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华书学大辞典︱印章史概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华书学大辞典︱印章史概論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华书学大辞典

印章史概論

 《說文》云:“印,執政所持信也。從爪,從部,會意。爪持部,以表信也。”段氏注:“凡有官守者,皆曰執政。其所持之部信,曰‘印’,古上下通曰‘璽’。”又注:“璽節者,今之印章也。”
 華夏璽印肇造何時?傳云殷墟嘗有出土古印三枚,或據此謂印章源於殷商,然殊無確證。蓋甲骨文、金文中不見“璽印”一詞。其記事可憑者,恐始於春秋戰國。今所存古璽印物,莫早於春秋之物。 觀其遺品之繁、技藝之精、式樣之豐,足徵其史由來久矣!
 春秋戰國乃中國歷史一大轉折期,古代宗法制急趨瓦解,王權官僚制日浸衰弱,而新興諸侯貴族势力則漸强。西周以氏族血緣為紐帶之君臣關係,乃一變而為上下從屬之君臣關系。國君任命臣僚之信物,即以“璽”為憑證。官僚制度一旦形成焉,官璽遂為當時國家機構之必需品矣。
 生產日進,商貿日盛,豪富者益眾焉。 商業之都市勃興,泉幣之流通繁雜,璽印作為所有權之標志亦大行於世也。
 厥初,璽、印無别,統稱曰“璽”,或曰“璽節”,亦無上下、官私之分。 有以為執信持佩者;有以為通商旅貨贿者,其施於封書者,方為後世璽印之所自昉耳。 春秋末期始有“官璽”、“私璽”之目,然因諸侯异制,古璽形制非一。 斯時以青銅鑄印為主,印之形體、材質、鈕式等,千變萬化,誠中國古印史上絢麗多彩之世。
 春秋戰國無紙,其時簡櫝,均用漆或墨書於竹簡、木札之上。 以寓書於遠,上必施檢以禁閉之,而後緘之以繩,編串束結,填之以黏土,鈐印其上,復於檢上署所予之人,其事始畢,此即“封泥”也。 印章使用自兹而廣矣。
 三代璽印,大者數寸,小者才至壘黍。 自天子以至庶人,所佩所執,皆得稱“璽”,質以金玉,紐之龍虎,亦各惟其所好。 迨至嬴秦立國,官制强化,印章始有定制。 璽、印分屬,惟天子、諸侯得稱“璽”,臣下稱“印”或日“章”。 《漢舊儀》云:“秦以前,民皆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 秦以來時,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眾臣莫敢用也。”“印”之一字用於印章,實自秦始。
 秦官印字數無定則,多為白文,而界之以“□”、“田”“”為闌,文用斯篆,兼及古籀,故多織細,亦有不可辨識者。 若論官印,必當斷自嬴秦。
 劉漢官印承秦制。 其印之材質、鈕式、綬色等,因品級上下而各殊,“田”字之廓漸消。 字體為“摹印篆”,平方正直,印型莊重。西漢官印屬印制第三期,武帝(劉徹)太初元年(前104)定“五字印制”,“章”字始見於印文,此印章之一大變也。
 王莽篡權建新朝,大改漢制,印制亦然。 行上、下無别之“五字印”,刻風力求整正,為古印史上重要時期。
