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医口腔科学的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医口腔科学的发展

中医口腔科学的发展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口腔科,是以研究和治疗龋齿、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口齿外伤和化脓性口腔疾患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在古代,口腔科有口齿科、耳目口齿科、口齿咽喉科,近代也有称为牙科的。
殷代出现了疾齿、疾口、疾舌等甲骨文字。汉初淳于意记载了我国最早的龋齿症例。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曾记述了治疗口腔疾患的“齿脉”及其循行过程。还叙述了用榆皮、美桂及其他几种药物充填牙齿的方法,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牙齿充填术。张仲景著有《口齿论》一卷,可惜已佚。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以“雄黄、葶苈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这是失活牙髓的方法,是我国在口腔医学方面的重要贡献之一。魏代嵇康在其著作《养生论》中,谈到“齿居晋而黄”的情况,慢性氟中毒在牙齿方面的表现,现称为氟牙症(斑釉)。这也是我国口腔医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我国远在秦代时就能作唇裂修复术了。但到了晋代,才有了文字记载,并提出要用流质饮食及禁止谈笑等注意事项,这是唇裂修复术仍在继续向前发展。此时还有拔牙致死症例的记载,谓“峤(温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而卒,时年四十二”。这是进一步认识了拔牙与全身关系的重要性。
隋唐太医署中,耳目口齿是独立的一科,由医学博士教授,助教辅导。隋代《诸病源候论》在拔牙损候中说:“拔齿而损脉者,则经血不止。藏虚而眩闷。”可见对于拔牙后出血,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唐代在医事制度方面,由于太医署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在医科的四个系中分为五个科,其中耳目口齿(五官)为一科,学生人数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修业年限四年,每一部门都设有博士教授学生,下设助教、师和工等,以辅助教学。可见此时口齿科已有相当的发展。唐代《新修本草》中已经记载了用汞合金充填牙齿的内容。谓:“其法用白锡和银箔及水银合成之,凝硬如银,堪补牙齿脱落”。在1300年前,我国就已经配成银膏,用以充填牙齿了,这又是一项我国在口腔医学方面的世界性重要发明。《千金要方》在治疗下颌关节脱位时主张“一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矣,推当疾出其指,恐误啮伤人指也。”《千金翼方》又进一步提出以竹筒保护术者手指,以防止咬伤的方法。
自唐之后一直使用薰牙法以治疗牙痛。《千金要方》谓“黑羚羊脂,莨菪子各等分,右二味和,先烧锄銎使赤、内其中,烟出以布单覆头,令烟入口薰之。”《外台秘要》载:“以莨菪子三合,青钱七文,烧令赤,取小口瓶子,令口含得者,将钱内瓶子中,取莨菪子一撮,安钱上,令爆炸声,仍以水少许,淋钱上,即气出,用薰齿,冷止,三合药尽为剂。”《东医宝鉴》及《医心方》中都提到了这一薰牙法,但所用器具均不相同,清代太医院已经制造出银制薰牙器,装药入罐,连接在银管上,可按牙痛部位,以含药的蒸气薰之。这是一种极为巧妙的方法,也是口腔医疗器具的进一步改进,此器现仍尚存故宫御药房。唐代孟诜著《食疗本草》还指出:“砂糖多食,消肌肉,损齿”,这也是合乎科学的。晚唐时代的敦煌壁画《劳度叉斗圣图》中,有一幅描写着剃头,刮脸以及用手指揩齿的《揩齿图》,这是我国现存的一幅有关口腔卫生绘画,说明当时已注意到牙齿的保健。辽代已经有了牙刷的制作。
1953年在前热河省大营子村辽驸马卫国王墓的随葬品中见到了两把象牙制的牙刷柄,其形状和现代的牙刷很相似,因为年代久远,牙刷头部所植的毛束已经消失,但仍可以看出植毛的痕迹来,柄却很完整。牙刷头部的植毛部有八个植毛孔,分两排,每排四孔,孔部上下相通,植毛部的孔略大些,背面孔部渐小,毛束之间均有相等的间隔,这种间隔可使刷毛容易干燥及不易藏染污物。柄是圆的,植毛部呈扁平长方形,制法极似现代的标准牙刷。距今已1000多年了。1976年夏在内蒙古宁城县一肯中公社发现了一座辽墓,从墓志文中可以得知在辽圣宗时邓延正是一位有名的牙科医师,可见当时已有牙科专科医师了。
宋代口腔医学,在唐代医学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圣惠方》中的“治牙齿非时脱落令牢定铜末散”以及《圣济总录》中的“治牙齿摇落復安令着坚齿散方”都是我国在十世纪所实录施行的牙齿再植术。此外宋代也已有了义齿修复术,这从一些文人笔记中可以见到。宋代关于牙刷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如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产后将护法项下就有“不可乱舌,恐伤心气;不可刷牙,恐致血逆”的记载。当时也已知道饮茶防龋的效果,这是在口腔卫生方面的重要贡献。此外,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记述了切除口腔肿瘤(内疳疮)的方法,主张“用勾刀决断其根,烧器令七八赤,烙之以止血……”。这种用烙铁止血的方法,唐代在口腔医疗方面已被广泛利用。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主张睡前刷牙或用盐刷牙,谓:“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又说:“清旦盐刷牙,平日无齿疾。”用盐刷牙是我国治疗牙周病的有效方法。
明代除了用马尾牙刷之外,还出现了棕制牙刷,高濂的《遵生八笺》说: “漱齿勿用棕刷,败齿”。清代曹庭栋撰《老老恒言》说:“骏刷不可用,伤辅肉也,是为齿之祟”。他们指出用植物棕或马鬃制的牙刷刷牙,都会伤害齿龈组织,表明当时对牙龈的保健也注意到了。顾世澄在1686年提出修补唇裂时,要在涂布麻药之后,再切皮开刀,并以绣花针穿线缝合,待肌生肉满之后拆线,可见当时的唇裂修复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清代梁王绳的《白士集》谓:“今市肆有补齿铺,悬牌云镶牙如生,盖宋以来有之”,并提到“《七修类稿》有种齿说,与今补齿不同”,而与齿牙再植术相区别。这说明我国在齿牙修复方面,已经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
自18世纪以来,随着西洋医学技术传入我国,在口腔医学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解放后,其进展情况尤其迅速,目前在口腔医学方面,已经分为口腔内科(其中包括牙体病、牙周病和口腔粘膜病)、口腔外科(包括牙槽骨、颌面、肿瘤及整形)、口腔矫形科(包括总义齿、局部义齿、冠桥等)、口腔正畸科、口腔儿科、口腔预防保健科等多方面的专业。随着医学院校中口腔医学系的增加,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口腔医学专业人员,其中还出现了一批专家,由于正确地贯彻了口腔医学方面的中西医结合,在应用针灸及中药治疗口腔疾患方面,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就。

☚ 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发展   中国法医学的发展 ☛
000133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