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对外贸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对外贸易 013 中国对外贸易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史学家奥尼斯克利道斯就在其所著《沿岸航行记》中指出过,西方诸国所用的丝和铁,都是从中国输入的。验之以西方考古发掘资料,可以推断,远在先秦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对外贸易的滥觞。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见到蜀布和邛竹杖,据言是从身毒(印度)贩运过去的。可见通过身毒转运,中国货物在先秦时已可运抵西亚或更远的地方。规范意义的中国对外贸易,似应起之于秦而盛行于汉。秦统一六国后,加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设典客掌管对外事务,与邻国有了更多的经济贸易往来。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姑置之不论,就民间贸易而言,秦人东至朝鲜半岛,将中国的丝绸、漆器输往当时的乐浪、马韩、辰韩及弁韩;也南经边陲象郡将铁器运往印度支那,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除陆路外,东及朝鲜、日本,南抵南洋诸国的海上通道也颇具雏形。但限于当时的航海技术条件,尚不宜进行远航。凡此,均为汉以后对外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对外贸易在秦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拓展,其对外贸易政策较秦更为开明。汉初已设有专门掌管对外事务的机构大鸿胪寺;首都长安立“蛮夷邸”专事接待外国商人。至武帝时,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制四夷,通西域,发展官营商业,开辟中外贸易通路。张骞于前138年和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使对外贸易一时蔚为大观。汉的对外贸易方针以陆道为主,兼行海市。陆路贸易通道主要有乐浪道、永昌道、丝绸之路及毛皮路等;海上贸易则有东西两条海上丝绸之路:一达朝鲜、日本;一经南洋通航各地。番禺为海上贸易货物的重要集散地。经过对外贸易,中原地区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大量输入国外; 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瓜、胡蒜、胡桃,乌孙的“西极马”,大宛的“天马”,大秦的花蹄鸟、毛织品、玻璃器物、宝石等输往中国内地。贸易往来遍及大宛、乌孙、康居、大月氏、安息、犛靬、大秦、身毒诸国,以及今印度支那、朝鲜和日本等地。从而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促进了汉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期统一外,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北方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南方诸朝为求生存,便力图开发,遂使长江流域、闽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均加速了开发步伐。三国时,罗马商人秦论于226年来吴,受到孙权接见,双方沟通了发展贸易的愿望。同年,孙权派朱应、康泰前往林邑 (今越南南部)、扶南 (今柬埔寨) 及马来半岛等地,加强了吴与东南亚的经济贸易联系。东晋以后,江南的开发步伐加快,建康、京口、山阴、襄阳、江陵、成都、广州等城日趋繁荣。海外贸易以交州龙编港和广州番禺为主,南出大海,北通中原,一派繁忙景象。到南北朝时,北魏政权除与南朝互市,还保持了西域古道的贸易往来;南朝则着重发展南海贸易,与林邑、扶南、阇婆(今爪哇岛)、干陀利(今苏门答腊)、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天竺(今印度)等保持和发展了经济贸易关系。进口货物多为象牙、犀角、珍珠、琉璃、吉贝、香料等,出口品则为绫、绢、丝、锦等织物。本时期海上贸易已占绝对优势,南朝梁每年可接待外国商舶10余批。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也给予了外商更多的自由活动的余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期。国力强盛,政策开放,对外贸易兴旺发达。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对外商来华给以优惠待遇。京都长安设四方馆,负责接待四方使客,掌管外交及外贸事务。大业五年(610),隋政府以洛阳东市为贸易中心,邀集外商和使节于正月十五至月底前来观光及贸易互市,盛况空前。在西域古道上,民部侍郎裴矩常驻张掖,主掌通商事务。西域、中亚商人多来此互市,使张掖成为丝绸贸易的内陆口岸。在海外贸易方面,隋政府于608年派遣常骏、王君政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开辟南洋贸易,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唐王朝建立后,继续实行开放政策,对外经济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为对外贸易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丝织、陶瓷、茶叶等出口商品货源充足;当时已可建造载重超万石的大海船“苍舶”,仅扬州一地就有船场10个。