较完整的法文版中国通史,共分10卷,自上古时期至20世纪中叶,对中国边疆民族、宗教、文化等亦多有阐述,此书在西方颇有影响,有英、德、意、葡等译本。所著《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1956)为其博士论文,主要依据敦煌文书和其他西域出土文物以及中国史籍,论述以敦煌和新疆为中心的中国西北地区寺院经济的形成特征和影响。中译本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
 【吉伯】(Gibb,Hamilton Alexander Roskeen,1895—?) 英国伊斯兰学者。1930—1937年为伦敦大学阿拉伯语教授。1937年后为牛津大学教授。1954年起为美国哈佛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阿拉伯人征服中亚记》(The Arab conquests inCentral Asia,1923)、《阿拉伯文学》(Arabic Liter-ature,1926)、《伊斯兰的现代潮流》(Modern trendsin Islam, 1947)等,因取材于阿拉伯和其他东方史料,深得西欧学术界重视。
 【翟理思】(Giles, Herbert Allen, 1845—1935)英国汉学界领衔人物。1880—1893年历任英国驻福州副领事、上海、淡水(台湾)、宁波等地领事。1897年继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后出任剑桥大学汉文教授,任职三十五年。曾获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等荣誉称号。精通中国语言、文学、美术、风习等。出版许多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史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的文明》(The Civilization of China,1911)、《古代中国的宗教》(Religions of ancient China,1905)等。此外还有《剑桥大学图书馆威妥玛汉满文藏书目录》(1898)、《中国与满洲人》(1912)等。
 【翟林奈】(Giles, Lionel,1875—1958) 英国汉学家※翟理思之子。生于中国,年青时随父辗转中国各地,后在比利时等地学习。1900年进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工作,曾任该馆东方部部长。1909年后整理斯坦因带回的敦煌古抄本。著有《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汉文写本分类目录》(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Chinese 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theBritish Museum, 1958)、《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按字母顺序)索引》(1911)等。
 【古耶】(Goeje,Michael Jan de,1836—1909)荷兰东方学家。1866年任荷兰莱顿大学教授。1886年为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在整理出版阿拉伯文献上有重要贡献。1870—1894年出版《阿拉伯地理学家丛书》(Bibliotheca Geographorum Arabicorum),收录中世纪阿拉伯著名史地学家※马苏第等人的著作,附评注。同时还主持整理出版了※泰伯里的名著《世界通史》(三辑,1879—1901)。
 【鄂本笃】(Goes,Benedict,1562—1607) 葡萄牙耶稣会士。年青时为驻印度的水兵,懂波斯语。1602年奉命寻找契丹(Cathay)国,探察由中亚赴中国之传教陆道,由印度亚格拉出发,经喀布尔抵撒马尔干(古康居国)和喀什噶尔,又越帕米尔高原经叶尔羌、龟兹、焉耆、乌鲁木齐、吐鲁番和哈蜜抵肃州(今酒泉),1607年病故于此。他的中亚探险终于证实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关于《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说契丹“就是中国”的论断。其探险经过,后由利玛窦据随从转述整理为《鄂本笃访契丹记》三章,收录于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Nicolaus Trigault)所著《耶稣会教徒传教中国记》(De Christiana Expeditione pud Sinas)。有※玉尔的英译本。张星烺据此译为汉文,刊于《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1977,中华书局)。
 【傅路德】(Goodrich, Luther Carrington,1894—1986) 美国研究中国史的代表人物,尤精于明史。生于中国通州,义和团事变后归国就学。1917年大学毕业。1920—1925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国医疗团驻华助理主任。192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得硕士学位。1930—1932年在北京留学,为其学位论文《乾隆朝文字狱》搜集史料。1945年获博士学位与教授学衔。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执教达三十五年(1927—1961)。1946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1956年任美国亚洲协会会长。逝世后,门人弟子及知友为其设立傅路德奖学金。生平著述达百余种。主编的两卷本《明代名人传》(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1368—1644,1976)收入650人的传记,其中包括当时与明廷有交往的蒙、藏以及朝鲜、越南、日本等地的人物,由东西方明史专家125人撰写。该著获法国儒莲奖金,在世界汉学界甚有影响。所著《中华民族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eople,1950)和《中国文明文化史必读书目》(A Syllabus of the History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1950),多次重版,被美国学术界誉为名著。1970年为稀世史料帖木儿之子沙哈鲁遣往明廷使者哈菲兹·阿布鲁(HafizAbru)行纪的英译本撰写了序言(A Persian Embassyto China)。还曾译注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名篇。
 【葛兰言】(Granet,Paul Marcel,1884—1940)法国汉学家、社会学家。法兰西汉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伯希和一起,被誉为法国汉学的“双璧”。汉学受业于※沙畹。1911—1913年在华研习。1913年起任法国高等实验学校远东宗教研究室主任。1925年※高第去世后,继任巴黎东方语言学校历史地理学教授。精于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风习、宗教等研究。善于以社会学方法,为古代中国社会研究另辟蹊径。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明论》(La CivilisationChinoise,1929)及其姐妹篇《中国思想》(La PenseeChinoise,1934)、《古代中国的祭祀与歌谣》(F e tes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1919)、《中国人的宗教》(La Religion des Chinois,1922)等。
 【格伦纳】(Grenard,Joseph Fernand,1866—?)法国东方学家。1890年随迪特鲁伊·德·雷恩斯(Dutreuil de Rhins,1846—1895)赴中央亚细亚探险。由塔什干经鄂什(今蒲犁之北)、喀什噶尔、于阗、且末等地,1895年在赴西藏途中,德·雷恩斯在西宁附近遇害。格氏于1897—1898年整理出版三卷本德·雷恩斯著《1890—1895年高地亚洲科学考察团》(Dutreuil de Rhins,Mission Scientifique de La HauteAsie,1890—1895)。1974年德里《乔玛丛刊》出版了格氏《西藏:国家和它的居住民》英译本(Tibet:theCountry and its Inhabitants)。
 【格鲁特】(Groot,Jan Jacob Maria de,1854—1921) 荷兰中国学家。早年在莱顿大学从※施古德学习汉语。毕业后在厦门、爪哇等地任译员六年期间内,继续研究汉语。1891—1911年任莱顿大学教授,主讲东印度地理和民族学。1912—1921年任柏林大学汉学教授。以研究中国宗教思想著称,主要代表作为六卷本《中国宗教体系》(The Religions System ofChina,1892—1901),是欧洲研究中国宗教必读的名著。对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铜鼓有专门研究,对铜鼓的地理分布、花纹、铜鼓上的突起物以及中国史籍记载均有精细阐述。1898年首次发表了题为《东印度诸岛及东南亚大陆之古铜鼓考》的论文(荷兰文)。1910年又以德文发表。此外尚有《公元前的匈奴》(DieHunnen der vorchristlichen Zeit,1921)、《公元前的中国西部诸国》( Die Westlande Chinas in dervorchristlichen Zeit,1926)等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格鲁赛】(Grousset,Rene,1885—1952[一说1954]) 法国东方学家。早年在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攻读历史专业。毕业后在法国美术部就职。1925年任法国《亚细亚杂志》秘书。历任塞尼希博物馆、吉美博物馆的领导要职。1946年起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熟谙印度、中国、日本等国的文化史,对游牧民族史研究尤深。《草原帝国史》(L‘Empire des Steppes,1939)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堪称力作,该著从阿提拉和匈奴、成吉思汗和蒙古、帖木儿和金帐汗国这三方面论述了亚洲民族十个世纪的历史,有英日译本。所著《蒙古帝国史》(L’Empire Mongol,1941)上溯蒙古民族起源,下至忽必烈征服中国,拔都和旭烈兀等征服罗斯和波斯,在比较汉文、波斯和蒙古文等几种史源上有参考价值,1989年出版了龚钺译本。此外,三卷本《亚洲史》(1922)、两卷本《远东史》(1929)等也是学术界瞩目的著作。
 【格伦韦德尔】(Grunwedel,Albert,1856—1935)德国考古学家。1875年入慕尼黑美术学校。1876年就读于慕尼黑大学东方学专业。1881年在柏林人种博物馆任职,后晋为该馆印度部主任,并获教授称号。专长于佛教艺术和中央亚细亚考古学。1902—1903、1905—1907年,率德国第一、三次吐鲁番探险队赴天山南路,考察自吐鲁番至库车的佛教遗迹,掘走大量文物。仅第一次探险,就运走46大箱,每箱重37.5公斤,其中有精美的壁画、雕刻和佛教、景教和摩尼教古文献,文献涉及17种语言的24种文字。这批文物后收藏于柏林人种博物馆,成为德国开展吐鲁番学研究的基础。有关以上两次探险,先后出版了以下著作:《高昌故城及其周边地区发掘记》(Berichte uberarch-a ologishe Arbeiten in Idikutschari und Umge-bung,1906)、《中国新疆古代佛教祠堂》(Altbuddhis-tische Kullsl a tten in Chinesische-Turkestan,1912 )、《古库车》 (Alt-Kutscha,1920)等,对库车、吐鲁番,焉耆等地的佛寺古迹、佛教艺术及宗教史等均有记述和研究。
 【德经】(Guignes,Joseph de,1721—1800) 法国早期汉学家。一译德几涅。早年拜于开创法国汉学的傅尔蒙(E. Fourmont,1683—1745)门下。精通汉文和叙利亚文。1748年发表《匈奴·突厥起源论》,一举成名。1753年当选为法兰西金石文艺院院士。1757—1773年任法兰西学院古叙利亚学教授。主要代表作为《北狄通史》(Histoire generale des Huns,desTurcs,des Mongols et des autres Tartares occiden-taux),共四卷五册,1756—1758年于巴黎出版,是欧洲关于中国北方诸民族历史的早期名著。作者广泛利用汉文和阿拉伯文史料,详述了自匈奴至帖木儿王朝为止的游牧民族史,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见解,诸如西方的匈人即西迁的匈奴等。此外还翻译注释了许多有关中国夷族的文献。一生著述和教学活动为法国汉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所坚持的关于“汉民族埃及起源说”的错误观点,在法国早期汉学界颇有影响。
 【德几涅】 见“德经”(2614页)。
 【海涅什】(Haenisch, Erich,1880—1966) 德国汉学家、蒙古学家。早年受业于※夏德。在研究汉学的同时,对蒙古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遂潜心研究蒙古史最重要的文献《元朝秘史》,从音写、注释、翻译和语言(包括词汇和语法)四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以其对蒙文历史文献精湛的研究蜚声国际蒙古学界。主要著作有:《忙豁仑纽察脱察安(元朝秘史)》(据叶德辉刊本还原为拉丁文转写的蒙文,于1937年出版,为世界公认的较好的一种转写本)、《‘元朝秘史’词典》(1939)、《元朝秘史》(德文译注本,1941)、《蒙古世界帝国的文化政策》(1942)等。
 【杜赫德】(Halde, Jean Baptiste du, 1674—1743) 法国耶稣会士。译名为迪·荷尔德。法王路易十四忏悔神父的秘书。1692年入会。长期在巴黎从事编著工作。1709—1743年主持《海外传教耶稣会士书简集》(Lettres edifiantes)第9—26卷的编纂校定和出版工作。该著的中国书简是18世纪西方了解中国的百科全书和根本资料。1735年于巴黎编著出版了另一部四卷本巨著《中华帝国鞑靼全志》(Descriptionge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laTartarie Chinoise),汇集了欧洲自明末以来150年间研究中国的成果,使用了※南怀仁等27名著名传教士已刊或未刊的著述,其中有许多关于民族、边疆、宗教等方面的记载,涉及到西藏、蒙古、青海、云、贵、川等民族地区。该著曾被誉为“西方中国学的金字塔”,与《书简集》同为传世名著,对明末和清朝(尤其是康熙和雍正两朝)的记载,弥补了中国史料的不足。两著出版不久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对各国中国学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迪·荷尔德】 见“杜赫德”(2615页)。
 【韩百诗】(Hambis, Louis, 1906—1978) 法国蒙古史、中亚史学家。早年投师于※伯希和门下,后成为其主要继承人。1929年加入法国亚细亚学会。历任巴黎大学北平汉学研究所所长(1947—1950)、高等实验学院第四系研究室主任(1952—)、法兰西学院教授(1965—)、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所长(1959—1973)。1965年起主持法兰西学院中亚历史和文明讲座。1973年创建中亚和亚洲高原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此外,长期担任法国亚细亚学会领导成员,历任司库、副会长。主治中亚史、蒙古史。善于运用汉、蒙、突厥、波斯、拉丁等文种和中世纪法文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精于古文献考订。在整理伯希和遗著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伯希和众多弟子中全面研究伯希和所涉领域的唯一学者。一生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译注<元史>第一○七卷》(Le chapitre CVIIde Yuan che,1945)、《译注<元史>第一○八卷》(Lechapitre CVIII de Yuan che,1954)、《明代蒙古史料》(Documents sur l’histoire des Mongols a l’epoquedes Ming,1969)、《中亚历史和文明讲座》等。此外,整理出版了伯希和的大部分遗著如《马可波罗游记评注》、《卡尔梅克史评注》等。
 【哈默尔—普尔格斯塔尔】(Hammer-Purgstall,Joseph Freiherv von,1774—1856) 男爵。奥地利历史学家。在维也纳东方学院毕业后,出任奥斯曼帝国外交官。曾在君士坦丁堡和埃及研习土耳其语和阿拉伯语。1807年回维也纳任皇宫事务官。1817年为宫廷顾问。1847—1849年出任奥地利帝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其间从事阿拉伯、波斯、土耳其诸语言典籍翻译。精于奥斯曼帝国史和蒙古史研究。蒙古史的主要著作有:《金帐汗国史》(Geschichte der goldenenHorde,1840),两卷本《伊儿汗国史》(Geschichte derIlchane,1842—1844),波斯文《瓦撒夫书》第一卷德译本(1856)。所著10卷本《奥斯曼帝国史》(Geschichte des Osmanischen Reiches,1827—1834)为传世名著,土耳其称其为《哈默尔史》(Ham-mer Tarihi),有法译本。
 【斯文赫定】(Hedin,Sven,1865—1952) 瑞典著名探险家、地理学家。少年立志探险。1885年,只身游历波斯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行程4,000余公里。嗣后在斯德哥尔摩、乌普萨拉大学攻读地理学。1889年赴德国深造,在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1833—1905)指导下,深研自然地理、古生物学和历史地理。熟谙英、德、波斯、鞑靼、俄、藏、汉等语言。这一切为其在亚洲腹地的探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曾五次来我新疆、西藏等地探险。第一次(1893—1897)赴帕米尔、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藏北地区等处。第二次(1899—1902)至罗布泊周边地区和西藏,发现并发掘了楼兰遗址。第三次(1905—1908)在西藏各地踏察山系水源。1907年曾应九世班禅之邀请,在日喀则逗留47天。第四次(1927—1933)与我方联合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前往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第五次(1933—1935)受中国政府委托,组建西北公路探险队,勘察通往新疆的公路。一生著述甚丰。其中,新疆西藏地区的考察汇集为三部巨著:六卷本《1889—1902年中亚科学考察成果》(Scientific Results of a Journey in Central Asia,1889—1902),另附地图两卷,于1904—1907年出版;9卷本《南部西藏》(Southern Tibet),另附地图三卷,于1917—1922年出版;多卷本《斯文赫定率领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报告书》(Reports from the ScientificExpedition to th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of Chinaunder the Leadership of Dr.Sven Hedin),自1937年开始出版,至1982年已刊出54卷。其著作卷帙之浩繁、内容之丰富,为世界探险史所罕见。此外,还著有大量科学游记,如《我的探险生涯》(1925)、《横断喜马拉雅山。在西藏的发现和冒险》(1909)、《中亚和西藏》(1903)、《丝绸之路》(1938)等。他的著作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公开支持德国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的法西斯战争。
 【海西希】(Heissig,Walther,1913—) 德国蒙古学领衔学者。四十年代曾在中国内蒙古活动,搜集一批蒙文文献。1957年起任波恩大学教授。经其创议,1964年在波恩大学成立以研究蒙古学为主的“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以后又任该所《中亚研究集刊》和《亚细亚研究》主编。精通蒙古文,对蒙古典籍的鉴别能力甚强,以研究蒙文文献和蒙藏宗教而负盛名。出版著作200多种。先后与人合编《德国收藏东方文献目录·蒙古篇》(即《海西希黑皮目录》,包括853部蒙文写本刊本,1961)、《蒙文书籍、写本与刊本目录》(即《海西希绿皮目录》,包括以丹麦为主的英、法、意、比等国藏书,1971)和《欧洲各国图书馆所藏蒙文民间宗教、民俗学文献目录》(即《海西希黑皮目录》续篇,1976)。著述中比较重要的有:《北京木版蒙文佛法目录》(1954)、《蒙古人的家族和寺院史》(1959,1965)、《16—17世纪内蒙古敖伦寺出土的蒙文手抄本残卷》(1976)、两卷本《蒙古文学史》(1972)等。1970年出版与※杜齐合著的《西藏和蒙古的宗教》(Die Religionen Tibets und der Mongolei),负责蒙古部分。该著综合研究了西藏和蒙古的佛教、喇嘛教、密教僧侣生活和民间宗教、萨满教以及各种崇拜,是“世界诸语言不曾有过的”,问世后反响甚大,1973年出版了法译本,1989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耿升汉译本。
 【夏德】(Hirth,Friedrich,1845—1927) 德国著名汉学家。1870—1897年在中国各地海关执勤,历任副税务司、税务司等职。1900年,德国政府曾就中国支付庚子赔款事项咨询其意见。曾任慕尼黑大学教授。1902年应聘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任汉语文教授。1917年返德。在华期间精研汉语和中国历史,尤长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对汉籍史料亦多有译注。著述甚丰,且研究精当,西方汉学界备为推崇,将这一时期称为“夏德时代”。《中国和罗马人的东方》(China and Roman Orient,1885)是一部关于中国和西亚交往史的力作,也是作者成名之作,全书集刊汉籍中有关罗马辖下亚洲各省的记载,附英译,对历史、地理、物产等诸方面均有考证研究。所著《中国古代史》(1908)、《论中国美术的外来影响》(1896)等论著也有一定影响。关于匈奴、突厥等古代民族,著有《论伏尔加匈人和匈奴》(1899)、《暾欲谷碑跋》(1916)等。此外还译注了《史记·大宛传》、赵汝适的《诸蕃志》(与※柔克义合作)等史籍。
 【霍渥斯】(Howorth,Sir Henry Hoyle,1842—1926) 爵士。英国考古学家、蒙古学家。早年在印度政府任职。1886—1900年任英国下院议员。曾任英国皇家考古学会会长等要职。主攻游牧民族历史,在蒙古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代表作五卷本《9—19世纪蒙古史》(A History of the Mongols from the 9th to19th Century,1876—1928),与※多桑《蒙古史》齐名。全书分四部:蒙古本土诸部和卡尔梅克;俄属鞑靼地区和中亚诸汗国;波斯蒙古;中央亚细亚地理、风习等概况和蒙古宗教、家庭生活等。它吸收了至19世纪为止的文献和研究成果,被称为集欧洲蒙古史研究之大成,是蒙古史家的重要参考书。
 【古伯察】(Huc,Evariste-Regis,1813—1860)法国遣使会教士。一译宇克。1836年加入该会。1839年来华传教。曾致力于满语和蒙语的学习。1844年8月,与法国教士噶毕(Joseph Gabet,一译秦神父,1808—1853)乔装喇嘛,从当时直隶省赤峰市附近黑水川西湾子的法国传教区出发,经热河、蒙古地区、宁夏、甘肃、青海等地,于1846年1月到达西藏拉萨。曾受摄政召见,企图在拉萨建立传教会,未逞。同年3月,驻藏大臣琦善奉清廷之命将其驱逐并解往四川。1848年赴浙江传教。1852年回国。八年后于巴黎逝世。著有《1844、1845和1846年鞑靼西藏旅行记》(Souvenir d’un Voyage dans la Tartarie et le Tibetpendat les Annees 1844,1845 et 1846,1851,Paris),对沿途各民族,尤其是蒙藏两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山川地貌、社会经济、驿站里程均有记述,是西方最早的详载。此书的出版在西方曾轰动一时,前后有十几种文本,其中多数曾多次重版,仅法文本自1851年后18年中出现了七个法文版本。汉文本已由耿升译出,1991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自四川至澳门的游记《中华帝国—鞑靼西藏旅行续记》于1854年出版。此外还著有《基督教在中国、鞑靼和西藏》。
 【胡四维】(Hulsewe,A.F.P.,1910—) 荷兰当代著名汉学家、博士。一译哈尔斯威。1956年起为荷兰汉学研究院主席。1957年起为《通报》的荷方主编。现已退休。主治秦汉法律。著有《汉律残简》、《纵观当代对中亚地区所发现的汉代文书之研究》等。1979年,与英国剑桥大学汉学家鲁惟一(M.A.N.Loewe)合撰出版《中国在中亚的早期阶段。公元前125年至公元23年》(China in Central Asia. The Early Stage:125B. C. —A. D. 23),列为《莱顿汉学丛刊》第14种。该著为《汉书》卷六一《张骞、李广利传》和卷九六《西域传》的英译,附详注。日本※榎一雄就《史记·大宛传》和《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的关系,与胡氏展开过学术争论。
 【哈尔斯威】 见“胡四维”(2616页)。
 【恒慕义】(Hummel,Arthur William,1884—1975) 美国公理会教士,中国史学家。博士。1915年来华,在山西铭义中学教英语。后在燕京大学历史系任教。1927年返美。1928年任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为当代美国资产阶级史学界现代实证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后美国亚洲研究协会重要成员、该会1948—1949年度主席。撰有许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著述。30年代在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发起组织下,任《清代名人传略》(The Eminent Chinese of theCh’ing Dynasty, 1644—1912)主编。该著1943—1944年于华盛顿出版,为两卷本,收录清代近300年间约800名著名人物,按英译人名的字顺排列。人物包括帝王后妃、将军、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宗教人士等。卷首为胡适撰写的序言。撰写人约有50名东西方著名学者。每篇传记末尾附资料来源。卷末附人名索引和引用文献索引。全书集当时国内外研究之大成,且引用了不少外文史料,弥补了汉满文史料不足之处。出版后在国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一直被列为重要参考书。
 【胡特】(Huth,Georg, 1867—1906) 德国东方学家。曾到中国新疆和西伯利亚等地旅行。对蒙藏宗教文献和通古斯民族均有研究。在19世纪末有一定影响。出席过第九、十次国际东方学家大会,到芬兰就阿尔泰研究作过学术考察。1892—1896年出版两卷本晋美日必多吉撰写的藏文本《蒙古佛教史》的德译本(Geschicht des Buddhismus in der Mon-golei),为欧洲学者早期研究蒙古佛教史的主要史料依据。
 【伊宾·阿西尔】(Ibn al-Athir,Abu al-Hasan‘Ali,1160—1234) 阿拉伯历史学家。一译伊本·额昔儿。生于底格里斯河畔。青年时代游学于巴格达、麦加等地,广交各地学者,后又赴叙利亚、耶路撒冷等地旅行,由是学业见闻大增。主要著作为《历史大全》(al-Kamil fi Ta'rikh),又称《全史》,上起创世时代,下迄1231年,共12卷。瑞典托恩堡(C. J. Tornberg)于1851—1876年校刊出版,共14卷。全著大部分(922/933年以前系※泰伯里《历史》的简本,其余部分根据史料和见闻撰写而成。作者是十字军东征和蒙古西征两次大战的目击者,对此记载甚详。第十二卷后半部对蒙古人征服中亚和西亚所提供的史料极为珍贵,是《多桑蒙古史》和拉施特《史集》重要参考书之
 【伊本·额昔儿】 见“伊宾·阿西尔”(2617页)。
 【伊宾·拔都他】(Ibn Ba t tuta,1304—1377)阿拉伯旅行家,欧洲人所称中世纪四大旅行家之一。一译伊本·巴图塔。生于摩洛哥丹吉尔港。1325年东行,遍游穆斯林世界,东至印度锡兰。曾奉派出使中国(是否到过汗八里[大都,今北京],学术界有争议)。1353年返北非非斯,历时二十八载,行程七万五千哩。1354年,摩洛哥苏丹命秘书伊宾·玉随(Ibn-Juzai)将其旅行经过笔录成书,凡四卷,对金帐汗国领属、月即别汗庭和旭烈兀时代的伊朗均有详述。第四卷详记出使中国经过,对朝廷礼节、服式、风俗、物产等记载甚详。《游记》是研究近东、中亚、印度和元蒙史的珍贵资料。1853—1858年出版法国戴甫梅利(C.Defremery)和桑桂奈梯(B. R. Sanguinetti)校刊的阿拉伯文本、附法译文,题为《伊宾·拔都他游记》(Voyages d'Ibn Batoutah),共四卷,因校勘精细,后人研究多以此为蓝本。我国著名史家张星烺根据英德译本节译中国部分,刊于《中西交通史料汇编》。
 【伊本·巴图塔】 见“伊宾·拔都他”(2617页)。
 【卡尔·扬】(Jahn,Karl,1906—1985) 奥地利著名中亚史学家。早年在布拉格大学修闪学、阿拉伯学等课程。1929年在莱比锡东方学研究所深造。1931年获博士学位。1938年为教授。先后在布拉格大学、德国哈利大学、莱比锡大学等校执教,讲授伊斯兰语言文化、伊朗学、土耳其学、中亚史等课程。1969年退休后至去世一直是维也纳大学客座教授。1955年创办《中亚杂志》,主持工作达30年之久,该刊已成为研究中亚突厥学和蒙古学的世界性杂志。长期研究中亚史、蒙古学和突厥学。对阿尔泰学也作出杰出贡献。自1933年后,致力于拉施特《史集》整理研究、校勘、译注达40多年。1969年11月值拉施特逝世650周年之际,发起召开纪念拉施特国际学术讨论会。对拉施特著作进行分类研究,按分册出版,著有《史集·合赞汗传》集校本(1940)、《史集·从阿八哈到乞合都诸伊儿汗史波斯文校勘本》(1941年初版,1957年再版)、《史集·富浪人史》(1951)、《史集·印度史》(1965)、《史集·乌古斯史》(1969)、《史集·中国史》(1971)等。此外,还发表了《伊朗纸币——蒙古统治时期伊朗文化经济史研究》(1938,后经修订再次发表于1970年)、《关于怯失迷儿和蒙古人的札记》(1956)、《拉施特对中国文化的若干观念》(1970)等多篇论文。
 【儒莲】(Julien,Stanislas Aignan,1799—1873)法国汉学界19世纪领衔学者。师承法国汉学名家※雷慕沙。1832年继雷氏之后任法兰西学院第二任汉学教授,并主持该学院中国学讲座。1833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859年出任法兰西学院院长。研治中国语言、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领域,造诣颇深,兼长中亚史研究。有多种著作和译作。译著中的《大唐西域记》(Memoeires sur les contrees oc-cidentales,1857—1858)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Histoire de la vie de Hiouen-thsang,1853)在欧洲享有盛誉。在我国西北史方面有《突厥史料》(以汉藉史料为主的东突厥史料,1864)、《高昌行纪译注》以及其他汉文典籍中有关中国西部藩属的译注本等。逝世后,为纪念其对汉学贡献,法兰西金石文艺院设“儒莲奖”,奖励国内外在汉学上作出突出成绩者。
 【志费尼】(al-Juwayni, ‘Ala u ‘d-Din‘Ata—Malik,全称阿老瓦丁·阿塔木勒克·志费尼,简称阿老瓦丁,或阿塔木勒克,或阿老瓦丁·阿塔木勒克,1226—1283) 波斯蒙古史学家。一译术外尼。出身显贵,世代为财务长官。二十岁前即随父入仕蒙古王朝,在波斯总督府供职,曾任总督阿儿浑阿哈之秘书,1249—1253年至少曾两度随其入朝哈喇和林。后随旭烈兀进兵报达(今巴格达),获准在阿刺模��(Alamut)城取得亦思马因派诸王所藏图书,其中有可兰经诸本和《吾主传》抄本等珍本,后成为其著书重要史源之一。1263年任报达长官,权及蒙古势力范围内阿拉伯诸国,历经旭烈兀、阿八哈和帖古迭儿(阿合马)三朝,任职近20年,后因阿鲁浑不容,遭灭门之灾,疾发身亡。其传世巨著《世界征服者史》(Ta’rikhi-Jahan-Gusha)于1252年5月至1253年9月在蒙古国都城哈刺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撰写,至1260年还在继续。该著与《瓦撒夫书》和※拉施特《史集》齐名,然成书最早。所述蒙古前四汗史实,与著者生活年代十分接近,许多资料系耳闻目睹所得,为较原始的史料,然文献史源不足。※瓦撒夫称自己的史书为其续篇,拉施特则以其为重要史源。全著分三卷:第一卷为蒙古人勃兴前状况、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时期历史以及畏兀儿起源;第二卷为中亚和波斯史,包括花刺子模王朝的兴亡、哈刺契丹及合剌罕朝末期活动、伊朗蒙古地方长官活动等;第三卷内容庞杂,主要为旭烈兀进兵伊朗、拖雷汗及蒙哥汗初期历史,止于1258年,是一部未写完的史书。长期只有抄本传世。后经伊朗学者米尔咱·穆罕默德·可疾维尼(MirzaMuhammad Qazvini)校勘,三卷波斯文刊本方于1912、1916、1937年问世,收在《E.J.W.吉伯纪念丛书》第16卷(E.G.W.Gibb,Memorial Series),卷首有英国学者※布朗教授的长篇英文序言,卷末附作者同时代人※纳速剌丁·徒昔记述的旭烈兀攻陷报达(今巴格达)的短文。英国蒙古史学家※波伊勒的英文译注本于1958年出版,何高济汉译本于1980年问世。
 【术外尼】 见“志费尼”(2618页)。
 【阿老瓦丁】 见“志费尼”(2618页)。
 【阿老瓦丁·阿塔木勒克】 见“志费尼”(2618页)。
 【阿老瓦丁·阿塔木勒克·志费尼】 见“志费尼”(2618页)。
 【阿塔木勒克】 见“志费尼”(2618页)
 【卡拉】(Kara,Gyorgy,1935—) 匈牙利著名蒙古学家。1953年入布达佩斯大学。师从※李盖蒂和突厥语文学教授内墨特(Julius Nemeth)。主攻蒙、汉语,兼习古代突厥、满、藏文,并掌握英、法、俄、德、意等多种欧洲语言。多次到过蒙古地区,研究卫拉特、乌珠穆沁方言。1967—1968年在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从事蒙文文献研究。1977年获语文学博士学位。自七十年代起,与德国学者合编吐鲁番回鹘文献。1968—1978年为匈牙利东方学家乔玛学会秘书长。自1955年起发表文章书评等约150篇和若干专著。1972年以俄文发表的《蒙古游牧民的书籍》(Книги монгольских кочевников)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该著系统研究蒙古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蒙古文字的演变史,对于“复原蒙古人的文化史”有重要意义。
 【高本汉】(Karlgren,Bernhald,1889—1978) 瑞典著名汉学家。大学毕业后,于1910—1912年在华研习汉语文。1912年赴法,投师※沙畹门下,与※马伯乐、※伯希和等有密切交往。1915年获博士学位。1918—1938年任哥特堡大学教授。1939—1959年历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远东古物博物馆馆长、瑞典人文科学院院长。由于对汉学作出重大贡献,被西方誉为“斯坎的纳维亚半岛汉学之父”,为瑞典科学院院士和许多国家的科学院院士。精究汉语音韵训诂,兼长中国古代宗教和考古学。其著作多以英文撰写,兼有以德、俄、法文撰写。1915—1919年出版四卷本《中国音韵学研究》(Etudes sur la Philologie chi-noise)被译成汉文、日文等多种文字,这在汉学著作中是罕见的。在语言方面还著有《藏语与汉语》(Ti-betan and Chinese,1931)。对中国古文献年代考证和疏义、宗教、考古等也有许多有价值的作品。1941年发表的“淮与汉”一文以大量材料论述“淮式”青铜器(主要指战国青铜器),影响较大。
 【克拉普罗特】(Klaproth, Julius Heinrich,1783—1835) 德国早期著名东方学家。自幼酷爱东方语言。14岁起自习汉语。1802年(19岁)在魏玛创办《亚细亚杂志》,收入《中国佛教考》、《满清征服中国记》等论著,一跃跻身于德国东方学界。1804年经推荐赴彼得堡,1805年任戈洛夫金(Ю. А. ГоΛовкин)赴华使团汉语翻译。路经恰克图时,调查了当地蒙古人情况,搜集汉、藏、满、蒙文文献,并研习满蒙文。1807年奉派考察高加索和格鲁吉亚地区,途中调查了卡尔梅克蒙古人的习俗。1812—1814年于德国相继出版旅行报告、高加索语言篇、高加索地方地理和历史篇,十几年后依次出现英、法译本。1816年普鲁士王授以亚细亚语言文学教授之衔,并资助其出版费用。著有《亚细亚杂考》(Memoires relatifs a l’ Asie)三卷(1826—1828),其中收入《满族起源考》、《鞑靼考》、《和阗城史》、《蒙古文献所记佛陀传》、《台湾岛志》等论考。还著有《畏兀儿语言文字考》(1812,附刊《高昌译语》)、《柏林皇家文库所藏汉满图书目录》等,为德国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历史、地理和文献的最早的著述。其知识甚为渊博,对中国史地语言、俄中早期关系、西伯利亚、西亚、中亚等亦均有著述。
 【乔玛】(Korosi Csoma Sandor,英文为Alexander Csoma Korosi,1784—1842) 国际藏族语言文化研究创始人。匈牙利人。1815年到德国格廷根大学留学,研习英、法、希腊和阿拉伯等13种古代和现代语言。1819年,为解决匈牙利族源问题,只身前往亚洲探险。1823—1831年三次到拉达克的桑喀,向藏族喇嘛学习语言文法,阅读文献。1942年,在前往拉萨的途中死于大吉岭。1834年出版的《藏英字典》(Essay Towards a Dictionary, Tibetan and Eng-lish)和《藏语语法》(A Grammar of the Tibetan Lan-guage in English),为国际藏学之开端,由此向世界系统介绍了藏族语言、宗教和文化。学术领域甚广,著作内容涉及藏族文化的许多领域,包括辞典编纂、古籍目录、地理、藏传佛教的各派概说、藏医文献、文物等,使欧洲人第一次接触到《西藏王统记》、《青史》、《萨迦格言》、《医方四续》等典籍的名称。为纪念其对藏学的贡献,匈牙利于七十年代成立国际性学术组织乔玛学会(The Korusi Csoma Society)。
 【拉古佩里】(Lacouperie,A. T. de, 1845—1894)法国东方学家。生于亚卫尔。曾从事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货币目录之制定工作。历任大学之中文教授,曾发表许多有关中国之论文,其中以《古代中国文化之西方起源论》(1892),引起学术界重视和争论。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语言进行广泛研究,主张凡说壮侗语之民族,都是“泰”人;苗语属东南亚泰语系,与印度支那语同源,认为苗人自称Meo,印度支那语译为“民族”或“部族”可证。提出仡佬族是缅甸卡伦族之遗民,两者语言、语法相似,并提出应按民族的区分来确定国界等论点。主要著作有:《掸族发源地》(1885);《汉人以前的中国语言》(1887),《非汉族的古代宗教上的铜鼓》及《文字的起源》(1894)等。
 【拉露】(Lalou,Marcelle,1890—1967) 法国藏学家、佛学家。巴黎大学教授,执教于该校所属高等专门学校。主攻西藏语言、年代学和文献学,旁涉本教葬仪、密教秘仪、佛教图象、藏医学等。在其众多著作中,以文献目录学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根据※伯希和从中国掘走的敦煌藏文写卷编纂的《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卷目录》(Inventaire des manuscritstibetains de Touen-houang, concerves a laBibliotheque Nationale[Fonds Pelliot tibetain]),为已出版的同类著作中最全面的一本,备受西方推崇。全著分三卷:第1卷(№1—849, 1939);第2卷(№850—1282, 1950);第3卷(№. 1283—2216,1961)。对《甘珠尔》、《丹珠尔》等佛典的研究和目录索引等工作亦多有贡献。1971年法国出版《拉露纪念论集》。
 【拉铁摩尔】(Lattimore, Owen, 1900—1989)
 美国蒙古学家、中国边疆问题专家。在美国出生后随父母移居中国,在瑞士和英国受教育。1919年返回中国。1926—1937年间多次赴新疆、蒙古、东北等地旅行调查。1933—1941年任美国《太平洋事务》(PacificAffairs)杂志主编。1941年经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荐担任蒋介石的政治顾问。1942年在美国战时情报局任职。1950年遭参议员麦卡锡弹劾,被指控作为苏联间谍进行反美活动,经调查解脱后去欧洲讲学并赴中亚旅行。1963—1969年任英国利兹大学教授。精通汉文、蒙文和俄文。被认为是最了解中国东北、新疆和内蒙古情况的唯一的美国人,被欧美学术界誉为“蒙古通”,在国际蒙古学界颇有影响。屡任美国蒙古学会主席。发表著作约100多种。所著《通往突厥斯坦的荒漠道路》(Desert Road to Turkestan, 1928)、《高地鞑靼》(High Tartary,1932)、《满洲——冲突的摇篮》(Manchuria—Cradle of conflict, 1932)和《蒙古游记》(Mongol Journeys, 1941)等对中国边疆问题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劳弗尔】(Laufer, Berthold, 1874—1934) 美国著名中国学家、东方学家。生于德国。1893—1895年在柏林大学专攻东方语言,后转莱比锡大学。1897年获博士学位。1898年赴美后,先后到桦太岛、黑龙江下游地区(1898—1899)和中国(1901—1904,1908—1910,1923)等地考察,到过西藏,共收集到汉、满、蒙、藏、日文书籍和刻本21,403件以及包括梵文拓片在内的4,000件碑铭拓片,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语言、艺术等内容,此外还携走翡翠等珍贵文物。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执教和从事研究。1911年起任芝加哥费尔德自然史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曾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和美国科学史协会会长。知识渊博,学术领域甚广。通晓汉、藏、蒙、满和日、马来等文种,尤精于伊朗语和梵文。以研究陶器、金石、美术、民俗见长。在汉文文献、藏学、伊朗学方面的造诣,与法国※伯希和齐名。对满蒙语言文学、西夏语、吐火罗语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动植物史等亦有精深研究。一生著述计490种,多以各文种原始文献为依据,以此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汉陶考》(ChinesePottery of the Han Dynasty,1909)和《古玉考》(Jade,1911)为早期名篇。《中国—伊朗篇》(Sino-Iranica,1919)着重阐述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对古代中亚和新疆的文化贸易交往亦有论述,为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亚史的名作,至今仍为学者引用。对西藏的宗教历史和语言文化有多篇著述,其中较著名的有《西藏鸟卜考》(Bird divination among the Ti-betans,1914)、《西藏外来语考》(Loan-words in Ti-betan,1916)等。1914年与德国※福兰阁合著的《中国金石志》(Epigraphische Denkmaler aus China)第一卷,刊布了北京、热河和西安喇嘛寺多种文字的碑文,极为珍贵。此外还著有《蒙文文献概论》(Skizzeder mongolischen Literatur,1907)、《满文文献概论》(Skizze der manjurischen Literatur,1908)等。1976年在威斯巴登出版了《劳弗尔文集(1894—1910)》(Kleinere Schriften von Berthold Laufer)。
 【勒柯克】(Le Coq,Albert von,1860—1930)德国探险家。早年曾在美国学医。以后长期经商。1900年弃商,在柏林东方语言学校研习阿拉伯、土耳其、波斯、梵语。1902年供职于柏林人种博物馆印度部。后为该馆东方部主任。曾参加德国吐鲁番探险队第三次(1905—1907)探险,领导第二(1904—1905)、四次(1913—1914)探险。主要调查天山南路自吐鲁番至库车一带的佛教遗迹。仅第二次探险,就在高昌故城和伯孜克里克石窟发掘古物达九个月之久,剥走全部精美壁画,携走的文物达433箱,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回鹘文卷子、抄本和佛经。1904—1907年间,与※格伦韦德尔共同发现摩尼教文献残片达数千块之多。携回柏林的壁画和文物有半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焚毁。其探险报告和著作最早介绍了新疆文化和造型艺术。主要著作有三部。《东突厥斯坦地下宝物》(AufHellas in Ost-Turkistan,1926)为德国探险队第二、三次在吐鲁番的发掘报告书,附图版照片52幅。有英、日、汉译本。1913年出版《高昌》(Chotscho,一译《高昌画册》),是探险队第二次探险在高昌的发掘报告书,刊入图版和照片75幅。另一部为《高昌突厥文摩尼教文献》(Turkische Manichaica aus Chotscho,Ⅰ—Ⅲ,1911—1922),为摩尼教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烈维】(Levi,Sylvain,1863—1935) 法国东方学家、印度学家。1890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历任法兰西学院梵学教授、法国亚细亚学会副会长等职。先后到过印度、日本、中国、俄国等地。主治梵学,兼长西域史及龟兹语、吐火罗语等,一度被誉为“法国东方学界最高峰”。曾应※伯希和之邀整理从库车携回法国的大量竹简,提出乙种吐火罗语即龟兹语之说,对揭示中亚和新疆地区印欧系语言奥秘有建树。汉文造诣颇深,善于以汉籍史料研究中亚史。主要著作有:《王玄策使印度记》(1900)、《龟兹语考》(1913)、《库车文献残卷》第1卷(1933)、三卷本《尼泊尔》(1905—1908)、《婆罗门教的献祭教仪》(1898)等。
