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华姓氏的产生与发展(代序) 中华姓氏的产生与发展(代序) 姓氏起源于荒古的母系氏族, 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民族的形成与分合而不断地发展着。要研究、探求中华姓氏的诸多问题,就不能不对中华民族的发生与发展、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有个基本了解。 中华民族是对生活繁衍在中华境内民族家庭的统称, 而今包括汉、蒙古、 回、 藏、维吾尔、苗、 彝、 壮、 布依、朝鲜、满、侗、瑶、 白、土家、哈尼、 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 拉祜、 水、 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难、 仡佬、 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 乌兹别克、俄罗斯、 鄂温克、崩龙、保安、裕固、京、塔塔尔、 独龙、 鄂伦春、赫哲、 门巴、 珞巴、 基诺等56个民族, 其中汉族约占总人数的94%。 虽然在过去,各民族历史发展长短不同,民族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开发了祖国的锦秀山河,创造了并将继续创造着祖国灿烂的文化,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实现祖国各民族平等的联合,解除外来的民族压迫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当我们称“中华民族”之时, 自然包括着民族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 当我们说“中华姓氏”时, 自然也包括56个民族的所有姓氏。但是,因在我国总人数上,汉族占绝对多数,加之其发展历史最为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也最为丰富,特别是当今有很多兄弟民族使用汉字汉姓,因此,在研究中华姓氏过程中,首先依据汉姓资料,探求汉姓的发展变化,而对其他兄弟民族的姓氏资料,竭力收集,兼收并蓄,绝不厚此而薄彼。 汉族,因汉朝的确立而得以命名,它是相对于当时汉境四周的其他民族而言的。但作为一个民族的实际存在, 当然不是仅始于汉代, 这之先,这一民族实体习惯上称为“华夏”。 当然, 严格地讲, “华夏”实际只标志一种文化, 一种由若干民族融合、创造并发展成的带有鲜明的新的民族个性的崭新文化体系,就当时来说,这一文化的发展程度远远高于周围其他民族或部落。因而反过来, 人们又把具有华夏文化特征的部落群统统称作“华夏族”, 其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大约在四、五十万年以前,中华大地便有了人类的活动。他们从蛮荒中走来,带着野蛮和愚昧,为着自身的生存与后代的繁衍,与天斗、与地斗、与自身的野蛮与愚昧斗。人们从事着令今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生产劳动。通过劳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己。那时“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 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蓏果蚌蛤, 腥臊恶臭, 而伤害腹胃, 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 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见《韩非子·五蠹》)他们从猿人之原始人群始,经过古人阶段(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制度的过渡阶段),发展而为新人,开始形成氏族制度。这正如恩格斯说过的:“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力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是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许多民族一样,经过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大约从数万年以前开始逐渐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亦即原始公社时期, 氏族公社又分母系和父系两个互相衔接的发展阶段。 我国古代各个地区原始氏族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一般说来,黄河中下游到长江流域的氏族制度发展较快,其他地区的发展较为缓慢,可能相差数百年、千余年,甚至几千年之久。氏族一旦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便极其自然地以不可克服的势头发展为氏族、胞族和部落的全部社会组织,形成了全部社会结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部落的不断迁徙,相互之间的交往也在逐步扩大。各个部落之间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其利害关系可能相反,而在另一些时候、另一些方面其利害又可能相同,由此引起了各个部落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分化与融汇、战争与会盟——也因此而形成部落联盟——民族的雏形。 从传说中来看,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居住有许多民族。若以中原大地为中心,居住在南方的统称为“蛮族”, 居住在东方的统称为“夷族”, 居住在北方的则称为“狄族”, 而居住在西方的则称为“戎族”——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以此与中原华夏文化诸国相区别——这可能是春秋时人的发明创造。“夷狄戎蛮”之称在当时来说, 多少带有蔑视之意, 作为历史用词被沿袭下来,今天我们说到这些称谓时,当然并无贬意,而且各代所指之“夷狄戎蛮”又不尽相同。属于蛮族的黎、苗,率先进入中原地区;随后属于戎族的羌人之一部——炎帝族也进入中原;本属于戎、狄族的黄帝族散布在中国西北部,文化的发展高于其他民族。黄帝族一部分进入山东境内与夷族杂居,相互影响。