 新朝祚短,東漢代興,立復西漢印制。 筆勢率直,刻風勁健。自漢季迄三國之印,急促草率,頗失西漢之典雅趣致。 斯時私印大抵追崇西漢以來之官印遺風,以白文正方印為主,又出現“表字印”、“臣妾印”、“子母印”等,私印空前流行。
 東漢始造紙。三國以後紙興而簡牘衰,封泥希用,印章又一大變。惟三國迄西晉,尚蹈襲漢印之骨骼。洎東晉南北朝,朝代更迭,印章式樣紛亂,官印隳其權威,印章藝術遽衰。
 六朝末世,始以朱泥押印於紙面。 是則印章變為朱文印之端。
 隋統南北,官吏之印廢,官署之印代之。 方約寸半,係朱文。 而私印垂絶矣。
 唐代官印,初猶承隋式,後乃字體漸易為“九疊篆”,至宋、元此體已獲確立,迄於明、清未絶。然自宋以降,官吏之印復見,其大有及方九寸者。迨天下鼎沸,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西夏文、蒙古文、滿洲文并見入印。
 私印則古來形式尤繁。“收藏印”、“堂號印”源於李唐,太宗(李世民)“貞觀”連珠印、李泌“端居室”堂號印等,蓋其濫觴也。 至於私印、雜印之盛行,則應溯自趙宋中葉。
 宋代金石蔚為學科,古銅器暨古印等,學者多能識别、賞鑒,奉世靡然鄉風。至若徽宗(趙佶)之酷嗜蒐集古印章,編纂《宣和印譜》四卷,誠中國印譜之嚆矢也。繼有王俅《嘯堂集古録》、王厚之《漢晉印章圖譜》等古印專著,次第問世。 斯時文人雅趣多端,更有“别號印”、“成語印”之屬,印章既係文墨伴侣,别開生面,已為後世篆刻藝術奠確乎不拔之基。
 舊時印章,每出匠師之手。元代士人始摹習刻印技藝,雅操鐵筆,藉古印作楷模,珍重不啻拱璧。書畫大師趙子昂(趙孟頫)酷愛古印,嘗輯印譜曰《印史》,力倡復古。是編與時人吾丘衍(吾子行)所著《古印式》、《學古編》,允稱刻家之指南也。
 元、明之交。會稽王冕(元章)始用“青田乳花石”刻印,建立印章史上一里程碑。 明代文彭(文三橋,徵明長子)官南監時,幸獲“燈花凍石”累累,鎸刻名印無計,或推為篆刻藝術之開山祖也。與稍後之安徽何震并稱“文何”。於是篆刻已與書、畫鼎峙,獨具藝術特色。 爾後,蘇嘯民、歸世昌、金一甫、程孟長、梁千秋等,代出才人。其中蘇氏尤卓絕,晚歲所著《蘇氏印略》,刻藝精湛, 譽播東瀛,至能一時左右日本印壇。 另有趙凡夫(宦光)者,特擅摹刻古印,其《趙凡夫先生印譜》輯載遺作二千餘枚,琳琅金薤,美不勝收。
 明代蒐集、鑒賞古印成風,可證諸顧從德《顧氏集古印譜》。 從德家稱豪富,癖耽古印,遍加羅致。 隆慶六年(1573)鈐押秦漢官、私印,加以考證,成《集古印譜》六卷。萬曆三年(1575)剞劂梨棗,題作《集古印藪》,馳譽遐邇。厥後,古印譜相繼刊行,於篆刻界生色增響矣。
 明季清初,遭時喪亂,篆刻式微,印學漸入安易、裝飾之俗途。 工匠行時,鐵筆藝術逗遛不前。
 皖地乃何雪漁(何震)之故籍,秀出江東。 程穆倩(程邃)、汪關、朱修能(朱簡)、汪宗周(汪鎬京)、程元素、江宏度、江皜臣、程雪來等刻手,皆其選也,遂奪文三橋等吴門之席。其中程穆倩究秦、漢之法,筆風圓渾温雅,世尊為“徽派”(亦稱“歙派”)之祖。
 程穆倩與巴慰祖、胡唐、汪肇漋合稱“歙中四子”,黄吕、黄宗繹、唐燠、程奂輪、程錦波、汪德量等步其武。 清·乾、嘉間(1736—1820),黄小池、王聲等,并推璠璵之器,形成“浙”、“徽”兩派分主清代印壇之勢。