 【李盖蒂】(Ligeti,Louis,1902—1987) 匈牙利著名东方学家、阿尔泰学家。早年在布达佩斯大学艺术系攻读古典语文学和突厥语文学,师从突厥学家内默特(J.Nemeth)。获博士学位后,赴法留学。在※马伯乐、※巴考、※伯希和等名家指导下,学习汉、藏、蒙文等课程,同时又从※符拉基米尔佐夫和※兰司铁的著作接受了比较研究方法。1928—1930年,在蒙古从事学术考察,住在喇嘛庙学习察哈尔、喀喇沁、土默特和达斡尔语,并收集了一批汉、满、蒙、藏文写本刊本,后赠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1936年赴阿富汗调查莫卧儿人和乌兹别克人。1934年为匈牙利科学院通讯院士。1939年为教授。1947年为院士。1949年起任匈牙利科学院副院长。历任布达佩斯大学内亚、远东、突厥语文学等学科的主讲教授,最早在匈牙利讲授蒙、藏、满语言文化等课程。在长期的教学研究生涯中,将※伯希和的巴黎内亚研究学派移植到匈牙利,为匈牙利培养了第一批汉学家和内亚其他领域的学者。1950年起创办《匈牙利科学院东方学报》(Acta Ori-entalia,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在世界东方学界颇有影响。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以匈牙利文和法文撰写,涉及领域甚广,在突厥、蒙古、西藏、女真等方面均有论著。曾将《元朝秘史》和《萨迦格言》译成匈牙利文。
 【利特尔】(Little,A.J.,1838—1908) 英国商人。生于伦敦。1859年,以商业目的来华。1898年,溯长江而上,至四川、重庆等地旅行探查,并写了有关报告。对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习俗等风土人情在不少著作中有记述。对苗族(广义)名称提出看法。主要著作:《通过长江咽喉——在中国西部的经商和旅行》(1888);《穿兰袍人的地方》,《远东》(1905);《穿越云南和东京(越南北部)》(1910)等。
 【洛克哈特】(Lockhart, William, 1811—1896)英国伦敦教会宣教师。一名雒魏林。生于利物浦。1838年,作为帕克(P. Parker)医疗传道的成员来华,曾到过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传教。1844年,在上海开设医院。1858年,归国。1861年,第二次来华。在北京开设医院,任院长。搜集了我国大量图书,作为洛克哈特藏书保存在伦敦教会本部。1864年回国,后于伦敦逝世。主要著作有:《关于中国的苗人或土著居民》(1861)。书中对我国苗族的人种、习俗等作了介绍。《在中国的医疗传教会:二十年经历记事》(1861),是其在华的记实资料。
 【冯秉正】(Mailla,Joseph-Francois-Marie-Annede Mayriac de,1669-1748) 法国耶稣会士。字端友。1703年抵澳门,继至广州研习汉、满文。不久奉命传教江西,不一年赴京。1712年奉派前往河南、江浙、福建测制舆图。1717年奉召返京,供职内廷,病逝于北京。所著《中国通史》(Histoire generale de la Chine,ou Annales de cett Empire),共13卷,1777—1785年在巴黎陆续出版。该著译自朱熹的《通鉴纲目》,宋末元明史实主要译自商辂等人撰写的《续通鉴纲目》,明末清初史实依据东西方著述及作者本人见闻续成。全著自太古时期至1780年止,作者完稿时间则是在1698年(一说1737年),显然,后人在整理出版时又续写补充。其中清室入关前及入关后的活动记事,值得重视。长期以来,该著一直是不能直接利用汉文史料的欧美学者的主要史料来源。
 【卫匡国】(Martini, Martinus,1614—1661) 意大利耶稣会士。字济泰。一译马尔蒂尼。1643年取道印度来华,辗转江南各地,主要在杭州传教。1650年回罗马。1658年率新教士再次来华。卒于杭州。有著述多种,主要代表作为《中国新地图集》,以志文为主,以图为辅,最早指出China(拉丁文“Sina”)一词源于“秦”,并指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作者绘制此集时正值郑成功收复台湾。所著《鞑靼战纪》(De Bello Tartari-co Historia),用拉丁文撰写,有多种文字译本,是欧洲早期研究明末清初战争史的一部名著,为作者耳闻目睹的第一手资料。此书关于清军入关及南下情形,所记至详,“足补我国正史之阙略”。
 【马尔蒂尼】 见“卫匡国”(2621页)。
 【马伯乐】(Maspero, Henri,1883—1945) 法国著名汉学家、印度支那诸语言专家。一译马斯伯乐。著名埃及学家加斯顿·马斯伯乐之子。自幼立志研究汉学。就学于巴黎东方语言学校,研习汉文及东方语言,师承汉学名家※沙畹。1911年任法兰西远东学院(河内)教授,课余研究越南语文史地,所著《安南音韵研究》和《占城王国考》,名噪一时。1920年起主持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1926年兼任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教授。1928年赴日本,研究和学。1935年当选法兰西金石文艺院院士,1944年当选为该院院长。1944年因其子从事反德活动被捕,次年于集中营病故。一生著述甚丰,涉及领域极广,汉学主要代表作为《古代中国》(La Chine antique,1927年,第1版;1955年,第2版)。该著是自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统一前的早期中国史,涉及到早期历史中社会和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神话以及文学和哲学学派发展的每个方面,多有独到见解。※伯希和称之为“古代中国史的奇才”。1953年大英博物馆出版了他的西域史代表作《斯坦因第三次中亚探险所获文书》(Les Docu-ments Chinois de la Troisieme Expeditionde Sir Aurel Stein en Asie Centrale)。该著对敦煌、楼兰、吐鲁番、塔里木盆地、高昌等地发掘的607件文书作了精细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66件汉代文书。
 【马斯伯乐】 见“马伯乐”(2621页)。
 【马苏第】(al-Mas‘udi, Abu al-Hasan‘Ali b.al-Husayn,? —956) 10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家、历史学家。一译麻素提。素有百科全书式学者之称,被誉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历游波斯、印度、马来群岛、埃及、中国等地。足迹遍及亚非两大洲,历时40年。详记并精研所到之处的史地政治宗教风俗等。编写《编年史》30卷和《中世纪书》两部巨著,其节本《黄金牧地与宝石矿藏》(Muruj al-Dhahab wa Ma‘adin al-Jawhar)为传世名著。全著48章,对中亚史地和古代宗教尤其是回教史和拜火教史有详记,对中国的历史、政制、宗教、习俗、气候等及东方的史地文物均有记载。有多种译本。早期最完整的法文译本(LesPrairies d' Or)共9册,于1861—1877年出版。该著于1894年收入荷兰东方学家※古耶编辑出版的《阿拉伯地理学家丛书》(Bibliotheca Geographorum Arabico-rum)第8卷。
 【麻素提】 见“马苏第”(2621页)。
 【米诺尔斯基】(Minorsky, Vladimir, 1877—1966) 英国伊朗学家(一说俄国东方学家)。生于俄国。190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03年毕业于拉扎列夫斯基东方语言学院。曾受俄国外交部指派在伊朗和土耳其任职。十月革命后,自伊朗赴法。1930年移居英国。1937年起任伦敦大学教授。多次得到欧洲各国学术机构和团体授予的荣誉称号。研治波斯史地、文化和古文献,兼攻伊斯兰史和东方学史,尤精于波斯世界和中亚突厥地区的历史地理考证。主要代表作为波斯文献《世界境域志》英文译注本(Hudud al-‘alam,1937年初版,1970年重版),是作者长期心血结晶,对历史和地志作了详博注释。该著综合了9—10世纪阿拉伯地理文献的资料,按其划分的世界各地域加以叙述,其中对突厥诸族的记述、吐蕃强盛时期的记载和8世纪中期至9世纪前期即唐由盛至衰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由此形成的这一时期的中亚局势和民族分布状况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文史料的不足。
 【穆麟德】(Mollendorff,Paul Geroge von,1848—1901) 德国外交官、汉学家。1869年来华。初在天津和上海的中国海关供职,后任德国驻天津领事、朝鲜总税务司等职。1901年在宁波税务司任上去世。精于汉学,兼长满文研究,通朝鲜、蒙古文。主要著作有《汉籍目录便览》(Manual of Chinese Bibliogra-phy,1876)、《满文文献解题录》(Essay on ManchuLiterature,1889)、《满语文典》(A Manchu Grammar,1892)等。所遗藏书,中国出版部分赠柏林图书馆,欧洲出版部分赠北京图书馆,编有《穆麟德藏书目录》(Catalogue of P.G.von Mollendorff’s Li-brary,1905)。
 【孟高维诺】(Monte Corvino,Giovanni de,1247—1328) 元代来华意大利方济各会教士。一译约翰·孟德高维诺。1289年携教皇致元世祖忽必烈书信出使中国,是罗马教廷派到中国开辟教区的第一任主教。1294年(一说1292年)抵元朝汗八里(今北京),得到成宗礼遇,获准传教并建教堂,《新约全书》也被译成蒙文。1307年任汗八里总主教,统辖契丹(华北)和蛮子(华南)各地主教。经其努力,前后受洗礼的达三万余人,后因景教徒的倾轧,仅剩六千多人。1328年于北京逝世。留有遗札三件,关于劝说成宗改宗未成、元廷厚待基督教徒以及传教等事均有记述,后刊于※玉尔著《东域记程录丛》第3卷,汉译见张星烺著《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
 【约翰·孟德高维诺】 见“孟高维诺”(2622页)。
 【莫理循】(Morrison,George Ernest,1862—1920) 旅行家、记者、藏书家。英籍澳大利亚人。早年攻读医学。曾在澳大利亚和亚洲进行过五次大规模旅行,行程10万英里。到过中国的京、津、沪、东北和西南地区。1895—1912年任《泰晤士报》记者,先驻印度支那、暹罗和掸邦,1897年起驻北京,1904年曾任日本第三军司令部记者,目击了义和团事件和日军入侵旅顺口。是当时报导远东形势最有权威的西方记者。1912年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5年,曾与袁世凯、黎元洪等共事。在华20年间系统收藏有关中国、西伯利亚及南洋的西文图书两万四千册,其中有许多珍版善本,仅《马可波罗游记》就有46种新旧版本,还收集了一百多种完整的期刊和丛书。编有《莫理循博士亚洲图书目录》(二册,1924年由东洋文库出版),是1917年前论述中国的西方书籍的书目辞典。归国前,全部图书卖与日本横滨银行总经理岩崎久弥伯爵,成为日本东洋文库的核心。其日记、手稿、书简捐存澳大利亚悉尼米切尔(Mitchell)图书馆,是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和远东的重要史料。著有《在中国的一个澳大利亚人:关于一次穿越中国到缅甸的安静的旅行》(An Australian in China:beingthe Narrative of a quiet Journey across China to Bur-ma,1895)。
 【田清波】(Mostaert,Antoine,1881—1971) 美国著名蒙古学家。生于比利时。早年就学于天主教修道院。后以5年时间研习哲学、神学及古汉语,并以《新约》蒙文译本等为教材攻读蒙文。1905年以天主教传教士身份来华,寓居达40年之久。前20年(1905—1925)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鄂托克旗南境的城川(今鄂托克前旗城川乡),即“西南蒙古教区”的传教中心传教,并致力于蒙古语言学的调查研究,搜集到有关鄂尔多斯传统、风习、历史、宗教、文献和民俗学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后20年(1925—1945)在北京辅仁大学,主要从事资料整理和撰写工作,在其著作中约有一半以上研究鄂尔多斯的语言、历史和文学。1948年迁居美国,继续从事研究,还发起出版蒙古历史文献丛刊《蒙古抄本集刊》(ScriptaMongolica),由哈佛燕京学社主编。一生著述甚丰。有些属传世名著,其中除三卷本《鄂尔多斯蒙语词典》(1941—1944)和《鄂尔多斯口语资料》(1937)外,1934年发表的《鄂尔多斯志》汇集了实地调查资料,极为珍贵,对鄂尔多斯蒙古基督徒后裔厄尔呼特人、鄂尔多斯蒙古部名考、对萨囊彻辰及其曾祖父库图克台·洪·台吉等均有记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1956年由哈佛燕京学社刊布其在鄂尔多斯搜集到的重要蒙文文献《蒙古源流》的三种抄本,同时发表了他对《蒙古源流》的研究著作《额尔德尼—因·脱卜赤——蒙古编年史。导论》,在附录《鄂尔多斯七旗地图》中,对各地的蒙、汉地名及演变均有考述,为研究伊克昭盟历史地理与地名学的重要资料。上述著作深受国际蒙古学界重视。
 【慕阿德】(Moule,Arthur Christopher,1873—1957) 英国汉学家。生于杭州。1895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1898年返华,营建教堂。1904年起在华北地区传教。1909年回国。1918—1933年任教区牧师。1933年继※翟理思之后任剑桥大学中国语言历史教授。1937年当选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第一个获全薪的研究员。1934—1938年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理事。1938年退休。主要从事中西交通史研究。1930年出版《1550年前在中国的基督教徒》(Christians in China before the year 1550),获法国儒莲奖。三十年代与※伯希和合撰两卷本《马可波罗游记校注》(Marco Polo,1938)。后又出版《杭州考.附马可波罗游记补注》(Quinsai, with other Notes onMarco Polo, 1957)。此外还著有《西安府景教碑。附亚洲文会会刊1858—1917年目录》(The ChristianMonument at Si An Fu)、《中国历代统治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49年》(The Rulers of China, 221 B.C.to A. D. 1949)等。
 【纳速剌丁·徒昔】(Nasir al-Din al-Tusi,1201—1274) 阿拉伯天文学家。伊朗突斯人。1256年蒙古人攻占阿剌模忒(Alamut)后,深得伊儿汗旭烈兀尊崇信任,随侍左右。报达(今巴格达)攻陷后次年(1259),奉旭烈兀之命,在伊朗西北部蔑剌哈(今伊朗马腊格)建天文台,出任台长。该天文台装备精良,图书丰富,人员甚多,在当时首屈一指,至14世纪上半叶后才销声匿迹。著述甚丰。天文学方面主要著作有《伊儿汗历》(Zidj—i Ilkhani),以纪念伊儿汗国旭烈兀汗。卷首简述自成吉思汗至旭烈兀汗蒙古史。伊儿汗历通行近东、中东,一直渗透到中国,到17世纪才为西欧耶稣会士著作所代替。曾对同时代人※志费尼所著《世界征服者史》最后一部分未完稿加以补充,简述旭烈兀攻陷报达经过。
 【内尔德克】(No ldeke,Theodor,1836—1930)德国著名东方学家。早年就读于格廷根大学,后在欧洲各地研究东方文献。1861年起在格廷根大学、基尔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为后两个大学的第一任东方语言教授,是德国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前20年这一领域的领衔人物。1927年为前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前苏联著名中亚历史文化学家※巴托尔德等系出自其门下。主治闪语、伊斯兰历史和文化。著述近700种。主要著作有《可兰经史》(Geschichte desQorans,1860;1909—1929年出版增订本1—3卷)、《穆罕默德传》(Das Leben Muhammeds,1863)、《萨珊王朝时期波斯人与阿拉伯人历史》(Geschichte derPerser und Araber zur Zeit der Sasaniden,1879)等,均为当时的名篇。
 【鄂多立克】(Odoric of Pordenone, 1265 [有1274,1285、1286年等说]—1331) 元代来华欧洲旅行家。意大利方济各会传教士。1296年(有1314—16、1318年等说)被派往东方传教。其旅程始自君士坦丁堡,经黑海横断小亚细亚,自海路抵印度,历游南海诸岛,由越南抵中国广州,东行访泉州、福州、杭州等地,于扬州顺大运河北上至元都汗八里(今北京)。在中国滞留三年后穿越中亚,经波斯返意大利。其影响仅次于马可波罗,被列为“中世纪四大游历家”之一。著有《鄂多立克东游录》(The Eastern Parts of theWorld),系其口述的笔录。书中对元廷的规章礼仪、蒙古人允许各种宗教的存在以及西藏的习俗等有不少记载,对中外交通史和蒙元史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然对作者在返途中到过西藏一事,学界持有争议。该游记原文为拉丁文本,在欧洲有多种语言的76种抄本。有※玉尔的英译本,刊于《东域路程录丛》第2卷(1913)。1889年,中国郭栋臣以《真福和德理传》为题的汉译文刊于武昌崇正书院,早于※高第的法译本(1891)。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何高济据玉尔英文本译出的汉译本。
 【奥尔良】(Orleans, Henri, 1867—1901) 英国探险家。生于萨里郡里奇蒙的阿姆。为夏特勒公爵罗伯特的长子。1889年,随法国探险家※邦瓦洛,从苏联西伯利亚起,穿过中国西藏及华南山区,到达越南旅行。1892年,将其沿路所见所闻编入《从巴黎通过人所不知的西藏到越北》一书中。出版后,获巴黎地理学会金质奖章。书中对中国藏、彝、苗等西南诸多民族作了描述。1892年,又在东非作了短期旅行,到达马达加斯加和越南东京。后又到阿萨姆,发现了伊洛瓦底江的河源,因此又获巴黎地质学会金质奖章和十字荣誉奖章。1901年8月9日在去阿萨姆途中,死于越南西贡。主要著作:《印度生活六个月》(1889)、《印度支那游记》(1892)、《东京(越南)漫游记》(1893)、《马达加斯加》(1895)等。
 【帕克】(Parker,Edward Harper,1849—1926)英国汉学家。汉名庄延龄。1869—1894年,初在英国驻北京公使馆任翻译,后在天津、汉口、广州等地领事馆供职,担任过上海、福州等地的领事,其间还在朝鲜任领事等职(1885—1887)。曾到蒙古地区旅游。1896年任英国利物浦大学汉语讲师。1901年起任曼彻斯特大学汉语教授。对中国的宗教、历史、外交等领域有许多研究著述。所著《鞑靼千年史》(A ThousandYears of the Tartars,1895)在西方较有影响。全书分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阿史那氏、西突厥、回纥和契丹七部分,主要阐述鞑靼地方自古代起至成吉思汗出现前千年间的历史。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向达、黄静渊的汉译本。还著有《蒙古游记》(Travels in Mon-golia, 1870—1871)。
 【庄延龄】 见“帕克”(2623页)。
 【伯希和】(Pelliot,Paul,1878—1945) 法国著名东方学家、汉学家、探险家。早年就读于政治学院。后在国立现代东方语学院和高等专门学校学习。师从汉学家※沙畹和梵学家※烈维。1899年被派往河内的印度支那古迹调查会(1900年改为法兰西远东学院)。1900年至北京法国使馆供职。1901年为远东学院教授。后又两次来华,搜集大量汉、藏、蒙文文献,仅1902年所得汉籍就达24,000册之多。在河内期间潜心研究汉籍版本目录和南海史地,因发表《交广印度两道考》和《扶南考》两著成名。1905年受法国政府和法国国立金石文艺院委托组织中亚考古考察团。1906—1908年在中国西北新疆、甘肃一带考察,劫走大量珍贵文献和文物。尤以1908年2—5月在敦煌千佛洞精选之约五千卷(据多方资料,远不止此数)晋唐写卷和佛经画等最为世人瞩目。写卷包括汉、回鹘、藏文等及当时尚未确证的粟特文、于阗文(即所说的东伊朗语)和焉耆—龟兹文(即所说的甲、乙种吐火罗语)等文献,为稀世珍品。以写卷为主的文献资料后存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部,幡幢、染织品等艺术珍物存国立吉美博物馆。1911年出任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中亚语言历史考古学讲座,由此奠定汉学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军,曾任法驻华使馆陆军武官。战后回法复职讲学。1921年当选为金石文艺院院士。1925年起任欧洲最有影响的汉学杂志《通报》的法方主编。1935年起任法国亚细亚学会会长。1939年被聘为中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此外,伯氏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苏联科学院院士和国外许多学术团体的成员。学识渊博,以考证精细著称,被欧美日誉为“世界东方学界最高峰”。对中国西北、蒙古、西藏和南海地区的历史、语言、宗教、美术等及汉籍版本校勘有大量著述,大抵散见于《通报》等欧洲学术期刊。通汉、蒙、满、藏、梵、突厥及欧洲多种语言,对古汉语语音功力颇深,并善于以比较研究法将其运用在历史考证上。由早期南海史地和袄教、摩尼教、佛教和道教研究,进而探索中国与印度和中亚交往史。1913年起对阿尔泰系诸问题的研究逐渐代替纯汉学研究,并着力研究元明清来华的欧洲方济各会和耶稣会士的著作。晚期致力于蒙元史研究。在其为数不多的专著中,用力最多的为三卷本《马可波罗游记评注》(Notes on Marco Polo,1959,1964,1973),该著参照《元朝秘史》、《元史》、拉施特《史集》等基本史料,共撰写386条注释,为马可波罗研究的代表作。《卡尔梅克史评注》(Notes Critiqued’Histoire Kalmouke,1960)一著为卡尔梅克史中国史料《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御制准噶尔全部纪略》、《西域闻见录》、《钦定新疆识略》等有关部分的译注,为欧洲这一领域的代表作。有关中国蒙藏史的著述尚有据汉文注音本还原的蒙文本和法译《蒙古秘史》(1949)、《圣武亲征录注》(1951)、《唐书吐蕃传译注》(1961)等力作。关于敦煌考察著有六卷本《敦煌千佛洞图录》(1920—1926)和六卷本《敦煌洞窟——伯希和笔记》(1981年起开始出版)。从六十年代起法国出版《巴黎国立图书馆藏伯希和携来文献研究丛刊》和《伯希和考察队中亚考古资料丛刊》(预定27卷。托姆疏克2卷,库车7卷,敦煌18卷)。
 【徐日升】(Pereire,Thomas,1645—1708) 葡萄牙耶稣会上。字寅公。1672年抵华,次年※南怀仁以其精于音律荐于朝廷,进京后供职钦天监,助南怀仁修历。1688年,南怀仁逝世,继任钦天监监正。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时,与※张诚随大臣索额图前往,任中方拉丁文译员。著有《徐日升日记》(J.Sebes,TheJesuits and the Sino-Russian Treaty of Nerchinsk(1689),The Dairy of Thomas Pereire,1961)。日记抄本系神甫塞比斯在罗马耶稣会档案中发现,出版时经其校订,为方便读者,塞比斯按内容将日记分为63节,并加上标题。该著为17世纪中俄关系珍贵史料。
 【伯戴克】(Petech,Luciano,1914—) 意大利藏学家,为领衔学者。1936年毕业于罗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师从※杜齐。1955年起为罗马大学藏文和远东史教授。曾多次在尼泊尔、日本、印度等国任客座教授。还受聘为日本东洋文库研究员、法国亚细亚学会会员等。在国际藏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与欧美学者有广泛的学术合作。学识渊博,研究领域宽广,能直接利用汉、藏文和其他文字史料,对一些重大问题作出系统的综合论述,多有创见。对元代、清代及近代西藏史和域外藏区史(包括尼泊尔、拉达克、不丹等)均有精深研究,著作等身。所著《十八世纪初期的中原与西藏》(China and Tibet in the Early 18th Century,1950),系统阐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央政府在西藏逐步行使主权的过程,将清朝对西藏的政策演变分为六个时期。该著利用了《清实录》、《圣武记》等汉文史料和大量藏文史料,还引用了去西藏的传教士书简和遗稿。另一部值得一提的西藏史专著是《1728—1959年西藏的贵族和政府》(Aristocracy and Gov-ernment in Tibet 1728—1959,1973),它论述了230年间48个最重要的贵族家庭,深入研究了近代西藏政治体制、西藏贵族发生、发展及其在西藏政治中的重要地位。除汉藏文献外,该著还参考了西方学者许多研究成果,对于了解西藏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点有一定参考价值。在元代西藏史方面,以藏文典籍《汉藏史集》为依据,连续发表《蒙古在西藏的括户》(1980)、《吐蕃与宋蒙关系》(1983)和《元朝的藏族宰相——桑哥》(1984)三篇论文,被视为西方同类著述中的上乘之作。此外,对旅居西藏的传教士、西藏历史地理、宗教以及敦煌藏文卷子也有不少值得参考的著作。
 【柏朗嘉宾】(Plano Carpini, Giovanni de,1182?—1252),意大利方济各会教士。一译普兰迦儿宾。1245年4月,即在蒙古西征之后,奉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Innocentius IV,在位年1243—1254)之命出使蒙古,旨在劝说蒙古君主皈依基督教,乃至与基督教国家建立联邦关系。行程自法国里昂出发,途经南俄罗斯、花剌子模、七河流域等地,在萨莱城谒见了钦察汗国拔都汗(一说在返途中入觐)。1246年8月抵哈剌和林,出席窝阔台之子贵由汗登基盛典,滞留4个月后,未能完成原定使命,于年底携贵由汗书返归,1247年5月重谒拔都,同年11月归里昂。此次旅行著有《柏朗嘉宾蒙古行纪》,共分9章,记述蒙古的土地、人民、信仰习俗、政治军事状况、征服地区、如何对付蒙古人的入侵等,是欧洲最早介绍蒙古和中亚的著述,至今仍为珍贵史料。原著为拉丁文本《Libel-lus historicus》,于1473年刊行。有多种抄本,以荷兰莱顿的一卷14世纪抄本最好。最早的刊本收入樊尚(Vincent)的《史鉴》(Speculum Historiale)初版。自16世纪起出现英、法、荷、德、俄等文种的译本。中国有吕浦译周良霄注的汉译本《出使蒙古记》(198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耿升据※韩百诗等译注的最新法文本译的汉文本《柏朗嘉宾蒙古行纪》(1985,中华书局)。
 【普兰迦儿宾】 见“柏朗嘉宾”(2625页)。
 【柏格理】(Pollard, Samuel, 1864—1915) 英国传教士。汉译坡拉德。柏格理乃其汉名。1887年入云南昭通府传教,教会名圣道公会。入云南前先到安徽安庆学半年汉语,戴上假辫子,穿上清装,沿江而上至昭通。初学习苗语。1904年到贵州威宁石门坎苗区传教,建立教堂,创办教会学校。1905年,用部分拉丁字母及一些简单符号,分别以大字母、小字母代表辅音及元音,元音上下高低的位置代表声调。制成一套以滇东北次方言为准的苗族文字,作为传教工具。亦称坡拉字母。1915年因患伤寒死于石门坎。主要著作有:《苗族的故事》、《在中国难于进入的角落里》、《云南北部的碉堡》、《云南北部见闻录》、《未被踏查过的中国地方》、《未知的中国》等。
 【波普】(Poppe, Nikolai Nikolaivich, 1897—)美国著名蒙古学家、阿尔泰学家。一译鲍培。生于中国山东烟台市。其父为俄国驻清政府外交官员。1916—1922年在彼得堡大学读书,从※鲁德涅夫、※符拉基米尔佐夫研习蒙古语,并得到※科特维奇、※兰司铁等名家的指导。1928年起为列宁格勒大学教授。1934年获博士学位。1943年任德国柏林大学教授。1949年移居美国,任华盛顿大学教授。曾多次去蒙古、布里亚特、卡尔梅克、中亚、西伯利亚等地考察、熟谙蒙、满、突厥等语言,对蒙古语口语、中世纪蒙古语和阿尔泰比较语言学等领域有精深研究。能用德、俄、英文撰写,故著述流传很广,蜚声于国际阿尔泰学界。其著作不下四、五百种。所著《蒙古语比较研究导论》(1955)、《阿尔泰语比较语法》(1960)、《阿尔泰语言学导论》(1965)等均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历史和古文献方面也有许多论著,如《咱雅班第达在蒙古民族文化史中的作用》(Роль Зая-Пандиты в культурнои историимонгольских народов,1966)、《吐鲁番所出厄鲁特金刚经残卷》(An Oirat Vajracchedik Fragment from Tur-fan, 1962)、《写在桦树皮上的金帐汗国文献》(Золотоордынская рукопись на берестве, 1941)等。此外,写有大量书评,对欧美许多名家的重要史著均有述评。
 【鲍培】 见“波普”(2625页)。
 【布散】(Poussin, Louis de la Vallee, 1869—1937) 比利时藏学家、佛学家。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早年在比利时列日大学毕业后,曾到法国、荷兰等地深造。通梵、藏、巴利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客居英国,编纂※斯坦因从中国掘走的敦煌藏文写本目录,1962年才得以问世,题为《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写卷目录》(Catalogue of the TibetanManuscripts from Tun-Huang in the Indian OfficeLibrary),附日本※榎一雄编译汉文写卷目录。对梵文佛典有深入研究,颇得西方学术界好评,曾参加俄国科学院出版的《佛学文库》的工作。
 【蒲立本】(Pulleyblank, E·G·,1922—) 加拿大汉学家、中国史和中亚史学家。1942年毕业于加拿大艾伯塔大学。1951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48—1953年在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讲授古典汉语和汉语史。1953—1966年任剑桥大学教授。自1966年起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历任该校亚洲研究系主任、《太平洋事务》等杂志的编辑或顾问、第28、29届国际东方学家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主治古汉语,兼长唐代史、中亚史。主要著作有:《安禄山叛乱的历史背景》(The Background of the Rebellionof An Lushan,1955)、《中期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Middle Chinese:A study in historical phonology,1984)等。对粟特人东徙有独到的见解。在1952年发表的《粟特人在内蒙古的拓居地》(A Sogdian colonyin Inner Mongolia)一文中,综述了中日著名学者有关粟特人渗入中央亚细亚的著作,最早论述了粟特人开拓朔方这一命题,发展了※沙畹、※伯希和对“胡”的假设,所提的关于“六州胡”已成为游牧民之说在学术界有争议。
 【卡特麦尔】(Quatremere,Etienne Marc,1782—1857) 法国东方学家。1815年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1819年为法兰西学院闪语教授。1823年为现代东方语言学校波斯语教授。精于埃及史研究,兼长校订翻译阿拉伯和波斯文献。1844年发表《拉施特蒙古史摘要》(Extrait de l’histoire des Mongols de Rashided-Din),因引用大量波斯文原始资料,撰写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译注,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评价。
 【罗依果】(Rachewiltz,Igor de) 澳大利亚著名蒙古学家。一译罗亦果。生于意大利。早年习汉、蒙文。后在罗马和那不勒斯求学。195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专攻远东史。后从事中国史和蒙古学研究。现任堪培拉国立澳大利亚大学远东系高级研究员。长期研究《蒙古秘史》,与※柯立甫等齐名,在蒙古学界较有影响。从1971年起陆续出版《蒙古秘史》的英文译注稿,刊于《远东历史文献》上,共12卷,由※波普审定。其译注吸收了各国研究成果。1982年出版古蒙古语文献《孝经的古蒙古译本》,分导言、原文的拉丁文音写、英译、注释和文献目录等部分。卷末附13页原书。该著对古蒙古语文和蒙元文化史研究有参考价值。所著《教皇使节出使蒙古记》(Papal Envoys to the GreatKhans,1971),记述元代西方天主教修士来华传教情况,其中对※柏朗嘉宾、※鲁不鲁乞、※鄂多立克等人出使情况,均有详述。书中引用了新发现的第一手珍贵史料,提出了新见地,对了解来华修士在东欧曾与俄国东正教商谈言和以共同对付蒙古等情况,提供了新的线索。
 【罗亦果】 见“罗依果”(2626页)。
 【兰司铁】(Ramstedt,Gustaf John,1873—1950)芬兰语言学家、阿尔泰学奠基人。生于瑞典。早年主攻神学和东方语言,后改学梵文和其他语言学科。经其师※多纳的推荐与鼎力相助,于1898—1912年多次外出考察,先后到过俄国喀山、彼得堡、西伯利亚、蒙古(恰克图、库伦等地)和新疆(塔城、乌鲁木齐等地),考察研究蒙古、突厥和通古斯诸语言。1909年在蒙古希乃乌苏地方发现回鹘时代鲁尼文《磨延啜碑》,对研究回鹘汗国历史和古维吾尔语有重大意义。1913年著文《北蒙古回鹘鲁尼文铭文两件》(Zwei uig-urische Runeninschriften in der Nord Mongolei)。1917年为赫尔辛基大学阿尔泰语言学特约教授。1919—1930年为芬兰驻日本东京代办,为其提供了研究朝鲜语和日语的机会。1930年回国后一直在赫尔辛基大学执教。学术上主张阿尔泰诸语言有亲缘关系,最早将日语和朝鲜语纳入阿尔泰语系,精于历史比较语法研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著作甚丰,以《阿尔泰语言学导论》(Einfuhrung in die AltaischeSprachwissenschaft)最为著名,是作者在阿尔泰学领域中“带有总结性的著作”,1952年由其学生※阿尔托整理出版。有俄译本(1957)和陈伟、沈成明的汉译本(1981)。
 【拉施特】(Rashid al-Din Fazzl Allah,1247—1318) 波斯著名蒙古史学家。又译拉施特哀丁、拉施都丁,生于波斯哈马丹城。历仕伊儿汗国阿八哈、合赞、完者都和不赛因四汗,初为侍御医,继而出任宰相(1298—1317)。1318年,政敌诬其毒死完者都汗,被腰斩处死。1300年,奉合赞汗之诏修撰蒙古详史。1307年撰毕进呈完者都汗,定名《合赞汗御修史》。后又奉诏修撰第二部以伊斯兰民族史为主的世界史和第三部世界地志。全书定名《史集》(Djami-ut-Tevarikh),1310年成书,为波斯文。第三部未传世。原书编排分卷详略失当。一般按英国学者※布朗分卷法,将现存两部分为七卷。第一部蒙古史分三卷(包括全书总序和第一部目录和序言在内):第一卷为突厥蒙古部族志和成吉思汗先祖纪及成吉思汗纪;第二卷记述波斯伊儿汗以外的成吉思汗后裔史,自窝阔台汗至铁穆耳汗;第三卷为伊儿汗国史,自旭烈兀汗至合赞汗。第二部分四卷(四—七卷):第四卷包括序论、波斯古代诸王史至萨珊王朝之衰亡、先知穆罕默德传;第五卷为阿布·伯克尔以迄穆斯塔辛之诸哈里发史;第六卷记述波斯后期伊斯兰教诸王朝史;第七卷为突厥、中华、犹太、拂郎、印度等民族史。第一部《部族志》、《成吉思汗先祖纪》、《成吉思汗纪》等部分系主编亲自撰写。全著广泛利用阿拉伯著作如※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喀什噶尔·马合木《突厥语大词典》、※伊宾·阿西尔《全史》等,并利用了蒙古皇室秘籍《金册》等重要史料和在朝蒙古臣僚的口述资料。此书以第一部蒙古史最有价值,可与《元朝秘史》和汉籍互证补充,是研究中世纪史,尤其是研究蒙古史、元史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以及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社会制度、族源和民族学的重要资料。一百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学者不断对该著进行研究、校勘、译注,有俄国※贝勒津译本、1836年法国※卡特麦尔的《史集·旭烈兀汗传》校勘译注本和1971年英国※波伊勒的《史集》第二卷译注本等。1946—1960年陆续出版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译注校勘的第一部俄文本和波斯原文集校本,是至今较好较全的译本。我国清末学者洪钧曾将贝勒津译本中成吉思汗先祖纪和成吉思汗纪译入《元史译文证补》。1983—199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余大钧主译的第一、二、三卷。
 【拉施特哀丁】 见“拉施特”(2626页)。
 【拉施都丁】 见“拉施特”(2626页)。
 【雷慕沙】(Remusat,Jean Pierre Abel,17881832) 法国19世纪上半叶汉学领衔学者。早年学医,对植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阅读《本草纲目》等汉籍,自学汉语五年。1812年发表《中国语言文学论》(Essai sur la Langue et la Litterature Chinoise),一举蜚声西欧汉学界。1813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814年在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首创并主持汉学讲座,为西欧汉学史上重大事件。1822年与德国东方学家※克拉普罗特等人创立法国亚细亚学会并创办机关刊物《亚细亚杂志》。学识广博,著作甚丰。主要代表作为《佛国记·法显传》译注本(1836),首次澄清西方来华耶稣会士对佛教的某些概念。曾致力研究元代欧亚大陆,根据法国国家档案中发现的波斯蒙古君主致法王腓力四世的两封信,著《论基督教国君主、特别是法国国王同蒙古诸帝的政治关系》(1822)。1825—1826年出版《亚细亚杂纂》(Melanges asiatiques)两卷;1828年又出版《亚细亚杂纂新编》(Nouveauxmelanges asiatiques)两卷。其中收入不少关于蒙古史的论著,如《萨囊彻辰〈蒙古源流〉评释》、《论蒙古将军速不台》、《蒙古星经》、《喇嘛教僧侣制起源年代考》、《回教著作家论蒙古史》等。
 【黎吉生】(Richardson, Hugh Edward, 1905—?)英国人。1936—1940年任印度驻西藏江孜商务事务官,兼驻拉萨使团负责官员。1942—1944年任重庆印度驻华专员公署一等秘书,代理署务。1944年返印度政府任职。1946—1947年任英印政府驻江孜商务事务官,兼驻拉萨使团负责官员。1947年印度独立后,继任该职。1950年退休。长期积极推行英国侵略西藏的政策,大力鼓吹西藏“独立”。六十年代初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远东俄国学校执教,为了配合和支持西藏叛乱集团,撰写《西藏简史》(1962),肆意歪曲纂改历史,力图证明西藏从来就是“独立国”,极力美化西藏农奴制社会。其他著作有《拉萨现存之古代历史敕令布告集》(1952)、《西藏文化史》(1968)等专著和《印度和西藏的亚美尼亚人》等有关西藏的论文。
 【骆克】(Rock, Joseph Francis Charles, 1884—1962) 美国人类学家、植物学家、纳西文化研究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自幼从母学匈牙利语。1897年开始自习汉文。1902年,大学预科毕业,开始漫游欧洲和北非。1906年至美国。1913年入美国国籍。1919年为夏威夷学院植物学教授。从1922年起曾六次到中国,深入到滇、川、康一带民族地区活动。1922—1924年第一次到中国,由曼谷到丽江,进入四川西南角木里,途经纳西、彝、藏地区。回国时,携走八万件植物标本以及文物文献。1924—1932年到川、甘、滇以及青海等地区。三次在岷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山谷河谷地带拍摄资源照片,测绘地形地图,搜集实物标本以及文物资料。自1929年起以较多时间和精力研究纳西东巴仪式、经文、历史、语言、文化和文献资料。1943年第四次离华时,带走全部文物文献。1945年哈佛大学以重金买下其东巴经书。1949年第六次离华后,为出版其巨著《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卖给意大利罗马东方学研究所二千多卷东巴经书。后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指令西柏林国立图书馆以高价悉数购入,并聘骆克编纂目录五卷。1962年病逝檀香山。著述甚丰。前期多为植物学,探险记述等内容。自三十年代后半期起多为纳西历史文化和宗教等论著。早期主要著作为两卷本《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The Ancient Na-khikingdom of South-West China, 1947),列为《哈佛燕京丛刊》第8卷。全著分六篇(共29章):导言、云南省;丽江的历史;丽江的地理;丽江迤西和西北区域;永宁区域的历史和地理;盐源县的历史和地理。晚期的《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A Na-khi English Ency-clopedic Dictionary)为纳西族象形文字的权威之作,列为《罗马东方丛书》第28种,第1部于1963年、第2部于1972年出版。
 【柔克义】(Rockhill, William Woodville, 1854—1914) 美国早期著名藏学家、汉学家、外交官。生于费城。1873年毕业于法国陆军军官学校。后在阿尔及利亚法国军队服役三年。1884年起活跃于美国外交部门。同年来华,在北京美国驻华公使馆先后任二秘、一秘。历任美国驻朝鲜汉城代办、美国国务院秘书长、第三、第一助理国务卿、驻俄大使、驻土耳其大使等要职。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以美方特使和全权代表身份出席与清廷的谈判。1905—1909年任驻华公使。1914年应聘为袁世凯私人顾问,赴任途中病故。早年曾在法国从事东方文化研究,以西藏为其主攻方向。1888—1889年,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提供经费,来华赴藏区考察,所经之地有柴达木、昌都、甘孜、康定等。此行著有《喇嘛之国》(The Land of Lamas, 1891)。1891—1892年前往蒙藏地区考察,著有《1891—1892年蒙藏旅行日记》(Dairy of a Journey through Mon-golia and Tibet in 1891—1892)。两次考察都未能进入拉萨。1908年曾在山西五台山会见十三世达赖喇嘛。熟谙汉藏语。著作较多。较著名的有《拉萨的达赖喇嘛及其对清廷的关系》(The Dalai Lamas of Lhasa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Manchu Emperors ofChina 1644—1908,1910)、据《甘珠尔》、《丹珠尔》辑出的《释迦牟尼传》(The Life of the Buddha, 1884)等。译作主要有:《婆罗提木叉经》法译本(Pratimoksha Sutra,1884)、赵汝适著《诸蕃志》英译本(与※夏德合译)、据拉丁文本译的《鲁不鲁乞东行记》英文译注本等。
 【罗纳—塔斯】(Rona-Tas,Andras,1931—) 匈牙利藏学家。早年在布达佩斯大学攻读民族学、藏学和阿尔泰学。曾在※李盖蒂指导下从事研究。1972年获博士学位。1974年为色格特大学教授。后在匈牙利科学院工作。曾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国、前苏联访问考察。还到过美国、西德、奥地利等各大学讲学。1985年连任国际藏学讨论会理事会主席。研究领域涉及藏学、蒙古学、突厥学等。蒙、藏、土族、裕固等语言文字的造诣颇深,且旁通汉、梵、阿拉伯、波斯文等。以藏语研究最为精深。1985年出版《维也纳西藏语言文化史讲座》(Wiener vorlesungen zur sprach und Kul-turgeschichte Tibets),为《维也纳藏学和佛学研究》丛书第13号。该著集近百年尤其是近十年的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西藏语言发展史,深受国际藏学界重视。
 【罗约翰】(Ross,John,1841—1915) 英国苏格兰长老会教士。又译罗斯。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1872年来中国东北地区,在奉天(今沈阳)传教,兼习朝鲜语,将圣经译为朝鲜文,并创办朝鲜文印刷馆。1910年回国。对清史、朝鲜史、宗教等问题有研究。著有《清朝的兴起和发展》(The Manchus,or the ReigningDynasty of China:their Rise and Progress,1880)、《朝鲜史》(History of Korea,1880)、《满洲传教法》(Mis-sion Methods in Manchuria,1903)等。
 【罗斯】 见“罗约翰”(2628页)。
 【罗萨比】(Rossabi,Morris,1941—) 美国蒙元史学家。生于埃及。1961年毕业于纽约大学,专修中国史和内亚史。197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弗吉尼亚大学玛丽华盛顿学院、俄亥俄州凯斯西部预备大学等校讲授历史。1982年起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奎因斯学院内亚研究教授。为华美协进社(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中国文化学院主任。1979年起多次来华考察,历访北京、昆明、西藏、新疆、敦煌、内蒙古等地。主治内亚史、蒙元史和穆斯林史。主要著有《中国和内亚——自1368年至今》(China and Inner Asia。From1368 tothe Present Day,1975)、《元明女真》(The Jurchen inthe Yuan and Ming,1982)、《忽必烈汗》(KhubilaiKhan,1988)等。1983年主编《处于诸政权之中的中国。10—14世纪中原王国及其邻邦》(China amongEquals.The Middle Kingdom and its Neighbors,10th—14th centuries),由※傅海波、※伯戴克、※罗依果等撰文。此外尚著有《元代早期的穆斯林》(1981)、《中央亚细亚和穆斯林起事》(1979)等。
