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心理学史zhongguo ertong xinlixueshi
研究中国儿童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有了儿童心理学的思想。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就对儿童心理发展作过论述。中国古代的儿童心理学思想,涉及到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教育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问题、品德发展问题、智力发展问题等各个方面。但那时,我国并没有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在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专著是1925年出版的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此外,解放前还有黄翼、艾伟、萧孝嵘、孙国华和陆志韦等人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乎半数以上的心理学家都涉及儿童心理学的教学或研究工作。中国儿童心理学在1949年以后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1958年为恢复、改造时期;1958~1959年为受批判时期;1959~1966年为初步繁荣时期;1966~1976年为被破坏、停顿时期;1976年后为空前活跃时期。建国后,潘菽为繁荣和发展儿童心理学做了不少工作。朱智贤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并具体研究了儿童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建立中国科学的儿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1949年后有代表性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是:认知发展研究、语言发展研究、品德发展研究、自我意识发展研究、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低常儿童的心理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早期儿童心理的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