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大辞典︱凡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大辞典︱凡例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医大辞典

凡例

 一、 本辞典共收载医史人物、 文献、 中医基础、 中药、 方剂、 穴位、 临床各科、 直释正词、 非直释正词及医学单字38 505条, 较原收36 329条增加2 217条, 删除41条。内容更加丰富多采。
 二、 选辞力求正确反映中国医药学伟大宝库的实际内容, 也选收了现代中医学发展过程及中西医结合的部分新词目, 以求实用。
 三、 释文一般先定义, 后解释。 本次修订对原版未予定义者尽量作了补充。 辞目、释文或征引文献, 或直接解释, 力求言简意明, 通俗易懂, 结合实际。 对于比较成熟和稳定的病证和治疗的概念, 加入现代内容予以印证。
 四、 多义辞目的不同义项, 以①、 ②、 ③……分段叙述; 同一辞目出现二级义项时,第二级义项以①、 ②、 ③……依次分述, 以求释义清晰, 层次分明。 各辞目的释义, 只解释与中医学相关的意义, 不涉全面。
 五、 各类辞目, 一般注明出处, 以便查核。 出处确切, 且为原始文献所载者, 冠以“出”字; 虽有出处, 但不能确定为原始文献者, 冠以 “见”字。 但中药出处, 统以本草专著为准, 而不以医著为据。 如密陀僧最早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 但在本草专著中初见于明代 《本草纲目》, 则作 “出 《本草纲目》”。
 六、 释文中引用的医药文献, 若该文献已作辞目专条收载本辞典者则不再加注作者、时代等; 若未被列入辞目者, 则尽可能注明成书年代与作者姓名, 若卷数较大者, 则注明所出卷数、 门类或篇名, 以便查阅。
 七、 临床各科辞目中所涉及的方剂, 若该方已作辞目专条收载者, 则不再注该方出处和药物组成; 如该方未作辞目收载则予以注明。 方剂中的药量, 清代及清以前者原方照录; 清以后的方, 药量折合为克 (g)。 原书无药量者, 不予增补。
 八、 本书的简化字采用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简化字总表》。 对某些经简化后失去原意的, 则仍采用繁体字, 如橘、 癥等; 对某些较常出现在中医古籍中的异体字,如蚘、 等, 则作单字词目编为附词, 正词仍用简体字。 此次修订, 依据《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中医名词术语规范》 为标准, 对某些字、 词作了修改, 如 “粘膜”改为 “黏膜”; “痠”改为 “酸”;“龟版”改为 “龟甲”; “熄风”改为 “息风” 等。 使文字更加规范。
 九、 为了完整保存古人医学理论与经验认识, 对现已禁用的虎骨、 犀角、 穿山甲、 象牙等珍稀动物, 本辞典在古文献之相关内容仍予以保留, 以存原貌。
 十、 本辞典所用字形, 统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所印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为准。 并按此字形及笔画、 笔顺编排。
 十一、本辞典辞目之编排,以笔画、笔顺为序。所收辞目以首字笔画由少到多排列。首字笔画相同者,按第一笔顺〔一〕〔丨〕〔丿〕〔丶〕〔乛〕为序;第一笔顺相同,再按第二笔顺为序,第三笔顺以上,以此类推。首字相同者,以第二字笔画、笔顺排序,三字以上以此类推。首字相同的词,按单字、两字词、三字词……排列,便于检索。
 十二、检索本辞典可利用检字表找出辞目首字之页码,再循页码至目录中查检辞目。为了方便读者检索,此次修订,于书后附加辞目汉语拼音索引以为参考。
☚ 中医大辞典︱内容提要   中医大辞典︱前言 ☛
000002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