 【鲁不鲁乞】(Rubruk,William of[鲁不鲁乞的威廉],约1220—1293,一说1215—1270) 法国圣方济各会修士。又译鲁布鲁克、罗伯鲁。生于法国佛兰德斯的鲁不鲁乞村。史家已习于以地名代替其“威廉”之称。1253年,奉法兰西国王圣路易九世之命,携书出使蒙古。使团于5月7日离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经黑海,至萨莱,会见钦察汗拔都。又经中亚草原,沿伊犁河进入蒙古,于1254年1月3日在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近郊觐见蒙古大汗蒙哥(宪宗),请求在蒙古地区传教,遭拒绝,旋即携宪宗书函踏上归途。由中亚草原沿伏尔加河下游至萨莱,从里海西岸经阿美尼亚、塞浦路斯,于1255年8月到达特里波立(Tripoli)。在此以致路易九世的长信形式,用拉丁文撰毕此行的报告书,即《鲁不鲁乞东行纪》。该书是有关入据中原前的蒙古帝国的极为珍贵的史料,对蒙古人的风俗习惯、当时在蒙古地区通用的畏兀儿文以及西夏文、藏文、汉字、和林的人文风貌、宪宗接见情况、宗教以及地理等情况,均有翔实细致记述,并提出不少独到见解。《东行纪》抄本部分内容,最早为作者同时代人罗杰·培根(R.Bacon)引用于《大著作》(O-pus majus)中。在刊布的各种抄本中,以1600年哈克鲁特(Hakluyt)和1625年普察斯(Purchas)刊布的抄本最著名。1929年温加尔(Wyngaert)的拉丁文编本(刊于Sinica Franciscana,vol.Ⅰ),为得到公认的本子。在多种语言的译注本中,以美国※柔克义的英译本(The Journey of William of Rubruk to the EasternParts,1900)和英国道森(Chr.Dawson)刊于《蒙古传教志》(The Mongol Mission,1955)的英译本流传最广。前者我国有何高济汉译《鲁布鲁克东行纪》(1985年,中华书局),后者有吕浦译、周良霄注的汉译本《出使蒙古记》(198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鲁布鲁克】 见“鲁不鲁乞”(2628页)。
 【罗伯鲁】 见“鲁不鲁乞”(2628页)。
 【桑德尔斯】(Saunders,J·J·,?—1972) 新西兰著名史学家。生于英国。1930年起受六年高等教育,获硕士学位。1947年因发表《革命年代:起自1815年的欧洲历史概要》获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执教于英国的东方与非洲研究院,并当选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长。1949年起应聘赴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历史系任教。学识渊博,思想敏锐,是一位善于用比较方法,对研究课题作宏观考察的历史学家。1962年出版文集《十字军面面观》,享誉史坛。所著《中世纪伊斯兰史》(1966)与《蒙古征服者史》(1971)均为佳作。身后出版《穆斯林与蒙古人》论集(1977),共收入五篇论文:历史的目的(即作者历史观的表述);建立帝国的游牧民;蒙古在爱因·札鲁特的失败与希腊的复兴;基督教势力在中世纪亚洲的式微;伊斯兰文化衰落问题。文中多有独到之处,善于从世界史发展进程的广泛角度回答命题,得出的观点有其参考价值。
 【萨维那】(Savina, F·M·) 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20世纪初受巴黎外方传教会派遣,在老挝、越南以及我国云南苗族地区传教。与苗族共同生活,对苗族的语言、习俗、历史、宗教等都作了深入调查研究。特别是对苗族传说及汉文文献记载研究后,提出苗族族源西来说。这种观点在欧美学者中造成重大影响。他通过在苗族地区传教的神甫,得到有关贵州东南地区的资料,与其亲身调查的材料编著了一部《苗族史》,其中不乏瑶、彝等其他民族的资料皆混之为苗族。他广泛利用语言资料,进行比较,试图寻求阐述其观点的证据。主要著作尚有:《泰—安南—法字典》(1909)、《苗—法字典》(1917)、《法—侬—汉词源字典》以及《法曼(瑶)字典》(1925)等。
 【施拉京特韦特四兄弟】(Schlagintweits) 德国人。1854年10月—1857年,赫尔曼(Hermann S,.1822—1892)、阿道夫(Adolf S,. 1829—1857)和罗伯特(Robert S,. 1833—?)受雇于东印度公司赴印度、西藏和新疆考察,到过西藏西部、新疆和阗、叶儿羌、喀什噶尔等地。阿道夫在喀什噶尔被杀。1861—1866年出版五卷本《印度和高地亚洲科学考察报告》(Re-sults of a scientific Mission to India and High Asia),为施氏三兄弟的调查成果。幼弟爱密儿(Emil S,.1835—1904)为东方学家,主要研究整理其兄长在中央亚细亚探险所获文献。著有《西藏佛教》(Buddhismin Tibet,1863)、《吐蕃历代赞普事迹》(Die Konige,von Tibet,von der Entstenhung Koniglicher Machtin Yarlung bis zum Erloschen in Ladak,1866)等。
 【施古德】(Schlegel, Gustave, 1840—1903) 荷兰汉学界先驱。1857年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以后在厦门、澳门、广东等地任汉文翻译。曾在荷属东印度事务部负责中国事务。1872年回国,在莱顿大学讲授汉语文,1877年为该校第一任汉语教授。1888年为科学院院士。自1890年起,与法国※高第创办著名汉学刊物《通报》(T’oung Pao),任荷方主编。其著述中以《中国历法中的相似规律》(1896)最负盛名,还著有四卷本《中荷辞典》(1886—1890)等。
 【赛瑞斯】(Serruys, Henry, 1911—1983) 美国明代蒙古史学家。生于比利时。1935年完成神学学业。1936年被派往中国传教,活动于华北和蒙古地区,并调查研究蒙古语言和历史。1943—1945年被囚禁于日本集中营(后期软禁于北平)。1948年返回比利时。1949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东方学研究。1954年获博士学位。1972年起在弗吉尼亚州从事牧师仪式活动的同时,一直继续其研究工作。主治明代蒙古史,与日本※和田清齐名。通蒙、汉语。其研究方法特点是,善于概述,对历史进程和文化现象往往是从经济角度加以分析。主要代表作为三卷本《明代汉蒙关系》(Sino-Mongol relations during the Ming):第一卷《洪武年间(1368—1398)中国的蒙古人》(1959),第二卷《封贡制度和外交使团(1400—1600)》(1967),第三卷《互市关系:马市(1400—1600)》(1975)。另一部主要著作为《达延汗后裔世系表》(Ge-nealogical Tables of the Descendants of Dayan-qan.1958),该著逐一考证了萧大亨《北虏世系》中的人名。其他尚有许多论著,广涉喇嘛教、语言学、史料评介等。
 【沙敖】(Shaw,Robert Barkley, 1839—1879)英国人。1859年在印度康格拉经营茶园。1868—1869年,在英属印度政府支持下,潜入我国南疆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等地活动,并面见阿古柏,转达英国当局对其政权的支持。1870年陪同英国外交部官员※茀赛斯赴南疆活动。后出任英国驻拉达克专员。在南疆期间广搜资料,著有《高地鞑靼、叶尔羌和喀什噶尔访问记》(A Visit to High Tar-tary,Yarkand and Kashgar,1871)、《新疆地区所讲的突厥语概述》(A Sketch of the Turki Language asspoken in Eastern Turkestan, 1875)等。沙敖的《和卓传》(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里著)英文节译本,为其用力最多的一部书,以清楚精确和按适当的顺序阐明若干历史环节而优于该著的其他译本。
 【西门华】(Simon, Ernst Julius Walter, 1893—1981) 英国著名汉满学家。犹太人。生于德国柏林。早年专攻欧洲古典语。1920年获博士学位。1922年起从德国著名汉学家※福兰阁攻汉语。1932—1933年在北京图书馆供职。1936年受纳粹迫害移居英国,在伦敦大学执教。1947年为教授。1950—1960年为该校东方与非洲研究院远东部主任,多次赴日本考察并搜购图书资料。1969年为东洋文库客座研究员。主治汉学,兼长满、藏语研究,尤精于满文文献目录编纂。一生著作115种。1977年主编的《伦敦现存满文文献联合目录》(Manchu Books in London, A Union Cata-logue),为近40年的心血之作,受到世界满学界的好评。该著系广收东方与非洲研究院、大英图书馆各部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皇家地理学会、英国海外圣书协会等机构的文献目录编成。共分写本(51种)、刊本(149种)、复制和罗马字转写本(79种)三部分,内容又分为语言、经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医学等类别。文献名称除满语外,尚写有罗马字转写的蒙、藏、汉语(附汉字)。均标明册、卷、套数、页面尺寸、作者与成书年代、刊行者与刊行年代,内容之简要说明、藏书机构、图书编号等。
 【赛诺尔】(Sinor,Denis,1916—) 美国中亚研究主导人物。1916年生于匈牙利。1934年就学于布达佩斯大学哲学系,攻读东方学,对近东古代宗教产生浓厚兴趣,后按突厥学家内默特(J.Nemeth)授意,在※李盖蒂指导下学习蒙古学、突厥学和内亚史。1938年获硕士学位。1937年和1938年夏,在柏林利用德国吐鲁番探险队所获文献准备以突厥佛教为题的博士论文。1939年赴巴黎,受到※伯希和、※葛兰言等名家指导。1940年当选为法国亚细亚学会会员。1942年在高等中国研究所任※伯希和阿尔泰研究助手。1948—196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系讲学。1962年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从事乌拉尔—阿尔泰研究,1963—1981年先后创建并担任乌拉尔—阿尔泰学系系主任,内亚研究所(原名亚洲研究所)所长和国家内亚与乌拉尔学资料中心主任,组织领导包括新疆、蒙古、西藏、中亚、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在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主持包括152种著作的《乌拉尔与阿尔泰丛书》(Uralic and Altaic Series)出版工作。1960年起至今任国际阿尔泰学术讨论会常务机构(Permanent In-ternational Altaistic Conference)秘书长,先后在17个国家召开年会。此外,创议并设立印第安那大学阿尔泰研究奖,获奖的均为国际上著名领衔学者。撰有专著十余部,论文一百多篇。1963年所著《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研究引论》(Introduction a l’etude deL’Eurasie Centrale)在国际上颇有影响,是了解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语言、历史、民族志文献的指导书,共分三编,每编均有总论,共收书目论文目录4403种。第二编为历史,提供了有关突厥、蒙古、通古斯满洲等史料(包括西文史料)和论著的详目。近期主编权威之作《剑桥内亚史》(Cambridge History of Inner Asia)。
 【多马斯当东】(Staunton,Sir George Thomas,1781—1859) 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英国外交官斯当东(Sir George Leonard Staunton)之子。1792年,其父随英国特使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启程来华,多马同行。途中学会汉语。乾隆帝在热河离宫接见使节团时,多马为唯一能用汉语与乾隆帝交谈的英国人。1798年进东印度公司广州分行任职。1808年升任行长。同年随阿美士德(Willam Pitt Amherst)使节团来北京。次年辞职回国。为英国当时最著名的中国通,甚得英政府和东印度公司的赏识。曾出任下院议员多年。1823年为英国皇家亚洲学会创立人之一。著作中除中英商务关系等内容外,译有《大清律例》(The Pe-nal Code of China,1810)和图理琛著《异域录》(Nar-rative of the Chinese Embassy to the Khan of Tour-gouth Tartars in the years 1712—1714,1812),为英国有关中国边疆、民族文献的早期译著。
 【斯坦因】(Stein,Marc Aurel,1862—1943) 英国考古学家、探险家。生于匈牙利。就读于德累斯顿、维也纳、莱比锡和土宾根大学,专攻东方学。1883年获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印欧语言学和宗教史教授R·V.罗斯(1821—1895)。1884—1886年在伦敦牛津和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后,研究东方语言学和考古学,其间在匈牙利参加义务军训一年,掌握地形测量和制图技术。1888—1899年任拉合尔东方学院院长。1910—1929年任印度考古调查局局长。1912年被英国封为爵士。受英属印度政府委托,四次赴中亚探险(1900—1901,1906—1908,1913—1916,1930)。主要目的调查在军事上极有价值的葱岭克什米尔地方,勘测由印度通向中亚的道路。考察中测绘的详密地图可供军用,对各地水文、生物、矿产等亦作了周密的考察。从我国新疆、甘肃和宁夏各地劫走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莫高窟经洞中一万余卷古文书和数百幅绢画、新疆各遗址出土的古代壁画、泥塑、木雕和古文书等。1926年后考察了伊朗、伊拉克和外约旦等地。共有著述四十余种,其中不少为巨著,论证了古代中国文化在中亚地区的深远影响。两卷本《古和阗》(AncientKhotan,1907)系据第一次探险成果撰成,是研究中亚史,尤其是中亚美术史的重要资料。该书重点记述和阗地区古代雕塑、建筑、钱币、文书简牍等,并附※沙畹、※弗兰克(A·H·Francke)、※卜士礼、※托马斯等对汉、藏、希伯来、波斯文等文书的考释。两卷本《契丹沙漠废墟》(Ruins of Desert Cathay,1912)、《西域》(Serindia,一译塞林迪亚,1921)、《千佛洞》(TheThousand Buddhas,1921)等均为第二次探险之纪实,是中亚美术史和敦煌吐鲁番学的重要资料。四卷本《亚洲腹地》(Inner Asia,1928)和《西域考古记》(OnAncient Central Asian Tracks,1932。向达的汉译本于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记述第三次探险,此次劫去西夏、汉、藏、回鹘文文书和丝织品无数,途中即送走141箱文物。此外,尚有《克什米尔诸王编年史》(Rajatarangini)的梵文校注本和英译本、《喀布尔萨迦诸王》(Tha Saka Kings of Kabul)等重要著作。
 【石泰安】(Stein,Rolf Alfred,1911—) 法国中国学家和藏学家。1911年生于德国,早年在柏林大学攻读汉语。毕业后为逃避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于1933年迁居法国。先后在法国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和高等中国研究所深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印度支那参加抗日战争。1946—1947年间受法兰西远东学院派遣,来中国昆明、成都、北京和内蒙古等地考察。1954年和1966年两次考察包括锡金在内的喜马拉雅山。1966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主持西藏社会和文明讲座。1981年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同年退休。现为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在藏学方面专长于汉藏走廊地区历史、地理、民族、文化和文学诸领域,尤精于该地区的羌、木雅和西夏等古代民族的研究。1962年于巴黎出版《西藏文明史》(La civilisationtibetaine), 1982年再版,有英、日两种译本。书中详述西藏历史地理及西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重点研究了西藏本地的发展过程、西藏宗教史以及西藏风土人情的特征等。1985年由西藏社会科学院出版了中译本。对格萨尔史诗有精深的研究,著有《格萨尔王传研究》、《林地喇嘛教版本的西藏格萨尔史诗》、《格萨尔生平的西藏画卷》等。依据敦煌藏文写本对苯教仪轨作了深入研究。其著述颇受西方藏学界重视。此外,1983年起在《法兰西远东学院通报》连续发表《古代西藏资料汇编》。
 【苏莱曼】(Sulayman,约公元9世纪中叶) 阿拉伯商人、旅行家。曾几次到中国印度沿海经商。西归后,于851年著成东游见闻,为阿拉伯人关于中国的最早游记。对我国沿海商埠按回教习俗管理回教商贾、按《古兰经》圣训行事等情况多有记载。对南海港口岛屿及其居民、物产、交易等的记述亦栩栩如生。常用的译本有法国费 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游记》(G.Ferrand,Voyage du marchand arabe Sulayman)和法国索瓦热的《851年所撰中国印度行纪》(J.Sauvaget, Relation de la Chine et de l’Inde redigeeen 851。)
 【泰伯里】(at-Tabari,Muhammad b. Djarir, 838或839—923) 阿拉伯历史学家、神学家、法学家。一译塔巴里,因精通多门学科,又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青年时求学于巴格达。曾到伊斯兰各学术中心游学,足迹遍及叙利亚、埃及等地,广泛收集阿拉伯史和伊斯兰资料,熟谙东方各国历史和典章制度。后定居巴格达,谢绝高官厚禄,从事教学研究40余年,潜心著书,达百余部。最重要的著作是《历代先知和帝王史》(Ta'rikh al-Rusul w-al-Muluk),又称《泰伯里历史》,原稿六万余页,后经删节,共15册7,500页,是回教史中第一部通史,始于创世,终于915年,全书为编年体,以阿拉伯—伊斯兰历史为主,其他民族历史为从,广收古代历史轶闻,资料丰富,文笔优美,为阿拉伯史学史和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巨著。该著对8世纪初波斯大将屈底波入侵中亚河中地区、七河流域和吐火罗斯坦以及突厥系古代民族记述甚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有多种语言的译本和节译本。常用的有荷兰东方学家※古耶于1879-1901年出版的三辑,共23册(Annales quos scripsit Abu Djafar Mohammedibn Djarir at-Tabari)。另一部传世巨著为《古兰经注》(Jami‘al-Bayan fi Tafsir al-Qur’an),又称《泰伯里经注》,共30册,被公认为最完备的《古兰经》注释,后人奉若典范。
 【塔巴里】 见“泰伯里”(2631页)。
 【托马斯】(Thomas, Frederick William, 1867—1956) 英国东方学家、古藏文学领衔学者。早年就学于英国剑桥大学。历任印度事务部图书馆馆长、牛津大学梵语教授和伦敦大学比较文献学和藏语教授。1935年起为英国科学院院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曾在俄国亚洲博物馆从事研究。先后被授予前苏联科学院、挪威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称号。精通梵语、藏语和中亚多种语言,对※斯坦因在新疆发掘的敦煌古藏文文书以及藏语系南语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贡献,对吐蕃语言和历史的研究被认为是“首开其端”,其著作的大部分仍有参考价值。主要代表作有《关于新疆的藏文文献和文书》(Tibetan Liter-ary Texts and Documents Concerning ChineseTurkestan,I—IV pt. ,1935—1963)、《南语考》(Nam,An Ancient Language of the Sino-Tibetan Border-land,1948)等。
 【汤姆森】(Thomsen, Vilhelm Ludvig Peter,1842—1927) 丹麦著名语言学家、突厥碑铭研究家。1859年入丹麦大学,修神学、语言学。1871年起在哥本哈根大学讲授比较语言学。1887年为教授。对印欧语系诸语言的分类和历史比较研究有较高的造诣,为欧洲这一领域的领衔学者。在突厥碑铭解读和研究上作出过突破性的贡献。1893年于丹麦皇家科学院会议上作了题为《鄂尔浑—叶尼塞碑铭解读初步成果》的报告,1894年在哥本哈根正式出版,这一开创性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古代突厥语和突厥史的研究。以后又连续发表了《突厥学。蒙古与西伯利亚突厥碑铭解读研究》(Turica. Etudes concernant l’interpretation in-scriptions turques de la Mongolie et de la Siberie,1922)、《蒙古的古代突厥碑铭考》(Altturkischen In-schriften aus der Mongolei, 1924—1925)等重要著作。
 【杜齐】(Tucci, Guiseppe,1894—1984) 意大利东方学家、藏学家,当代国际藏学领衔人物之一。1915年因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辍学,应召服军役。1919年退役,同年毕业于罗马大学文学系。1925—1930年奉政府派遣赴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等处,讲授汉语和意大利语。1929年被任命为意大利科学院院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法西斯效过力。1929—1948年间先后八次去西藏考察,掘走大量珍贵文献和文物。自1956年起率远东考古队或私人去西藏、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地,一直持续到1978年。每年必外出从事考古考察。1933—1965年任罗马大学教授,主讲印度和远东宗教和哲学。1933年经其提议,在意大利外交部支持下建立意大利中东远东研究所。1947—1978年任该所所长,退休后为荣誉所长。曾获得许多国家学术机构和团体的荣誉称号和勋章、奖金。其研究领域涉及亚洲大多数地区的语言、历史、文学、宗教、考古、艺术、建筑等诸方面,尤擅长于宗教思想和宗教美术的研究。著述丰厚,计360种,有关西藏的达百余种。所著《西藏画卷》(Tibetan Painted Scrolls,1949)共三卷,系统论述了西藏中世纪史,对历史、宗教、艺术和藏文文献作了介绍,并作了许多考证,影印了西藏佛画256帧。1932—1941年出版四部七册丛书《印度—西藏》 (Indo—Tibetica),内容多为阿里、后藏一带的宗教历史。1970年与德国※海西希合撰《西藏和蒙古的宗教》(Die Religionen Tibets und derMongolei),主笔西藏部分。这些著作在学术界均有较高的评价。他的许多藏学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部分已被译为汉文。此外,还主编过多种丛书和刊物,以收录各国名著的《罗马东方丛书》(Serie OrientaleRome)的影响最大,截至1985年出版60种,有关西藏著作约占一半。设在意大利中东远东研究所的《杜齐私人图书馆》,藏有数量可观的藏文文献,多为原件。
 【乌瑞】(Uray,Geza,1921—1991) 匈牙利藏学家。1940年入布达佩斯大学法律系学习,并从※李盖蒂等习藏、梵、汉、突厥文等。早年专长为东方民族史、东亚语言文学和印欧比较语言学。194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50年起在语言研究所(后归属匈牙利科学院)工作。1973年起在匈牙利科学院东方学小组(后发展为匈牙利科学院东方研究中心)工作。1977年为布达佩斯大学名誉教授。先后担任匈牙利科学院东方学委员会委员、匈牙利语言学会东方部秘书、乔玛协会委员等职。自1960年起到过英、法、德、苏、美、奥、意、蒙古、捷克等国参加学术会议和各项学术活动及编撰工作等,在国际上颇有影响。主要研究领域为西藏文献和西藏历史。研究始自西藏语言。自1957年开始对7—10世纪的历史和藏文文献进行研究,涉及的问题有吐蕃时期行政机构及地理位置、西藏和中亚及中国的宗教、文化关系等。1970年因撰《王国后期的吐蕃历史关系研究》一文,获匈牙利科学院院士的提名。在藏文文献研究上,除藏文史料译注工作外,对涉及伊朗、突厥、蒙古民族的藏文文献作了调查,研究了伊斯兰文明确立之前的中亚史藏文文献和公元8—10世纪景教和摩尼教在西藏传播经过。主要著作有:《古藏文<王统纪年>中卫藏地区的四角》(The fourhorns of Tibet according to the Royal Annals,1960)、《<贤者喜宴>中古藏文纪年的记事痕迹》(Traces ofa Narrative of the old Tibetan Chronicle in theMkhas-pa’i dga’ston,1968)、《<贤者喜宴>关于法规和组织的记事》(The narrative of Legislation andorganization of the Mkhas-pa’i dga’ston,1972)等。
 【万伯里】(Vambery,Armin,原名HermannBamberger,1832—1913) 匈牙利突厥语言学家、旅行家。早年就读于维也纳、布达佩斯等大学。后在君士坦丁堡侨居数年,约掌握20种欧洲和东方语言。1863年,乔装为伊斯兰教托钵僧,随同来自麦加的朝圣者由伊朗进入中亚基华、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等地的禁区。1865年被聘为布达佩斯大学东方语教授,为建立突厥学作出贡献。著述甚多。《中亚旅行记》(Ko-zepazsiai utazas,1865)等游记提供了19世纪六十年代中亚史地、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珍贵资料,被译成多种语言。在突厥系语言研究方面,有《察合台语言研究》(Cagataische sprachstudien,1867)、《回鹘文献和‘福乐智慧’》(Uigurische Sprachmonumente unddas Kudatku Bilik,1870)、《古突厥碑铭考释》(Notenzu den altturkischen Inschriften,1898)等著。
 【南怀仁】(Verbiest,Ferdinand,1623—1688)比利时耶稣会士。字敦伯,1659年随※卫匡国抵华,初在西安传教。次年奉顺治帝之召抵京,助钦天监监正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修历。曾因汤若望案下狱,获释后幽居北京。康熙亲政后于1668年复被起用。1669年为钦天监监正。1675—1676年,为求开辟西欧传教士由陆路来华路线,主动向俄使※尼古赖(斯帕法里)提供清廷内部军政情况。1682年奉旨铸炮,为平定“三藩之乱”建功,晋工部右侍郎。1688年于北京逝世,康熙帝赐御制碑文,封谥勤敏,是唯一受赐谥号的外国传教士。撰有《坤舆全图》、《永年历法》等39种著作。《鞑靼旅行记》是记述1682年随康熙帝东巡至奉天、吉林等地的沿途见闻,为欧洲有关中国东北边疆的早期著作。1685年以法文出版,后译为荷、英文。1735年收入※杜赫德名著《中华帝国鞑靼全志》。
 【邓明德】(Vial,Paul,1855—1917) 法国天主教传教士。1880年抵中国云南,受教会委派至大理漾濞传教。1887年开始在路南彝区活动,长达30年,死于青山口。在路南期间,调查彝族社会历史和政治经济情况,并研究彝语彝文十余年。1909年于香港出版《彝法字典》(Dictionaire Francais-lolo,dialecte gni)。此外著有《倮倮族的历史、宗教、风俗、语言及文字》(Les lolos:histoire,religion,moeurs,langue,ecriture)等。据《新篡云南通志》记载,“云南研究人种、语言之天主教士亦有多人,而邓明德为最著氏。”
 【刘应】(Visdelou,Claude de,1656—1737) 法国耶稣会士。字声闻。来华前与※白晋、※张诚等人一起被任命为“国王的数学家”。1687年抵北京。不久奉派至山西传教,以后辗转南京、广东等地,1693年奉召返京,1709年离华去印度。在华期间精究汉语,博览汉籍,通读正史及其他史书,所著《鞑靼史》(His-toire des Tartares)摘译了正史中有关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史料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四裔考部分,并汇集了后世史家多种考证。后刊于法国的《东方文库》(Bibliotheque Orientale)1777—1779年再版第四卷,该卷还刊有其撰写的《中国景教流行碑考》。
 【瓦撒夫】(Wa ssaf.13—14世纪交界) 波斯蒙古史学家。原名奥都拉(Abd-oullah)。任伊儿汗国征税官。1303年经※拉施特引荐,在额弗剌特河流域阿纳军营谒见合赞汗,献上《土地之分割与世纪之推移》(Kitab tedjziyet-ul-emssar ve tezdjiyet-ul A’ssar)一著前三卷。1312年完者都即汗位时,又将完成之第四卷在新都孙丹尼亚呈上,面颂祝词,汗大悦,赐以己之袍服,并赐号“陛下之赞颂人”(Vassaf-ul-Hazret),“瓦撒夫”即赞颂人之意。1328年将第五卷呈不赛因汗。世人称全著为《瓦撒夫书》,所载蒙古人历史始于1257年,至1328年止。主要记述波斯蒙古诸汗史,兼及中国蒙古诸帝和突厥斯坦、河中地区成吉思汗系诸王史事,以至埃及、法儿思(Fars),起儿漫(Kerman)、印度等地同时代诸王历史。作者自称该著为《世界征服者史》续篇,然文风铺张点染过度。波斯文五卷石印本1853年于孟买问世。奥地利史学家※哈默尔一普尔格斯塔尔所译之第一卷德文本,于1856年出版。
 【卫三畏】(Williams, Samuel Wells, 1812—1884)美国传教士、外交官、语言学家。1832年大学毕业。1833年抵广州,任广州公理会印刷所经理,协助※裨治文编《中国丛报》,后继任主编。其间,兼习日、汉语。历任日本舰队司令翻译、美国公使馆参赞、翻译。1858年曾随美国公使赴天津签订《中美天津条约》。1876年返美,任耶鲁大学汉文教授,主持创建美国最早的汉语教研室和东方学图书馆。著作甚多。所著两卷本《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 a survey of thegeography,government,literature,social life,artsan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Empire,1848),被美国誉为美国中国学开创期的“里程碑”。它和1874年问世的《汉英拼音字典》长期被看作是外国研究中国的必备之书。还著有《中国地志》(The Topography of Chi-na, 1844)等。书中对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人文地貌和民族也有记述,属美国早期研究。
 【魏特夫】(Wittfogel, Karl August,1896—) 美国社会学家、中国问题研究家。生于德国。1919年加入德国共产党。曾任共产国际教育宣传委员。先后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和威廉中国研究所从事研究。1919年起关心中国革命,写了一系列研究中国的著述。1931年发表名著《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在欧洲独树一帜。1933年遭纳粹迫害。1934年出狱赴美。1935—1937年来华调查中国状况和历史。1938年入美国国籍。历任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中国史教授、美国地理学会名誉会员等。五十年代起发表反苏反共论著。曾与我国著名学者冯家升合撰《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Liao,907—1125,1949)。1951年发表《中国社会与征服王朝》(Chinese Society and the Dynasties of Con-quest,1951)。首次提出“征服王朝”论,将中国史上诸王朝分为帝制王朝(秦、汉、隋、唐、宋、明)和征服—渗透王朝(辽、金、元、清和北魏等),契丹所建的辽朝则为典型的“征服王朝”。这种理论在欧、美、日本,乃至苏联都甚有影响。
 【怀利】(Wylie,Turrell Verl,1927—1984) 美国藏学家。1952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1955—1957年为福特基金奖学金研究生。1958年获博士学位。1958年起执教于华盛顿大学。1968年起为西藏研究教授。1962年起为内亚研究项目执行主席。1969—1972年为亚洲语言文学系主任。1973—1974年在意大利中东远东研究所从事西藏神权政体的兴亡问题研究。主治西藏历史和地理,兼长文化、宗教、语言及文学。对13世纪蒙藏关系研究较深。所著《罗列赫译<青史>地名索引》(A Place Name Index to George N.Roerich’s Translation of the Blue Annals,1957)、《<瞻部州志>所见的西藏地理》(The Geography of Ti-bet According to the ’Dzam-gling-rgyas-bshad,1962)、《尼泊尔境内的藏族宗教地理》(A TibetanReligious Geography of Nepal,1970)均收入※杜齐主编的《罗马东方丛书》(SOR)。此外尚著有《蒙古初次征服西藏史实再释》(1977)、《西藏萨迦的丧葬风俗》(1965)等。
 【荣赫鹏】(Younghusband, Sir Francis Edward,1863—1942) 英国军人。生于印度。在英国受教育,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1882年赴印度任职。1886年由加尔各答坐船至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边境,经山海关至北京。1887年由北京出发,经归化、哈密、吐鲁番、喀什噶尔、克什米尔至印度,为最早横越新疆的外国人。1889年又由拉达克经和林抵喀什噶尔,考察帕米尔各地。1903—1904年率侵略军由锡金进踞拉萨,胁迫西藏地方政府与其签订“拉萨条约”,确立了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特殊地位。回国后历任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长(1919—1922)、英国皇家中央亚细亚协会名誉副会长(1934—1942)等。主要著作为《英国侵略西藏史》(India and Tibet,1910),有孙煦初的汉译本。另有《大陆的心脏》(The Heart of a Continent,1896),为作者1886—1889年行纪。
 【玉尔】(Yule,Sir Henry,1820—1889) 英国历史地理学家、东西交通史学家。又译玉耳、裕尔。1840—1862年以军人身份在印度工兵团服务。后移居意大利埋头著书。1875年返英。学术兴趣广泛,尤以中世纪亚洲游记的研究和注释为精。代表作《东域记程录丛》(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1866,一译《古代中国闻见录》),为中世纪东西交通史名著,也是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初为两卷
 本,后由※高第补订为四卷本,全著1300多页。第一卷为总论,系统考察和研究了好望角航路发现以前的东西交通史,阐述了中国古代与罗马、印度、阿拉伯、波斯、亚美尼亚等的交往史,广泛汇集了多种文字的珍贵史料。第二卷以下为中世纪中国与西方诸国交往史料的集成,收录了※鄂多立克、※孟高维诺、※鄂本笃等著名游记以及※拉施特、※伊宾·拔都他著作中有关中国的记载。文献版本均经精选,译文正确,注释博采众长,内容丰富。作者和※高第合撰的两卷本《马可波罗游记》(The Book of Sir Marco Polo,1903)亦属名著。
 【玉耳】 见“玉尔”(2634页)。
 【裕尔】见“玉尔”(2634页)。

二、俄苏、蒙古国部分


 【阿勃拉姆宗】(Абрамзон, Саул Менделевич,1905—1977) 前苏联中亚民族史学家。192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地理系民族学专业。1931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从事研究。1948年为高级研究员。1969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前苏联吉尔吉斯民族和中国柯尔克兹民族,兼及游牧社会制度。出版著作110多种。主要著作有:《吉尔吉斯人及其民族起源联系和历史—文化联系》(Киргизы и их əтногенетические и историко-кулътурные свяэи,1971)、《中华人民共和国柯尔克兹族》(Киргиэы КНР,1961)、《吉尔吉斯人民文化概论》(Очерк кулътуры киргизского народа, 1943) 、《游牧社会制度的若干问题》(Некоторые вопросыобщественного строя кочевых обществ, 1970)等。
 【阿列克塞耶夫】(Алексеев,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1881—1951) 前苏联著名中国学家。精于汉语文学,兼长中国考古学、民族学及文化史。1898年入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攻读汉满语文专业,师承俄国中国学权威※瓦西里耶夫。1902年毕业,留任汉满语文教研室。同年,应聘于亚洲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1904—1907、1909—1910年赴欧洲,在英、法、德诸国汉学中心进修、讲学和研究。1916年获硕士学位。1923年为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29年未经答辩获博士学位。同年,当选为院士。1930—1951年任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学研究室(原名汉—西夏研究室,一度曾改名汉满研究室)主任,是前苏联中国学这一时期公认的领衔人物,对其学生、前苏联著名西夏学家※聂历山的研究起过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同时,广泛组织了与中、法、英、日、美等国的学术交流。早年曾与精通满藏文的※伊凡诺夫斯基教授一起从事研究,完成了俄国中西交通史学者※布雷特施奈德遗著《中国古今图书集成索引》的整理出版工作。1907年,参加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的考古考察队,发掘河南省新石器时代遗址。1910年回国后,致力于研究※科兹洛夫从黑水城掘走的文物。1912年赴中国东南部,为前苏联科学院人类学民族学博物馆收集民族学资料。曾依据科兹洛夫1923—1926年于蒙古发掘的匈奴时代碑铭文献,研究了中国和中亚及西伯利亚南部诸民族的文化交流史。生平著作约260种。
 【班扎罗夫】(Банэаров,Доржи,约1822—1855)俄国第一位布里亚特蒙古学者、东方学家。1846年毕业于喀山大学,师从※科瓦列夫斯基。1847—1848年在彼得堡亚洲博物馆从事研究。撰有著作15种。主要代表作为《黑教—蒙古萨满教》(Черная Вера илишаманство у монголов,1846) ,是俄国第一部论述萨满教的著作。
 【班蒂什—卡缅斯基】(Бантыш-Каменский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1737—1814) 俄国宫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1762年在莫斯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委员会莫斯科档案馆供职。1783—1814年任该馆馆长。早年在俄国著名史学家※米勒指导下开始撰写古文献方面的著作。一生著述甚丰。《1619—1792年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Д 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ое собраниедел между Российским и Китайским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 с1619 по 1792 год,1882)是其重要著作之一,详述了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近二百年期间俄国沙皇政府历次派遣使团、商队、传教团来华的经过,并辑录了大量有关文献。它不仅是研究早期中俄关系,也是研究俄国与厄鲁特蒙古交往的重要文献,是俄国研究远东的早期重要著作。
 【巴拉狄因】(Барадийн,Бадэар Бадзарович,1878—1939) 俄国早期藏学家。布里亚特蒙古人。原为彼得堡大学人文系科旁听生。1906年被派往西藏,由俄国梵藏学领衔人物※奥登堡与※谢尔巴茨科伊提议并由俄国中亚东亚研究委员会负担经费,任务是深入研究西藏佛教和调查文献。1906年6月至1907年1月留居拉卜楞寺,携回俄国200卷藏族作者撰写的文献,多为该寺的出版物。1924年发表《拉卜楞寺金殿弥勒菩萨像》(Статуя майтрей в Золотом храме в Лавране),刊《佛学文库》(Bibliotheca Buddhica)第22卷。这是一部藏文典籍的俄文译注本。1926年出版该著英译本。所著《拉卜楞寺游记》(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Лаврань,1908)也是当时引人瞩目的一部著作。
 【巴托尔德】 (Бартольд, Васил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1869—1930) 俄苏著名东方学家、中近东和中亚史学家。俄籍德意志人后裔。1887年入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阿拉伯、波斯、土耳其、鞑靼语专业,同时致力钻研中近东和中亚中世纪史,深得俄国新东方学派倡导人、著名阿拉伯学家罗津(В. Р. Розен)男爵、突厥学家※拉德洛夫院士等器重。1891年毕业后赴欧洲诸国一年,与诸名家接触,并听缪勒(A·Muller)和著名阿拉伯学家※内尔德克讲课,学术眼界更加开阔,蓄积尤深。归国后,在钻研阿拉伯、波斯、突厥等文种的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写出《蒙古入侵时代的突厥斯坦》
 (Туркестан В эпоху монгольского нашествия)巨著,於1900年刊出,一举成名。同年12月,彼得堡大学据此名作特授以东方学博士学位。1901年起任该校教授。1913年当选为科学院院士。历任科学院东方学家协会常务主席、突厥学研究室主任、物质文化史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和多种刊物的编辑。屡赴中亚和近东各地考察,广收古文献和原始资料。历赴欧洲学术考察,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研究领域包括伊朗史、外高加索史、阿拉伯史、突厥史、蒙古史、伊斯兰学,以中亚史的成就最为突出。曾以驰名国际的伊斯兰学专家身份为《伊斯兰教百科全书》撰写词目约200条。学风严谨,尤以掌握及分析大量原始资料见长。共出版论著四百余种,前苏联科学院将其汇编为九卷本《巴托尔德文集》(В. В. Бартольд,Сочинения,т. 1—т.9 ,Москва)于1963—1973年出版。它包括了对中近东和中亚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学术及民俗等全部研究成果。其中史学著作《蒙古入侵时代的突厥斯坦》(刊《文集》第1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刊《文集》第5卷,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罗致平汉译本)及《欧洲和俄国的东方研究史》(刊《文集》第9卷)等均为传世名作,被译为多种语言。有关我国西北地区的史地考证及蒙古地区的突厥碑铭考证,大量引用阿拉伯、波斯文献,独辟蹊径,多所发明,甚有特色。
 【贝勒津】(Березин,Ильия Николаевич) 1818—1896) 俄国东方学家、蒙古学家。1837年毕业于喀山大学,师从俄国东方学家、波斯土耳其语文学教授卡泽姆—别克(А.К.Каэем-бек)。1846—1855年为喀山大学教授。1855年起为彼得堡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近东各国历史、语文、考古,兼长蒙古史。因校勘出版波斯史学家※拉施特著《史集》第一卷最早俄译本(Рашид-ад-дин,1855—1888)而闻名于世,然所据波斯文抄本质量甚差,注释亦有不少错误。另一部重要著作是《术赤兀鲁思内部制度概述》(Очерквнутренне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улуса Джучиева,1863),利用金帐汗诏敕研究金帐汗国内部制度。1842—1845年历游高加索、土耳其、伊朗等地,撰有两卷本《东方游记》一书(1850—1852),为当时记述东方各国情况的佳作之一。所刊布的《东方史学家文库》(1849—1854)收入了昔班、※拉施特和※阿布哈齐的著作译文。此外尚主持了16卷本《俄国百科辞典》(1873—1879)的出版工作。
 【伯恩斯坦】(Бернштам,Александр Натанович,1910—1956) 前苏联中亚考古学家、历史学家。1931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历史语言语文学院。1934—1956年在前苏联科学院物质文化研究所从事研究,并在列宁格勒大学执教。1943年获史学博士学位,1947年任教授。自1936年起20年内,先后到过七河流域,天山、帕米尔—阿赖和费尔干纳等地方从事考古,行程总计四万公里,对公元前二千年纪至公元15世纪的文物确定了考古分期,发现了西徐亚文化、匈奴文化和西辽文化的古迹,撰有《天山中部和帕米尔—阿赖地区历史考古概论》(Историко-археологические очеркиЦентрального Тянь-шаня и Памиро-Алтая,1952)。一生著述约250种(一说150种)。对中亚游牧民族,尤其是对突厥和黠戛斯的社会制度和汗国研究颇深,对中亚文化艺术史、碑铭学和古钱币学也有研究。主要著作为《六—八世纪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社会经济制度》(Социалъ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строй орхоно-енисейскихтюрок Ⅵ-Ⅷвв.,1946),共分两编,第一编阐明了古代突厥社会在中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详述了研究史和史料,第二编探讨了鄂尔浑—叶尼塞突厥的起源、社会制度、阶级和阶级斗争以及7—9世纪黠戛斯和突厥、回鹘王朝。此外尚有《自古代到蒙古征服时的黠戛斯和吉尔吉斯坦》(Истори я Кыргыэ и Киргиэстана сдреэнейших времен до монголъского эавоевания)、《匈奴史纲》(Очерк истории гуннов,1951)等著作,也较有参考价值。作者关于匈奴在中亚民族起源问题上有特殊意义的提法,学术界对之有争议。