 明季以降,世人不惟重古印之鑒賞,且好集近人之刻印。明張灝有《學山堂印譜》、《承清館印譜》,清初周亮工有專著《印人傳》、《賴古堂印譜》等問世。 乾隆(1736—1795)間,安徽綿潭汪啟淑僑居浙杭。 啟淑累世販鹽,其家劇富,蓄藏珍籍甚豐,篤好印章,自稱印癖先生。 嘗取周、秦以來之古印,以及當代高手之刻作。 輯為《漢銅印叢》、《訒庵集古印存》、《飛鴻堂印譜》等二十七種專著。 又撰《續印人傳》,卓著勛績於清代篆刻界。 斯時杭州宛然篆學之淵藪、印家之窟巢也。
 時印學頗趨復古。 丁敬身(丁敬)金石造詣精深,意境高古,提倡方勁質樸之印風,材稱杞梓,奉為“浙派”之祖,遂屈“徽派”而主盟印壇。
 丁龍泓(丁敬)倡其前,蔣山堂(蔣仁)、黄小松(黄易)、奚蒙泉(奚岡)踵其後,合稱“西泠四家”;若增陳秋堂(陳予鍾)、陳曼生(陳鴻壽)、趙次閑(趙之琛)、錢叔蓋(錢松)則號“西泠八家”。復有“浙派”高手趙魏(晉齋)、屠倬(琴隝)、高塏(爽泉)、徐同柏(籀莊)、徐楙(問蘧)、趙懿(榖庵)、江尊(西谷)、楊與泰(辛庵)、胡震(鼻山)等,悉東箭南金也。
 明末清初,考證學、漢學復興。 乾、嘉間(1736—1820)學者,當以注《說文》之泰斗段玉裁為代表,金石學隨文字學而臻興隆。蓋緣據古金石刻、古器物銘文而精研古文字,故古文字與篆刻藝術密切攸關。 金石學有翁方綱(覃溪)、桂馥(未谷)、張燕昌(芑堂)、張廷濟(叔未)等,并皆篆刻界名流,印壇盛况可知矣!
 印學風興,鑄就偉人。鄧完白(鄧石如)獨學刻苦,涉獵周、秦、漢、魏之篆、隸,卓有成就,無愧鐵筆大師,李陽冰之後,一人而已。蓋陽冰篆書之精,後世絶響。完白力圖振興篆書,破陳規,闢蹊徑,除繆篆、玉筋篆外,更將諸種篆體入印,自樹新風,遂創“鄧派”,為近代篆刻之先驅。 包世臣高足吴讓之(吴熙載)宏揚完白之殊藝,兼篤守世臣之書論,其鐵筆既臻高格自然之妙境,遂躋攀咸、同(1851—1874)間印學界之峰巔。
 嘉、道(1796—1850)間,刊行金石書籍、印譜成風,其中吴雲(平齋)、陳介祺(簠齋)、吴大澂(清卿)等尤為熱衷,廣事蒐求,悉心探究,播流風於當時。 别有王石經(西泉),刻風端莊整平,自成一家,陳(介棋)、吴(大澂)二氏交相嘉賞。
 徐三庚與趙之謙同時,初宗“浙派”,繼參“鄧派”,後出入漢篆等,筆勢豐麗纖細,響盛名於近世,敷妙譽於扶桑。日本明治(1868—1911)前期之印壇,新風於是乎振。
 徐、趙而後,清末民初之鐵筆大家吴昌碩,騰騫於篆刻界。 吴氏力追〈石鼓〉篆法,逮及金文、古泉、古陶、封泥、古磚瓦等,兼收并蓄,啟渾厚素樸之一路,季清藝苑為之增色,且導夫近世日本印壇之先路云。
 傳吴氏之道者,有門弟王大炘(冰鐵)、徐新周(星州)、其子吴藏盦以及齊璜(白石)等,俱近代印學界之席珎也。
 光緒三十年(1904),丁仁、王提、葉為銘、吴隱等,於浙江杭州孤山創辦印社,因地近西泠而名曰“西泠印社”。 該社薈萃藝苑高手,對篆刻、書、畫之研究殊有成就,名動海内外。 且設於孤山風景區,故屬西湖游覽勝地之一。
☚ 中华书学大辞典︱分類目録   中华书学大辞典︱字號室名索引 ☛
000002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