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22%,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人口的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总的讲是缓慢的。在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人口长期在5000~6000万上下波动。据历史资料记载,1764年我国人口约两亿,1840年约4亿,1949年约5.4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也有很大变化。人口再生产类型,从历史上长期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1973年以前,自然增长率大多在20‰以上。7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已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过渡。目前,我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990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从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看,目前我国的人口状况是:第一,人口总数。我国大陆人口总数为11.3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人口的出生率为20.98‰,死亡率为6.28‰,自然增长率为14.70‰。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当前的自然增长率水平仍是比较高的,而且目前仍处于人口结婚、生育的高峰期,这个高峰还要持续到1996年左右,所以,目前控制人口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第二,人口密度。从这次普查看,我国人口密度增加,但分布不均的格局没有改变。这次普查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8人,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05人增加了13人。我国属世界上人口较稠密的国家之一,人口密度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但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呈现西北部稀疏,东南部稠密的分布状态。如人口密度最高的苏沪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738人,而人口密度最小的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每平方公里还不到10人。第三,人口结构。从年龄结构看,据1987年人口抽样调查表明,我国人口的年龄已经属于成年型了。但各地区之间有明显差异,如贵州、青海等省、区属于年轻型,而上海、北京等已进入老年型。从总的趋势看,从现在起到2000年,随着人口寿命的提高,全国人口进入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从性别构成上,据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中,男性占51.6%,女性占48.4%,性别比为106.6。从民族构成看,汉族人口占91.96%,各少数民族占8.04%。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从文化素质看,我国每10万人口中拥有的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和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615人上升为1422人,增长了131.2%,其他中、小学人口也分别增加18%和5%以上。而文盲、半文盲人口同1982年比却由占总人口的22.8%下降为15.9%。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只占总人口的33%,与先进国家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继续提高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