 【沙格达尔·毕拉】(1927—) 蒙古国著名历史学家。国际蒙古学研究会总秘书长,蒙古科学院院士。1944年在蒙古国立大学学习,1946年入苏联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学习。1960年在苏联获历史学副博士学位,197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70年代当选为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975年担任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东方研究所所长。曾任蒙古人民大呼拉尔执行委员。早期主要研究蒙古和邻国关系的重要历史问题,撰写了《1930年日本对远东的侵略政策》等论文。后来又注重于史学史的研究。其主要论著有:《从公哥朵儿只的著作〈红史〉提供的资料看蒙古史》、《旧蒙古史学史的若干问题》、《关于呼图克台·彻辰·洪台吉的一项法规》、《用藏文撰写的蒙古历史著作(17世纪至19世纪)》、《论沙·达木丁的〈金册〉》、《〈白史〉基本材料的分析及成书年代》、《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科学》、《蒙古史学史》等20多篇(部)学术论文和著作。
 【俾邱林】(Бичурин,Никита Яковлевич, 1777—1853) 俄国中国学和东方学奠基人。教名雅琴夫(Иакинф)。1799年毕业于喀山神学院,通拉丁、希腊和法语。1807年出任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九届传教士团修士大司祭。在北京期间学习汉、满、蒙语,大量翻译中国史地著作,为沙俄外交部亚洲司等单位广为搜求汉、藏、蒙文等书籍,携回的数量相当于前八届传教士团的总和。1821年回国,受控玩忽宗教职守,撤去修士大司祭的神职,被审查囚禁。1826年获释后,在外交部亚洲司任翻译。1828年开始陆续出版著作,受到国内外重视。1828年选为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831年选为巴黎亚细亚学会会员。一生著述甚多,其中有四部得到俄国科学院最高奖赏之一——杰米多夫奖金。其著作就涉及问题之广和掌握汉文史料之多超过同时代的西欧中国学家,多数属中国史地内容,以撰写西藏、新疆和蒙古等边陲地区为起步。两卷本《蒙古纪事》(Записки о Монголии,1828 )是1821年以及1807年的沿途札记,探讨了游牧民族起源和“鞑靼”族名的起源,记叙了蒙古民族史并翻译了《蒙古律例》。《西藏志》(Описание Тибета,1828)一著译自《卫藏图识》,是俄国关于西藏的第一部著作。这两部著作不久即被译成法文出版。以《新疆识略》、《西域闻见录》和俄国若干著作为依据撰写的《从15世纪迄今的瓦刺或卡尔梅克人的历史述评》(Историческоеобоэрение ойратов или калмыков, с ⅩⅤ столетия донастоящего времени, 1834)和译自中国正史四裔传的《中亚古代各民族资料汇编》(Собрание сведений онародах,обитавщих в Средней Азии в древние времена,1851),均为获奖之作。其据《元史》和《通鉴纲目》撰成的《成吉思汗最初四汗史》(История первых ханов издома Чингисова,1829),被苏联蒙古史名家※雅库博夫斯基誉为与《多桑蒙古史》齐名的佳作。其他尚有《准噶尔和东突厥斯坦通志》、《西藏青海史》、《中华帝国通志》、《四书》、《三字经》等多种著作和译作。
 【比丘林】 见“俾邱林”(2636页)。
 【雅金甫】 见“俾邱林”(2636页)。
 【雅琴夫】 见“俾邱林”(2636页)。
 【勃拉金斯基】(Брагинский,Иосиф Самуилович,1905—) 前苏联中亚民族文化史、塔吉克民族史学家。1931年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学院社会政治系印度阿富汗专业。早年曾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莫斯科东方学院、军事外国语学院执教。1950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从事研究。1951年起在莫斯科大学执教。还曾在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工作过。1954年获语文学博士学位。1959年为教授。1951年为塔吉克科学院通讯院士。1957年起长期担任过《苏联东方学》(后改为《亚非民族》)主编。多次获得勋章和奖章。出版著作300余种。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主要著作有:《塔吉克文学史纲》(Очерки из историитаджик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57)、《塔吉克民歌史略》(Изистории таджикской народной поаэии,1956)等。
 【布雷特施奈德】( Бретшнейдер ЭмилийВасильевич, 1833—1901) 俄国中央亚细亚史地学家,中国植物学家。又译白莱胥乃德。185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在巴黎、维也纳进修两年。1866—1883年任俄国驻华使馆医师。精通英、法、德语。在北京期间,在※卡法罗夫指点下学习汉语文,造诣颇深。熟悉汉、蒙文史料和西文史料。精于元明史地、中西交通史和中国植物学及其研究史。共出版四十余种著作,多数用英、法、德文撰写,在西方享有盛名。两卷本《元明人西域史地论考》(Mediaeval Researches.From East-ern Asiatic Sources,1888,又译《中亚中古史研究》)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巨著,对13—17世纪中央亚细亚和西亚细亚历史地理和东西交通史研究颇有参考价值。该著摘译并考释了耶律楚材《西游录》、乌古孙仲端《北使记》、《长春真人西游记》、刘郁《西使记》、《明史》、《大明一统志》等著中的有关地理部分;逐一详考了元代《经世大典》中的西北地名,包括察合台、月即别等汗国的疆域在内;对中亚西亚中世纪地理、契丹、西辽、回鹘、元代伊斯兰教徒、蒙古西征等均有探讨。1876年发表的《北京及其城郊考古历史研究》(Arch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Researches on Pekingand Its Environs)获法国儒莲奖。两卷本《欧人在华植物发现史》(History of European Botan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1898)详记了自马可波罗至19世纪末来华650人的传记、路线及采集,得到俄国地理学会的金质奖章。身后留下大量手稿,其中有据中文和西文史料撰写的《蒙古史》、《帖木儿及其后裔》等。
 【白莱胥乃德】见“布雷特施奈德”(2636页)。
 【瓦里汉诺夫】 (Валиханов, Чокан Чингисович,1835—1865) 俄国最早的哈萨克旅行家。哈萨克中帐苏丹阿布赉的曾孙。1847—1853年就读于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士官武备学校。毕业后在西西伯利亚总督衙内服役。其间参加去准噶尔、伊塞克湖和固尔扎(伊犁)的考察,经※谢苗诺夫—天山斯基推荐,接受秘密使命,于1858年以穆斯林商人身份穿过天山至喀什噶尔,化名萨尔特·阿利木(Сарт Алим),搜集当地情况。1860—1861年在彼得堡总参谋部整理资料并准备出版亚洲地图。1860年被选为俄国地理学会会员。其著作中最值得注意的是《1858—1859年‘阿尔特沙尔’(以喀什噶尔、叶尔羌为中心的南疆六城)状况记述》、《中尉瓦里汉诺夫喀什噶尔旅行报告摘要》以及1854—1855年的旅途日记。有关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的历史和民族学的重要著作有:《准噶利亚概论》、《中华帝国西陲和伊犁》、《吉尔吉斯人的萨满教痕迹》等。1961年于阿拉木图出版五卷本《瓦里汉诺夫文集》(Ч. Ч. Валиханов,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早在1865年,部分著作被译成英文,收录于《俄国人在中亚》(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
 【瓦西里耶夫】(Васильев,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1818—1900) 俄国著名中国学家。俄国中国学19世纪下半叶代表人物之一。一名王西里。通晓汉、藏、蒙、满、梵、朝诸种语言文字。熟谙中国历史文化。以深悉佛教见长。1837年毕业於于喀山大学历史语文系蒙古与鞑靼语专科。1839年,在俄国蒙古学奠基人之一※科瓦列夫斯基教授指导下,通过题为《论佛教的哲学原理》的论文答辩。1840年获俄国第一个蒙古语文学硕士学位,由此崭露头角。同年,以学员身份选派至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十二届传教士团,1850年回国。在北京10年期间,被指定进修蒙语,学习汉、藏、梵、满语文,研究中国及其东北地区、西藏、蒙古等地的文学、历史、地理、统计、宗教、科学艺术和工商业,为其一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51—1855年任喀山大学教授。1864年获博士学位。1866年选为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886年选为院士。自1855年起,为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授(1878—1893年任系主任)。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中国学家,在俄国东方学形成和发展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一生著述甚多,开创了许多新的领域。主要著作有多卷本《佛教及其教义、历史和文献》(Буддизм,егодогматы, история и литература),其中第三册是藏族作者多罗那他(Дараната)的《印度佛教史》的译本(1869)。该著及其他有关论著对欧洲的佛教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历史方面的主要著作有《10至13世纪中亚东部的历史和古迹》(1859)、《元明两朝关于满洲人的记载》(1863)和《大清初期对蒙古人的安抚》(1867)等。其历史研究的特点是运用史料谨慎,分析精细,但其学术观点颇受俄国史学界国家学派的影响。
 【王西里】 见“瓦西里耶夫”(2637页)。
 【维纽科夫】 (Венюков,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1832—1901) 俄罗斯地理学家、旅行家、种族地理学家。生于梁赞省普朗县尼基塔村。1852—1854年在彼得堡大学旁听,1856年毕业于参谋本部军事学院。1857—1863年,曾到远东天山和帕米尔、伊犁河南岸及高加索等地旅行。1859年起,为俄国地理学会会员。曾任赫尔岑所办《钟声》杂志通讯员。1868年组织俄国自然科学家第一次代表大会。1868—1870年间,到日本和中国旅行。在中国期间,对太平天国起义运动进行研究。在1874年所著《现代中国概论》中,描述了这一运动,并对苗族张秀眉和回族人民的反清斗争,作了详细的论述。1874年,旅行到土耳其。1875年出席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地理学会议。1877年离开俄国侨居国外。曾被选为瑞士、法国、英国地理学会和地形学会的会员。1880—1900年间,为科学研究需要,又到印度支那、北非、桑给巴尔群岛、中美和南美、意大利、挪威、科西嘉岛、马达加斯岛等考察。后死于巴黎。其著作有关于俄国自然地理教科书和关于人种地理和历史等。著有《俄属亚洲地区边境的旅行及其记载》(1868)、《回忆录》(1895—1901)、《阿穆尔地区、中国和日本之行》(1952)等。
 【维谢洛夫斯基】( Веселовский, НиколайИванович,1848—1918) 俄国考古学家、东方学家。1873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阿拉伯波斯专业班。早年因著《论蒙古人对被征服民族所征派的赋税徭役》(О податях и повинностях, налагаемых монголамина побоежденных народов)而成名,此文曾获金质奖章。毕业后留校执教,1890年起为教授。后当选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主治中亚历史和考古学,兼及俄国传教士团在华活动的资料研究。主要著作有《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历史资料集》(Материалы для историиРоссийской духовной миссии в Пекине,1905)、《撒马尔罕的清真寺》(Мечети Самарканда,1905)、《1845年化身为商人霍罗舍夫的柳比莫夫赴塔城和伊犁行纪》(Поеэдка Н.И.Любимова в Чугучак и Кулъджу в1845г.под видом купца Хорошева,1909)等。
 【符拉基米尔佐夫】 (Владимирцов,БорисЯковлевич, 1884—1931) 前苏联蒙古学奠基人。1909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师承※科特维奇和※鲁德涅夫。1912年赴英、法进行学术考察,对欧洲所藏重要蒙文文献作了调查研究,听过※伯希和等人的课。1915年起在彼得堡大学任教,并在亚洲博物馆从事研究。1921年为教授。1929年为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学科院士。1908—1926年间四赴北蒙古、西蒙古考察语言、文化和历史,曾到北京搜集过资料。在学术上继承了俄国古典东方学传统,对蒙古学的语言、文艺、民族学和历史诸领域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历史学家,其历史观点的形成直接受到其前辈※巴托尔德的影响。一生著作约70种。《蒙古社会制度史》(Общественный строй монголов, 1934)一著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重视,有多种译本,我国有刘荣焌译汉文本,1980年出版。该著最早提出了游牧民族的封建关系问题,否定了欧洲以往关于游牧民族不可能超越氏族制度阶段的一般看法,被认为是不只给蒙古史研究,乃至给整个蒙古学开创了新的局面。苏联学术界对该著有争议,有一种意见认为它的主要缺陷是夸大了12—13世纪蒙古人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蒙古社会的封建化程度,把13—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完整的“经典”特征强加给蒙古社会。在其众多的历史论著中,《成吉思汗》(1922)、《西藏和蒙古的佛教》(1919)、《喀尔喀卓克图台吉碑铭考》(1926—1927)等亦为力作。在蒙古语言学和语文文艺学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1929,陈伟、陈鹏译的汉文本于1988年出版)、《“五卷书”中的蒙古故事集》(1921)、《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1923)等。
 【沃罗比耶夫】(Воробъев,Михаил Василъевич,1922—) 前苏联女真史学家。195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1954—1965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从事研究。1965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工作。1972年获史学博士学位。出版著作60余种。1975年出版的《女真与金国(10世纪—1234年)》(Чжурчжани игосударство Цэинъ〈Xв.-1234r.〉)是作者十年心血结晶,利用《契丹国志》、《辽史》等大量汉籍史料和丰富的考古资料,并参考国内外学者的成果,对女真社会结构和发展动力以及中国古代民族的兴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另一部重头著作为《女真与金国文化(10世纪—1234年)》(1983),它反映了前苏联学术界的最新看法,对女真史和金史研究无疑有其参考价值。其他尚有《女真金国和中央亚细亚》(1971)、《就民族地理学看10—12世纪朝鲜和女真的关系》(1970)等主要著作。
 【沃罗比耶夫—杰夏托夫斯基】(Воробъев-Десятовский,Владимир Святославович, 1927—1956)前苏联藏学家。1951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印度—西藏专业。精通藏语。1954年获语文学硕士学位。1951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工作,主要任务为系统整理和论述中亚多种语言文献。在短短几年内出版著作约20种,多为文献研究,所著《※马洛夫收集的藏文木简文书藏件》(Коллекциятибетских документов на дереве,собранная С. Е.Маловым,1953)和《罗布泊地区藏文木简文书》(Тибетские документы на дереве иэ района оэера Лоб-Нор,连载于《东方碑铭学》等7、8、10卷),是前苏联这一领域值得注意的论文,评价甚高。其研究被誉为标志着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藏学“复活”的开端。
 【沃斯特里科夫】(Востриков,Андрей Иванович,1902—1942) 前苏联藏学家。192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社会科学系社会教育学学科。先后在亚洲博物馆、佛教文化研究所工作。1930年改组后,在东方学研究所从事研究,一直得到※谢尔巴茨科伊指导。1932年为高级研究员。1935年获文艺学博士学位。学识渊博,主治藏学、印度学和梵学,旁及蒙古学、布里亚特语言历史。1928—1932年,五次去布里亚特地区考察佛教和喇嘛寺以及生活习俗,并搜集大量藏文写本刻本。出版十多种著作。最负盛名的是《西藏历史文献》(Тибетская 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1962),被称为“典范性著作”,在国际上也受到重视。主要著作还有:
 《论西藏文献图书目录》(К библиографии тибет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 1934。1935年英国刊出英译本)、《巴尔古津布里亚特编年史。文献与研究》(Летописъбаргуэинских бурят.Тексты 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1935)等。在准备付印的书稿中主要有《西藏年表》、《论世亲的因明》、陈那的《因轮论》(刊布藏蒙文本并附论文)等。
 【加富罗夫】(Гафуров,Бободжан Гафурович,1908—1977) 前苏联东方学家、中亚史学家。1935年毕业于共产主义新闻学院。1952年获史学博士学位。1958年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46—1956年任前苏联塔吉克斯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6年起任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所长。1961年起任《今日亚非》主编。多次出席国际东方学家大会。有著作300多种,长于塔吉克史、中亚史和伊斯兰史研究。主要代表作为《塔吉克民族简史》(История таджикскогонарода в кратком изложении),初版以塔吉克文发表于1947年,以后又两次出版俄文增订本,被誉为中亚史名著。1985年出版肖之兴的汉译本《中亚塔吉克史》(略去原著的第20—23章)。
 【戈尔斯通斯基】(Голстунский,КонстантинФедорович,1831—1899) 俄国蒙古学家。1853年毕业于喀山大学历史语文系。1860年起为彼得堡大学教授。1880年出版了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噶尔丹洪台吉补充敕令及卡尔梅克汗敦都克达什执政时为伏尔加河卡尔梅克人制订的法规》 (Монголо-ойратские законы 1640г.,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е Указы Галдан-хун-тайджия и законы,составле-нные для волжских кaлмыков при калмыцкомхане До-ндук-Даши),首次刊布了蒙古史上若干重要的卫拉特文文献,并且至今仍是唯一完整的印本。附有俄文译文,所加注释取材于卫拉特—卡尔梅克文的许多历史著述,极有价值,惜未注明资料来源。1893—1895年还出版了三卷本《蒙俄辞典》,其中收录了卡尔梅克词汇和佛教术语。
 【戈尔巴乔娃】(Голбачева,Зоя Ивановна, 1907—1974) 前苏联中国学家、西夏学家。193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1935年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后为列宁格勒分所)中国研究室修毕研究生课程。1936年起在该所手稿部工作。1950年起在远东研究所工作。出版著作约50种。主要贡献在于最先介绍了※聂历山的学术档案资料并充分肯定其在西夏学方面突出成就,为整理出版聂历山的两卷本《西夏语文学》付出了巨大劳动,从而唤起了学术界对西夏文献和聂历山学术遗产的重视。对俄国中国学研究史及其代表性人物※俾邱林和※瓦西里耶夫的学术遗产和作用有深入研究,早年曾参加俾邱林的《资治通鉴》俄译稿的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西夏文写本与刊本》( Тангутские рукописи и ксилографы,1963,合撰)、《西夏学家聂历山》(Н. А. Невский,как тангутовед,1960)、《聂历山学术档案》(Архив Н. А. Невского,1956)等。
 【戈尔斯基】 (Горский,Владимир Васильевич,1819—1847) 俄国满学家。早年就读于彼得堡神学院。1840年抵北京,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十二届传教士团学员,研习汉、满、藏、蒙语,1847年病逝于北京。著述不多,因立论有据,在俄国评价甚高。以满文原著《八旗通志初集》、《满洲源流考》和《开国方略》为依据撰写的《满清王室的崛起和创业》(Началои первые дела маньчжурского дома)和《论当今统治中国的清朝始祖与满族族名的起源》(О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иродоначальника ныне царствующей в Китае династииЦин и имени народа Маньчжу) 均刊于1852年出版的《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著作集刊》 ( Трудычлен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духовной миссии в Пекине)第1卷。此外尚有《吴三桂传》和译自藏文的《悉昙释义》等手稿。
 【格列宾希科夫】(Гребенщиков,АлександрВасильевич, 1880—1941) 俄苏满学家。1907年毕业于海参崴东方学院汉满语专业。1911年在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完成实习。此后在国立远东大学执教满语达18年之久。曾多次到中国考察东北地区文化习俗。1935年调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著述中以《满文文献代表作概述》(Краткий очерк обраэцов маньчжр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1909)最为著名。此外尚有《满族及其语言和文字》(Маньчжуры,их языки и письменность,1912)、《满洲的移民》(Заселение Мань-чжурии,1929)等。
 【格鲁姆—格尔日麦洛】(Грумм-Гржимайло,Григорий Ефимович,1860—1936) 俄苏旅行家、地理学家。1884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数理系自然学科。1920—1931年任前苏联地理学会副会长。学生时代即受到俄国地理学会的赏识,毕业后多次奉派参加或率领考察队,赴各地进行综合考察。1884—1887年赴阿尔泰、帕米尔、天山和哈剌和林。1889—1890年赴天山东路、准噶尔、北山、南山。1914年赴西伯利亚和图瓦地区。所到之处多无前人足迹,在亚洲腹地所经过的7250公里路程中,有6000公里是欧洲人从未到过的,因而独有所获。一生著述计二百余种。其中三卷本《西蒙古与乌梁海边区》(Западная Монголия и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1914—1930)是一部巨著,第1卷地理部分,第2卷历史部分,第3卷兼收人类学与民族学部分。历史部分共898页,分十二章:史前时期、匈奴时期、鲜卑时期、突厥时期(两章)、屡次更换统治民族时期、蒙古时期(两章)、卫拉特时期(两章)、满族统治下的西蒙古、蒙古国家的建立一乌梁海问题。该著最先对西蒙古和图瓦地区的前蒙古时期作了系统概述;对蒙古人和其他各族的族源联系,以整个历史为线索作了探讨。全著广泛引用了各国学者刊布发表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另一部三卷本《中国西部行纪》(Описание путешествия в Западный Китай,1896—1907),详述了自新疆伊犁至北山和南山一带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和文化风习。
 【古米廖夫】(Гумилев,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1912—)前苏联匈奴史、中央亚细亚古代史学家。194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历史系。1962年获博士学位。同年起在列宁格勒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研究所从事研究。1965年为高级研究员。曾在前苏联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爱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处工作。其研究领域始自突厥史,后扩展至匈奴史、中央亚细亚史,并兼及藏族史。撰有著述100余种。主要著有《匈奴·古代的中央亚细亚》(Хунну.Срединная Аэия в Древние времена,1960),《古代突厥·古代与中世纪之交6至8世纪中央亚细亚史》(Древние тюрки.История Срединной Аэии награни древности и средневековъя(Ⅵ-Ⅷ вв.),1961)和《匈奴在中国,3至6世纪中国和草原民族持续三个世纪的战争》(Хунны в Китае.Три века войны Китая состепными народами.Ⅲ-Ⅵвв.1974 ),均为在前苏联较有影响的重头之作,代表了前苏联学术界的倾向性观点。藏族史方面撰有《吐蕃之兴衰》(1969)、《公元一千年纪西藏民族史与邻国史的关系》(1972)、《传说与历史中的香拔拉》(1968)等。
 【策丁·达木丁苏荣】(1908—) 蒙古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清末出生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卫征贝子旗(现东方省玛塔达汗敖拉苏木)的牧民家庭。1924年参加蒙古人民革命军,1926年当选为蒙古革命青年团中央委员,1929—1930年任蒙古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1932年在蒙古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研究所工作,次年到苏联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研究生院学习。1938年回国,仍在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研究所工作。1942—1946年任蒙古《真理报》编辑。1946—1949年再赴列宁格勒东方学研究所研究生班学习。1950年被任命为蒙古科学委员会主席。1953—1955年任蒙古作家协会主席。1950年获文学副博士学位。1957年晋升为教授,1961年被选为蒙古科学院院士,1959—1963年任蒙古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1972年获博士学位。曾当选为蒙古第一、二、三、四届大人民呼拉尔代表,1951年、1959年当选为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成员。其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在文学方面被誉为当代蒙古三大文豪之一。历史学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曾三次编译出版《蒙古秘史》和《乌巴什洪台吉传》、《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满都海彻辰传说》、《博克多山麓峭壁古代蒙古岩刻》、《关于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克鲁伦巴彦乌拉地区的三个历史名胜古迹》、《简评西藏文献及其蒙古译文》、《藏文文献及其蒙古译文简讯》、《研究〈黄金史〉的经验》等论著。
 【贾雷尔加西诺娃】(Джарылгасинова,РоэаШотаевна,1931—) 前苏联高句丽史学家。1954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1960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从事研究。1962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主治高句丽历史和民族学。出版著作40余种。主要著作有:《高句丽人。历史—民族学研究》(Когурёсцы.Историко-этн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1962)《高句丽人及其在朝鲜民族形成中的作用》(Когурёсцы и ихролъ в сложении корейской народности, 1960),《高句丽史料学若干问题》(Некоторые вопросыисточниковедения Когурё,1967)、《高句丽碑铭学札记》(Заметки по эпиграфике Когурё,1972)、《古代高句丽人。朝鲜族民族学历史》(Древние когурёсцы.Кэтнографической истории корейцев,1972)等。
 【龙果夫】(Драгунов,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900—1955) 前苏联汉学家、西夏学家。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社会科学系民族—语言学专业。1928—1955年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从事研究。1928—1942年在列宁格勒东方学院、列宁格勒大学等执教。1937年获硕士学位。主治汉学,为前苏联汉学界研究汉语语法的领衔学者,对中世纪汉语语音构拟亦有成就。对西夏学作出过重要贡献,1928年起断断续续整理※科兹洛夫从中国掘走的西夏文献,鉴定西夏文献41种,对西夏—汉文字典中双字式标音作过“有价值的研究”,完成了西夏文献2,720项登录工作。此外对东干语、古藏语音系亦均有研究。出版著作约50种,多为汉语语法研究。西夏语研究主要著作为《西夏—汉文字典中“尼十卒”式双字标音》(Binoms ofType [尼十卒]in the Tangut Chinese Dictionary,1929)和《科学院亚洲博物馆藏西夏文书籍目录》(ACatalogue of Hsi-Hsia(Tangut)Works in the AsiaticMuseum of Academy of Sciences,1930,王静如译释,载《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四卷第三号)。
 【杜曼】(Думан,Лаэаръ Исаевич,1907—1979)前苏联中国古代史学家。193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语言学与物质文化系。1935年于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研究室修毕研究生课程。以后在该研究所、列宁格勒大学东方活语言学院、莫斯科东方学院等处从事研究和教学。自1962年起在东方学研究所从事研究。早年曾参加过※俾邱林译著《资治通鉴》的整理工作和司马迁著《史记》的翻译工作。主要学术兴趣倾注在上溯至公元前7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和奴隶制度上,根据殷代甲骨文献对殷代的国家结构等作过深入研究,著有《殷代国家制度》(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стройапохи Инъ,1962)等。1963年根据已出版的著作,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57年奉派来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档案馆调查满、汉、俄文文献,重点了解俄中关系文献。七十年代以来频频参加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室召开的“中国的社会与国家”讨论会,对汉代“以夷治夷”的政策、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制度、封地问题等作了探讨。出版著作70余种,部分被译成英、日、汉文。其中不少著作涉及中国古代民族。主要著作有:《十八世纪末清政府在新疆的土地政策》( Аграрная политика Цинского Манчжурского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 в Синьцэяне в конце века Х Ⅷ,1936)、《拓跋魏和辽国历史及其与中国的交往史概述》(Кистории государств Тоба Вэй и Ляо и их свяэей сКитаем, 1955)、《公元三一四世纪鲜卑与拓拔的社会制度》(Общественный строй Сяньби и Тоба Ⅲ-Ⅳ вв.н.э. ,1968)、《十三至十四世纪蒙古可汗在中国的若干社会经济政策问题》(Некоторые проблемы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кой политики монгольских ханов в Китае в ХⅢ-Х Ⅳ вв., 1970)等。
 【迪雷科夫】(Дылыков,Сандже Данцикович,1912—) 前苏联蒙古史学家。1932年毕业于海参崴远东大学。1938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从事研究。1955年起为蒙古研究室主任。197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多次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曾参加苏、蒙合编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История МонгольскойНародн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第一、二版编写工作,并担任此书第三版的苏方主编。出版著作约40种。主要著作有:《中国蒙古族的民主运动》(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е движениемонгольского народа Китая, 1953)、《色楞格地区布里亚特族历史概述》(Из истории селегинских бурят,1964)、《伊赫·察兹(大法典):十七世纪蒙古封建法规文献》(Их Цааз[Великое положение]—— Памятникимонгольского Феодального права Х Ⅶ в.,将卫拉特文转写成蒙文,作序,附俄译和注释,1981)等。
 【札姆查拉诺】(Жамцарано,Цыбен Жамцаранович,1880—1937) 前苏联蒙古学家。布里亚特蒙古人。1902—1906年为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旁听生。1909—1910年受俄国中亚东亚研究委员会派遣,到南蒙古多伦湖、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地考察。先后执教于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伊尔库茨克大学等。1921—1931年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学术委员会学术秘书。1932—1937年于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从事研究。193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出版著作30多种,内容涉及历史、民族学、民俗学和宗教等。其学术地位与※科津相并列。1936年出版的《十七世纪蒙古编年史》(Монгольские летописи ⅩⅦ века),对蒙古编年史《黄史》、《蒙古源流》、《黄金史纲》等作了详细分析研究。1954年由罗文达(R.Lowenthal)译成英文出版。另一部力作为《喀尔喀法典》俄译本(Сводный текст иперевод Халха Джирум),1958年出版,1965年经※迪雷科夫校订并加注释后重版。此外,还著有《1909—1910年南蒙古纪行》(Поездка в Южную Монголию в 1909—1910гг.)等。
 【扎哈罗夫】(Захаров,Иван Ильич,1814—1885)俄国外交官、满学家。又译杂哈劳。1837年毕业于中等宗教学校,后就读于彼得堡神学院。1839—1850年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十二届传教士团学员,精研满语和汉语。1851—1864年任驻中国伊犁领事。1862年任会勘地界全权大臣。1864年,协同巴布科夫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9年起在彼得堡大学教授满语。1875年起,为彼得堡大学教授并获满语文学博士学位。以编著《满俄大辞典》(1875)和《满语语法》(1879)知名。所编《新疆详图》,虽未出版,却获巴黎国际地理代表大会奖章。另有《中国西部边陲札记》、《中国西部领土记述》等手稿。
 【杂哈劳】 见“扎哈罗夫”(2641页)。
 【兹拉特金】(Златкин, Илья Яковлевич, 1898—1990) 前苏联蒙古史学家。参加过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1930—1934年任前苏联驻中国乌鲁木齐总领事。后在前苏联驻蒙古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前苏联外交部等单位工作。1947年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毕业。1951年为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6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68年为蒙古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客座教授。主治蒙古史和一般游牧民族史。出版著作约100种,以利用沙俄档案资料见长,对研究清代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史较有参考价值。主要著作有《蒙古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历史纲要》(Монголь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страна новойдемократии. Очерк истории, 1950;1952年汉文版;1954年德文版)、《蒙古近现代史纲》(Очерки новой иновейшей истории Монголии, 1957)、《准噶尔汗国史(1635—1758)》(История Джунгарского ханства(1635—1758),1964;1980年出版马曼丽的汉译本)、《关于阿睦尔撒纳的俄国档案资料》(Русскиеархивные материалы об Амурсане,1958)等。
 【伊凤阁】(Иванов,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1878—?)前苏联西夏学先驱。1897年升入彼得堡大学东方系,修汉满语专科。1902年赴中国游学两年。后去欧洲一年,在英、法、德诸国从事学术考察。回国后留校执教汉语文课。早期发表《王安石及其变法》(1910)、《中国哲学资料集:法家韩非子》(1912)等。1913年获博士学位。1923年应聘北京大学从事教学。1924年任前苏联驻华大使馆汉文参赞。1927年回国。在开创前苏联西夏学研究上作出过重要贡献。1909年最早系统整理※科兹洛夫从中国黑水地区掘走的西夏文献,考定了许多西夏文佛典和世俗文献,发现、鉴定并报导了《掌中珠》、《文海》、《文海杂类》、《音同》等字典,撰写了《西夏语简介》(Zur Kenntnis der Hsi-Hsia Sprache,1909)、西夏文汉文对照《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大经》(Сутра“Восхождение Майтрейи на небо Тушита”,1916)、《西夏文献》(Памятники тангутского письма,1918。1921年译为法文,附※伯希和注释)、《西夏国书说》(1927年,刊于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等开山之作。对前苏联西夏学著名学者※聂历山的研究有过重要影响。此外,与中国的罗福苌、英国的※卜士礼、美国的※劳弗尔等人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推动了西夏学研究。
 【伊凡诺夫斯基】(Ивановский,Алексей Осипович,1863—1903) 俄国满学家和早期中国民族学家。精通满、藏、汉语言与文学。1885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系,以优异成绩获学士学位,为※瓦西里耶夫主要弟子之一。1887年获硕士学位。1889年获博士学位。1894年为彼得堡大学教授。1889—1891年在中国搜集到大量索伦语、达斡尔语和满语资料,记有大量日记。主要著作有《满洲史纲要》(1887)、《满文文选》(1893)、《中国西南部异族史料集》(两卷,1887—1889)、《中国之行日记》(手稿)等。
 【伊诺斯特兰采夫】(Иностранцев, Константин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1876—1941) 前苏联中亚史学家。1898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系。1908年获博士学位。1902年供职于俄罗斯博物馆民族学部,以后在彼得堡大学执教,至1921年。最后二十年卧病在家。主攻波斯萨珊王朝史和东方各国物质文化史。对匈奴起源、中亚民族古代史与阿拉伯和波斯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在俄国史学界乃至国外,有一定影响。有著作近30种。《匈奴和匈人》(Хунны и гунны,1926)探讨了汉籍史料所记匈奴起源的理论、欧洲匈人的起源和这两个民族的相互关系问题。此外,还著有《中亚前伊斯兰文化史略》(1917)、《萨珊王朝记述》(1909)等。
 【伊茨】(Итс,Рудольф Фердинандович,1928—1990) 前苏联东南亚、中国南方民族学家。195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1954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东南亚、澳大利亚、大洋洲研究室从事研究。历任该室、所领导人和列宁格勒大学民族学人类学教研室主任。1960年为高级研究员。1965年著《东亚民族》(列入《世界民族丛书》),次年获H·H·米克路霍—马克来奖金。该著对中国南方各族均有系统描述。1968年获历史学博士。1970年起为教授。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来华访问。主治东南亚和中国南方民族,善于从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约有著作70余种。主要代表作为《东亚南部民族史》(Этническая историяюга Восточной Азии, 1972) 。1981年出版冯思刚译汉文本。全书主要研究中国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壮、苗、彝族的起源和演变,系统论述了从公元前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至公元16世纪上述民族的历史过程,广泛吸收了各国研究成果,并引用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作者的若干基本观点,诸如中国南方是“独立的地区”、“统一的历史民族区”等,对了解研究前苏联学术界的一般看法,有其参考价值。关于中国南方民族的主要著作尚有《苗瑶与蛮的族属关系》(1959)、《关于凉山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问题》(1967)、《台湾山民——猎人、采集者、渔民的古代社会生产联合形式》(1972)、《金剑和奴隶的镣铐(论中国古滇国文化和勐族史)》(1976)等。
