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总序 总序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发展中,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状况,保存了他们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成果。其中包括有许许多多思想家、政治家对当时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思索和改革,他们的立论学说、哲学思辨、理念希望,会永远启迪后人关心社会体制的变革;也包括有许许多多科学家、实践家对当时社会物质生产能力的研究和改进,他们的实践创造、理论探索、科学设想,会永远启迪后人用科学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也包括有许许多多艺术家、文学家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讴歌与鞭挞,他们所创造的多种艺术作品和光辉的艺术形象,会永远启迪后人辨善恶、别美丑,提高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与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国古籍蕴藏着古代各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体现了他们多方面的卓越的才能,是各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代相承、发展创造所积累起来的巨大精神财富。 为了传播和利用数量浩繁的古籍文献,中国古代就有综合群书、类居部次、考镜源流、条贯学术的专门学问,有关文献目录解题、内容提要或序跋款识,多为人们所重视。早在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受命校理国家所藏群籍时,每校一书,“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撰成中国最早的一部目录解题专书《别录》。后世诸多文献学家以此为宗,相继撰写了许多类似著作。现存的宋代晁公武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以及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经籍考》等,都是属于历史上著名的古籍工具书,对人们了解与利用文献典籍起了很大作用。 明清以后,文献典籍“收藏之量愈富,措理之术愈精”,解题著作与日俱增。举其要者即有如毛晋《汲古阁书跋》、钱谦益《绛云楼题跋》、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籍记》、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顾广圻《思适斋集》、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杨绍和《楹书偶录》、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李盛铎《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缪荃孙《艺风堂藏书记》、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等。这些私家藏书书录,或记一时一地之书,或属专题文献题解,虽多有局限,不能反映社会典藏全貌,但对沟通文献信息,促进图书流通,繁衍文化,使人们具体了解掌握古籍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编定的《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和权威性的大型文献解题著作。由四库总纂官纪昀加工整理,润饰成编,凡二百卷,约三百余万字。总目与存目共题识图书一万零二百三十四种,大体上反映了当时文献学家对国家典藏文献的鉴别、考订、评论与认识,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重要的文献目录工具书。 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同中国北洋政府商定,以“庚子赔款”为基金,在中国组织文献学者七十余人编纂《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历时十余年,撰稿三万一千八百三十三篇,数量超过《四库全书总目》三倍。“续修”收书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四库全书》窜改、删削过甚的图书,及乾隆以前“四库”当收而未收的图书,而且还包括乾隆编定“四库”以后的清人著述、辑佚书以及敦煌文献,对“四库”未收或少收的佛经、道藏、方志、小说、词曲等,也进行了广泛的收录。原稿今存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1972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根据日本收藏的部分稿本复印出版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收书一万零七十种,五百七十余万字,只是原书的三分之一。 《四库全书总目》与《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以及其他类似的著作,有助于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为人们检索利用古籍提供了方便条件。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些著作,不仅观点陈旧,方法落后,而且收书立目,分类排比亦不便于今人查阅利用,不能适应当今中国文化事业日益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对此,我们深受鼓舞,愿为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做一点铺路工作。1983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即决定组织人力,筹措编写《中华古文献大辞典》,目的在于对现存主要古籍文献,用辞书的形式,给以科学、准确、系统的评介,为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创造一些便利条件,为人们阅读与利用现存古籍提供一部检索工具书。经过多年的努力,今天才奉献给读者。 本《辞典》拟收古籍三万五千余种,以现存古籍为限,上自先秦,下迄辛亥革命(1911),举凡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思想、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地理、交通、民族、文化、教育、艺术、体育、科技、医药、卫生、农学、语言文字以及工具书等主要古籍文献,均在选收之列。 本《辞典》从立目到释文,充分考虑到前代的著述,也吸收和借鉴了当今的研究成果,并参考现代辞书的释文体例,力求使用流畅而凝炼的现代辞书语言,对每一部典籍的作者情况、著作缘起、成书时间、卷册数量、主要内容、版本流传、文献特征、价值影响以及文献参考等项进行客观评介。并附有古籍作者与分类两种索引,以便于读者检索。 本《辞典》编纂工程浩大,为便于编纂工作进行,依据文献学科门类,相对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政法、文教、地理、民族、科技、医药、综合十个分卷编辑出版。各卷聘请主编,根据统一制定的编纂体例,分别组织编写。由于古籍难以简单归入某一学科,所以各卷难免有若干交叉词目,只好待十个分卷全部出版后,再整编合订,统一著录。 本《辞典》是古文献工作者通力合作的成果,将逐卷编写出版。国家教委高校古籍工作委员会、东北师范大学与吉林文史出版社,对本书的编纂工作,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与鼓励。参加本书各卷编撰工作的古文献工作者,都是在紧张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谨向上述单位和个人以及所有关怀、支持本《辞典》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学识有限,见闻不广,经验不足,在收辞选目、释文和编排技术等方面,一定有不少缺欠和谬误,诚恳地希望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吴枫 1987.8.1 |