唐代国际贸易通道四通八达。通往西域中亚的商路已由原来的两条发展为北、中、南三条:北道从伊吾经铁勒部度北流河等地达西海; 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至波斯达西海;南道从鄯善、于阗度葱岭经护密、吐火罗至北婆罗门达西海。此外,还增添了一条从弓月城通龟兹、焉耆、北庭、碎叶的 “丝绸支路”。海路则可由登州渡海至高丽和日本,亦可由广州出海赴南洋。为保护商旅,唐政府特设安西都护府(640)与北庭都护府(702)以加强交通贸易的管理,又在广州港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为方便贸易,除各大城市、港口广设外商接待场所外,更于贸易通道上陆路30里设一驿站,负责官私商货的转运及递运。唐的主要贸易港口有广州、交州、泉州、扬州、明州(今宁波)、潮州及楚州等。安史之乱虽使唐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对南方的海上贸易影响不大。大历五年(770)到广州贸易的大小蕃舶达4000余艘,平均每日11艘之多。进出口商品达百种以上。当时广州、交州、扬州、益州已成为四大工商业中心,而唐都长安和洛阳都是著名的国际贸易城市。赵匡胤建宋后,即奉行开放的贸易政策,对江南经济的稳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设置提举市舶掌管蕃货、海舶、征榷和贸易事务。雍熙四年(987),又派遣内侍8人分4路出使,“各往诸国勾招进奉博香药、犀象、珍珠、龙脑”。造船业的发展,航海技艺的提高,指南针的运用,手工业的发达及经济的发展,为宋的海外贸易创造了条件,进出口货物品种远远超过唐代。进口货物有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琲、镔铁、玳瑁、水精、蕃布、乌𣗊、苏木等;出口货物以丝、瓷、漆器等手工业品为大宗。宋的贸易地区,东起日本,西至印度、阿拉伯,涉历亚、非、欧洲的40多个国家。当时中国铜钱也同金、银一样,已成为国际支付的手段,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通用货币。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即颁诏中书省,重建市舶司。进口货物仅征7—10%的低税,以鼓励外商前来贸易。至元三十年(1293),颁《市舶则法》22条。元所开设的对外口岸,数量之多居历代之首。广州、泉州、杭州、庆元(宁波)、温州、澉浦(今浙江海盐西)、上海等均建立了市舶司。上述措施,吸引了大批大食、波斯、欧洲及北非商人来华贸易。元政府还推行钞法,发行纸币,并与各国货币建立了兑换比例。元的对外贸易通道也分海陆两道。由于蒙古族的征伐及其对贸易实施保护,遂使关闭多年的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元大都是当时世界诸城中屈指可数的繁华都市之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初实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洪武初年,建置市舶司于长江口附近的黄渡镇,以后又恢复浙江、福建、广东三处舶司。洪武二年(1369),特准凡附朝贡贸易来的商舶一概免税,成祖时免税条件更加放宽。永乐年间,官舶实施勘合制度,定期定额进行贸易;私舶在抽税后允其互市。当时,三舶司口岸建有专门接待外国商使的驿馆,规模可观。成祖永乐三年(1405)至宣宗宣德八年(1433),郑和7次下西洋,航程万里,与30多国加强了政治、经济、贸易联系,实为震惊世界的壮举。明中叶以后,由于当局者的腐败与短见,及倭寇的骚扰破坏,明政府下令罢舶停市,锁国闭海,浙、闽、粤三大口岸一律停止对外贸易。以后因财政拮据,市舶时开时禁,但管理混乱,使市舶制度濒于荡然。16世纪以后,西欧海盗相继而至,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殖民者接踵来到中国,以通商为名,行侵扰掠夺之实。奸商、贪官与倭寇、海盗相互勾搭,狼狈为奸,遂使明后期的贸易渐趋衰落。清鸦片战争以前,对外贸易基本上实行闭关或限制的政策。顺治元年(1644)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40年间,严格闭关,凡私自经营进出口贸易的一律处死,货物没收。康熙二十三年后废止海禁,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江苏镇海西北)为贸易口岸,并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管理往来商舶,征收关税,是为我国设立海关之始,结束了长达千年的市舶制度。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清政府撤销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口岸,仅开放广州一个口岸,由粤海关加强管理。清的对外贸易原由开放口岸广州的十三行垄断,后来又发展为公行制度。十三行附近设有“夷馆”,供外商租用。清严格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进口税约为16%,出口税为4%。外商按实际货价的30%交公行,其差额即为行商的收入。自19世纪20年代起,十三行的买办性愈益严重,他们伙同国内不法商人和英美商人,沆瀣一气,大量走私鸦片,出卖国家利益,危害人民,遂打破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地位,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带来中国近代社会的危机。 ☚ 现代中国贸易 汉代的对外贸易 ☛ 中国对外贸易China’s Foreign Trad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