 【卡法罗夫】(Кафаров,Петр Иванович,1817—1878) 俄国中国学19世纪下半叶代表人物之一。教名鲍乃迪或帕拉第(Палладий)。早年就读于喀山宗教学校和彼得堡神学院。1839年参加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十二届传教士团。1847年回国。1850、1864年两度来华,出任第十三、十五届传教士团修士大司祭。在北京客居前后达30余年。1878年在归国途中病故。曾参预沙俄镇压太平天国、胁迫清廷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活动。汉文造诣颇深,精于鉴别汉文史料,著述涉及领域甚广。以两卷本《汉俄合璧韵编》(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й словарь,1888)而负盛名。以成吉思汗时期研究为目的而译注的《元朝秘史》(据《永乐大典》本,1866)、《皇元圣武亲征录》(据何秋涛抄本,1877)、《张德辉纪行》(1867)和《长春真人西游记》(1866)四部著作对俄国蒙古史研究有重要影响,得到蒙古史名家※符拉基米尔佐夫、※伯希和等的赞赏。所著《1847和1859年蒙古纪行》(1892,由※布雷特施奈德撰写绪论,※波兹德涅耶夫注释),记述之精细为俄国后来的旅行日记所不及,被认为是研究蒙古史的重要资料。关于中国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历史,中外关系史尤其是中俄关系史也有若干重要著作。此外,还创办了《俄国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著作集刊》(Труды Российской Д уховной Миссии в Пекине),共出版四卷(1852—1866),第1、2卷于1859年译成德文出版。这是俄国早期研究中国问题的唯一刊物,载有许多至今仍很重要的资料。
 【帕拉第】 见“卡法罗夫”(2642页)。
 【鲍乃迪】 见“卡法罗夫”(2642页)。
 【吉谢列夫】(Киселев, Серге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1905—1962) 前苏联考古学家、历史学家。1926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后在前苏联国立物质文化史研究院(前苏联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研究。1939年为莫斯科大学教授。1946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起任《古代史通报》主编。1953年当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49年起为苏共中央委员。曾两次(1950,1959年)访问中国。一生精心研治南西伯利亚民族古代史、中古史以及文化,在考古学上对铜石并用时代和青铜时代造诣颇深。自1927年起,曾数十次赴南西伯利亚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从事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发掘哈剌和林、哈喇巴喇哈逊(回纥汗国)和辽、元代城址。出版著作一百多种。主要代表作为《南西伯利亚古代史》(Древняя история южной Сибири, 1949),获斯大林奖金。书中以作者所获考古资料为依据,结合我国古代文献有关记载和古人类学资料,综述了自石器时代至形成国家这一时期的南西伯利亚古代民族历史,并深入研究了匈奴、突厥、黠戛斯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
 【克列缅茨】(Клеменц,Дмитрий Александович,1848—1914) 俄国考古学家、民族学家。1867—1871年先后在喀山大学和彼得堡大学学习。早年参加革命活动,流放至米努辛斯克,开始从事考古学、民族学研究。多次赴西伯利亚、蒙古、新疆等地考察。1891年参加※拉德洛夫领导的鄂尔浑考察队,在蒙古地区考察了7年,1897年发现古代突厥鲁尼文暾欲谷碑。1898年领导新疆考察队,在吐鲁番一带考察了胜金口、吐峪沟等十几个重要遗址,发现许多洞窟和寺院壁画、古突厥和波斯萨珊王朝铭文等古迹,引起了国内外反响,许多考察队追踪而至。其著作多为未发表的手稿,如《吐鲁番地区古城和洞窟描述》、《关于吐鲁番的各种照片和图画》等。
 【克利亚什托尔内】(Кляшторный, СергейГригорьевич,1928—) 前苏联中亚史,突厥史、突厥粟特碑铭学家。195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曾在其师※伯恩斯坦领导下多次参加帕米尔、费尔干纳、天山、七河流域等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1957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工作,长期担任突厥—蒙古研究室主任。多次赴西伯利亚和蒙古地区发掘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和粟特文献。1963年获硕士学位。1968年为高级研究员。此外还执教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主治突厥—粟特史,精于古代突厥鲁尼文、粟特文碑铭研究,旁及中亚史。通英、法、德、阿拉伯等多种语言,研究中善于利用文献和考古成果。著述甚丰,用俄、德、法等文撰写,在国际上知名度颇高。主要著作《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中亚细亚史原始文献》(Древнетюркские руническиепамятники как источник по истории Средней Азии,1964),为苏联当代研究突厥史的一部代表作。1991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李佩娟译汉文本。该著分四章:鲁尼文碑铭所处的时代;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粟特人与突厥;东突厥汗国和中亚细亚。绪论部分系统述评了二百余年来各国发现、解读和研究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的情况。书后附各国740余种参考文献。作者在六州胡、康居族名、地名考证等历来有争议的问题上均有详考,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创见。1988年出版《俄国旅行家眼中的新疆》(合撰),该著简述了俄国于19世纪下半叶研究新疆的著作,综述了当时所觅获的材料,对了解新疆地区的地理、民族学、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有参考价值。
 【科瓦列夫斯基】(Ковалевский, ОсипМихайлович,1800—1878) 俄国蒙古学奠基人之一。1820年大学毕业,攻古代语言与古典文学。1824年因参加波兰独立运动流放喀山,其间,学习阿拉伯、波斯和鞑靼语。1827年去外贝加尔研习布里亚特语与风习。1829年赴蒙古。1830年赴北京,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十一届传教士团成员。在京期间学习汉、满、藏、梵诸种语文。1833年回国,任喀山大学教授,为俄国第一个蒙古语教研室首任领导。1847年当选为俄国科学院院士。1855—1860年为喀山大学校长。1862年任华沙中央学堂(后改称华沙大学)教授。培养了一批以俄国著名中国学家※瓦西里耶夫为代表的学者。著述甚多,为俄国蒙古学在世界上赢得了重要地位。主要著作有《蒙文文选》(两卷本,1836—1837)、《蒙俄法辞典》(三卷本,1844—1849)、《佛教的宇宙论》(1837)等。尚有大量遗稿,如《蒙古史》(两卷)、《蒙古史导论》等。
 【科津】(Козин,Сергей Андреевич,1879—1956)前苏联蒙古学家。1903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1905—1909年在财政部远东司供职,主持卡尔梅克管理局办公厅工作,兼任蒙古自治政府财政部门顾问。多次实地考察,收集到许多关于蒙古人和卡尔梅克人的语言历史经济资料。曾在列宁格勒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和亚洲博物馆从事多年教学研究工作。1941年获博士学位。1943年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45年为列宁格勒大学教授。在蒙古语文学方面成果卓著,为前苏联这一领域的代表人物。出版著作30多种。他以15年的努力,于1941年出版《元朝秘史》俄译本和原文音写本,附注释(Сокровенное сказание.монгольскаяхроника 1240г.)。该著系从(汉字音写的)蒙文原文译出,较※卡法罗夫的俄译本前进了一大步。其他如《格萨尔传》(1935)、《江格尔传》(1940)以及《试论蒙古伊儿汗(阿鲁浑和完者都)外交文献诠释问题》等著述也为苏联学术界所推崇。
 【科兹洛夫】(Козлов,Петр Козьмин,1863—1935)俄苏中亚细亚旅行家、考察家。沙俄军官出身。知识渊博,酷爱动物学与考古学。早年得到※普尔热瓦尔斯基提携。1883-1926年,奉俄国地理学会派遣,先后六次到中国新疆、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考察,其中以第五、第六次考察的成绩最为显著。1907-1909年,领导蒙古四川考察队两度至黑水城(Хара-хото)遗址搜索探掘,劫走大量文物文献,内有两千余册古籍。除举世闻名的大宗西夏文刊本和写本外,尚有汉、藏、回鹘、突厥、女真、蒙古文等卷籍和画卷、元钞、织品、雕塑等器物。西夏文献存于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总计八千多号,其收藏量居世界之冠。1923-1926年,完成最后一次对西藏、蒙古的考察,在蒙古土谢图汗部诺颜山下发现二百余座古墓,发掘其中大墓六座小墓四座,是当时最早发现的匈奴贵族墓葬,为研究匈奴社会历史和东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一生著作甚丰,自1895年至1941年出版著述62种。其中最著名的是《蒙古、安多和死城哈拉和屯》(Монголия,Амдо и мертвый городХара-хото,1923),被译成英、德、日等文字。其次为《蒙古和喀木》(Монголия и Кам,1905-1906)、《蒙古和西藏三年(1899-1901)旅行记》( Трехлетнеепутешествие 1899—1901 по Монголии и Тибету,1913)等。上述著作提供了许多当地民族的历史、宗教、经济、风习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资料。在其所著《西藏的达赖喇嘛》(1907)与《西藏与达赖喇嘛》(1920)中,记载了1905年在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与达赖喇嘛会见经过。
 【科诺诺夫】(Кононов,Андр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1906—1986) 前苏联突厥学领衔学者。193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东方学院奥斯曼-土耳其专业,师从※巴托尔德、※马洛夫等名家。毕业后留校执教。1937年起在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任教。1938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从事研究。1940年为高级研究员。1950年为教授。1974年当选院士。历任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主任、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所长、前苏联突厥学家协会主席等要职。为匈牙利、波兰、英国、芬兰、土耳其等国东方学团体的名誉会员。主治现代突厥系诸语言的语法体系,旁及词汇形态发展、书面文献、词源等。属于※拉德洛夫学派。其研究善于将语言与历史相结合。发表著作100余种,多为语言范畴。在文献刊布研究上也有重要贡献。曾多次获奖。1958年出版的《突厥系谱·乞瓦汗阿布哈齐著》,为原文合校本,附俄译、注释和语法概述。该著在学术界评价甚高。
 【科特维奇】 (Котвич,Владислав Людвигович,1872-1944) 俄国和波兰东方学家。1891—1895年在彼得堡大学从※瓦西里耶夫习蒙满汉语,毕业后留校执教。曾任俄国财政部东方部长、现代东方语言学院第一任院长等要职。1923年任教授,并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二十年代迁居波兰后,历任波兰东方学会主席、《东方学报》( RocznikOrientalistyczny)主编等职。1916—1923年在亚洲博物馆期间从事大量文献研究工作。所撰《满文特藏》(Маньчжурский фонд)和《满文文学》(Маньчжур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两文介绍了满文文献的价值,分析了区别于汉文文学的满文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世界史上的意义和地位。另一部文献研究的重要著作是《有关十七—十八世纪与卫拉特人交往的俄国档案文献》(Русские архивные документы по сношениям сойратамн в ⅩⅦ и ⅩⅧ вв. , 1919-1921),系统介绍并述评了这一时期的汉满蒙文献及俄国中央和西伯利亚等地的档案保存情况,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所著《阿尔泰语研究》(Studia nad jezykami altajskim-i,1953),是阿尔泰语系研究的重要著作。
 【克拉契科夫斯基】(Крачковский, ИгнатийЮлианович, 1883-1951) 前苏联阿拉伯学领衔学者。1905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1918年起为该校教授。1912年为科学院院士。研治阿拉伯人历史和文化以及阿拉伯史地文献。1955-1960年出版六卷本选集,其中详尽而系统介绍了阿拉伯史地文献,为研究中亚民族与中国西北和北方地区民族历史提供了阿拉伯文史源。
 【克罗特科夫】(Кротков, 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1869—1919) 俄国外交官。1894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汉满班。受业于※瓦西里耶夫。后任驻乌鲁木齐和伊犁领事。多次运走从当地盗买的文物。身后留下一批遗稿,存于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档案馆。主要著作有《伊犁和塔城地区锡伯人萨满教现状简述》(Краткие Заметки о современномсостоянии шаманства у сибо, живущих в Илийскойобласти и Тарбагатае,1911-1912)。遗稿中有《伊犁地区及其锡伯居民的历史、统计和民族学资料》、《1899年秋锡伯佛寺之行》、《伊犁边区[东干人]起事札记》等。
 【库兹涅佐夫】(Кузнецов, Бронислав Иванович,1931-?) 前苏联藏学家。195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1959年研究生毕业。导师为※潘克拉托夫。1962年获语文学硕士学位。1959年起在列宁格勒大学讲授藏语与西藏文学。主要研究西藏文化和文献。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重视。已发表著作十多种。主要代表作为《西藏编年史——西藏王统记》(Тибетскаялетопись——светлое зерцало“царских родословных”,1961)。该著为《王统记》第18章的译注本,并刊布了原文,还撰有长篇述评,有较高研究水平。1966年在莱顿出版英文本。
 【克恰诺夫】( Кычанов,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1932—) 前苏联西夏史领衔学者。1955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毕业,专业为中国现代史。1955—1958年为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研究生,主攻西夏史。毕业后留所工作。1964年来华,在北京大学实习半年。1967年为高级研究员。1970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自1960年起研究※科兹洛夫从我国掘走的西夏文献并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从而成为前苏联西夏学复兴的代表人物。已出版著作40余种。主要代表作为《西夏国史纲》(Очерк истории тангутскогогосударства,1968)。该著叙述了从部族起源到被蒙古征服这一时期的西夏历史,对西夏的社会制度、政府机构、军事组织、生活习俗、宗教文化、与汉、吐蕃、畏兀儿、蒙古等民族的接触与影响等问题均作了阐述,对西夏文明的“独创性”尤为强调。此外,对西夏文献译注研究也多有著述,如《文海》(Море письмен,1969,合撰)、《西夏文写本与刊本》(Тангутские рукописи иксилографы,1963,合撰)等。对12世纪初、中期的西夏法典作了长期研究。译注了大量文献,尚未问世。
 【裘涅尔】(Кюнер, 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евич, 1877—1955) 前苏联远东史学家。1900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系。1902年为东方学院(为远东大学前身)教授。1925年为列宁格勒大学教授。1934年起为前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东亚和东南亚研究室主任。曾多次在中国、日本和朝鲜进修。1935年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历史、地理、民族学和物质文化史,兼及史料文献的译注。两卷本《西藏志》(Описание Тибета,1907—1908)为早期的成名之作,这是一部以地理为主要内容的综述西藏的力作,一直受到前苏联学术界的重视。遗作《南西伯利亚、中央亚细亚和远东各族汉籍史料集》(Китайские известия онародах Южной Сибири,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и ДальнегоВостока),于1961年由※伊茨整理出版,作者称该著为※俾邱林《中亚古代各民族资料汇编》的续编。
 【列昂节夫】(Леонтьев, Алексей Леонтьевич,1716—1786) 俄国早期中国学家,与※罗索兴齐名。毕业于莫斯科斯拉夫希腊拉丁语学院。1739—1742年又就读于外交部亚洲司汉语学校。1743—1755年,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三届传教士团学员,习汉、满语。在北京期间,曾任通译与俄语教员。回国后任外交委员会亚洲司汉满语译员,主要翻译中俄交往的官方文件。1757年被派往俄国科学院,协助罗索兴完成17卷本《八旗通志》(1784)。1767年重赴中国参加修订《恰克图条约》的翻译工作。1769年返彼得堡担任原职。共出版译自满汉语的著作20余种,内容广泛,涉及中国哲学、史地、政制刑法、中俄关系、上谕等。译著附大量有见地的注释。许多是欧洲初见的译本。主要译著有三卷本《大清会典》(Тайцин Гурунь и Ухери коли,тоесть все законы и установления китайского, [а нынеманжурского]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1781—1783)、《雍正帝传子遗诏》(1770)、《异域录》(1782)、《圣谕广训》(1819)等。
 【利波甫佐夫】(Липовцов, Степан Васильевич,1770—1841) 俄国早期满学家。1794—1807年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八届传教士团学员。1808年起任俄国外交委员会汉满语译员。后被选为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精通满文。译著甚多,主要有译自满文的《理藩院则例》( Уложение китайской палаты внешнихсношений,1828)和译自汉文的《土尔扈特投诚纪略》(О переходе тургутов в Россию и обратном их удалениинз России в Зюнгарию,1820)等。遗稿中有雍正帝293件诏谕的译文,是研究1723—1735年清史及满族史的重要史料。
 【马洛夫】(Малов,Сергей Ефимович,1880—1957)前苏联著名突厥学家。1904年毕业于喀山神学院。1909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阿拉伯—波斯—土耳其语专业。师事※拉德洛夫,属彼得堡学派。1917—1922年在喀山大学执教,兼任古钱币博物馆馆长。1922—1957年先后在列宁格勒大学、列宁格勒东方活语言学院、列宁格勒东方学院、哈萨克师范学院等校执教。1934—1957年在前苏联科学院语言和思维研究所(后为语言学研究所)从事研究。1935年为语言学博士。1939年当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出版著作约170种,多为语言研究。其著述对研究古代突厥碑铭起过总结性作用,并对从比较历史学角度研究突厥语起了推动作用。1909—1911、1913—1915年,经拉德洛夫提议,由俄国中亚和东亚研究委员会支付经费,两次赴中国西部和中部考察,从而成为前苏联研究裕固人、维吾尔人和罗布淖尔人的语言和民族学的先驱。在其收集的众多突厥、回鹘文献中,以《金光明经》最为重要,后与拉德洛夫一起,将其刊于《佛学文库》第17卷(Suvarnaprabhasa,Bibliotheca Buddhi-ca。ⅩⅦ,1917)。其主要著作尚有:《古突厥文文献(原文刊布和研究)》(Памятники древнетюркскойписьменности.тексты 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1951)、《蒙古和吉尔吉斯的古突厥文文献》(Памятникидревнетюркской письменности Монголии и Киргизии,1959)等。
 【麦廖兰斯基】(Мелиоранский, ПлатонМихайлович,1868—1906)俄国突厥学家。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为※拉德洛夫门下最有才华的弟子。后留校执教,为教授,1897年起研究古代突厥碑铭,其研究水平与研究方法当时已接近芬兰的※汤姆森,并以此蜚声于俄国学坛。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论鄂尔浑和叶尼塞墓志铭》(Об орхонских и енисейскихнадгробных памятниках,1898 )、《阙特勤碑考》(Памятник в честъ Кюлъ-тегин,1899)等。对阙特勤碑铭的考证因对原文的详尽考订、细致的语言学分析和全面的史料学注疏,而被誉为古代突厥碑铭刊布之“典范”。
 【米勒】(Миллер,Герард Фридрих,1705—1783)俄国史学界先驱之一。原籍德国。早年就学于莱比锡大学历史系。1725年经推荐入刚成立的俄国科学院。1731年为科学院院士、历史学教授。1728—1730年、1754—1765年两次出任科学院副秘书长。1766年起任外交委员会莫斯科档案馆馆长,到逝世为止。1733—1743年在西伯利亚考察,历访二十多个城市的档案馆,复制大量档案文献,收集地理、考古、民族等方面的资料,后均存入莫斯科档案馆,为《米勒卷袋》(Портфель Миллера),其中有不少厄鲁特蒙古史料,极为珍贵。1735年访问色楞格河绰那寺,获一藏文写本,转译为拉丁文,与藏文一起出版(De scriptistanguticis in Sibiria repertis Commentatio),是俄国释读藏文文献的初次探讨。1755—1764年主编俄国最早的学术杂志《益乐月报》(Ежемесячныесочинения к пользе и увеселению служащие),刊登有关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著作,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所著《西伯利亚史》(История Сибири),在众多的西伯利亚史著作中属权威之作,其中有关厄鲁特蒙古的记载,到1660年为止。该著主要依据档案文献和俄国编年史,同时广泛利用欧洲历史、地理学家,尤其是传教士诸如※宋君荣、※杜赫德等人的著作以及汉、满、蒙、藏文资料。1763年和1764年曾先后撰写《关于对华作战的意见》和《关于赴华使团的意见》,为沙俄扩张侵略政策张目。
 【蒙库耶夫】(Мункуев,Николай Цырендоржие-вич,1922—) 前苏联蒙古史学家。曾参加卫国战争,在前苏军中服役至1953年。1950年在军事外国语学院毕业。1957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从事研究。197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汉籍蒙元史料,擅长利用汉籍史料研究蒙元史。出版著作约50种。主要著作有:两卷本《根据新资料论述13世纪蒙古史上的若干问题。南宋史料研究》(Некоторые проблемыистории монголов ⅩⅢ в. по новым материалам.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южносунсунских источников,1970)、《蒙鞑备录》俄文译注本(1975)等。
 【涅夫斯基】(Невский,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92—1945[一说卒于1938年]) 前苏联西夏学领衔学者。一名聂历山。1909年入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日汉专科。师从※阿列克塞耶夫、※奥登堡、※伊凤阁等。毕业后留校。1914年赴日本深造,至1929年回国。先后在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学研究所、爱尔米塔什博物馆从事教学与研究。1935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1937年被停止工作,直到去世。主治日本学,精通日、汉、藏等语言。二十年代在日本期间对西夏产生浓厚兴趣。1925年至北京,从其师伊凤阁手中获一批西夏文资料,由此开始研究。大部分著作在日本和中国发表。王国维著作及其与罗振玉的私交,曾对其西夏研究起过重要作用。与日本当时的名家※石滨纯太郎多次合撰,如《西夏文般若经之片断》(1927)、《西夏语译大藏经考》(1932)、《西夏国名考补正》(1933)等。1960年出版两卷本《西夏语文学》(Тангутская филология),1962年被追授列宁奖金。一生著作50余种。西夏学研究涉及语音、语法结构、文献、历史、研究史等,然以语音构拟著作数量最多。
 【聂历山】 见“涅夫斯基”(2646页)。
 【奥倍尔米勒】(Обермиллер,Евгений Евгеньевич,1901—1935) 前苏联著名佛学家、藏学家。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社会科学系语言文学专业。师承※谢尔巴茨科伊。1926—1927年由前苏联科学院派遣,六次到布里亚特地区调查喇嘛寺。1930—1935年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从事研究。1935年为高级研究员,并获文艺学博士学位。出版著作20多种。其中关于西藏历史和文献的著述以及西藏哲学诸学派流派的著作,阐述清晰,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高度评价。译著《布顿佛教史》(History of Bud-dhism (chos-hbyung)by Bu-ston,1931—1932)为藏文英译本,详注中采用了藏文、印度文史料,开创了以当地史料研究西藏佛教史的先例。在西藏佛教研究上很重视宗喀巴及其哲学观点,著有《宗喀巴班智达》(Tson-kha-pa le Pandit,1935)。其主要著作还有:《现观庄严论》(1933,刊布藏文原文,并撰文论述)、《西藏传统意义上的涅槃》(1934)、《西藏医学文献的研究途径》(1935)等;还与谢尔巴茨科伊合译并注释藏梵文佛典。
 【奥勃鲁切夫】(Обручев,Владимир Афанасьевич,1863—1956) 俄苏著名旅行家、地质学家。1886年毕业于彼得堡矿业学院。主要从事西伯利亚考察工作。1892年参加※波塔宁考察队。由恰克图经库伦和张家口,于11月底至北京。翌年元月初由北京出发,前往蒙古东部和中部、山西、陕西、甘肃、华北等地,到达南山、秦岭、北山、阿拉善山岭、鄂尔多斯和天山东路。全部行程13,000多公里,其中5,765公里是欧洲人从未到过的地方,收集了大量标本和资料。在考察地质的同时,也调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社会结构、人种学等情况。1899、1900年两次出国,赴德、法、奥和瑞士考察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1905、1906、1909年三次组织考察队赴准噶尔地区。1929年当选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著作有两卷本《中央亚细亚、中国北部和南山》(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Северный Китай и Нань-шань,1900—1901)、三卷本《地处边境的准噶尔》(Пограничная Д жунгария,1912—1940)、两卷本《东蒙古》(Восточная Монголия,1947)、《从恰克图到伊犁》(От Кяхты До Кульджи,1956)等。1950年获斯大林奖金。1947年当选为前苏联地理学会名誉会长。
 【奥克拉德尼科夫】(Окладников,АлексейПавлович,1908—1981) 前苏联西伯利亚考古学主导人物。1925年考入伊尔库茨克国立师范学院攻读考古学。1928年为伊尔库茨克方志博物馆民族学部主任,由此开始,将民族学与考古学结合起来。1938年为列宁格勒国家物质文化史研究所研究员。1947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62年为教授。1966年调任前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历史语文与哲学研究所所长。1968年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一生致力于考古工作。其考古活动始于贝加尔湖地区,逐渐扩大到西伯利亚、远东、中亚以及中央亚细亚,持续五十多年之久。他在考古研究中涉及的问题有:早期类人猿的出现及其在亚洲大陆辽阔地域中的栖息;古西伯利亚诸部向新大陆境内的迁徙与美洲上古居民的形成;古人类的原始宗教与精神文化的发展;艺术的起源;西伯利亚和远东原本民族的起源及其历史;中亚和中央亚细亚的原始考古学和历史学;世界各民族的民族学、神话学和民间传说;科学史等,还包括了象西伯利亚和远东并入俄国版图经过这种有明显倾向性的问题。一生著作约一千种,其中专著有60多部,不少著作被译成英、德、法、意、日、汉等多种文字。1973年因主编五卷本《西伯利亚通史》(История Сибири,1968—1969)获国家奖金。该著阐述西伯利亚自旧石器时代至现代为止的历史,其中古代部分(第一卷)对中国诸如突厥、回纥、黠戛斯、靺鞨等古代民族历史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其他主要著作有《贝加尔湖流域的新石器和青铜器时期》(三册,1950—1955)、《勒拿河的古代》(三册,1945—1950)、《并入俄罗斯国前的雅库特》(1955)、《蒙古的旧石器时代》(1973)、《通古斯满族问题与考古学》(1968)、《滨海边区与阿穆尔沿岸地区的遥远过去》(1973)、《中央亚细亚的岩画》(1981)等。
 【奥登堡】(Ольденбург,Сергей Φедорович,1863—1934) 俄苏东方学家、俄国印度学奠基人之一。毕业於彼得堡大学,师承米纳耶夫(И. П. Минаев)与※瓦西里耶夫。1889年起留校任教。1897年为教授。1908年为俄国科学院院士。1904—1929年任科学院常务秘书。1917年出任临时政府教育部长。1916—1930年任亚洲博物馆馆长。1930—1934年任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18年和1921年,曾两次得到列宁的接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东方学界的核心人物。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学术领域甚广,出版著作约300种。主攻古代和中世纪印度文化和宗教。对俄国藏学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1897年起与※谢尔巴茨科伊编辑出版世界闻名的丛书《佛学文库》(BibliothecaBuddhica),吸收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这套丛书中有14卷刊印藏传佛教古文献和佛教史资料。对论述西藏的著作发表过许多书评,1904—1909年在《国民教育部杂志》(ЖМНП)上定期发表评论文章,至今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曾倡议组织一系列中央亚细亚和西藏考察队。1909—1910年和1914—1915年两次率队赴新疆喀什、吐鲁番、库车等地以及敦煌石窟考察,携走大量文物文献,在敦煌文书中有大乘教早期的许多汉藏文写本,极为珍贵。留下的《敦煌石窟记述》手稿,是一部值得重视的巨著。
 【帕拉斯】(Паллас,Петр Симон,1741—1811) 俄国德裔博物学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生于柏林。1760年获博士学位。1767年,经俄国叶卡特琳娜二世提名,应聘为俄国科学院教授和院士。此后六年在伏尔加、乌拉尔、西伯利亚等地区考察,撰写博物学、民族学著作170种,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其中,两卷本《蒙古各族历史资料汇编》(Sammlungen HistorischerNachrichten in die MongolischenVolkerschaften,1776),是俄国关于蒙古各族历史资料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主要刊入的是卡尔梅克人、蒙古人、布里亚特人等民族学资料,并有大量史料的译文,如卡尔梅克王公系谱、卡尔梅克文手稿摘录等,还有在调查中了解到的有关西藏的情况。
 【潘克拉托夫】(Панкратов, Борис Иванович,1892—1979) 前苏联中国学家、蒙古学家、满学家、藏学家。汉名潘克福。1916年毕业于海参崴东方学院,主攻汉蒙专业。师从※策比科夫等人。学生时代大部分时间在蒙古地区度过,在当地学习蒙、满、藏语,熟悉生活习俗。1918年来华,初在汉口。1921—1935住北京。曾在俄罗斯通讯社工作。1924年为前苏联驻华使馆远东语言学术专家,与中国知识界李大钊等先进人物有交往。1922—1929年完成《元朝秘史》俄译初稿。曾多次到蒙古地区考察语言和民族风习,收集大量察哈尔方言材料。1929—1935年因对佛教甚有研究,被聘为哈佛燕京社中印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曾一度担任该所副所长,在此期间,对中国、西藏、蒙古和印度佛教史作了深入研究。1935—1942年、1948—1963年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蒙古研究室任高级研究员,并在列宁格勒大学讲授蒙、藏、汉语。出版著作20多种。多次获奖。主要著作有:《十四—十七世纪的蒙古》(Монголия ⅩⅣ—ⅩⅦ вв.,刊于《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1954)、《元朝秘史》第1卷(Юань-чао би-щи,т.1,1962)等。还著有《七至十四世纪西藏史概论》、《西藏文学概论》、《东部蒙古地理概述》等。此外,还为苏联1952、1960年出版的※拉施特《史集》第1卷第2册和第2卷作了注释。
 【潘克福】 见“潘克拉托夫”(2647页)。
 【彼甫佐夫】(Певцов,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1843—1902) 俄国地理学家、旅行家。沙俄少将。1876年率哥萨克护送运粮队赴古城(今奇台),开始首次准噶尔之行,所写《准噶尔行纪》得到※谢苗诺夫—天山斯基的赞赏。1878—1879年随商队作蒙古之行,由科布多至归化。1887年调总参谋部亚洲处工作。1889—1891年,接替※普尔热瓦尔斯基,领导考察队前往喀什噶尔和昆仑山,重点考察西藏高原北部山地,查明进入西藏的通道。所著《蒙古和中国内地北部诸省旅行概要》(Очерк путешествия по Монголии и Севернымпровинциям внутреннего Китая,1883),与※波塔宁的《西北蒙古概述》齐名,其中一章专述蒙古民族,对喀尔喀人的记述尤为详细。在《喀什噶尔与昆仑行纪》(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Кашгарию и Куньлунь,1949)中详述了喀什噶尔人的风习和当地的农业以及古代佛教城市的遗址。与同时代的普尔热瓦尔斯基和波塔宁相比,以对准噶尔和昆仑山西部地区的考察见长。
 【波兹德涅耶夫】(Позднеев,АлександрМатвеевич,1851—1920) 俄国著名蒙古学家。1876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师承俄国汉学一代宗师※瓦西里耶夫和蒙古学前辈※戈尔斯通斯基。1883年获博士学位。1884年为彼得堡大学教授。1899—1903年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第一任院长。曾两次到蒙古地区考察。1876—1878年由教育部派遣,参加俄国地理学会组织的※波塔宁蒙古考察队,在库伦(今乌兰巴托)专攻蒙古语,并考察蒙古人的生活习俗。归国时携走蒙文刊本写本157部,共972册。1892年6月—1893年10月由俄国外交部派至中国蒙古地区考察,调查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生活习俗、商路、中俄关系、蒙汉关系等情况。这次考察历时15个月,行程22000俄里,携走汉、满、蒙文刊本写本138部,共727册。回国后将收集的资料整理为七卷,后只出版了两卷日记,即两卷本《蒙古及蒙古人》(Монголия имонголы,1896,1898)。第一卷记述1892年6—12月在外蒙古的旅行。先由恰克图进入蒙古,对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以及这三者之间的道路作了深入考察,并有一章专述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历代呼毕勒罕。第二卷记述1893年3—10月在内蒙古的旅行。其中有关归化城和土默特的记述,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外国人同类著作中最为详细的。该著对研究当时蒙古地区的史地,尤其对研究当时中国蒙古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是一部难得的参考资料。有日译本。中国有刘汉明等的汉译本。一生著述甚丰,截至1896年,已出版的有68种。其中1883年出版的《蒙古编年史‘宝贝念珠’》俄译本(Монгольская летопись‘Эрдэнийн əрихэ’附注释)也是一部力作。
 【璞科第】(Покотилов,Д митрий Д митриевич,1865—1908) 俄国外交官、蒙古学家。1887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师从※瓦西里耶夫。后在外交部供职。1888年来华,在俄使馆任实习翻译。1898年为俄华道胜银行董事。1900年在使馆住地遭义和团围困。1905年为驻华公使。于北京逝世。著有《明代东蒙古史(1368—1634 )》(История восточной Монтолии вМинской династии, 1368—1634), 1893年出版。该著主要利用《明史》等汉籍史料写成,深受欧洲各国重视,有英译本。另有《欧洲人围困于北京日记(5月22日至8月1日)》(Д невник осады европейцев в Пекине с 22 маяпо 1 августа,1900)等著述。
 【波波夫】(Попов,Павел Степанович,1842—1913)俄国外交官。汉名柏百福。1870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师从※瓦西里耶夫,精通汉语。1870年在外交部亚洲司供职,同年来华深造。1886年任北京总领事。1902年回国。因出版《俄华辞典》(1879)和※卡法罗夫著《华俄大辞典》增订本(1888),1890年当选为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著述甚丰。曾译注以下有关蒙古的汉文文献:范昭逵的《从西纪略》(1875)和张穆的《蒙古游牧记》(1895)。
 【柏百福】 见“波波夫”(2648页)。
 【波塔宁】(Потанин,Григо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1835—1920) 俄国地理学家、旅行家、民族学家。1852年毕业于士官武备学校。1853—1858年服军役。1859—1862年在彼得堡大学学习,因参加学运中途辍学。1863—1864年经※谢苗诺夫一天山斯基引荐,参加俄国地理学会组织的斋桑考察队。1865—1874年因参加西伯利亚独立运动被流放服苦役。获赦后,参加并领导了由俄国地理学会组织的四次考察:1876—1877年、1879—1880年赴蒙古西北部,1884—1886年、1892—1893年赴华北地区、西藏东部、蒙古中部。在携回的考察资料中,关于突厥、蒙古民族的民族资料和史诗材料尤为珍贵。主要著作有四卷本《西北蒙古概述》(Очерки Северо-Западной Монголии,1881—1883)、两卷本 《中国青海-西藏边区和蒙古中部》(Тангутско-Тибетская окраина Кита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аяМонголия,1893)等。
 【波塔波夫】(Потапов, Леонид Павлович, 1905—)前苏联著名阿尔泰民族学家、萨满教研究家。早年随考察队去阿尔泰地区研究当地宗教和文化。1928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地理系民族学专业。1933年修毕研究生课程。1933—1943年在前苏联科学院人类学和民族学博物馆工作。1943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工作。同时,还在各大学任教。1947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51年为教授。1948年起为前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人类学和民族学博物馆馆长。1952—1956年为民族学研究所萨彦岭—阿尔泰—图瓦考古学民族学综合考察队队长。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出席过在伦敦、巴黎和莫斯科召开的有关国际学术会议,曾到英国、墨西哥、捷克等国进行学术考察,不少著作被译为英、德、罗、匈等语言。出版著作160多种,多为南西伯利亚和中亚突厥系诸民族的历史和民族学以及萨满教。所著《阿尔泰人历史纲要》(Очеркипо истории алтайцев,1951),获前苏联国家奖金。主要著作有:《准噶尔时期阿尔泰地区诸部落民族学概述》(Этн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обзор племен Алтая в Джунгарскийпериод,1946),《回鹘汗国》(Уйгурское ханство,1939),《阿尔泰萨满教的弓箭》(Лук и стрела в шаманстве уалтайцев,1934)、《萨满教铃鼓的宗教作用和法术作用》(Религиозные и магические Функции шаманскихбубнов,1946)等。
 【普尔热瓦尔斯基】(Пржевальский, НиколайМихайлович,1839—1888) 俄国地理学家、旅行家。1864年毕业于沙俄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因参加中央亚细亚考察有功,递升为陆军少将。早年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得到※谢苗诺夫一天山斯基赏识,领导了俄国地理学会组织的中央亚细亚考察队,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第一次(1870—1873)以鄂尔多斯、甘肃、青海为主要考察目标。第二次(1876—1877)重点考察罗布泊、天山东路和阿尔金山脉,1877年按计划会见阿古柏。第三次(1879—1880)强行进入藏北地区,探明去拉萨之路。第四次(1883—1885)主要调查藏北和黄河源。全部行程31,511公里。收集了山川地理、天文气象、动物植物、风俗民情、民族学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大量情况和资料。其后继人※科兹洛夫、※罗博罗夫斯基等形成“普尔热瓦尔斯基地理考察学派”,在国外也有重要影响。所著两卷本《蒙古和青海地区》(Монголия и страна тангутов,1875—1876)出版后即被译成英、德、法文,全著14章,其中两章专述蒙古人、唐古特人和东干人。早年成名之作《1867—1869年乌苏里边区旅行记》(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уссурийскомкрае,1867—1869, 1870)记述了许多当地民族的情况。