☚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序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编例 ☛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总序 总序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发展中,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状况,保存了他们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成果。其中包括有许许多多思想家、政治家对当时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的思索和改革,他们的立论学说、哲学思辨、理念希望,会永远启迪后人关心社会体制的变革;也包括有许许多多科学家、实践家对当时社会物质生产能力的研究和改进,他们的实践创造、理论探索、科学设想,会永远启迪后人用科学促进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也包括有许许多多艺术家、文学家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讴歌与鞭挞,他们所创造的多种艺术作品和光辉的艺术形象,会永远启迪后人辨善恶、别美丑,提高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与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国古籍蕴藏着古代各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体现了他们多方面的卓越的才能,是各族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代相承、发展创造所积累起来的巨大精神财富。 为了传播和利用数量浩繁的古籍文献,中国古代就有综合群书、类居部次、考镜源流、条贯学术的专门学问,有关文献目录解题、内容提要或序跋款识,多为人们所重视。早在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受命校理国家所藏群籍时,每校一书,“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撰成中国最早的一部目录解题专书《别录》。后世诸多文献学家以此为宗,相继撰写了许多类似著作。现存的宋代晁公武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以及马端临撰《文献通考·经籍考》等,都是属于历史上著名的古籍工具书,对人们了解与利用文献典籍起了很大作用。 明清以后,文献典籍“收藏之量愈富,措理之术愈精”,解题著作与日俱增。举其要者即有如毛晋《汲古阁书跋》、钱谦益《绛云楼题跋》、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籍记》、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顾广圻《思适斋集》、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杨绍和《楹书偶录》、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李盛铎《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缪荃孙《艺风堂藏书记》、叶德辉《郋园读书志》、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等。这些私家藏书书录,或记一时一地之书,或属专题文献题解,虽多有局限,不能反映社会典藏全貌,但对沟通文献信息,促进图书流通,繁衍文化,使人们具体了解掌握古籍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编定的《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和权威性的大型文献解题著作。由四库总纂官纪昀加工整理,润饰成编,凡二百卷,约三百余万字。总目与存目共题识图书一万零二百三十四种,大体上反映了当时文献学家对国家典藏文献的鉴别、考订、评论与认识,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重要的文献目录工具书。 本世纪二十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同中国北洋政府商定,以“庚子赔款”为基金,在中国组织文献学者七十余人编纂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历时十余年, 撰稿三万一千八百三十三篇, 数量超过 《四库全书总目》 三倍。“续修”收书非常广泛, 不仅包括 《四库全书》 窜改、删削过甚的图书, 及乾隆以前“四库” 当收而未收的图书, 而且还包括乾隆编定“四库” 以后的清人著述、 辑佚书以及敦煌文献, 对“四库”未收或少收的佛经、 道藏、 方志、 小说、词曲等, 也进行了广泛的收录。 原稿今存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1972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根据日本收藏的部分稿本复印出版了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收书一万零七十种, 五百七十余万字, 只是原书的三分之一。 《四库全书总目》 与 《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以及其他类似的著作, 有助于古籍整理研究工作, 为人们检索利用古籍提供了方便条件。 但是, 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 这些著作, 不仅观点陈旧, 方法落后, 而且收书立目, 分类排比亦不便于今人查阅利用, 不能适应当今中国文化事业日益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来, 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得以迅速发展。 对此, 我们深受鼓舞, 愿为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做一点铺路工作。 1983年3月,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即决定组织人力, 筹措编写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目的在于对现存主要古籍文献, 用辞书的形式, 给以科学、 准确、 系统的评介, 为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创造一些便利条件, 为人们阅读与利用现存古籍提供一部检索工具书。 经过多年的努力, 今天才奉献给读者。 本《辞典》 拟收古籍三万五千余种, 以现存古籍为限,上自先秦,下迄辛亥革命(1911),举凡文学、 史学、 哲学、 宗教、 思想、 政治、 经济、 法律、 军事、 地理、 交通、民族、文化、教育、艺术、 体育、 科技、 医药、 卫生、 农学、 语言文字以及工具书等主要古籍文献, 均在选收之列。 本 《辞典》 从立目到释文, 充分考虑到前代的著述, 也吸收和借鉴了当今的研究成果,并参考现代辞书的释文体例, 力求使用流畅而凝炼的现代辞书语言, 对每一部典籍的作者情况、 著作缘起、 成书时间、 卷册数量、 主要内容、 版本流传、 文献特征、 价值影响以及文献参考等项进行客观评介。 并附有古籍作者与分类两种索引, 以便于读者检索。 本《辞典》 编纂工程浩大, 为便于编纂工作进行, 依据文献学科门类, 相对分为文学、历史、 哲学、 政法、 文教、 地理、 民族、 科技、 医药、 综合十个分卷编辑出版。各卷聘请主编, 根据统一制定的编纂体例, 分别组织编写。 由于古籍难以简单归入某一学科, 所以各卷难免有若干交叉词目, 只好待十个分卷全部出版后, 再整编合订, 统一著录。 本《辞典》是古文献工作者通力合作的成果, 将逐卷编写出版。 国家教委高校古籍工作委员会、 东北师范大学与吉林文史出版社, 对本书的编纂工作, 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与鼓励。参加本书各卷编撰工作的古文献工作者, 都是在紧张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我们谨向上述单位和个人以及所有关怀、 支持本《辞典》 工作的同志们, 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学识有限, 见闻不广, 经验不足, 在收辞选目、 释文和编排技术等方面, 一定有不少缺欠和谬误, 诚恳地希望得到海内外专家、 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
☚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序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编例 ☛ 000002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