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张岱年著。198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旨在通过对中国伦理学史上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分析评论,揭示伦理思想研究的方法。全书由总论,中国伦理学说的基本问题,道德的层次序列,道德的阶级性与继承性,人性学说,仁爱学说,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纲常,意志自由,天人关系,道德修养与理想人格,整理史料的方法诸章,及附录中国伦理学史研究方法组成。在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上,主张“伦理学的最高问题乃是道德最高原则的问题”(本书第19页)。在伦理学说的派别划分上,指出“在伦理学领域内,仅仅肯定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肯定精神生活具有高于物质生活的价值。因此,我们认为,伦理学的基本派别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本书第25页)据此作者把中国古代伦理学说分为道义论与功利论两大派别,道义论肯定道德价值高于实际利益,以孔子、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为代表,功利论强调道德价值不能脱离实际利益,以墨子、李觏、陈亮、叶适为典型。在阶级社会,既存在反映不同阶级利益的“阶级的道德”,也有反映社会共同利益的“共同的道德”。“道德的阶级性并不排除道德的继承性”。(本书第68页)“人类思想史不是谬误的堆积,而是追求真理的过程。”(本书第106页)认为人性是一个“具体的共相”,既包括人类共性,也包括民族性、阶级性等各种特殊性。在义利之辨上,指出“儒家重义轻利,主要是告诫人们不要为了个人的私利而破坏社会的秩序。”(本书第130页)这种稳定社会秩序的思想,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一定条件下,也符合于社会整体利益。在对待纲常的态度上,认为“三纲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起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严重反动作用;‘仁义礼智信’五常观念对于古代精神文明的发展则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书第174页)全书贯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原则,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思深虑熟,有独到见解,是作者伦理思想的代表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