 【浩·普尔莱】(1911—) 蒙古国历史学家。出生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济农贝子旗(今肯特省宾德尔苏木)牧民家庭。1928年入师范学校学习。1929—1937年在肯特省、后杭爱省历任小学校长、教员、通讯员。1941年到蒙古科学委员会从事历史研究工作。1945—1949年在蒙古国立大学函授班历史学专业学习,从事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1957年入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学习,1959年获得历史学副博士学位。自60年代起着重蒙古族族源和文化发展史的研究,并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其发表和出版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有:《斡难、客鲁涟流域的蒙古人》、《蒙古封建国家建立之前的蒙古诸小汗国》、《追溯三河流域蒙古人的历史渊源》、《契丹及其与蒙古人的关系》、《蒙古人民共和国远古和中古时期城镇概况》、《由印迹探求蒙古人的起源》、《蒙古革命前的历史编纂学》、《肯特省史》、《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等专著和论文百余篇(部)。
 【拉德洛夫】(Радлов, 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德文姓名为Radloff, Friedrich Wilhelm, 1837—1918)俄国突厥学领衔学者。生于柏林。1858年毕业于柏林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论文题为《论宗教对亚洲各民族的影响》。同年移居俄国。1884年当选为俄国科学院亚洲民族文学和历史学院士。自1885年起先后任亚洲博物馆馆长(1885—1890)、人类学和民族学博物馆馆长(1894—1918)、俄国中亚和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1903—1918)等要职。参加并领导过多次考古、民族和语言方面的考察队,其中包括赴蒙古和硕柴达木地区考察突厥鲁尼文碑铭。其学术研究涉及突厥学多方面领域,尤精于回鹘文,为回鹘学的开拓者。著述200余种。所著《突厥方言词典试编》(Опыт словарятюркских наречий),为四卷本巨著,第一版于1888—1911年问世,该著标志突厥学的一个时代。作者最先提出中央亚细亚古代突厥语言的分类法:北部方言(突厥—薛‘sir’语)、南部方言(回鹘语)和混合方言(摩尼教文献和若干佛教文献的语言)。在刊布研究突厥和回鹘古文献方面的重要著作有:《福乐智慧》(1891—1910)、《摩尼教徒忏悔词》(1909)、《十方平安经》 (1910)等。《回鹘文献集》 (UigurischeSprachdenkmaler)为其重要遗著,1928年由※马洛夫整理发表,共收入128件文书,包括德国赴新疆第一、二次探险队的78件和俄国人所获50件。
 【罗列赫】(Рерих,Юрий Николаевич,1902—1960)前苏联著名藏学家。前苏联著名画家、考古学家Н.K.罗列赫院士之子。自幼家学渊源,酷爱东方民族文化和历史。早年从※鲁德涅夫学习蒙古语。1919年在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印度伊朗专科学习。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1922年获印度语文学学士学位。1922—1923年在巴黎大学攻读梵、藏、蒙、汉、波斯语等,师从※伯希和、※烈维、※马伯乐、※米诺尔斯基等名家。1925—1929年参加其父组织的中央亚细亚探险队,历访印度、锡金、克什米尔、拉达克、西藏、蒙古、新疆等地。1930年起任乌鲁斯瓦蒂喜马拉雅研究所所长。此后又曾重访上述某些地区。1957年回国,在前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领导藏学研究。学识渊博,在藏学研究上尤为突出,广涉美术、语言、历史、文献等。有著述100余种,多以英文撰写,兼以法文、俄文。1931年出版的《亚洲腹地行纪》(Trails to Inmost Asia,1933年法译本问世),为其五年旅行的记述,对新疆、蒙古、西藏的历史、地理、民族、语言等均有详录,其中最为宝贵的部分是有关西藏北部和东北部地区鲜为人知的路线的描写。关于美术的主要代表作《藏北游牧民兽纹风格》 (Звериный стиль у кочевников СеверногоТибета,1930),最早阐述了藏北游牧民族中尚未受佛教影响的文化,并揭示了这种文化与中央亚细亚“文化世界”的相似之处。1949、1953年出版西藏佛教史重要文献两卷本《青史》英译本(The BlueAnnals),绪言部分对7—9世纪西藏编年史问题,尤其对作者所用史料的分析有独到之处。其他诸如蒙藏关系史、安多方言、拉祜尔方言等方面亦均有值得注意的著述。※伯希和、※劳弗尔、※石泰安、※拉铁摩尔等人,对其主要著作均有述评,可见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罗博罗夫斯基】 (Роборовский,ВсеволодИванович,1856—1910) 俄国地理学家、旅行家。1878年毕业于士官学校,随即被※普尔热瓦尔斯基物色为助手,1879—1881、1883—1885年作为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参加其领导的中央亚细亚考察队。1889—1890年参加※彼甫佐夫领导的西藏考察队。1893—1895年受俄国地理学会派遣,领导去天山东路和南山的考察队,从南山进入藏北地区和阿尼马卿山(积石山),经由吐鲁番和准噶尔返抵斋桑。携回的考察资料中,有在吐鲁番盆地发现的回鹘文等民族文字的古文献,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俄国地理学会组织的以※克列缅茨为首的考察队和德、英、法诸国的考察队纷纷接踵而至。主要著述有《天山东部与南山行纪》(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Восточный Тянь-Шань и в Наньшань,1949)等。
 【罗索兴】(Россохин,Илларион Калинович, 1707或1717—1761) 俄国第一个中国学家、满学家。布里亚特人。早年学过三年蒙语。1729年起,为俄国东正教驻北京第二届传教士团学员,在国子监习满汉文。1735年在理藩院任通译,并在俄罗斯文馆教俄语。1737年将窃取的中国详图转呈沙俄枢密院,获赐准尉军衔和赏金。1941年回国,由外交委员会派往俄国科学院。此后20年一直从事汉满语教学和翻译工作。译有大量以史地为主的汉满文著作,是俄国最早的一批译作,深受重视。主要译著有《八旗通志》,俄文译名为《满族与八旗军之起源与现状详考》(Обстоятельноеописание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я и состояния манджурскогонарода и войска восьми знаменах состоящего,1784),共17卷,由※列昂节夫续完。约留下30部译稿,其中有《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图理琛异域录》、《资治通鉴纲目前编》等。大部分存于苏联科学院档案馆列宁格勒分馆。
 【鲁德涅夫】(Руднев,АндрейДмитриевич,1878——1958) 俄国著名蒙古语言学家。毕业于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蒙、满、汉语,为※波兹德涅耶夫的高足。与芬兰阿尔泰学权威※兰司铁交往甚密,是传播其治学方法的第一个俄国学者,对俄国蒙古语言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苏联著名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美国阿尔泰学家※波普等均出自其门下。曾数次到阿斯特拉罕等地区和中国东蒙古地区调查卡尔梅克语和东蒙古方言。在其众多的语言学著作中, 《东蒙古方言资料》 (Материалы к диалектамБосточной Монголии,1911)为国际蒙古学界公认的一部传世名作。在历史文献方面的一部力作为《水晶鉴》(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летопись болор-толи,1903)。自1918年起移居芬兰,终于赫尔辛基。
 【鲁缅采夫】(Румянцев,Георгий Никитич,1903—1966) 前苏联布里亚特蒙古史学家。1931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历史—语言学系(一说毕业于列宁格勒东方学院)。后在列宁格勒大学东方图书馆手稿部从事蒙文文献编目工作。1935—1939年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从事研究。1939—1966年任前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布里亚特综合研究所国外东方部主任。主治卡尔梅克史和布里亚特史。精通蒙、藏、卫拉特语。出版著作100多种。主要著作有:《色楞格河流域布里亚特人。起源与氏族一部落成分》(Селегинские буряты.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и родо-племеннойсостав, 1965), 《蒙俄辞典》 (Монгольско-русскийсловрь,合编,1957)等。此外,校勘了萨囊彻辰的《蒙古源流》原文和《咱雅班第达传(1599—1662)》的卫拉特原文。
 【谢苗诺夫—天山斯基】 (Семёнов-Тян-шанскии[1906年以前为Семёнов],Петр Петрович, 1827—1914) 俄国地理学家。1848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1853—1855年在德、意、法、瑞士诸国攻读亚洲自然地理学,翻译了德国学者里特尔(K. Ritter)当时的权威之作《亚洲自然地理学》,并以俄国亚洲部分的资料作了补充。1856—1857年到天山中部考察,推翻了当时地理学权威、德国学者洪堡(A. Gombault)关于天山山脉曾有过火山发展历史阶段的论断,提出了第一份有关天山山脉地形特点和地质结构意见书,从而揭开了俄国对我国西北部考察的序幕。1860—1873年任俄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部主任。1873—1914年任俄国地理学会副主席(实际领导人),积极组织了一系列考察,诸如※普尔热瓦尔斯基、※波塔宁、※科兹洛夫等人领导的考察队,使俄国地理学会出现了一个持续40多年的最活跃的时间。主要著述有《天山之行》(Путешествие в Тянь-Шань,1948)等。
 【斯卡奇科夫】 (Скачков,Петр Емельянович,1892—1964) 前苏联中国学史、俄中关系史学家。1912—1914年于实用东方学院学习。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东方活语言学院,专业为汉语。1925—1928年在中国工作。1929年执教于列宁格勒东方学院。1930—1964年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并任该所图书馆馆长。1962年起为高级研究员。出版著作30余种。1977年出版的《俄国中国学史纲》(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го китаеведения)是研究俄国中国学史的一部代表性著作,书中系统阐述了俄国与清朝确立外交和贸易关系并由此产生俄国中国学的历史和俄国中国学经历的几个阶段,其中也涉猎了对中国边疆和民族的研究。另一部力作为《俄文中国书目》(Библиография Китая,1932年初版,1960年再版,为增订本)。全著搜集了自1730年以来的书目,分两大部分:中国部分和满洲部分。第二部包括中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居民、技术经济、历史考古、社会结构、意识形态、日本、苏联和其他列强和该地区等部分,对了解俄苏研究状况有较重要参考价值。其他尚有《内蒙古(经济地理概述)》(1933)、《1689—1916年俄中关系(官方文献)》(1958,合编)等主要著作。
 【索弗罗诺夫】(Софронов, Михаил Викторович,1929—) 前苏联西夏学家。1952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1957—1970年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从事研究。1970年获语文学博士学位。1970年起调远东研究所。早年从事汉学研究,后转入西夏语文学研究。发表著作约35种。主要代表作为两卷本《西夏语语法》(Грамматика тангутского языка, 1968),研究了西夏语语音、语法和文字结构,尤其是西夏语语音的重构一部分被学术界看作是西夏学发展中的“新进展”。
 【斯帕法里】 (Спафарий,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Милеску Николае Спэтарул], 1636[一说约在1625]—1708) 俄国外交官。一译米果赖或尼果赖。生于摩尔达维亚。曾在君士坦丁堡和意大利帕多瓦市受过教育,攻读神学、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并学习希腊、土耳其、阿拉伯、拉丁、意大利诸语言。以学识渊博著称。自1653年起,先后在摩尔达维亚、君士坦丁堡、斯德哥尔摩等地供职,主要从事外交活动。1671年经推荐至莫斯科,任使节事务部翻译。1675年任赴中国使团团长。1676年5月抵北京。曾四次觐见康熙帝。在清廷供职的耶稣会士※南怀仁为求开辟西欧传教士来华的陆路通道,曾向其提供清廷内部军政情况和私绘中国地图等重要资料。1677年9月以康熙帝未复国书而离京回国。关于这次出使的情况,后由阿尔谢尼耶夫(Ю. В. Арсеньев)整理出版以下著作:《1675年俄国使节尼古拉·斯帕法里穿越西伯利亚旅行纪。由托博尔斯克至涅尔琴斯克及中国边境》 (Путешествиечерез Сибирь от Тобольска до Нерчинска и границКитая,1882)、《尼古拉·斯帕法里1675—1678年出使中国的报告》 (Статейный список посольства Н.Спафария в Китай 1675—78, 1906)等。另著有《西伯利亚和中国》(Сибирь и Китай, 1960,俄文版)等。
 【尼果赖】 见“斯帕法里”(2651页)。
 【米果赖】 见“斯帕法里”(2651页)。
 【衮津·苏和巴特尔】(1928—) 蒙古国历史学家。蒙古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出生于苏和巴特尔省额尔德奈查干苏木的牧民家庭。1952年毕业于蒙古国立大学。1959—1962年在中国北京大学汉语专业进修。自1967年起至今一直在进行蒙古历史研究工作。1971年撰写出版了《鲜卑》一书,1980年出版了《蒙古人的祖先》两部著作,提出蒙古人源于鲜卑、匈奴的说法。1968年与人合作出版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文献》,1992年撰写出版了《蒙古柔然国》一书。此外还撰写了《鲜卑人的民族起源、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自远古至公元四世纪》等学术论文多篇。
 【苏尚洛】(Сушанло, Мухамед,1924—) 苏联东干史学家。1950年于吉尔吉斯师范学院毕业。1953—1955年于前苏联科学院吉尔吉斯分院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1955年起为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东干文化室(自1964年起为普通突厥学和东干学室)主任。1970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苏联东干史和中国西北地区回民史。代表作为《东干人(历史-民族学研究)》(Дунгане. Историко-этнографическ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1970)。此外著有《十九世纪下半叶东干起义和白彦虎在起义中的作用》(Дунганское восстание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ы Ⅹ Ⅸ века и рольв нем Бай Янь-ху,1959)、《七河地区东干人。十月革命前史纲》 (Дунгане Семиречья.Дооктябрьский период(Ист.очерк) ,1959)等。
 【蒂森豪森】(Тизенгаузен,Владимир Густанович,1825—1902) 俄国东方学家、考古学家、蒙古史学家。1848年在彼得堡大学东方文学系毕业。1894—1900年为俄国考古委员会副主席。1893年起为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以研究近东地区钱币学著称。蒙古史方面的主要著作为两卷本《金帐汗国史料汇编》(Сборник материалов,относящихся к истории ЗолотойОрды),1884年出版第一卷,为阿拉伯文史料,主要是埃及作者记载的资料。1941年经人整理补充出版第二卷,为波斯文史料。该著是作者多年搜集近东文献资料的结晶,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吉洪诺夫】(Тихонов,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1906—) 前苏联维吾尔古代史学家。193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东方学院。1936—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从事研究。1943年为高级研究员。自1961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工作。196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马洛夫,曾得到※波塔波夫、※潘克拉托夫的指导。精于回鹘社会经济研究。出版著作40余种。主要代表作为《十至十四世纪回鹘国经济和社会制度》(Хозяйство иобщественный строй уйгур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а.Ⅹ-Ⅹ Ⅳвв.,1966)。该著利用了回鹘文书等史料、考古和民族学资料,并参考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这一时期回鹘国的主要生业、社会结构、文化和习俗作了系统阐述,为前苏联这一领域的第一部著作。
 【策比科夫】(Цыбиков,Гомбожаб Цыбикович,1873—1930) 俄国早期藏学家。布里亚特蒙古人。早年在赤塔受中等教育。1893年入托木斯克大学习医。后经侵华策士巴德玛耶夫(Пет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Бадмаев)劝诱辍学,赴库伦(今乌兰巴托)研习蒙藏文,了解当地蒙古人生活习俗、喇嘛教情况等。1895年入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汉蒙满专科。1899年毕业后,经其师※波兹德涅耶夫推荐,受俄国地理学会派遣,以朝圣香客身份潜入西藏中部。自1899年11月起至1902年4月止,遍访藏区主要城市和宗教中心,诸如拉卜楞寺、大昭寺、甘丹寺、色拉寺、札什伦布寺等,大量搜集地理、民族、宗教乃至气象、标本等情况,尤其重视调查政治状况、国家结构和社会经济关系。回国时携走藏文文献333卷,涉及宗教、哲学、历史、医学、语法等内容。回国后先后在海参崴东方学院、托木斯克大学等处从事教学与研究。1919年出版主要著作《亲临西藏圣地的一位进香佛徒。1899—1902年日记》(Буддист-паломник у святынь Тибета)。全书对西藏在19—20世纪之交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民族、风习、文献等方面均有详述。另一部重要著作为宗喀巴著《菩提道次第广论》(Лам-рим чан-по)的蒙文和俄文译本,附前言和注释。全著为两册,于1910、1913年出版。1981年出版两卷本《策比科夫选集》(Г.Ц.Цыбиков,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沙弗库诺夫】(Шавкунов,Эрист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1930— ) 前苏联远东历史考古学家。1955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毕业,受业于远东史名家※裘涅尔。其后在前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部从事研究。1967年为高级研究员。后任前苏联科学院远东科学中心历史考古与民族研究所所长。主治渤海和女真史。善于直接利用汉籍史料研究远东古代文化遗存。出版著作70余种。主要著作为《渤海国及其在滨海边区的文化遗存》(Государство Бохай ипамятники его культуры в Приморъе,1968)。这是前苏联研究中国渤海史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对了解前苏联研究渤海的全貌,对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史的研究都较有参考价值。全书以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系统阐述了渤海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状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首次全面介绍了渤海人在滨海地区的文化遗存。其他尚有《论契丹—女真小字的解读问题》(1963)、《苏联学者论女真人》(1972)、《关于靺鞨部落的编年史资料》(1971)等。
 【沙斯金娜】(Шастина,Нина Павловна,1898—1980) 前苏联蒙古史学家。1923年毕业于伊尔库茨克大学教育系。1928—1936年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工作。曾参加※科兹洛夫1923—1926年蒙古西藏考察队工作。1937—1945年先后在前苏联科学院图书馆、伊尔库茨克大学工作。1946年起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从事研究。1955年起为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17世纪俄蒙关系研究和蒙古史重要文献的研究、整理和译注工作。此外还研究俄苏蒙古史研究史。出版著作70余种。1958年出版的《十七世纪俄蒙通史关系》(Русско-монгольские посоль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ⅩⅦ века,商务印书馆于1977年出版汉译本),利用沙俄档案资料及出使报告等论述17世纪蒙俄关系,对了解、研究沙俄在这一时期不断遣使到喀尔喀蒙古进行的分裂颠复的侵略活动,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他主要著作有:《十七世纪蒙古编年史——沙拉图吉(黄史)》(ШараТуджи—— Монгольская летописъ Ⅹ Ⅶ века, 1957。原文汇校、俄译文和注释)、《蒙古人民共和国研究史概要》 (История изучения Монгольской НароднойРеспублики[Краткий очерк],1952)等。此外,如《十七世纪西蒙古的阿勒坦诸汗》(1949)、《罗卜藏台吉致莫斯科的文书》(1958)、《沙皇彼得一世致罗卜藏台吉的国书及起草人》(1960,合著)、《罗卜桑丹津‘黄金史纲’》(蒙文原文汇校、俄译文,1973)等,均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
 【史禄国】(Широкогоров,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1889—1939) 俄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1910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人类学学院。归国后在圣彼得堡大学和帝俄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12—1913、19151917年在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地区从事民族学、语言学调查,深入了解通古斯系鄂温克、鄂伦春民族,成为该项研究的第一个人。1915年被选为帝俄科学院人类学学部委员。十月革命后流亡至中国。1922—1930年在上海、厦门、广东等地各大学任教和研究。1930年后在北京辅仁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逝世于北京。有著述50余种。主要代表作为《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Northern Tungus),1933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著系根据早年收集的资料撰成。书中将鄂温克、鄂伦春统称为北方通古斯,对其地理环境、经济类型、氏族分布、氏族组织和职能、婚姻、家庭、财产以及风习有详述,因其记载了当时还存在或还残存的社会现象而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参考书。1941年出版日译本。1984年出版吴有刚的汉译本。此外,还出版《满洲人的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anchus,1924,上海)、《通古斯人的心理情绪》((Psychomental Complex of the Tungus,1935),《通古斯语辞典》(A Tungus Dictionary, 1944,东京)等主要著作。
 【施密特】(Шмидт,Яков Иванович,1779—1847)俄国19世纪上半叶蒙古学、藏学研究主导人物。生于阿姆斯特丹。曾在伏尔加河流域卡尔梅克人居住地区经商,兼习蒙藏语,广泛收集语言、文学、历史和宗教方面资料。1829年起在俄国科学院从事研究。1833年被选为院士。学术界以其作为俄国蒙古学、藏学步入科学阶段的象征和核心人物。他十分重视文献的刊布和译注工作。主要译著有《蒙古源流——东蒙古人及其王家史》(Geschichte der Ost-Mongolen undihres Furstenhauses Verfasst,分原文、德译文和注释,1829)、藏文文献《贤愚经》(Dzanglung oderder Weise und der Thor,分原文、德译文,1843)、《格萨尔史诗》德译本(Die Thaten BogdaGesser Chan's des Vertilgers der Wurzelder zehn Vebel in den zehn Gegenden,1839)等。所著《佛教基本论旨》(Uber einigeGrundlehren des Buddhismus,1830)为其佛教史研究的代表作。在蒙藏语文方面撰有《蒙语语法》(1832)、《藏语语法》(1839)、《藏俄辞典》(1843)、《蒙德俄辞典》(1835)等开创性著作。他所提出的关于藏文来源于北印度婆罗米字变体之一的立论以及藏语词典单词的排列从词根第一个符号开始的原则一直受到重视。此外,他对俄国亚洲博物馆藏文文献的搜集和编目工作起过重要的作用。
 【谢尔巴茨科伊】(Щербатской, ФедорИпполитович,1866—1942) 前苏联佛学、藏学领衔学者。生于波兰。1889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历史语文学系。曾在奥地利、德国和印度深造。1901—1930年在彼得堡—列宁格勒大学执教。1930—1942年在前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印度—西藏研究室工作。1910年为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918年为前苏联科学院院士。一生致力于梵藏文佛典的刊布、研究和注释工作,为俄苏佛学新学派的奠基者。在世界学坛上颇有影响,是欧洲多种学术团体的名誉会员。1897年起与※奥登堡组织世界名家出版著名的《佛学文库》(Biliotheca Buddhica)。出版著作60余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法称(Д хармакирти)的因明专著和世亲(Васубандху)的名著《阿毗达磨俱舍论》纳入学术研究,刊印梵藏文本并附以注释(分别刊于《佛学文库》第8、11、19、20卷)。此外,培育了一批有成就的藏学家——十月革命后逐渐形成的藏学派。
 【雅德林采夫】(Ядринцев,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1842—1894) 俄国西伯利亚方志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早年因参加西伯利亚独立运动获罪下狱、流放。后成为俄国地理学会、东、西西伯利亚分会主要骨干。在其一系列考察中最引人瞩目的是1889年夏对北部蒙古的考察,其主要目标是确定成吉思汗初期古都哈剌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的遗址。同时对鄂尔浑河谷哈剌八剌合孙遗址作了考察,并在离其不远处的和硕柴达木发现两块刻有古代突厥鲁尼文和汉文的两块石碑——毗伽可汗碑和阙特勤碑。1891年考察时又发现翁金碑和阿斯赫特碑。此项发现轰动了欧洲,芬兰、俄国等考察队接踵而来,由此掀起古代突厥鲁尼碑铭的研究热潮。
 【雅库博夫斯基】 (Я кубовский, АлександрЮрьевич,1886—1953) 前苏联中央亚细亚史和近东史学家。1913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又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毕业。1925年入国立物质文化史研究所工作。1935年起为列宁格勒大学教授。1943年为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学术上主要接受※巴托尔德的薰陶和影响。善于利用文献和考古成果研究中央亚细亚中世纪社会,尤精于金帐汗国史的研究。撰有100多种著作。1937年与前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格列科夫(Б.Д.Греков)合撰《金帐汗国兴衰史》(Золотая Орда иеё падение)。1950年出版第三版,作了许多修改,于1952年获斯大林奖金。有日译本和余大钧的汉译本。该著广泛利用蒙、汉、波斯、阿拉伯文史料及欧洲史料、古俄文资料,还采用了四十年代中亚各地的考古成果。全书分三篇:金帐汗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金帐汗国与罗斯(Русь)的关系;金帐汗国的衰亡。附插图51幅、地图3幅。其中有当时蒙古帝
 国的疆域图。该著对研究蒙古社会制度、金帐汗国兴衰及13—15世纪蒙古与俄罗斯的关系,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此外,自1946年起为塔吉克—粟特考古学调查队领导人,从事对喷赤干遗址的发掘,多有发现,《古代喷赤干》(Д ревний Пянджкент, 1951)一文亦为力作。

三、日本部分


 【安部健夫】(Abe Takeo,1903—1959) 日本元史、回鹘史学家。1924年毕业于旅顺中学。1928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史学科,师事※羽田亨。曾两次来中国,考察东北、华北、蒙古等地。1946年为京都大学教授。同年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5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主治元史,长于回鹘史、清史研究。通满、蒙、阿拉伯语。1949—1950年,在其主持下先后成立《雍正朱批谕旨》研究班和《元典章》研究班,起过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对《元典章》的研究,日本学术界认为“无出其右者”。1955年发表的《西回鹘国史之研究》,为其主要代表作,系统阐述自漠北西迁新疆的回鹘自8至14世纪的历史,解决了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不少疑难问题。在清史研究方面也有颇深的功力,所著《清代史之研究》(1971)、《米谷需给之研究》(1957)、《耗羡提解之研究》(1958)等篇均为力作。1942年发表的《八旗满洲牛录之研究(1—3)》,对考察明末清初的女真社会,具有独到见解。
 【阿南惟敬】(Anami Korehiro,1921—1975)日本清代军事史学家。1946年就读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史学科,师承※和田清,专攻清史,并潜心研究《满文老档》。1949年毕业后升入大学院。1959年任防卫大学人文科学教官。1973年为教授。主要著作有《明清决战——萨尔浒之战》(1968)。在其身后出版《清初军事史论考》,收入论文25篇,为日本近年不多见的一部清代军事史学术专著。全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清俄关系,论考太宗时以补充壮丁为目的而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经略,以及顺治、康熙年间清俄冲突;第二部分为重点部分,以《满文老档》和《八旗通志初集》为主要史料,从人员流动方面阐明八旗的制度和组织,对牛录额真、固山额真、总兵官、旗色变迁等均有分析,对一些传统说法提出了不同见解。
 【青木文教】(Aoki Bunkyo,1886—1956) 日本早期藏学家。早年在佛教大学(龙谷大学前身)学习。1909年由西本愿寺法主※大谷光瑞派往印度调查佛教遗迹。其间曾去伦敦游历。在印度两次会见十三世达赖喇嘛,确定留学生交换计划。1912年取道尼泊尔秘密入藏,以世俗身份留居拉萨,任达赖喇嘛法王厅教学顾问,并在达赖延清的良师指导下研习藏语修辞学、文法学和文典。1916年离藏回国。1918年派往爪哇调查热带农业五年。1935年在京都大学执教藏语二年。1941年在外务省供职六年,经办西藏事务。1947年后四年,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部民间情报局(SACP)教育顾问。1951年起任东京大学藏语讲师。研究内容广泛,涉及社会、宗教、文化等。主要著作《秘密之国西藏游记》(1920),分《入藏记》、《西藏情况》和《出藏记》三编,是对当时西藏的一份详尽调查记录,涉及政体、行政组织、宗教、教育、产业、交通,以及军备等内容,同时也是一份以拉萨为中心的地理志和民族志资料。另一部著作《西藏文化之新研究》(1940)从民族学角度介绍西藏古代传说、宗教、习俗、节日、历法等,可视作《游记》的姐妹篇,两著为西藏民族学研究的奠基作出了贡献。
 【江上波夫】(Egami Namio,1909—) 日本历史考古学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史学家。193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史学科东洋史专业。1930年,与※水野清一一起作为伪满考古机构“东亚考古学会”留学生来北京,先后考察了长城地带和锡林郭勒盟各旗。1935年合撰发表成名之作《内蒙古·长城地带》一著,分三篇:内蒙古细石器文化—内蒙古锡林郭勒新石器时代遗迹;绥远青铜器;中国北疆绳席纹土器遗迹。该著在当时日本考古界颇有影响。1931年任伪满“东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为东京大学教授。1962—1967年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1967年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1972年为上智大学教授。1976年任日本蒙古亲善会会长。主治北亚细亚史,后扩展至东西文化交流史、亚洲文化史等领域。著述甚丰,据不完全统计,有专著50部(截止1975年),论文256篇(至1976年)。三十年代后期,横断内蒙古,考察游牧民族生活和文化,连续发表《蒙古高原横断记》(1937)、《论匈奴的宗教习俗》(1937)、《蒙古百灵庙附近的考古调查》(合撰,1939)、《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地质、古生物、人类之调查》(1943)等著述。1948年又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并参考欧美研究成果,发表《匈奴文化论考》。五十年代起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匈奴的经济活动——畜牧与掠夺》(1956)、《亚洲文化史研究·概说篇》(1965)、《亚洲文化史研究·论考篇》(1967)、《骑马民族国家》(1967)等。1984年起出版多卷本《江上波夫著作集》。
 【榎一雄】(Enoki Kazuo, 1913—1989) 日本中央亚细亚和西亚古代史学家。1934年入东京大学,师从※池内宏、※和田清等名家。1937年毕业,录为东洋文库研究生,兼任※白鸟库吉助手。1939年陪同和田清到中国东北、蒙古地区调查文献情况。1955年任东京大学教授。1957年任东洋文库研究部长。196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题为《哒勃兴前后的中央亚细亚》。1979年起任东洋文库代理事长。曾任日本史学会理事长、东方学会常任理事等职。历赴英、法、德、意、美、澳大利亚、墨西哥和东南亚等国游学考察。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搜集文献资料、建设东洋文库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拍摄复印带回的文献计有:大英博物馆藏※斯坦因收集的敦煌文献汉文部分,墨西哥国立古文献馆藏东亚史料六万张,北京图书馆藏大部分敦煌文书,澳大利亚悉尼米切尔图书馆藏※莫理循1878—1920年日记与多数书简。此外,整理刊布了英国旧印度省图书馆藏斯坦因收集的汉藏文敦煌文书目录。研究领域甚广,精于中央亚细亚、西亚及日本古代史,旁及东西交通史、敦煌学、东亚史、东南亚史等。对中国史料研究精细。在哒的研究方面多有创见,在其族源问题上持伊朗说,在学界颇有影响,代表作有《哒民族之起源》(1951)、《哒民族的伊朗要素》(1952)、《论哒民族的人种》(1965)等。所著《魏书粟特国传和匈奴·匈的同族问题》(1955)、《粟格底亚那和匈奴》(1955)、《西域同文志》(研究篇)(1964)、 《亚美尼亚早期史书所记哒和贵霜》(1965)等篇,常为各国学者引用。关于月氏、大夏、楼兰、鄯善等亦多有研究考证。以邪马台国为中心的日本古代史研究独树一帜,人称“榎说”,著有《关于魏志倭人传里程纪事》(1947)等篇。
 【藤枝晃】(Fujieda Akira, 1911—) 日本敦煌学家、中国古代史学家。1934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史学科。1937年于本校东方文化研究所从事研究。1955年发表《居庸关》一著,后获日本学士院奖。196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64年赴英国游学。后在英、德从事吐鲁番出土文献和敦煌卷子研究。1968年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多次赴欧美参加学术活动。1971年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哲学博士。1972年因发表《文字的文化史》一著获法国科学院奖。1975年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以对敦煌古文书研究著称,对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研究也有著述。重要论著有《敦煌千佛洞的中兴——以张氏诸窟为中心的九世纪佛窟营造》(1964)、《敦煌历日谱》(1973)、《敦煌的僧尼籍》(1959)等。在《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1961)这篇力作中,根据汉藏文史料和莫高窟碑文,从官制、部落形态、经济、宗教、语言及生活状况等方面,对吐蕃统治时期(公元781—848年)的敦煌作了精细的考证,代表了当时日本学术界的水平。《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始末》(1-4)为其四十年代的佳作。此外,还与※岩村忍合编了《蒙古研究文献目录(1900—1950)》(1953)。
 【藤田丰八】(Fujita Toyohachi,1869—1929)日本东洋史学家、南海史西域史学家。189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后在该校大学院专攻中国哲学文学史。1897年来华,与罗振玉、王国维等过往甚密。自1898年起先后任上海东文学社教习、两广总督教育顾问、苏州师范学堂总教习、北京大学农学院教习等职。其间发表《慧超‘往五天竺传’笺释》和《汪大渊‘岛夷志略’校注》二著,确立了在日本东洋史学界的地位。1912年返日。1920年获博士学位。历任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和台北帝国大学教授。精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交通史研究,兼及中亚史。主要著作有两卷本《东西交涉史研究》(1932—1933),分《南海篇》和《西域篇》。《南海篇》收录23篇论文,研究南亚各地从海路上与中国交往的历史,并对文化接触作了考察。该篇被列为日本南海史研究的“首要读物”。《西域篇》共收论文16篇,论述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往史以及文化交流史;考证精细,属日本中亚史研究的早期名著。
 【羽田野伯猷】(Hadano Hakuyu,1912—1985)日本藏传佛教史领衔学者。1936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印度学科。195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59年为该校教授。1975年为名誉教授。历任日本西藏佛典研究会会长、日本全藏学会理事等。早年曾参加东北大学所藏藏外文献的编目工作,从而熟悉西藏佛教史和各派的教义。1962年赴英,执教于伦敦大学,并在大英博物馆、外交部印度局等有关机构调查西藏和中央亚细亚资料。学术领域广博,遍及西藏历史整个领域,从吐蕃王朝和西藏最早接受佛教起,到黄教占完全统治地位止,尤精于阿底峡和布顿时期以及噶丹派形成的历史。著述甚丰。1954年出版的《噶丹派史》,为研究该教派和阿底峡的力作,颇有影响。该著还包括了对※罗列赫《青史》英译本的批判。这一研究领域的著述还有《论噶丹派及其与持律派的交往》(1955)、《阿底峡之被邀卫藏及其背景和历史意义》(1965)等多篇论文。对西藏大藏经的编纂和版本也研究颇深,受到学坛重视。1955年因合编《西藏撰述佛典目录》一著获日本学士院奖。还著有《西藏大藏经缘起》(其中对德格版大藏经有专门阐述)、《关于永乐刻西藏甘珠尔》、《拉萨版西藏大藏经的完成》等。
 【荻原淳平】(Hagiwara Junpei,1920—) 日本明代蒙古史学家。194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早年曾参加《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明代西域史料》(明实录抄)、《元史语汇集成》等著的编纂工作。长期执教于京都大学,为文学博士、教授。主要代表作为《明代蒙古史研究》(1980),共分五章:元朝之崩溃与明初的蒙古人;也先汗的游牧王国;达延汗的生平及其事业;俺答汗的牧农王国和林丹汗的生平及其时代。前四章为历年发表的论著,收入时作了修订。关于达延汗的生卒年及其业绩,对※和田清、※冈田英弘等人的观点多次撰文提出异议。在探马赤军问题上,发表《论木华黎国王下的探马赤军》(1977)和《再论木华黎国王下的探马赤军》(1982)两篇论文,对※护雅夫等的观点展开了争议。
 【滨田耕作】(Hamada Kosaku,1881—1938) 日本现代考古学创始人。号青陵。190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史学科。1909年应聘在京都大学执教。1910年来华,在北京从事敦煌文书调查。1913年赴英国留学,并到意大利、希腊、法国作学术考察。1916年回国。1917年为京都大学教授。191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27—1928年赴欧美视察。1937年为京都大学校长。对日本现代考古学有过重要影响,他将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日本,重视田野调查发掘工作;并在京都大学创设考古研究室和考古学讲座,从而开创了日本学院式的考古学。对中国东北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起过策划领导作用。1925年与※原田淑人等创立考古文物机构东亚考古学会。自1929年起,每年都到中国东北和朝鲜考察,领导貔子窝、南山里、赤峰的发掘工作。主要有《通论考古学》(1922)、《东亚考古概论》(1930)等。
 【羽田明】(Haneda Akira,1910—1989) 日本中亚史、新疆史学家。日本西域史名家※羽田亨之子、※池内宏之婿。193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以后赴法国留学,历任第三高等学校、京都大学教授、京都大学基础学部部长、史学研究会理事长、法国巴黎日本文化展览馆馆长等。1973年退职后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并出任大阪四天王寺女子大学校长。以新疆伊斯兰教史和清廷的伊斯兰教政策研究最为突出,是日本这一领域的先驱者。对17—19世纪新疆史、准噶尔史、东西交通史等也均有研究。伊斯兰教史的主要代表作为《明末清初的新疆回教史考察》(1942)一文,至今仍不失其参考价值。它与《清初回教政策——特别是新疆缠回》(1939)、《清末回教政策——主要通过观察缠回》(1940)、《林则徐及其回教政策》等一系列论著重点阐述了清朝的回教政策。1982年出版《中央亚细亚史研究》,为作者有关这一领域的历年论文汇集,也是一生心血结晶,得到日本学坛重视。全著分新疆近世史(17—18世纪)研究、准噶尔王国史研究、东西交往史论和土耳其民族与伊斯兰教四部分。此外尚有《东西交通史》(1957)等。