颛顼据濮阳, 自东向西发展,他的一支后裔鲧、 禹,在嵩山成立大部落;帝喾据偃师, 自西向东方发展,他的一支后裔契在商邱成立大部落。黄帝族在东西方的兴盛, 造成攻击黎、苗的有利形势。 以黄帝族为主, 以炎帝族、夷族为辅的部落大联盟,迫使黎、苗退向长江流域。黄炎族占据中原, 孕育、产生并发展起灿烂的华夏文化, 也创造了 “华夏族”本身。 “华夏族”不断扩大, 后来发展为汉族。 那么, 姓氏的产生是怎样的呢? 在我们探讨中华姓氏的起源的时候,首先应对“姓”、“氏”及“姓氏”的内涵有个基本了解。关于“姓”、 “氏”的论述, 向来很多。《左传·隐公八年》: “天子建德, 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国语·周语》: “姓者, 生也, 以此为祖, 命之相生, 虽不及百世而姓不改也; 族者,属也, 与其子孙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白虎通》载: “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礼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 皆为重人伦也。姓, 生也, 人所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 贱伎力, 或氏其官,或氏其事。 闻其氏即可知其所以,勉人为善也。”《通鉴·外纪》注云: “姓者, 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者, 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序》: “三代之前, 姓氏分而为二: 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 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随园随笔》亦云:“《礼·疏》云:天子赐姓赐氏,诸侯赐氏不赐姓。贵有氏,贱无氏;男称氏,女称姓。 姓者, 所以统系百世而不变者也; 氏者, 所以别子孙所自出, 一传之变者也。” 我们摘录的这些论述,其时上自春秋,下迄于清,上下二千年,其论大同小异。综合归纳几个概念: 起初, “姓”是血缘的标记, 产生于母系氏族; “氏”是姓的衍生, 产生于父系氏族,原来以之标识同姓之子孙的不同分支,因只有贵族才能有氏(或说才有必要有“氏”),因而亦以辨别尊卑贵贱。至汉,“姓”、“氏”合二为一,如顾炎武于《日知录·杂论·姓氏》中所说: “姓氏之称, 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 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所以,自此至今, 凡言 “姓氏”, 仅指 “姓”而已, 是表明个人所生家族的符号。 这里附带说一下“族”,有人说,“族就是氏”,这种认识不全对,至少是不准确的。“族”为家庭,乃群体之称,而“氏”乃个体之称。 “族”、 “氏”指称的范围不同。 一个人可称 “×氏”, 而不可称“×族”。 “姓”最早见于商代卜辞里, 多由 “女”与“生”两种偏旁组合而成, 是用形声兼会意的方法构造成的字。从形声字的角度分析:“姓”为“女形生声”——形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的范畴,说明“姓”和妇人有关;“生”既表其声,兼表其义,含有出生繁殖之义。从会意字的角度看——“比类合谊, 以见指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明确指出:“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反过来说, “姓”之形体表明了 “人所生”这一特定内涵。 这里的 “人”当然是指女人,因人类之初曾经历过“但知其母, 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 既然“不知其父”, 也就不可能依从父姓,而只能从母姓了,所以最古老的姓氏都以“女”为其偏旁。如:姜、姬、姚、姒、妫、赢、好 (按: 此字为 “子” 姓)。 那么姓氏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人类在完成了从人猿到猿人的第一次质的飞跃之后,“人”、“猿”语序倒置, 人与兽已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 不还都带有一个“猿”字吗?可以想象, 原始时代的人类,特别是其初始阶段,从人猿那里继承下的更多的是野性、兽性。觅食以求生,交配以繁衍, 就这两点来说, “猿人”与 “人猿”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实在是仅表现为动物的本能。“食色,性也。”孟夫子的话简扼地概括了人的本能特征。人类之初,“未有夫妇配匹之合, 兽处群居”, “长幼侪居, 不君不臣; 男女杂游, 不媒不娉”, 而“人之有道也,饱食、 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所以, 表现在两性关系上, 则为原始群居的乱婚状态。 此后, 又经历了大约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大体上脱离了原始群居的乱婚状态,进入血族群婚的阶段,氏族制度逐渐萌发。大约自从排斥了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开始,便形成了母系氏族。其初,人类并未认识血缘在其部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外许多民族的大量的因兄妹相配而产生人类的传说,反映了那时近亲相配的婚姻状态。这实在是不文明的表现。先民们从洪荒时代的野蛮、愚昧的境况中一步步走来,经过漫长的岁月,从惨痛的教训中领悟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事实,制定了“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次突进,在我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更是一次飞跃。讲究姓氏——人之所出,择而婚配,对我们中华民族之优生优育、繁衍生息、发展壮大,起着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 初民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 语言也随之而发达起来, 特别是因“兽处群居”所造成的“不殖”、“不蕃”的惨痛教训,逐渐认识到辨别姓氏异同的重要性。