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古代城市道路古代城内供行人和车辆行驶的道路。考古发现,公元前1600年,商定都西亳。1983年发掘,该城南北长1700m,东西宽1200m,面积190万m2,城内道路纵横,宫殿多座,城外有4.5m宽的环路。公元前1600~前1100年,商代有了盘龙古城。《周礼·考工记》载,公元前1067~前771年都内经、纬路各9条,宽72尺(16.63m),环道绕城,宽56尺,合今12.93m(周1尺=0.231m)。环道宽敞,宽56尺(12.93m)。公元前220年,秦咸阳划分街坊,始有整齐、宽广大道。公元前202~前194年,西汉长安城垣35km,东西南北各有3道城门,通3条大道,门宽8m,车宽1.5m,容4辆车并行,中间为“御道”,或称中道;城内八街九陌,主干道南门街3500m,能并行12辆车。东汉洛阳,城门宽31m,东西向街6条,南北向街7条,街道宽平均为11m,有的路段达50m。220~280年,曹魏建都邺城,全城划分正方形街坊,道路分工明确,设有广场、园林、下水系统。582年,隋文帝建都长安,在旧城东南10.5km龙首川建新都,改都城为大兴城。隋代建筑家宇文恺工部尚书,规划新城7条南北大路和5条东西大路,其中皇城正南朱雀门大街最宽,大兴城四面各有2门,与通往各地道路相接。618年,唐建都长安,在隋都基础上,经过100年营造,城市正方形,南北长度470m,东西长度500m,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承天门与朱雀大街,纵观南北,为中轴路,宽80m,道路两旁,栽植槐、柳,街道整齐有序;长方形城墙,每边3道门,与城外道路相接。907年,辽国城市道路布局成方格形,如中京南北7条道路,中间为大干道,长1400m、宽60m;东西5条街道,宽8、12、15、12、8m,井然有序。1264年,元沿袭周九经九纬布局,大都道路布局方格形,都城60里(26.3km),北有建德、安祯门,东有光熙、崇仁、齐化门,西有肃清、平则、和义门,南有顺承、丽正、文明门,丽正门为中央干道中轴,道路以门为准,四通八达,向城外辐射。1368年,明建都南京。1421年迁都北京,在元大都基础上扩建,废掉元城门名称,北城墙南移,建安定门、德胜门;南城墙南移,建宣武、正阳、崇文诸门,同时扩建南外城区,建右安、永定、左安诸门;东废元光熙门,改崇仁门为东直门,齐化门为朝阳门,增设广渠门;西废元肃清门,改和义门为西直门,改平则门为阜成门,在外城增设广安门,形成完善的首都格局。1644年,清迁都北京,城市格局与明代相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