 【羽田亨】(Haneda Toru,1882—1955) 日本西域文化史研究先驱和领衔学者。原姓吉村。190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科大学史学科,从※白鸟库吉修东洋史,重点攻读元史。后入京都大学大学院深造,毕业后留校。曾被派往俄国,得到※拉德洛夫指导。以后又在欧美游学两年,在法国与※伯希和交往甚密,得以阅览尚未整理的敦煌文书,并由此开阔了视野,归国后随着研究成果的发表而蜚声学坛。192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24年递升为京都大学教授。1936年为日本帝国学士院会员。1945年为贵族院议员。历任京都大学总长(1938—1945)、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1945—1948)、东方学会首任会长(1947)、帝室博物馆顾问(1938)等。1952年获法国法兰西学院儒莲奖。曾多次来华,到中国东北、内蒙古及内地活动。1912年随※内藤湖南至奉天(今沈阳)崇谟阁摄影有圈点本《满文老档》全册和《五体清文鉴》。1934年任京都大学满蒙调查会理事。研究领域甚广,精通乌拉尔—阿尔泰系和伊兰系诸语言和古文字。善于运用各国探险队自20世纪初以来在中国西北等地区发现的突厥、回鹘、蒙古文等原始史料和汉文史料研究历史,突破了日本过去从地理、民族学和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界限,从而为日本西域史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其研究之精当,人称可与※伯希和相提并论。对回鹘之研究尤为突出,被誉为“日本回鹘研究之父”。主要代表作《西域文化史》(1948)和《西域文明史概论》(1931,有郑元芳、钱稻孙的汉译本)为西域文化史名著。身后由其门人弟子编纂出版《羽田博士论文集》,上编为《历史篇》(1957),下编为《言语·宗教篇》(1958)。此外,羽田氏在日本东洋学的发展和振兴上还起过相当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
 【原田淑人】(Harada Yoshito,1885—1974)日本东亚考古学家。190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史学科东洋史专业。同年,发表《明代的蒙古》,是日本有关明代蒙古史最早的论文。1921年起赴欧美留学,攻考古学。1925年,与京都大学教授※滨田耕作和北京大学教授马衡共同创立东亚考古学会,组织并参加了东京城渤海上京遗址、旅大地区老铁山麓牧羊城址、貔子窝、辽阳古墓、巴林左旗辽代祖州古墓、大同北魏平城遗址、曲阜鲁城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1938年为东京大学教授。1947年起任日本考古学会会长。1953年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毕生致力于东亚考古学和文化史的研究,从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两方面对中国风俗史和服制史研究作出了成绩。著作甚丰,主要代表作为:《唐代服饰》(1970)、《汉六朝服饰》(1967)、《东亚古代文化研究》(1941)、《东亚古代文化论考》(1962)等。
 【桥本万太郎】(Hashimoto Mantaro, 1932—1987) 日本著名中国语言学家。195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5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语言学哲学博士学位。1973年起为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教授。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执教并从事研究。1982—1983年为北京大学汉语系访问学者。1983年在中国调查青海、甘肃汉语北部方言和广西么佬语和壮语。主治汉语及其方言。主要著作为两卷本《中古汉语音韵学》(1984)。对八思巴、西夏、东干等语言文字也有研究,著有《Geng-she音节的八思巴文字》(1971)、《论八思巴文字中的中世纪汉文》(1974,1975),《掌中珠的西夏文汉文对音研究方法》(1961)、《西夏国书字典同音之同居韵》(1963)等。
 【旗田巍】(Hatada Takashi, 1908—) 日本朝鲜史、中国史学家。193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史学科,师从※池内宏。1933—1939年,从《李朝实录》中辑录中国东北地区史料,刊入战后出版的《明代满蒙史料》。1939—1940年在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从事“异民族统治中国”的研究。1940年以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调查员身份来华北农村调查,战后出版《中国农村习惯调查》。日本战败后留用于国民党政府的国际问题研究所。1948年回国。1950年为东京都立大学教授,致力于朝鲜史研究。历任日本朝鲜研究会副理事长、东京都立大学文学部部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朝鲜史》(1951)、《朝鲜中世社会史的研究》(1972)、《元寇——蒙古帝国的内部情况》(1965)等。
 【服部四郎】(Hattori Shiro, 1908—) 日本蒙古语研究家。193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后入大学院深造。主攻蒙古语。1933—1936年在中国东北地区留学,记述分析阿尔泰系蒙古语等语言,从语言地理学和比较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同时利用了《元朝秘史》一类的文献,发表《蒙古与它的语言》(1943)、《元朝秘史中表示蒙古语的汉字之研究》(1946)等论著。194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49年为东京大学教授。多次赴美、英、法讲学、访问。1969年退职,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1972年为日本学士院会员。1975年起为日本语言学会会长。1970年起为国际蒙古学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会长。
 【日野强】(Hino Tsutomu, 1865—1920) 日本军人。早年在爱嫒县师范学校学习,曾在小学任教。以后入陆军教导团和士官学校。甲午战争中以步兵中尉参战。1902年出仕参谋本部,赴中国东北和朝鲜边境收集情报,为日俄战争作准备。开战后又以大尉身份作战,后获日本四级金鹰勋章。1906年9月接受参谋本部去新疆“视察”的秘密使命。在赴新疆途中与※大谷光瑞邂逅,并得到帮助。1907年元月抵哈密,经吐鲁番、乌鲁木齐、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塔尔巴哈台等地,到达伊犁七城。接着,越过天山,遍访喀喇沙尔(焉耆)、厍车、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城镇,然后越过喀喇昆仑天险进入印度。1907年12月由加尔各答乘船回国。在克什米尔首都斯利那加还访问了英国的※荣赫鹏。归国后以少佐身份获御前讲座的殊荣,至1913年已递升为大佐。1909年出版的两卷本《伊犁纪行》(有1973年的新版本),是这次历时一年零四个月、陆路行程10, 392英里、海路5, 512海里的旅行见闻录。该著上卷为日志部分,详载了各地的地形,气候、产业、交通、民族、风习、宗教、军备、人口等多方面情况;下卷为地志部分,是日志部分的分类整理,共13章。书中附《清朝新疆省全图》、《伊犁七城图》、《乌鲁木齐城图》等11幅地图和新疆古钱币、嘉峪关城门、伊犁将军花园等59幅照片和写生画。该著的价值在于记载了中国西北,尤其是新疆在本世纪初的重要情况。
 【市村瓒次郎】 (Ichimura Sanjiro, 1864—1947) 日本东洋史学界先驱之一。字圭卿,号器堂。188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攻读古汉语。1905年为东京大学教授。190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39年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和帝国学士院会员。1887年与日本著名汉学家林泰辅等创立东洋学会。主治中国政治思想史,兼长中国周边民族史、东西交通史。1892年出版六卷本《中国史》,为成名之作,与※那珂通世著《中国通史》齐名。晚年撰写的四卷本《东洋史统》亦为日本学界瞩目之作。1905年曾赴奉天(今沈阳)作历史调查,在崇谟阁得文书一部(自天聪二年九月至天聪五年十二月),以《各项稿簿》为题训点发表(1929—1930)。所著《清朝国号考》(1909)一文,考证清皇室初号“金”,后改称“清”的年代及其过程,为日本早期同类论著中较有影响的一篇。
 【池内宏】(Ikeuchi Hiroshi,1879—1952) 日本满鲜史学家。190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科大学史学科,同年进大学院深造。1909年参加※白鸟库吉主持的南满铁“学术调查部”,负责朝鲜史研究,为《满洲历史地理》、《朝鲜历史地理》和后来的《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主要撰写人之一。1916年在东京大学开设朝鲜史讲座。192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为教授。1937年被推荐为学士院会员。曾数次到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考察。1936年与※梅原末治等人在吉林辑安(今集安县)通沟调查高句丽古墓群,合撰两卷本《通沟》,由伪满日文化协会刊发。所著《满鲜史研究·中世篇》(Ⅰ, Ⅱ,1933,1937)与《满鲜史研究·上世篇》(1951)两部论集,奠定了日本满鲜史研究的基础。主要著作尚有《文禄庆长之役》(1914,1936)、《鲜初东北境和女真的关系》(连载于《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第2,4,5,7册)、《肃慎考》(1932)、《铁利考》(1916)等。
 【今西龙】(Imanishi Ryu,1875—1931) 日本朝鲜古代史学家。190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科大学,后入大学院,专攻朝鲜史。1914年起为京都大学副教授、教授、朝鲜总督府古迹调查委员会委员。192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赴中、英等国留学。在北京期间,曾师从柯劭忞。1925年任朝鲜总督府朝鲜史编修会委员和京城大学教授,兼任京都大学教授。主治新罗史、百济史。著有《朝鲜古史考》、《百济史研究》、《新罗史研究》等。
 【今西春秋】(Imanishi Shunju,1907—) 日本满文文献研究家。又名左传子、公羊或公羊子。1933年毕业于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科,师从※内藤湖南,主修明清时代满洲史。同年入该校大学院,先后在内藤氏和※羽田亨指导下,与※三田村泰助一起从事《明实录》满蒙史料摘抄校刊工作。1938年来华留学,调查收集满蒙史料。1940—1945年在原北平大学执教。日本战败后继续留任。北京解放后因触犯刑律被捕入狱。1954年遣返回国,同年起在天理大学任教授,并在京都大学、名古屋大学等校兼课。1961年获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满文文献研究。早年著有《满日对译满洲实录》(1938)和《满日对译满文老档(1—6)》 (1943—1944),为日本战后研究满文史料的基础工作起到了较好的作用。1959年天理大学《东方学纪要》专集刊印其所撰《满文老档的重钞年代》及其《补说》、《论崇德三年满文原档》、《满文老档太宗纪照相本补记》、《满文老档乾隆付注译解》等八篇论文,为日本研究满文老档的力作。1964年出版图理琛撰《异域录》校注本《校注异域录》,全著分满日对译、满文本影印、汉文本影印三部分。对译部分附详注,对满语独有的词尾变化的翻译处理精当。1966—1968年与※田村实造等出版《五体清文鉴译解》,并执笔撰文附于书末,详述该著自单体逐渐发展至五体的经过、刊行和版本收藏等情况。
 【公羊】 见“今西春秋”(2658页)。
 【公羊子】 见“今西春秋”(2658页)。
 【左传子】 见“今西春秋”(2658页)。
 【稻叶岩吉】(Inaba Iwakichi,1876—1940)日本满鲜史学家。号君山。早年研习汉语。1900年来中国华北、华中等地活动。日俄战争期间任随军翻译,到中国东北地区满族发祥地“考察”。为※内藤湖南的得意门生,专攻清史。1909—1916年,在南满铁“学术调查部”参加《满洲历史地理》编辑工作。1922年任朝鲜史编纂委员。193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37年任伪满建国大学教授。主治清史和中国东北地区史地,兼及满鲜关系史。主要著作有《满洲发达史》(1915)。全著分总论、明以前的满洲、明代的满洲经营、明人在辽东的开拓、女真贸易的经过和清国的勃兴等,是当时日本这一领域的代表作,其古代部分尤受重视。我国有杨成能的汉译本《东北开发史》。另一部主要著作为两卷本《清朝全史》(1920)。在满鲜关系史方面的代表作为《光海君时代的满鲜关系》(1933),主要论述明代中期至清代的满鲜关系,以朝鲜史料《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栅中日录》为基本依据,其中阐述了当时朝鲜对明清战争的态度等问题。
 【稻叶君山】 见“稻叶岩吉”(2658页)。
 【石田干之助】 (Ishida Mikinosuke,1891—1974) 日本中国古代史、欧美中国研究史专家。191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史学科,师事※市村瓒次郎、※白鸟库吉等人。毕业后留校供职。1917年受日本三菱财团巨头岩崎久弥派遣,作为东洋史学家随正金银行董事小田切万寿之助来华,与北洋军阀政府顾问※莫理循洽谈收买其文库事项,从中国运走24000余册图书文献。三菱财团以此为基础于1924年11月建东洋文库,石田氏任第一任主任,主管事务部与图书部,至1934年辞职,是开创发展东洋文库的主要人物之一。以后历任国学院大学和日本大学教授。1959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汉语造诣颇深,精于唐代文化研究。对东西文化交流史和欧美中国学研究史亦多有著述。所著《欧人中国研究》(1934)和《欧美中国研究》(1942)对了解欧美研究中国的历史有较系统的阐述,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欧美涉足中国东北地区、蒙古、新疆等情况及著述的介绍有一定参考价值。
 【石滨纯太郎】 (Ishihama Juntaro,1888—1968) 日本西夏学家、西域古文书研究家。一名石滨孤寂。191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史学科。曾在京都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关西大学、龙谷大学等校从事教学和研究。1949年为关西大学教授。1942年创立大阪言语学会。1951年任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该所主要研究日中文化交流和东西文化交流。1953年任日本西藏学会第一任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西域古文书,尤精于西夏文佛典和回鹘文佛典。1924年曾随※内藤湖南历访欧洲各国,调查西域出土的古文书和敦煌文献,后成为关西地区这一领域的领衔人物。二十年代后半期和三十年代,和寓居日本的前苏联著名西夏学家※聂历山过从甚密,合撰过多篇论文:《西夏国名考补正》(1933)、《西夏文般若经之片断》(1927)等,在日本西夏学上有开山之功,主要著作有:《西夏语译大藏经考》(1929)、《西夏文地藏菩萨本愿经残纸》(1927)、《西夏文之外典》(1942)、《西夏语译吕惠卿孝经传》(1956)等。自1954年起,在以大谷探险队所得文献为主的西域文化资料整理研究中,起了重要的核心作用。主要著作还有:《中亚文献研究目录——欧文篇》(1955)、《回鹘文普贤行愿品残卷》(1950)、《回鹘文女子卖渡文书》(1916)、《满蒙语言系统》(1934)、《中国学论考》(1944)、《东洋学漫谈》(1943)等。
 【石滨孤寂】 见“石滨纯太郎”(2659页)。
 【岩村忍】(Iwamura Shinobu, 1905—) 日本蒙元史学家。1927年毕业于美国奥塔瓦大学,后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院深造两年。1929年以新闻联合社特派员身份来中国,长期从事民族、考古方面的调查研究。回国后历任参议员常任委员会专门委员、外务省兴亚院嘱托(专员)、文部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等职。1950年任京都大学教授,在人文科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后任该所《元典章》研究班的负责人。1954年起参加京都大学中央亚细亚探险队,在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发现蒙古族留下的chiruni文书,引起世界学坛的注意。196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64年任京大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后赴美、英、法、苏、马来亚、菲律宾等国收集蒙古史、游牧民族史、东亚古代史、华侨史等资料。1969年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蒙古学会会长。研究领域甚广,在蒙古史、游牧社会史、元典章方面多有著述。主要著作有:《蒙古研究文献目录(1900—1950)》(合编,1953)、《蒙古社会经济史研究》(1968)、两卷本《校定本元典章刑部》(合撰,1964,1972)、《西域与伊斯兰》(1965)、《西亚与印度的文明》(1973)等。曾任《社会构成史大系》第5—6卷《中国回教社会的结构》主编。
 【贝塚茂树】(Kaizuka Shigeki,1904—1987)日本中国古代史著名学者。原姓小川。1928年毕业于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科,师承※内藤湖南和※桑原隲藏。同年奉外务省派遣,来华访问。回国后入京都大学大学院深造。1930年为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研究员,在※羽田亨指导下研究中国古代封建制度,解读甲骨文金文,并与经书所载史实作比较研究。194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49年为京都大学教授,并出任京大人文科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曾到美国哈佛大学等地从事甲骨文金文史料调查。1968年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由于在中国古代史上取得的巨大成绩,被誉为京都大学“三杰”之一。1976年起出版10卷本《贝塚茂树著作集》,以论述商周时期历史的著作居多。在甲骨文研究上受到中国郭沫若等知名学者的重视。1979年出版《中国古代之再发现》,着重叙述从原始社会晚期至西周灭亡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中国史前文化、周族及其与商王朝关系也多有阐发,有独到见解,为中国史学界所重视。
 【神田喜一郎】(Kanda Kiichiro,1897—1984)日本著名汉学家。自幼受家庭薰陶,对中国诗词文学和书画有较强的鉴赏能力。1921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史学科,专攻中国史学,受业于※内藤湖南、※桑原隲藏等人。1923年为大谷大学教授。1926年起在宫内整理汉籍。1929年起在台北大学执教。1934—1936年赴英法留学。195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59年获法国儒莲奖。1972年当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历任东方文化研究所嘱托、京都国立博物馆馆长、大阪市立大学教授等职。早年曾几次来华,三十年代与鲁迅有过交往。主编或监修的主要著作有180卷本《书迹名品丛刊》、《世界美术全集》第7卷《中国古代书法墨迹》和第14卷《宋元书法墨迹》、《内藤湖南全集》等。所著《敦煌学五十年》(1960)、《敦煌秘籍留真》(1938)和《敦煌秘籍留真新编》(1947)受到学术界重视。1983—1986年出版9卷本《神田喜一郎全集》。
 【神田信夫】(Kanda Nobuo, 1921—) 日本当代著名满族史、清史学家。著名汉学家※神田喜一郎之长子,满蒙史领衔学者※和田清之婿。194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1945年在同校大学院修业期满。先后在明治大学、东京大学执教。1956年为教授。1971年起为明治大学图书馆馆长。1980年起为同校文学部长。1960年起兼任东洋文库研究员。为满文老档研究会主要成员。精于满文老档整理研究,是日本战后这一领域的领衔学者。1957年获日本学士院奖。六十年代赴欧美诸国考察满蒙文献收藏情况。与※松村润、※冈田英弘等整理翻译编纂出版《满文老档Ⅰ—Ⅶ》(1955—1963)、《八旗通志列传索引》(1965)、《旧满洲档——天聪九年。1—2》(1972—1975)、《镶红旗档——雍正朝》 (1972)、《镶红旗档——乾隆朝(Ⅰ)》(1983)等文献资料,为日本满族史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所著《清代兴起史序说——从满文老档至旧满洲档》(1979),详述了满文老档和旧满洲档从发现到译为日文的整个经过,对了解日本整理研究满文文献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著有《平西王吴三桂的研究》(1952)、《紫金城的荣光》(1968)、《满洲国号考》(1972)、《三藩之乱》(1973)、《清帝国之盛衰》(1977)等。
 【河口慧海】(Kawaguchi Ekai,1866—1945)日本最早进入西藏的修学僧、藏传佛教研究先驱。1890年出家。早年学过汉语、英语、藏语和巴利语。1897年由日本神户出发,取道尼泊尔入西藏,途中在大吉岭从※达斯研究藏语半年。在拉萨滞留一年多时间,曾几次入觐十三世达赖喇嘛,并在色拉寺研究藏传佛教。1903年回国。1913年前在印度贝那勒斯印度大学修梵语多年。1914—1915年第二次赴西藏。两次携回大量藏文佛典、佛像、绘画等和一千余件西藏生物标本,其中有各种版本藏文大藏经和尼泊尔总理大臣所赠41帙梵文佛典(梵文抄本主要藏于东京大学,藏文文献则存于东洋文库,佛画、工艺品等收藏在东北大学)。1924年起在宗教大学(后改名大正大学)讲授藏传佛教和藏语。曾任东洋文库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西藏旅行记》(1904)和《西藏重游》(1966)。其游记以奇异经历取胜,有关穿越喜马拉雅山区的记载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还详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与俄国间谍※德尔智的交往情况。
 【小林高四郎】(Kobayashi Takashiro,1905—)日本蒙古史学家。1930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中国文学科。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曾在驻华使馆供职。1946年回国。195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54年为教授。先后在横滨大学、鹤见女子大学、法政大学执教。1961—1962年为西德格廷根大学客座教授。主治蒙古史,以精湛研究《元朝秘史》著称。擅长蒙古语言学,善于博搜资料,精于历史考证。1954年出版《元朝秘史研究》,为该领域的名著。全著分四部分:文献学研究;校勘记;语汇研究;翻译和历史研究。共11章,对《秘史》成书年代、版本源流及其与《圣武亲征录》、实录、国史、脱必赤颜、金册的关系、中期蒙古语诸问题等,均有详述,且有独到见解。1960年出版的《成吉思汗》,是一部以蒙古帝国建设为中心的成吉思汗传记,颇受日本学术界重视,1965年再版。此外尚有《蒙古秘史》译注本(1941)、《蒙古黄金史》译注本(1939,1941)、《元史》(1972 系太祖本纪和木华黎、耶律楚材、邱处机、郭宝玉等传记的译注本)等。
 【桑原隲藏】(Kuwabara Jitsuzo,1870—1931)日本早期著名西域史学家。1896年在东京大学汉学科毕业后入大学院,专攻东洋史。1898—1899年任第三高等学校和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07—1909年在中国留学,曾四次长途旅行,考察中国历代王朝首都和中国史上主要遗迹。1908年到东蒙各地调查,著有《东蒙古纪行》(载《考史游记》)。1909年回国,任京都大学教授。191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30年退职,1931年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学识渊博,汉文典籍素养深厚。一生致力于西域史、东西交通史、中国文化史等研究。其西域史研究,也和※白鸟库吉、※藤田丰八一样,主要从地理、民族学、语言学的观点研究公元前二至一世纪这段历史,所著《贵山城考》、《再论大宛国的贵山城》、《张骞的远征》等,均为当时日本在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论文。《宋末提举市舶西域人蒲寿庚的事迹》为其东西交通史的名篇,考证颇详,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身后出版《东西交通史论丛》、《东洋文明史论丛》和《中国法制史论丛》。1968年出版《桑原隲藏全集》。在东洋史学上力主采纳西欧近代的研究方法,并确立了日本东洋史教育的基础。所撰《中学校用东洋史教科书》和《中世纪东洋史概说》均为日本早期较有影响的教材,其中对唐与大食、回纥、吐蕃和南诏的关系、北宋与契丹、高丽和西夏的关系均有阐述。
 【桑田六郎】(Kuwata Rokuro,1894—1987)日本东洋史学家。191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1928年任台北帝国大学教授。1930年任台湾总督府海外研究员。1930—1932年赴德、法、英游学。1943年在台湾获文学博士学位。1945年任南方人文研究所所长。1948年回国,先后在大阪大学、东海大学任教授。主要研究以东南亚为中心的南方诸国和南海交通史,时限自汉至明,著有《据皇明实录看明初南洋》(1937)、《论元初南海经略》(1940)、《论南洋之东西交通路》(1940)等。成名之作为南海古国《三佛齐考》及《补考》(1936,1938)和《赤土考》及《补遗》(1919,1920),在学界有影响。对中央亚细亚伊斯兰教和回纥史亦多有研究,著有《论回回》(1919)、《明末清初之回儒》(1925)、《明末清初回教与耶稣教的抗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意义》(1940)、《回纥衰亡考》(1928)等。此外尚有《有关蜑族源流文献之考察》(1942)、《古代台湾》(1954)等。
 【马渊东一】(Mabuchi Toichi,1909—1988)日本人类学家、台湾高山族民族学家。1931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后在该校从事高山族研究。历任台北帝国大学教授、东京都立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重点研究台湾、印尼、菲律宾和冲绳等地的社会人类学。1974年出版三卷本《马渊东一著作集》,其中有关台湾及高山族的论著主要收录《台湾中部诸部族的社会组织》、《高山族的移动及其分布》、《高山族的分类》、《台湾中部及东南亚咒术的和宗教的土地所有》、《高山族民族史》、《以粟为中心的高山族的农耕仪式》、《高山族族属之研究》等篇。1987年出版《台湾的民族和文化》(合撰)。
 【牧野巽】(Makino Tatsumi,1905—1974) 日本社会学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家。192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社会学科。同年入同校大学院。1935年为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研究员。同年赴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考察。1939年到台湾、厦门、广东等地旅行。1943年作为日本海军特派员赴海南岛,并再次到台湾、广东等地考察。1947年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历任东京大学、大阪大学、早稻田大学教授。1965年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主治中国家族研究,旁及东亚稻耕民族、中国西南民族、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国法典史及教育学等领域。五十年代曾就南诏大理遗民及其语言、系属等问题,连续发表《南诏大理遗民》等五篇论文,提出南诏大理遗民为民家,其语言属藏缅系,所以大理不属傣系国家,代表了日本该领域的一家之说。1985年出版7卷本《牧野巽著作集》,第四卷为云南民族史研究和东亚稻耕民族研究,第五卷为广东原住民族考和中国的移居传说。
 【松田寿男】(Matsuda Hisao, 1903—1981) 日本著名中西交通史、中亚史、西域史学家。192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1930年在同校大学院修业期满。早年历任东京文理科大学讲师、国学院大学教授等。1952年为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1953年获文学博士。后接受文部省特别经费,从事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曾任日本内陆亚细亚史学会会长、日本伊斯兰协会理事长等职。主治中西陆路交通史、中亚史、西域史,尤精于天山历史地理之研究。治学上主要受※藤田丰八、※池内宏等人的影响。为日本中亚史、西域史学界继※白鸟库吉等人之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突破了前人仅从地理、民族学和语言学研究其历史的局限性,进而从经济方面探讨。他把这一地区放在“干燥的亚洲”世界里,侧重研究历史地理和经济史,提出该地区历史发展的基本因素为连结亚洲东西两方的中转商业,日本学术界对此说有争议。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干燥亚洲文化史论》(1938,合撰)、《沙漠的文化》(1966,合撰)等。《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1956年初版,1970年再版增订本,1985年出版陈俊谋汉译本)是一部集内陆亚细亚史多年研究之大成的名著,对中国新疆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全著分绪论、论《汉书》中的天山诸国、论《魏书》中的天山诸国、论隋唐史籍所载天山形势和补考五部分。其他尚著有《中央亚细亚史》(1955)、《游牧民历史》(1953)、《东西文化的交流》(1962)等。
 【松井等】(Matsui Hitoshi,1877—1937) 日本满蒙史、契丹史学家。早年在一高读书。190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史学科。师承※那珂通世。1904—1906年参加日俄战争。1906—1908年在东京大学从事史料编纂工作。1908年参加※白鸟库吉主持的南满铁“学术”调查部,为主要成员之一。以后在东京各大学执教达20年之久,去世前为教授。精于契丹史、辽代史研究,旁及渤海史。先后在《满洲历史地理》和《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发表十多篇论文。其契丹史研究接触了该领域中最重要的若干问题。所著《契丹勃兴史》系统阐述了该民族在建立辽国前历时五百多年的政治变迁史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史,并重点探讨了契丹勃兴的外部原因。在《契丹之国军组成及其战术》、《契丹人的信仰》、《契丹人的衣食住》等篇中,对契丹的兵制与社会内部组织的关系、崇拜与宗教礼仪、半游牧生活等均有研究和描述。此外,尚著有《渤海国疆域考》、《辽代满洲疆域考》、《金代满洲疆域考》等。
 【松村润】(Matsumura Jun, 1924—) 日本满族史、清史学家。195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1958年于同校大学院修业期满。1953年起至今为东洋文库研究员。1970年起为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授。1981年12月起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文化研究中心(附设于东洋文库)副主任。主治清室入关前历史和满文文献研究,旁及明代西域史。1957年获日本学士院奖。七十年代中期赴欧美等国调查研究满文文献。长期与※神田信夫等合作,整理研究出版的重要满文文献有:《满文老档Ⅰ—Ⅶ》(1955—1963)、《八旗通志列传索引》(1965)、《旧满洲档——天聪九年。1—2》(1972—1975)、《镶红旗档——雍正朝》(1972)、《镶红旗档——乾隆朝(Ⅰ)》(1983)等。1964年出版《西域同文志(研究篇)》(1964,合撰)。其研究论著多以满文文献为依据撰写。主要著述有:《北亚细亚史》(1981,※护雅夫、※神田信夫主编,松村氏撰写第八章自金元明至清为止之满洲勃兴史)、《崇德改元与大清国号考》(1969)、《天命朝奏疏》(1978)、《寒字档汉译敕书》(1985)、《明史西域传于阗考》(1955)、《明代哈密王家之起源》等。
 【三上次男】(Mikami Tsugio, 1907—1987)日本著名金史女真史学家、陶磁学家。193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为※池内宏的主要弟子。1932—1933年,由日本外务省属东亚考古学会派往中国留学。1933—1936年升入东京大学大学院深造。三四十年代频频来中国东北地区从事高句丽、渤海遗迹调查。1949年为东京大学教授。196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55—1983年频繁出国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遍访欧美、中近东、东南亚诸国。自1978—1985年多次来华,访吐鲁番、敦煌、泉州等30多处地方。历任日本考古学会会长、东洋陶磁学会会长、中近东文化中心理事长等要职。对金史、女真史、中国东北地区考古学、陶磁学均有精深研究。在金史、女真史方面有大量著作,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1937年发表《金代女真之研究》,因在女真社会构成的研究上有突破,被当时日本学术界誉为这一领域的“高峰”。1970—1972年出版《金史研究》三卷(卷一、金代女真社会研究;卷二、金代政治制度研究;卷三、金代政治·社会研究),获日本恩赐奖和学士院奖。其他较有影响的著作有:《满鲜坟墓研究》(1961)、《伊斯兰陶器》(1958)、《波斯陶器》(1961)、三卷本《陶磁贸易史研究》(1987—1988)、《陶磁之路——从中国陶磁看东西文化交流》(1964)等。
 【三田村泰助】(Mitamura Taisuke,1909—)日本满族史、清史学家。早年在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受业,师从※内藤湖南。后在同校大学院深造,主攻明清满族史。※内藤去世后,在※羽田亨指导下,与※今西春秋一起从事《明实录》满蒙史料摘抄校刊工作。日本侵华时曾应召入伍。战败后在京都大学东洋史研究室继续从事前项工作,为18卷本《明实录抄·明代满蒙史料》(1954—1959)中满洲篇的主要编纂校刊者。1950年起任立命馆大学教授,从事“中国史学思想”和“满洲民族社会”研究。后获文学博士学位。在满族史方面的主要代表作为《清朝前史的研究》(1965),为作者数十年研究满文老档等清初史料的精心之作,为日本学术界所首肯。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清朝的开国传说及其世系、明末清初满洲氏族及其源流,并以此为主论述金代女真和清初满洲之关系。第二部分为莫昆·塔坦制的研究与初期满洲八旗的成立过程,以此阐明满族社会的构造及促成八旗成立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为典籍论考。在明末女真社会史研究上提出女真社会属氏族社会,莫昆则是构成氏族制度的基础,为日本这一领域的一家之说,但有争议。
 【三宅米吉】(Miyake Yonekichi,1860—1929)日本著名教育家、史学家。早年靠自学攻读日本史,兼及考古学、社会人类学等领域,通英、法、德、俄、拉丁等语言。1886—1888年赴欧美等国考察教育。1929年出版两卷本《文学博士三宅米吉著作集》,收入《古代欧亚交通考》、《大夏考》等篇。历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东京文理科大学校长、教务长、帝室博物馆总长等职。与※那珂通世交往甚密,对※白鸟库吉的治学有过影响。在日本东洋史学初创期以及培育史学人才方面曾起过作用。
 【宫本延人】(Miyamoto Nobuto,1901—) 日本人类学家、台湾民族和文化研究家。1928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史学科。后去台湾,历任台北帝国大学土俗人种学教研室助手、“台湾总督府”调查官、台湾大学教授等。1948年回国,任东海大学文学部部长、教授。1975年起为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台湾山地与平地的石器时代》(1935)、《台湾先史时代概略》(1939)、《台湾原住民族——民族学调查回顾》(1985)、《台湾民族和文化》(合撰,1987)等。
 【水野清一】(Mizuno Seiichi,1905—1971) 日本中国考古学家。1928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史学科,出自※滨田耕作门下。后作为伪满考古机构”东亚考古学会”留学生来北京,与※江上波夫考察内蒙古与长城地带,合撰《内蒙古·长城地带》(1935)。1947年为京都大学教授。曾在中国内蒙古、河北、辽宁、山西等地进行长期古迹调查,其中以云冈石窟调查最为重要,与长广敏雄合撰的16卷32册《云冈石窟》(1951—1956),获日本学士院恩赐奖。有关蒙古地区考古调查的主要著作有:《蒙古游牧民族生活》(1—4,1932)、《蒙古多伦淖尔新石器时代遗迹》(合撰,1931)、《蒙古人经济生活的一个侧面》(1933)等。
 【森鹿三】(Mori Shikazo,1906—1980) 日本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汉代史学家。192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专攻东洋史。后入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在小川琢治博士指导下从事《水经注》研究和清代疆域图的编纂。1939年作为日本对华文化事业部特别研究员来华。1944年担任满铁主持的《中国历代地理志汇编》主编。1949年为京都大学教授。1963—1967年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1964年在该所创立东洋学文献中心并兼任主任。1970年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1978年作为日本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家代表团团长访问中国。主治中国历史地理和汉代史,旁及民族学、文献学等。对以居延汉简为根本资料的汉代史研究,在日本中国史学界有影响。主要著作有《东洋史研究——历史地理篇》(1970)、《东洋史研究——居延汉简篇》(1975)等。
 【护雅夫】(Mori Masao,1921—) 日本著名突厥史学家。194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1945年9月从军队复员后在同校大学院深造。1958—1959年在土耳其和西德留学,从伊斯坦布尔大学阿拉特(R.R.Arat)和汉堡大学※葛玛丽攻古代突厥语、突厥史及回鹘文书等。1966年曾任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客座教授。1965年获文学博士。1968年为东京大学教授。1981年为名誉教授。历任东洋文库研究部代理部长、UNESCO东亚文化研究中心(附设于东洋文库)主任、东方学会理事长等职。主治游牧民族史,以匈奴、突厥、蒙古三个帝国为中心展开研究,曾得到※和田清、※安部健夫等人的启迪和指点。善于以汉文文献与古代突厥鲁尼碑文对照研究东西突厥汗国,兼长中西文化交流史、伊斯兰史等。著述丰厚。主要代表作为《古代突厥民族史研究Ⅰ》(1967年初版,1971年再版),1970年获日本学士院奖,还获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奖章。该著为历年发表论文的汇集,分三编:突厥之国家和社会,突厥第一帝国官号研究,突厥碑文札记。尚有副编,介绍各国的重要著作。《古代游牧帝国》(1976)亦为突厥研究之力作。1985年发表的《突厥的信仰》和《突厥的即位仪式》,因吸收以萨满教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学研究成果,在阐释突厥碑文和史料上有新意,受到学术界重视。此外,尚有《回鹘文消费借贷文书》(1961)、《回鹘语译金光明最胜王经》(1962)、《论突骑施铜钱铭文》(1975)、《中央亚细亚史——丝绸之路诸国兴亡记》(1981)等主要著作。
 【村上正二】(Murakami Masatsugu,1913—)日本著名蒙元史学家。193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三四十年代几次到中国东北、内蒙古等地考察。长期在东京都立大学执教。1964年起为教授。后任日本蒙古研究协会主席。主治蒙元史。1970—1976年出版的三卷本《译注〈蒙古秘史〉》,属同类著作中的上乘,得到日本学术界的首肯。早年对蒙元时代的政治制度、兵制研究较多,主要撰有《关于元朝行中书省与都镇抚司》(1941)、《关于元朝达鲁花赤的研究》(1942)、《元朝兵制上的奥鲁制》(1943)、《元朝奥鲁原义考》(1943)等著,对有关问题探讨较详。关于蒙古帝国从形成到分裂的过程,所著《蒙古帝国的建立与分裂》(1970)、《论蒙古帝国成立以前的游牧民诸部族》(1964)等篇,为这一命题的佳作。此外,尚有《蒙古王朝统治下封邑制的起源》(1962)、《苍狼之国》(1968)、《蒙古部族的族祖传说》(1964)、《蒙古部族及成吉思汗祖族孛儿只斤氏集团系谱》(1985)等引人注目的论著。
 【长尾雅人】(Nagao Gajin,1907—) 日本印藏佛学家。1931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哲学科。四十年代奉满铁调查部派遣,来中国内蒙古实地调查,著有《蒙古学问寺》、《蒙古喇嘛庙记》等。1945年任京都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获文学博士。1951年为教授。1958年率队赴印度等国调查佛教遗址。1959年获日本学士院奖。1971年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为日本东方学会常务理事。1975年曾来华访问。所著《西藏佛教研究》(1954年初版,1974年再版),是一部佛教史专著,书中论述了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成书经过及其内容,译注了该著的毗钵舍那论部分,书末附宗喀巴全集目录,是研究喇嘛教格鲁派发展史的重要参考书
 【长泽和俊】(Nagasawa Kazutoshi, 1928—)日本著名丝绸之路研究家。1952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1952—1957年在同校大学院主修丝绸之路,导师为※松田寿男、后在东海大学、鹿儿岛大学、早稻田大学等校执教。1971年起为教授。长年跋涉于丝绸之路,仅1963—1980年的考察就达二十余次之多,其中印度四次,土耳其二次,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三次,中国十次(遍涉西安、敦煌、新疆各处古址)。主治东西交通史、文化交流史,尤精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罗布泊的研究。著述甚丰。1963年出版的《楼兰王国》,是同类著述中的一部力作。它以中国史料、佉卢文书以及考古学地理学资料,分析研究了楼兰王国的历史,再现了当地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等状况,论述了以楼兰为中心的东西文化交流。这方面的著作尚有《罗布泊考》(1974)、《鄯善王国之游牧生活》(1978)、《鄯善王国与佉卢文书》(1978)等。1972年出版的《楼兰王国史研究序说》系统介绍了史料和研究史,并提出了今后需研究的问题。所著《唐代敦煌》(1972)、《敦煌》(1965年初版,1974年再版)、《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的桥梁》(1962)、《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1972)、《丝绸之路博物志》(1987)、《西夏进入河西与东西交通》(1965)等均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对《法显传》、《宋云行纪》、《王延德〈使高昌记〉》等史料有研究或译注。
 【内藤湖南】(Naito Konan, 1866—1934) 日本清史学家。为日本东洋史学界先驱之一。本名虎次郎。记者出身。1894—1906年任《大阪朝日新闻》、《万朝报》等报记者。1905年奉日本外务省派遣,到中国东北地区调查史迹文献,在奉天(今沈阳)故宫崇谟阁发现大宗清初最重要的史料《满文老档》。1909年起任京都大学教授。191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12年再次到奉天,将《满文老档》全部拍成照片带回日本,有力地推动了以原始资料深研清史的工作。十分注意整理介绍所收集的史迹史料,编有《清朝开国时期的史料》及《补录》(均收入《读史丛录》)和《满洲写真帖》(1908)等。主要研究清室入关前历史,以善于搜集鉴别史料著称,其门人弟子以京都大学为中心,自成系统,在日本颇有影响。其文献研究始于《清会典》。对清初之论述,有所创见。主要著述有《清朝史通论》(1944)、《清朝衰亡论》(1902)、刊印满蒙史料之《满蒙丛书》(16卷,1919—1922)、《读史丛录》(1929,内收《清朝姓氏考》、《都尔鼻考》等)、《目睹书谭》(1943,内收《元圣武亲征录的翻刻》、《蒙古元朝秘史》、《那珂博士的‘成吉思汗实录’》等)、《东洋文化史研究》(1936)、 《支那绘画史》 (1938)、 《支那上古史》(1944)、《支那史学史》(1949)等。后均收入14卷本《内藤湖南全集》。