“实际需要”,这是姓氏产生的内在因素。为适应这种实际需要,人们首先为自己的氏族确定一个标记,有的氏族采用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或别的什么东西作为本氏族的标志,这就是“图腾”(totem来自美洲印地安人土语,意为“他的亲族”)。有的即以图腾作为本氏族的称号,有的则以所居之处称呼自己的氏族。凡在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除少数外来被收养的人以外,都出自同一个母系祖先,有着密切的亲族关系。氏族名称的功能,在于保存具有这一名称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世系,并借以区别不同的氏族, 以便于交往和婚配。 氏族的图腾、徽号和名称,实际起着“明世系”、“别婚姻”的作用,就跟姓氏的作用一样。因此我们断言: 氏族的图腾、徽号和名称,是姓氏产生的直接源头。 得姓受氏有一定原则。我们的先人并非先制定好若干原则而后才得姓受氏,恰恰相反,是先有得姓受氏的实践,后世人根据先人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找出相同的经验以为规律,这就成了我们所说的 “得姓受氏的基本原则”。 姓氏因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着(其“历史”的内涵包括有:人口的增加或减少,民族的融汇或分化, 朝代的兴起或衰败), 所以那些“基本原则”将会因历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左丘明归纳成五条, 即“因生以赐姓; 胙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谥, 因以为族; 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根据所生之地而赐姓, 以封地而命氏, 加上以字、 以谥为氏, 以官为氏, 以邑为氏共五条。 王符归纳成九条: “……故或传本姓, 或氏号邑谥, 或氏於国, 或氏於爵, 或氏於字, 或氏於事, 或氏於居, 或氏於志。”王符较之左丘明, 有增有减, 增多而减少。 郑樵则归纳为三十二条。郑樵所列较左、王二氏,精细而深入,全面而具体。然而,过细则繁,且其分类标准也不尽一致。特别是其于廿八条而后,或以地相分,如“代北”、“关西”、“诸方”等;或以姓之字数相别, 若“复姓”、 “三字姓”、 “四字姓”之类。 再加历史的局限, 有些事情不是左、 王、郑诸贤所能认识得到的。因而,他们所归纳的原则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们在姓氏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所做出的贡献为世人所公认。“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谱》二书。二书皆本《左传》。”而“郑樵通帝王以来迄于五季。 约《书》、 《志》之文而为《略》, 其有功於氏族, 非浅鲜也。”我们今天研究和探讨中华姓氏之得受原则, 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前面我们曾说过, 在华夏大地上, 氏族之初,有“姓”而无氏,至父系氏族,始有“氏”而后有“族”,氏为姓的支属,族为氏的支属,氏盛行于春秋之季,“族”则在特定条件下偶尔用之。自战国始,经秦至汉,“姓”“氏”合而为一, 凡称“姓氏”,均指其“姓”,实际上仅指曾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过的 “氏”罢了, 仅用以表示个人之所出的符号标志而已。 以汉字而论, 得姓受氏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11个方面: 以所居之地为姓氏, 以所属部族名称或图腾为姓氏, 以技事为姓氏,以封地为氏, 以官爵为氏, 以长幼、辈分即次序为氏,复姓的组合, 翻译姓氏, 改换姓氏 (君上赐姓, 避仇等), 姓随人便。 古人对姓氏很重视, 反映了当时人的宗法观念,也含有一定的政治内涵。所以,一个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被视作高尚的品行, 即使不得已而改, 也总是环绕着原姓氏而改, 或同音而改形, 或依原形而省笔。 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的宗法观念不断被打破,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特别是近代,在封建王朝被推翻之后,民主浪潮激荡着社会的每个角落,而姓氏领域内,又平添了“姓随人愿”的原则。在革命大动荡的时期,姓氏的随意性尤为突出,一些被推翻的阶层或革命的对象为逃避革命、保存自己,有的便更名换姓;一些革命者,为掩护自己,也为不致使家族受牵连(或表示与家庭断绝亲属关系)而改姓;文艺界不少喜用艺名、笔名的,真姓实名反而鲜为人知,如果改后的姓氏用字是原汉姓所无, 就等于增添了新姓。 中华姓氏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这种发展变化,从形式上看,主要表现在语音和书写的发展变化。字形不变,所表姓氏之语音可能有变,且表示不同姓氏, 比如“乐”一字二音,既读lè, 又读yuè, 同宗二氏,后成为两姓。语音不改,用以表此音的汉字有所改换, 以区别于原姓氏,从而创立了不同的姓氏, 如lǐ,或写作“理”, 或作“里”,或作“礼”, 或作“李”, 四姓(氏) 同宗,均由“理”发展而来,读音未改,但书写形式不同,从而分出四个姓氏。语音也罢,字形也罢,总归起来还是表现在数量的变化上,有些姓氏消失了,而大量的新姓又产生了。在历史的发展中,就具体姓氏来说有消有长,而从宏观上来看,其数量总是在不断地增长。周代,特别是东周——即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华姓氏蓬勃发展的时期。而今在祖国大地上流行的大部分姓氏那时也已产生。秦汉以后,随着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融汇,中华姓氏也在不断变化着。有的姓氏消亡了,有的新姓产生了,而有的姓氏从始至今仍在沿用,表现了某些家族的强大生命力。中华姓氏还在发展变化, 只是速度已缓慢下来。 仅以此代《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之序。 |
☚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凡例 ☛ 00000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