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冠瘿瘤形成机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冠瘿瘤形成机制mechanisms of crown gall formation根癌土壤杆菌侵染双子叶植物形成冠瘿瘤的生理生化和遗传调控特征。根癌土壤杆菌侵染双子叶植物和诱导冠瘿瘤需要特定的生理条件并发生病原菌基因向寄主植物细胞转移和在寄主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 若干种冠瘿碱的分子结构 (续) 化学因子 重要的化学因子有冠瘿碱和植物激素。 冠瘿碱 是病菌基因在寄主细胞中表达的产物。能诱导寄主合成某种冠瘿碱的菌系也能利用这些冠瘿碱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冠瘿碱对肿瘤细胞中T-DNA的转录有促进作用,与肿瘤诱导与质粒转移也有一定关系。 植物激素 主要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根癌土壤杆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可以产生上述两种激素。转化植物中,由于Ti-质粒上有关激素基因的导入,而使激素水平明显增加。主要表现: ❶肿瘤组织中激素含量增加。 ❷激素保护素增加。 ❸IAA共轭体增加。激素的作用: ❶与肿瘤发生和形态有关,产生IAA量大的菌株致病力强。 ❷与寄主范围有关,影响寄主范围的激素是细胞激动素。 遗传因子 影响肿瘤发生的遗传因子包括Ti-质粒和染色体基因组的有关基因(图1)。 Ti-质粒 是根瘤土壤杆菌诱发肿瘤的染色体外遗传因子,大质粒,分子量达90~150 × 106,含15~23万碱基对(bp)。Ti-质粒上与致瘤有关的基因主要分布在T区片段和Vir区片段上。T区片段又称T-DNA,中Ti-质粒上转移并整合到寄上细胞染色体上的 一段序列,长度约23kb(千碱基对)。T区中有控制肿瘤形态和编码冠瘿碱合成酶的基因。T-DNA两端25bp长的同向重复序列称为边界序列(border se-quence),与T-DNA的转移和整合到植物核基因组的过程有关。Vir区是Ti-质粒中T-DNA以外与诱发肿瘤有关的区域,长度约35kb,包括8个操纵子(VirA,VirG,VirB,VirC,VirD,VirE,VirH和VirF)。这些基因虽不转入植物,但对病菌的致病性是重要的。VirA和VirG的蛋白质是双组分调控系统的两个成分。VirD与T-DNA的早期加工有关。VirC与VirD的共同作用促使T区形成和T-DNA的转移频率。VirE编码一种单股DNA的结合蛋白,与T-DNA发生有关。VirB编码的许多蛋白质产物与细胞膜特性有关,如形成T-DNA通道,具有ATP酶活性和自动磷酸化作用等。VirH和VirF是在章鱼碱型质粒中鉴定出来的,其功能尚未充分研究。
染色体基因 已鉴定出10多个基因,其中三个位点(chvA,chvB,exoC)与吸附有关。这些位点突变,由于影响吸附使病菌丧失毒性。chvA编码的蛋白质是把β-1,2-葡聚糖运送至胞外质所必需的。chvB编码的235×1000的蛋白质结合到膜上后,能将β-1,2-葡聚糖转化为环状结构。exoC编码的酶可以把葡聚糖-6-磷酸转化为葡聚糖-1-磷酸,是合成纤维素和β-1,2-葡聚糖所必需的。由于β- 1,2-葡聚糖具有多态性,可能还有一些其他因子参与细胞的吸附。 基因调控 根据蛋白质同源性研究,根癌土壤杆菌的基因调控机制是与许多双组分调控系统 一致的。第 一个蛋白质能感受特殊的环境信号,然后再把信息传递给第二个蛋白质,接着使一连串对环境敏感的基因活化(图2)。 VirA和VirG的调控 VirA蛋白是跨膜蛋白,两个亲水区把蛋白质的N末端与细胞质膜联系并有一个区域凸出到胞质中C末端留在细胞质内。VirA蛋白与植物的分子信号互作,通过自动磷酸化作用而受到活化。VirA蛋白中磷酸化的组氨酸磷酸基团再直接传递给VirG蛋白,使磷-VirG信号逐步增强。磷酸盐的转移作用发生很快,将磷-VirA蛋白与VirG蛋白混合在一起5秒钟即出现磷-VirG蛋白。在VirG蛋白中被磷酸化的是天冬氨酸。 VirG蛋 白对“Vir盒”的调控 “Vir盒”(Vir-box)是VirG蛋白识别的含12bp的保守序列,位于每一个Vir基因的上游。用跟踪技术证明在“Vir盒”的两股链上都覆盖有VirG蛋白。VirG蛋白磷酸化的增强对“Vir盒”的亲和性以及结合前对RNA聚合酶转录活性有影响。 “Vir区”对“T区”的调控 Vir区基因中有两个毒性位点D1和D2与T-DNA的加工有关,它们分别编码一种DNA局部异构酶和对T-DNA边界顺序有识别作用的核酸内切酶。因此,由Vir区基因的诱导,在边界重复顺序中形成特异性开裂点,产生包括或不包括T-DNA在内的含边界顺序的分子,实现T-DNA的转化。T-DNA进入植物的形式有可能是单股T-DN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