 【内藤虎次郎】 见“内藤湖南”(2663页)。
 【那珂通世】 (Naka Michiyo,1851—1908)日本东洋史学、蒙元史研究先驱。历任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和千叶中学校长、高等师范学校和第一高等学校教授等职。1896年为东京大学文科大学讲师。190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对日语文典和汉语典籍造诣颇深。早年著有日本《上代年代考》(1878),以推前了日本上古纪年而闻名于学坛。1888—1890年出版《中国通史》(四卷五册,自太古至宋末),是日本受欧美史学影响较早的一部中国史著,在当时颇引人注目。自19世纪末转向研究朝鲜史和满蒙史。所著《朝鲜古史考》(收录《貊人考》、《高句丽考》、《高句丽石碑考》等篇),是日本这一领域的重要参考书。后期致全力于蒙古史研究,1907年出版题为《成吉思汗实录》的《元朝秘史》日文译注本。该著依据※内藤湖南在奉天(今沈阳)所获顾广圻本汉字音写蒙文本译成,译文忠实,并参照汉籍和洪钧译《拉施特书》、※多桑著《蒙古史》等外文史料,对《秘史》中的部族、地名、人物、事件、制度等作了详博的注释和考证,是日本《元朝秘史》和蒙元史研究的一部奠基性著作,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尚著有《校正增注元亲征录》、《元史译文证补》、《成吉思汗实录续编》等,收于《那珂通世遗书》(1915)。
 【中村元】(Nakamura Hajime,1912—) 日本著名印度哲学家、佛学家、中国佛教史学家。193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印度哲学梵文学科。1941年修毕大学院课程。194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54年为东京大学教授。为东洋研究会理事长、比较思想学会会长等。历赴印度、西德、美国作学术考察、讲学。学识渊博,主治印度哲学、历史、思想史,旁及藏传佛教、东西文化交流等领域。通梵、巴利、藏等多种文字。1957年著四卷本《佛教哲学史》,获日本学士院奖。早期代表作为《东洋人思维方法》,1948—1949年出版两卷,第2卷为《西藏人的思维方法》;1961—1962年出版四卷本,英译文在海外流传甚广。主要著作尚有《华严思想》(1960年初版,1968年再版)、 《西藏语文法入门》(1960)、五卷本《原始佛教研究》(1969—1972)、五卷本《亚洲佛教史》 (1975)、 《佛教语大辞典》(1975)、《现代佛教名著全集》(1971)等。1961年起,已出版《中村元选集》20卷。
 【中根千枝】(Nakane Chie,1926—) 日本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西藏问题研究家。青少年时代在北京度过。195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早年发表《吐蕃崩溃后的西藏》、《关于西藏史中年代标准的确定》、 《松潘地区唐代藏汉关系》等论著。1953—1957年赴印度、英国、荷兰、瑞典等国游学,并攻研社会人类学。1959—1961年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和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院讲授印度和日本的社会研究。1970年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历任东洋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人类学民族学会副会长等职。曾多次来华访问考察,到过西藏、青海、四川阿坝、甘孜等地,深入到藏族村寨、寺庙等进行调查,试图从历史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西藏的历史和社会,撰写了《西藏中部自耕农的农业耕作情况》、《论西藏农民的实况》等著述。其他著作有《鞑靼社会的人间关系》、《家族的结构——中国、日本、印度家族构造的比较研究》等。
 【成田安辉】(Narita Yasuteru,1864—1915)日本人。早年在陆军幼年学校、陆军士官学校就学。1887年赴美。1896年回国。1897年去台湾,在总督府供职,后奉日本外务省之命制定赴西藏探险的五年计划,由陆军参谋本部提供经费。1901年由锡金北端进入西藏,在拉萨滞留两周,后经印度到上海。1902年回国。后参加陆军秘密工作,死于奉天(今沈阳)。著有《进藏日志》(上、下两册,1971,1972)、《英国、西藏交涉沿革(以及英国与锡金的关系)》(1903)、《西藏交涉沿革小史》(1908)、《印藏交涉详述》(抄本)等。
 【西田龙雄】(Nishida Tatsuo,1928—) 日本著名汉藏语、西夏语研究家。1951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语言学专业。1956年于同校大学院毕业。196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赴欧洲、前苏联和东南亚等地考察亚非语言研究状况,搜集西夏文资料。1971年为京都大学教授。1979年当选为日本语言学会会长。曾几次来华进行学术交流。所著两卷本《西夏语研究——西夏语的构拟和西夏文字解读》(1964,1966,获日本学士院奖)、三卷本《西夏文华严经》(1975—1977)和《华夷译语研究丛书》的《西番馆译语研究》、《缅甸馆译语研究》、《多续译语研究》、《倮㑩译语研究》、《女真馆译语研究》等著作均为引人注目的力作。
 【能海宽】(Nomi Kan,1868—1901) 日本藏传佛教研究先驱。1886年入日本本愿寺派的京都普通教校。后转学东京庆应义塾和哲学馆,1893年毕业。曾从真宗大谷派著名学僧南条文雄习梵语,从宫崎大八习汉语。1898年从神户出发到上海,经南京入汉口,再由宜昌抵重庆(1899),得到去云、贵、川、藏的许可。1899—1901年,三次计划赴藏探险,均未遂。第三次行至云南大理府,将所收集之佛典、文物等留送南条文雄后,向丽江方向出发,在藏区边界被杀。著有《藏文直译般若心经》(《能海宽遗稿》,1917),《能海氏通信(旅居打箭炉)》(1900),《入藏途中见闻杂记(1)自打箭炉至里塘620里》、《入藏途中见闻杂记(2)自里塘至巴塘凡520里》(1900)等。
 【冈田英弘】(Okada Hidehiro, 1931— ) 日本中国北方民族史学家。195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史学科。1958年毕业于同校大学院。1959—1961年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研习蒙藏文,受业于※波普和※怀利门下。1961年至今任东洋文库研究员,为满蒙文献研究的主要成员之一。1973年起为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教授。1963—1965年为西德波恩大学中亚史客座研究员,并从※海西希习蒙文。1968—1971年在华盛顿大学讲授蒙古学。主治满蒙史。精通满蒙文,擅长史料文献研究。1957年获日本学士院奖。主要著有《满文老档Ⅰ—Ⅶ》(1955—1963)、《钦定西域同文志(研究篇)》(1964)、《八旗通志列传索引》 (1965)、 《旧满洲档——天聪九年。1—2》(1972—1975)、《镶红旗档——雍正朝》(1972)、《镶红旗档——乾隆朝(Ⅰ)》(1983)等,均为合撰。此外,所撰《蒙古史料中的早期蒙藏关系》(1962)、《达延汗年代考(上、下)》(1966,据蒙文编年史撰写)、《清太宗继位考实》(1972)等为较有影响之作。近年来对中国当代政治多有著述。
 【鸳渊一】(Oshibuchi Hajime, 1896—) 日本满族史学家。1920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为※内藤湖南之婿。1923年为教授。后在英、法、美、中国留学二年。194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历任广岛文理大学、大阪大学、神户山手女子短期大学等校教授。主治清室入关前的满族史,以善于利用满文史料见长。其论著广涉政治、军事、经济、风习、考古、史料学等领域,是以内藤为代表的这一系统中有影响的学者。主要著作有《满洲碑记考》、《奉天和辽阳》、《论清初八旗制度的创立》、《清初旗地考》、《有关清初旗地的满文老档记事(上) (下)》、《清初的清韩关系和三田渡的碑文(1—4)》、《从<满文满洲实录>看满族对天地之崇拜》等。
 【大谷光瑞】(Otani Kozui, 1876—1948) 日本真宗本愿寺派第22代法主。甲午战争时(1899),随其父大谷光尊(第21代法主)来华慰问日军。同年巡游中国,并赴印度礼拜佛教胜地,接着在伦敦游学三年。1902年由伦敦经俄国进入新疆喀什噶尔、叶尔羌、塔什库尔干等地探险。同行者渡边哲信、掘贤雄考察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周的和阗、库车等地。这是大谷探险队第一次主要情况。1903年父亡,接任本愿寺法主。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积极助战。1906年来华,历访上海、汉口、西安、成都、广州、北京、东北各地。在北京期间会见慈禧太后、恭亲王等人。1908年组织由※橘瑞超等二人参加的第二次大谷探险队。同年,在东京接待※斯文赫定来访,将所获情报以密码电告已赴新疆的橘瑞超,终于找到楼兰遗址,发现李柏文书。1910年赴埃及、罗马、英、法、德等国访问,会见※斯坦因、※伯希和、※勒柯克、※斯文赫定等人,取得欧洲各国新疆探险的最新情况。同年,在此基础上,组织第三次大谷探险队,对自敦煌至天山北路各地进行探察。与此同时,对西藏问题也十分注意。1908年派其弟大谷尊由为代表,在中国五台山会见十三世达赖喇嘛,商谈日本和西藏佛教互相交流的问题,这是后来※青木文教等入藏的缘起。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曾任大东亚建设案议会委员、内阁参议、内阁顾问等要职。著有《大谷光瑞全集》13卷。大谷探险队主要成果有《西域考古图谱》(1915)、《新西域记》(1937)等。
 【佐口透】(Saguchi Toru, 1916—) 日本著名新疆史、中亚史学家。194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历任金泽高等师范学校、富山大学、金泽大学教授。现任摄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自蒙古时期至19世纪的中亚史,尤精于18—19世纪新疆史的研究,为日本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其研究方法和特点是博搜明清汉籍,兼纳欧俄研究和调查成果,从而使其研究深度在国外同类著作中占有优势。早期以研究察合台汗国史为主,后过渡到新疆地区史民族史的研究。他以清代维吾尔民族社会为基点,深入探究其社会的各个方面、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以及新疆地区其他民族的历史。第一部引人瞩目的著作为《十八—十九世纪东突厥斯坦社会史研究》(1963,1983年出版凌颂纯的汉译本,译名为《十八—十九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该著述评了1760—1860年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其范围涉及清朝对新疆的统治政策、喀什噶尔和卓家族的分裂及其活动、新疆伯克制的沿革及其作用、新疆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哈萨克游牧民的基本情况及其与清政府的绢马贸易、新疆伊斯兰教及其对内地伊斯兰教的影响等。另一部力作为《新疆民族史》(1986),主要由青海、甘肃的撒拉族和撒里维吾尔族、吐鲁番地区史、伊犁塔兰其社会和哈萨克汗国与清朝四个部分组成。此外,《俄罗斯和亚细亚草原》(1966)一著也颇受日本学术界重视,被看作是15—16世纪以来中亚史的入门书。另有※多桑《蒙古史》的日译本(1968, 1971)。
 【佐藤长】(Sato Hisashi, 1914—) 日本当代著名西藏史学家。1939年于京都大学史学科毕业后,入大学院深造。曾从※青木文教习藏语。后师事※羽田亨研究吐蕃史,并来华习汉藏文。1966年为京都大学教授。1973—1977年任京都大学文学部部长。历任史学研究会理事长、东洋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主治西藏古代史,兼及明代西藏史和西藏历史地理。精通汉藏文,长于分析审核文献史料。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为1958—1959年出版的《古代西藏史研究》,上下两卷,主要为论文汇集,最后一章为总论。全书对吐蕃赞普世系、政治制度、军事组织、经济生活、文化形态、宫廷内部派系斗争和唐蕃关系等均有详考。《西藏历史地理研究》(1978)为另一部力作。全著分五章,为清代青海至拉萨的道程、河西九曲地带考证、吐谷浑活动地点、汉代羌族部落和苏毗的领界。在明清西藏史方面的主要著述有《明代西藏的八大教王》(分上中下三篇,1962—1963)、 《元末明初的西藏形势》(1963)、《明代西藏史》(合编,1959)、《帕木竹巴王朝衰落过程》(1968)、《青海牧民部落的兴起和发展》(1973)等。
 【关野贞】(Sekino Tadashi,1867—1935) 日本建筑史学家。189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科建筑专业。早年从事建筑史研究。1910年受朝鲜总督府委派调查寺社古迹,刊行15册《朝鲜古迹图谱》,1917年获法国法兰西学院儒莲奖。1918年游学中国、印度、英、法、意等国。多次来中国东北、华北等地考察古迹。1934年为伪日满文化协会评议员,策划对中国东北地区古迹包括辽代帝陵在内的调查事项。主要著作有《热河》(四册,合著,1934—1937)、《辽金时代的建筑及其佛像》(二册,1934—1935)、《中国佛教史迹》(五册、合著,1925—1928)等。
 【岛田正郎】(Shimada Masao,1915—) 日本著名中国古代法制史学家。193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同年由日本外务省派往中国留学。1940年任伪满文教部特派员,对中国东北、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法制史从事调查研究,指挥发掘了契丹阿保机时代的祖州城遗址。1944年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法学部史科教授。1968年任明治大学法学部刑事博物馆馆长。1974年兼同校大学院院长。主治中国北方民族法制史和社会史研究,尤精于辽代和清代蒙古法制史。早年著有《辽律之研究》(1944)。1952年出版《辽代社会史研究》,分制度、法律、经济三篇,对契丹的部族制、法律、婚姻制度、经济生活等方面作了考察。1954年出版《辽制之研究》,分辽律、辽令和辽礼三部分,1973年又重版)。上述著作均受到日本学术界的重视,其他主要著作有《辽朝史之研究》(1979)和《清朝蒙古律例之研究》(1982)两部论集。前者收录27篇论文,分总论、法制和礼制、经济和文化、附录四部分,是日本辽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后者收录20余篇论文,是一部长达938页的重要著作,对日本清代蒙古史研究起到了推进作用,在学术界较有影响。
 【清水泰次】(Shimizu Taiji,1890—1960) 日本中国明代史研究开拓者。1911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史学科。后入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1915年毕业于同校大学院。曾多次来华考察。历访苏、欧、美等国。1927年为早稻田大学教授。194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论文题为《明代土地经济史研究》。还曾在东京文理科大学、东京女子大学执教。主治明代社会史、经济史,旁涉东洋外交史。主要著作有《东洋史纲要》(1929)、《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1951)、《明代土地制度史研究》(1968)等。有关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地理历史的论述有:《论大宁都司之内徙》(1918)、《明代之辽东经营》(1935)、《明初对东蒙古的经营》(1937)等。
 【白鸟库吉】 (Shiratori Kurakichi,1865—1942) 日本东洋史学奠基人。早年就读于千叶中学时,受到前辈※那珂通世和※三宅米吉的指导和薰陶。189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史学科,师从聘自德国的里斯(Ludwig Riess,1861—1928),接受了资产阶级史学兰克学派实证主义的教育。毕业后即被聘为学习院教授。1900年为文学博士。1904年为东京大学教授。1919年为帝国学士院会员。曾任东宫侍讲。研究领域涉及整个亚洲地区,精通多种古代民族语言和欧洲语言,以西域史研究最为精深,是日本该领域的先驱之一。早年连续两次(1899,1902年)向国际东方学家大会提交德文撰写的《突厥阙特勤碑铭考》、《匈奴及东胡民族考》和《乌孙考》三篇论文,得到当时名家※拉德洛夫、※夏德等人的重视,为日本跻身于欧洲东方学界开了先端。日俄战争后,为“大振皇基”、“发展国运”积极投身。1906,1909年两次来中国东北地区考察渤海旧都及金上京的遗址和高句丽广开土王碑。1908年主持南满铁株式会社“学术”调查部,先后刊行《满洲历史地理》(二卷)、《朝鲜历史地理》(二卷)等论丛;东京大学接管该部后,又出版《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14册,为日本研究满族及其发祥地的历史奠定了基础。两次赴欧洲游学考察(1901—1903,1922—1923),历访英、法、德、俄、匈、奥、意、荷兰及美国,搜购图书数千册,为《白山黑水文库》,后移归东洋文库。1924年任东洋文库理事和研究部长,创办《东洋文库论丛》、《东洋文库研究部欧文纪要》等出版物,为东洋文库的创建和研究工作起过重要作用。门人弟子众多,日本明治、大正和昭和时代的许多名家,均出自其门下。一生著作甚丰。《西域史新研究》(1911)是他在该领域的主要代表作,分康居考和大月氏考两部分。所著《契丹女真西夏文字考》(1898)、 《东胡民族考》 (1911—1912)、 《室韦考》(1919)、《可汗及可敦名号考》(1921)、《粟特国考》(1924)等在当时均较有影响,中国均有汉译出版。1971年出版10卷本《白鸟库吉全集》。
 【白鸟芳郎】(Shiratori Yoshiro, 1918—) 日本华南民族史学家、民族学研究家。※白鸟库吉之孙。194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1945年起在上智大学执教。1956年为教授。1959—1962年为维也纳大学民族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79年任日本民族学振兴会理事长。主治东南亚历史与文化,尤擅长研究华南民族,对日本该领域有开拓之功。早年处女作为《汉代南越王国经略》(1941),循汉军南进路线,开始探索云贵一带的古代民族和王国。五十年代对南诏、大理国诸问题发表多篇著作,提出南诏国属藏缅系,而大理国因系僰人执掌属僰掸系,这是与※牧野巽对峙的另一说。自奥地利游学返日后,开始以东洋史学和民族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华南和东南亚民族。1967年首次赴泰国西北部考察山地民族。1969年组织上智大学泰国西北部历史化文调查团,三次实地调查山地民族,以迁自华南山地的瑶族和苗族为重点。《东南亚山地民族志》(1978)和《傜人文书》(1975)两著为上述考察的成果。近年多次来华,在云贵川、闽粤、湘桂等地进行学术考察。1985年出版《华南文化史研究》,汇集27篇论文,分四章:南诏大理问题和元朝征缅;华南史的构成;以瑶族为中心的种族问题;和周边文化的联系。结语部分《华南文化史复原构想》,按生业形态,将华南民族分为五种类型,为作者多年研究的代表性观点。
 【周藤吉之】(Sudo Yoshiyuki,1907—1990)日本宋史研究领衔学者、清史、朝鲜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师承※池内宏、※和田清等人。1933—1936年任朝鲜总督府朝鲜史编纂委员会专员。1938年在东洋文库研究清代初中期旗地制度。1939—1957年为东方文化学院(后并入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初期曾到我东北、华北等地调查旗地文书等资料。1954年发表《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1956年获学士院奖和博士学位。1957年为东京大学教授。研究领域甚广,在宋代社会经济史(尤指土地制度史)、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官制史和社会经济史、清朝初中期旗地制度史三个领域,均有开拓之功。著作丰厚,计143种。所著《清代满洲土地政策研究》(1944)、《清代东亚史研究》(1972)、《高丽朝官僚制研究》(1980)、《宋代经济史研究》(1962)、《唐宋社会经济史研究》等均为力作。
 【橘瑞超】(Tachibana Zuicho, 1890—1968)日本净土真宗本愿寺派僧侣。早年就读于京都真宗中学,甚得西本愿寺法主※大谷光瑞青睐。1908—1909年参加大谷探险队第二次西域探险。从北京出发,取道张家口、库伦等地进入新疆,遍访古城(今奇台)、乌鲁木齐、吐鲁番、楼兰、和阗、叶尔羌和喀什噶尔等处。1909年11月—1910年8月随大谷光瑞历访印度、埃及、罗马及英、法、德等国,会晤※斯坦因、※斯文赫定、※伯希和、※勒柯克、※奥登堡等人,从中取得欧洲各国在新疆探险的最新情报。1910年8月从伦敦出发,经俄国西伯利亚入新疆参加大谷探险队第三次考察,重访吐鲁番、楼兰、喀什噶尔等地,原拟从西境入西藏之计划未遂,东行至敦煌,北折新疆,假道西伯利亚,1912年6月回国。两次探险之公开使命为探察佛教东渐遗址和搜集佛教梵语本原典,兼调查内蒙古喇嘛教和新疆伊斯兰教及当地民族奉教状况。对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墓区、楼兰古代居民住区等重要遗址进行了发掘,搜集到许多回鹘文本佛典,并掘走梵、汉、蒙古、突厥文等佛教经卷、抄本等古文献和藏、婆罗米文等木简及文物等。其中在楼兰发掘的公元4世纪西域长史李柏的手迹即《李柏文书》为稀世珍物。在回鹘文解读上有成就。著有《中亚探险》(由关露香笔录口述,1912年)。所取文物收录于《西域考古图谱》(1915)和《新西域记》(1937)。
 【多田等观】(Tada Tokan, 1890—1967) 日本早期藏传佛学家。1911年,奉※大谷光瑞派遣,与※青木文教一起送藏族留学生察瓦齐托僧正由日本赴印度。1912年在噶伦堡晋见十三世达赖喇嘛。1913年入藏,在色拉寺客居十年,潜心研究黄帽派教义。1923年回国,用80匹马携走大量西藏大藏经和藏外佛典,从而为日本建立了西藏学基础。1925年任东北帝国大学讲师。1943年任东京大学讲师。1951年赴洛杉矶任美国亚洲研究所教授。一生精研格鲁派藏传佛教。著有《西藏》 (1942)、合著《西藏大藏经总目录》(1934)、《西藏撰述佛典目录》(1953)等。
 【高楠顺次郎】 (Takakusu Junjiro, 1866—1945) 日本佛学界领衔学者。净土真宗本愿寺派。曾在京都西本愿寺普通教校读书。1890年赴英留学,研治梵学。189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以后在德国柏林、莱比锡等大学从事研究。1897年归国。1899年为东京大学教授。1900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为日本学士院会员。对日本佛教、印度哲学和梵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监辑出版《大正新修大藏经》100卷(1924—1934)、《南传大藏经》70卷(1935—1940)、《法宝义林》4卷等。
 【田村实造】(Tamura Jitsuzo, 1904—) 日本中国北方民族史学家、文学博士。一名秋贞实造。1929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史学科。后参加伪日满文化协会,在中国东北地区调查满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参加巴林左旗辽代王陵的调查发掘工作。1932年发表《辽陵帝后的哀册和庆陵》。1952年与小林行雄合撰《庆陵——关于东蒙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考古学调查报告》,为辽圣宗、兴宗、道宗三帝陵及其壁画的考古学和美术史研究报告。该著被当时日本学术界誉为“契丹研究之金字塔”。1940年起在京都大学执教。1944年任教授。1954年获日本学士院恩赐赏。1968年起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专治中国北方民族史,侧重契丹史和明代蒙古史。日本学术界称其为北亚民族“历史发展研究之先驱”。他将该地区按时代分为游牧国家和征服者王朝两类国家的说法,在日本甚有影响,但也有争议。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东方史的构成与发展》(1948)、《北亚世界中国家的类型》(1956)、《北亚历史世界的形成》(1956,后经修订为三卷本《中国征服王朝之研究》,1964—1985)等。战后与※三田村泰助共同监修18卷本《明实录抄·明代满蒙史料》(1954—1959)。主编的《明代满蒙史研究》(1963)收录有关明代满、蒙、藏历史八篇论文,在考证、立论和新意上均引人注目。其他尚有《大金得胜陀颂碑之研究》(1937)、《明代的鄂尔多斯》(1960)、《康熙帝和喇嘛教——围绕喀尔喀部归属问题》(1961),两卷本《五体清文鉴译解》(1966—1968,合撰)、《庆陵的壁画》(1977)、《新编东洋史辞典》(主编,1979)等重要著作。
 【秋贞实造】 见“田村实造”(2667页)。
 【田坂兴道】(Tasaka Kodo,1912—1957) 日本中国回教史学家。193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受业于※池内宏、※和田清等人,并曾得到※白鸟库吉的指点。1940年为东方文化学院研究员。同年与※榎一雄译注二十四史外国传西域部分。1941年来华北、东北地区历访回教寺院,调查回民生活习俗,搜集古碑文等资料。1955年为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主治中国回教史,通古代突厥语、阿拉伯语等。主要代表作为两卷本《中国回教之传入及其弘扬》(1964),对回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各家之说(主要为隋唐年间诸说)、唐、宋、元、明各朝统治下的回教、中国回教教学的勃兴及中国的回教文化等,作了系统的研究,是日本研究中国回教史的一部基础性代表作。其他尚著有《回回馆译语语释》(1943)、《西洋历法之东渐和回回历法之命运》(1947)、《论明代外来伊斯兰教徒之改姓》(1956)等。
 【田山茂】(Tayama Shigeru,1912—1971) 日本蒙古史学家。早年在广岛文理科大学攻读蒙古史。1936年毕业后应征入伍,驻屯中国海拉尔,其间研习蒙古语和俄语。归国后任日本东亚研究所调查员,从事蒙古史研究。战后任日本国会图书馆参考志部部长,得以广泛接触秘籍珍本。1961年获博士学位。精于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史和蒙古法典研究,在日本蒙古学界颇有影响。主要代表作为《清代蒙古社会制度》(1954)。该著以清代蒙古“旗”的设置、组织和机能为中心展开论述,通过对旗与人、旗与土地等问题的剖析,阐明了蒙古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及社会状态,从而开拓了清代蒙古社会制度的新领域,被认为充实了※符拉基米尔佐夫著《蒙古社会制度史》一书不可能予以阐述的内容。另一部重要著作为《蒙古法典研究》(1967),探讨研究了蒙古民族两大法典:《蒙古—卫拉特法典》和《喀尔喀法典》,对以法典为中心的蒙古社会制度作了阐述。
 【鸟居龙藏】(Torii Ryuzo,1870—1953) 日本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最早来中国东北考察的日本人。1890年在东京大学从人类学教研室坪井正五郎博士研习人类学、先史学。1913年继坪井氏之后任该室主任。1921年获博士学位,并任助教授。1924年辞任。以后历任国学院大学、上智大学教授、东方文化学院研究员。1939年应聘为中国燕京大学客座教授。1951年回国。曾多次来华调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受东京大学指派,来中国东北地区,重点调查其南部自石器时代至汉代的遗迹,写有《南满洲调查报告》(1909),为日本开这一区域考古调查之先河。其间对满、达斡尔、索伦等民族进行了民族学和人类学调查。1905年应聘在内蒙古喀喇沁王府任教,同时在各地从事人类学调查、著有《蒙古旅行》(1908)。《满蒙之探查》(1926)和《满蒙之再次探查》(1930)也是他有关这两个地区的主要著作。1910年在史学会发表《朝鲜平壤乐浪郡古坟》,蜚声世界学坛。晚年致全力于以蒙古为中心的辽代文化研究。一生考察足迹除日本、中国外、遍及千岛群岛、库页岛、西伯利亚、西南亚、南美、朝鲜等地。此外,还到过中国云、贵、台湾从事考察,对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也有研究著述,如《苗族调查报告》(1903)等。1975年出版12卷本《鸟居龙藏全集》。
 【鸟山喜一】(Toriyama Kiichi,1887—1959)日本中国东北古代史学家。191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史学科。1928—1945年为京城大学教授。1946年后历任金泽大学、富山大学校长、东洋大学教授等。1928—1930年三赴欧美等地游学,调查图书馆、美术馆和历史遗迹。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前半期十分活跃,除少数情况外,几乎每年都到中国来考察,主要在吉林延边一带调查东京城、西古城等历史遗迹,还到沈阳调查过契丹哀册。曾任伪满政府文教部、民生部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东北古代史和朝鲜史,以渤海史研究最为突出。《渤海史考》(1915)为其成名之作,前编为渤海国兴亡史,后编为渤海文化。《消逝的王国——渤海国小史》(1949)为其一生研究结晶,甚得日本学术界重视,1969年又再版,增补了研究和发掘的成果。有关金代女真、对外族政策等也多有研究。此外,尚有主要著作《满鲜文化史观》(1935)、《东洋史观》等。
 【津田左右吉】(Tsuda Sokichi, 1873—1961)日本著名历史学家。1891年毕业于东京专门学校政治科。后师从※白鸟库吉。1908年参加南满铁“学术”调查部,为主要成员。后又参预了东洋文库的创建工作。1919年为早稻田大学教授。192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甚广。中国史研究以思想史见长,因发表《道家思想及其发展》和《“左传”的思想史研究》而享誉日本。日本古代史研究因摆脱神话束缚并运用实证方法而独树一帜。一生著述甚丰,为日本史学界颇有影响的人物。1963—1966年出版《津田左右吉全集》,共33卷。早年在《满洲历史地理》和《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发表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和古代民族的论文多篇,如《勿吉考》、《室韦考》、《渤海考》、《安东都护府考》等,均为当时较有份量的著述。
 【内田吟风】(Uchida Ginpu, 1907—) 日本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学家。博士。1931年毕业于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科。曾任东方文化研究所嘱托。先后在京都大学、神宫皇学馆大学、姬路高等学校、神户大学、佛教大学执教。1946年为教授。主治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尤精于匈奴史研究。他继承文献考证学的传统,并吸收民族学和考古学研究成果,从而成为日本当今首屈一指的匈奴史研究家。1940年发表成名之作《古代的蒙古》一著,详考了匈奴及其源流。1953年的《匈奴史研究》,对东汉以后的南匈奴也作了研究。1975年问世的《北亚史研究·匈奴篇》是作者在该领域的代表作,选录的论文有《古代游牧民族入侵农耕国家的真正原因——尤其从匈奴史看》、《匈奴源流考》、《匈奴西迁考》、《关于匈奴的人种、体型》、《匈人匈奴同族论研究小史》、《关于南匈奴的研究》等。另一部姊妹篇为《北亚史研究·鲜卑、柔然、突厥篇》(1975)。这是除匈奴之外的古代游牧民族史的一部代表作。收录论文17篇,可分为五类:关于乌桓鲜卑的初期社会;关于拓跋氏的北魏社会;关于北周、北齐的律令关系;关于柔然与阿哇尔同族论的主张;关于丁零、西突厥、葛逻禄的初期社会。此外,尚有《骑马民族史——正史北狄传》译注本(1971)、《中亚民族之兴亡与对欧洲的影响》(1969)、《吐火罗国史考》(1972)等重要著作。
 【宇井伯寿】(Ui Hakuju, 1882—1963) 日本著名佛学家。190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13—1917年赴德、英等国留学。192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23年为东北大学教授。1930年因著六卷本《印度哲学研究》获日本学士院奖。1934年为东京大学教授。1941年出任驹泽大学校长。通梵、藏、汉文。著作甚丰,多为佛教史、佛教思想和佛教文献研究。其中有据德格版《甘珠尔》、《丹珠尔》编的《西藏大藏经总目录》(合编,1970)、《西域佛典研究——敦煌逸书简释》(1969)等。
 【梅原末治】(Umehara Sueji, 1893—) 日本东亚考古学、中国汉代考古学领衔学者。1913年毕业于同志社普通学校。随即进入京都大学考古学教研室,师事※滨田耕作、※今西龙、※内藤湖南等人,学习考古学和史学。二十年代初参加朝鲜总督府对朝鲜半岛古迹的发掘工作。1925年奉文部省派遣,赴以英国为重点的欧洲诸国、美国、前苏联考察,在列宁格勒调查了※科兹洛夫1924年发掘蒙古诺颜乌拉匈奴古墓群出土遗物。1929年回国。三十年代赴中国东北地区调查辑安通沟高句丽古墓群,与※池内宏合撰《通沟》(上下两卷,1936)。1939年以《中国青铜器时代之研究》一著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升为教授。1950年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和美国东方学会名誉会员。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主持东洋文库研究部秦汉考古研究室。退职后在台湾大学和天理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撰有专著120种,论文950篇。其研究以汉代考古学最为精深,对中国青铜器和铜镜尤为突出。主要著作有:《鉴镜之研究》(1925)、《铜铎之研究》(1927)、《欧美收藏的中国古镜》(1931)、《日本收藏的古铜器精品》(五册,1959—1962)、《古代北方系文物之研究》(1971)等。此外,在日本、朝鲜、中国东北、蒙古和其他地区所收集的考古资料有数万件,图书约2500部,其考古资料由东洋文库东亚考古委员会负责整理。
 【梅棹忠夫】(Umesao Tadao,1920—) 日本文化人类学家。1943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动物生态专业。后获理学博士学位。1942年起,先后到中国大兴安岭北部、内蒙古、阿富汗、东南亚、东非、欧洲等地探险调查,由动物生态学转向文化人类学研究。截止1986年,遍访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在1943—1945年内蒙古调查的基础上,对以乳为食的蒙古游牧民的生态作了研究。1956—1957年,相继发表《莫兀儿族探险记》和《文明生态史观序说》二文,受到学界重视。1969年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1974年日本成立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梅棹氏为创建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并出任第一任馆长。1990年起出版15卷本《梅棹忠夫著作集》,第2卷为《蒙古研究》。
 【和田清】(Wada Sei, 1890—1963) 日本北亚史和满蒙史学领衔学者。191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同年,入该校大学院,专攻清史。师从※白鸟库吉、※市村瓒次郎,并得到※箭内亘、※池内宏等人的指导。1918—1919年历游朝鲜、中国各地。1925年赴欧洲诸国游学。1933年为东京大学教授,同年获博士学位。1951年为日本学士院会员。长年任东洋文库理事和研究部部长。主治元朝灭亡后的蒙古史和清室入关前及清初的历史。学识渊博,功底甚厚。长于运用汉蒙文等史料,从事以地名考证为主的历史地理研究和政治史研究。著述甚丰,且涉猎甚广。《东亚史研究·蒙古篇》(1959)和《东亚史研究·满洲篇》(1955)为姐妹篇,共收录论文35篇,被认为是日本满蒙史领域中“最重要的综合性参考书”(潘世宪汉泽本《明代蒙古史论集》,1984年)。《东亚史论薮》(1942)一著亦属力作,分中国、日本、满蒙、民族和书史五编,收论文34篇,对黑龙江下游原住民和中国与南海诸岛交往史也有专门论述。所撰《内蒙古诸部起源》(1917)、《明初满洲经略》(1937)、《明初蒙古经略》(1932)、《兀良哈三卫之研究》(上、下,1932)等篇在日本颇有影响。
 【若松宽】(Wakamatsu Hiroshi,1937—) 日本蒙古史学家。1960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1965年在同校大学院修毕博士课程,专攻东洋史学。现为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教授。主治清代蒙古史,尤精于卫拉特蒙古史和清代蒙古宗教史研究。以利用汉、蒙、藏、俄文等史料见长。在日本当代蒙古史学界颇引人注目。对准噶尔崛起期、兴盛期和危机期作了有益的探索,有的填补了空白。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哈喇忽拉的一生》 (1964)、 《准噶尔汗国的形成过程》(1983)、《僧格统治下准噶尔汗国的内乱》(1970)、《策妄阿拉布坦的上台》(1965)、《明末内蒙古土默特人之进入青海——火落赤诺颜的事迹》(1985)等。在宗教史领域,主要研究与卫拉特蒙古有直接联系的藏传佛僧事迹,利用大量藏文典籍对驻京呼图克图,以及活跃于卫拉特蒙古、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乃至远及布里亚特蒙古的喇嘛僧人作了深入研究。主要著作有《蒙古喇嘛教史上两位传教者——乃济·陀音与咱雅班第达》(1973)、《噶勒丹锡埒图呼图克图考——清代驻京呼图克图研究》(1974)、《西宁东科尔呼图克图的事迹》(1980)、《察汉诺们汗的事迹》(1980)、《达赖喇嘛三世的北京遣使》(1991)等。此外尚著有《努儿哈赤》(1967)、《红史著作年次考》(1988)等。
 【山田信夫】(Yamada Nobuo,1920—1987)日本回鹘文献研究家、中国西北民族史学家。194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后在海军服役。1945年11月回东京大学大学院,师事※和田清,研究题目为唐代蒙古史。1949年执教于静冈大学。1959年转至大阪大学。1967年为教授。历任该校文学部长、图书馆长、名誉教授等。早年成名之作为《九姓回鹘可汗的谱系——漠北时代回鹘史札记》(1951),该文因纠正前人对第八代可汗的误断而著称。在回鹘世俗文书研究上是日本当代的主要学者之一。古代突厥语的功力颇深,继承了※羽田亨对回鹘文书的研究。曾遍访欧、美、前苏联诸国,考察回鹘文书(尤其是法律契约文书)的收藏和研究状况。其研究主要特征是重视考释文书的原始资料,对社会经济文书诸如借贷、契约等多有论述,如1973年所发表的《由回鹘文书所见地主形象》,以消费借贷文书加以阐明,对了解吐鲁番地区村落社会结构,颇有启发。其另一研究领域为中国北方匈奴、突厥、回鹘等游牧民族的历史。侧重研究国家结构和社会制度的演进,受※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和※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两著影响较深。1989年出版《北亚游牧民族史研究》,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共收录论文18篇。
 【山口益】(Yamaguchi Susumu,1895—1976)日本真宗大谷派僧侣、佛教学与藏传佛教史学家。1922年毕业于大谷大学研究科,主攻印度哲学。1927年起在法国留学四年,从著名梵学家※烈维修梵、藏、巴利文等。其间还到德国、美国等地游学。1934年为大谷大学教授。1943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起为大谷大学校长。1965年为日本学士院会员。1972年任真宗教学研究所所长。1974年任《佛教圣典》主编。主治中观、瑜伽和唯识等重要疏论的原典文献研究。熟谙藏传佛典,首先提出将梵、汉、藏文佛典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并最早借助于藏文还原于梵文,为日本大乘教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有日本“佛教学泰斗”之称。1955—1961年与人合编出版168卷本《北京版影印西藏大藏经》,其中分《甘珠尔》(第1—45卷)、《丹珠尔》(第46—150卷)、宗喀巴全书(第152—161卷)、章嘉全书(第162—164卷)及目录、索引等。著有两卷本《山口益佛教学文集》。尚有一些梵文和藏译佛典的日译本。
 【山口瑞凤】(Yamaguchi Zuiho,1926—) 日本西藏古代史著名学者。文学博士。195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早年留学法国,从※石泰安研习藏文和藏文化。长期在东洋文库研究部工作,在※青木文教等指导下从事编纂有关西藏历史的藏文原典文献目录。主治西藏古代史,以考证缜密见长。在古代西藏部落、部族、家族等方面发表论文多篇,多从历史和地理方面论证,研究内容可追溯至神话中的史前时期,对藏族古代史疑难问题多有涉猎。主要代表作为《吐蕃王国成立史研究》(1983),全著分三篇,即:吐蕃前史时代的考证研究,从雅隆王室到吐蕃王国的发展,吐蕃王国的外交和国家体制。引用文献近200种。该著是日本五十年代以来唯一可与※佐藤长的《古代西藏史研究》媲美的一部巨著,日本学坛誉之为西藏学的“金字塔”,曾获日本学士院奖。1971年与人合译石泰安著《西藏文明史》。1987年出版《西藏》(上、下)。此外,对达赖喇嘛历史和16—17世纪藏蒙关系也表现了浓厚的学术兴趣。
 【箭内亘】(Yanai Wataru, 1875—1926) 日本蒙元史学家。号尚轩。190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史学科,从※那珂通世攻元史,为其主要继承人。后进大学院,研究中国耶稣教史。1908年参加※白鸟库吉主持的南满铁“学术”调查部,为《满洲历史地理》和《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辽、金、元三朝的主要撰写人。1909年曾赴中国东北、辽东、辽西地方搜集资料。192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为东京大学教授。一生发表论文30余篇,内容以蒙元制度史和历史地理居多。制度方面尤以元之“忽里勒台”制度、禁军和社会阶级制度研究为精;历史地理方面的主要代表作为《东真国之疆域》、《元代满洲疆域》、《元明时代的满洲交通路》等。身后出版《蒙古史研究》论集(1930),收录有关军事、政治、制度、地理、部族等方面的论文。所著《中国历代疆域读史地图》在日本受到重视,1914年初版,后多次重版,1938年又有※和田清校订本问世。
 【矢野仁一】(Yano Jin’ichi, 1872—1970) 日本中国近代外交史学家。189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史学科。早年在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执教。1906年应聘来华,任京师法政学堂(进士馆)历史地理教习。1912年归国,在京都大学与※内藤湖南、※桑原隲藏共同开设东洋史讲座。1920年为教授。1932年为名誉教授。在日本侵华期间,连续发表《满蒙藏非支那本土论》、《历史上满洲的支那主权无根据论》、《日本在满蒙的正当地位》等反动文章。随着日本投降,于1947年被开除公职。主要著作《近代支那外交史》(1930),为日本有影响之作。所著《近代蒙古史研究》(1925),至今在日本仍被视为有参考价值之作,该著分内外蒙古、唐努乌梁海与清朝的历史关系、蒙古与清朝在制度方面的关系、汉人之开垦蒙地与清朝之保护蒙古牧畜、蒙古喇嘛教信仰之起源、外蒙古独立之始末等章,考察了有清一代蒙古史的所有重要问题。
 【八木奘三郎】(Yagi Sosaburo, 1866—1942)日本考古学家。1891年受雇于东京大学理科大学人类学研究室,从事标本工作。1902年起至退职,一直在名家指导下从事考古学研究。因发表两卷本《日本考古学》而著名。1902年出任台湾总督府学务科嘱托。1913年在朝鲜李王职博物馆任职。1918年调至旅顺博物馆,后在满铁宣传科供职。1936年回国。主要代表作为《满洲旧迹志》上、下、续三册(1924—1929)和《满洲考古学》(1928),与※鸟居龙藏和※滨田耕作的代表作一起。在日本考古学界称之为“东亚考古学”的奠基之作。其他主要著作尚有:《环绕渤海湾之古代民族》(1928)、《辽阳发现之壁画古坟》(1921)、《辽道宗墓志篆盖上的十二支像》(1933)等。
 【吉田金一】(Yoshida Kin’ichi, 1909— ) 日本著名中俄边界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1935年在中国长春伪新京(长春)第一中学任教。后应征入伍。战后作为战俘解往前苏联。1948年返日。历任琦玉县高等学校校长、县博物馆馆长、东海大学教授等。一生致力于中俄边界史研究。曾到欧、美、前苏联等国搜集资料,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获重要档案材料。七十年代在台湾找到清廷在尼布楚谈判时所用的《吉林九河图》原图。八十年代中期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来华访问。所著《近代俄清关系史》(1974)和《俄国侵略东方与尼布楚条约》(1984)为其主要代表作,是日本及欧美同类著述中之力作。其结论主要针对俄苏※米勒和麦利霍夫(Г. В. Мелихов)等人的错误观点而发。在《十七世纪中期黑龙江流域的原住民》(1973)、《清军留在索伦部的“兵将留守”》(1978)等论文中,更以达斡尔、索伦等民族早在俄人到来之前即已受清廷统辖,说明了17世纪黑龙江流域的归属问题。
☚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序言   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附录三 自治地方简表 ☛
000071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