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经院哲学
欧洲封建时代的正统哲学,因为是在教会的经院(即学院、学校)里制定和讲授的,所以叫经院哲学。
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出现了农民、工商业者、市民反封建制度的斗争,其形式是异教或“异端”反对基督教的斗争;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教权势力逐渐战胜世欲权力,占了上风,形成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西欧“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罗马教会成了封建制度的支柱。教会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更有力地反对“异端”学说,镇压自己的敌人,迫切需要加强神学教育,加强思想统治,建立一种特殊的符合基督教教义的哲学,于是便出现了经院哲学。它是教父学的继续和发展。经院哲学从8、9世纪开始逐渐形成,于11世纪至12世纪得到广泛传播,13世纪达到全盛,以后逐渐衰落。经院哲学的基本任务是为天主教的信条、教义做烦琐细致的论证,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因此,它是神学的侍婢。它使理性属从于信仰。
早期经院哲学以柏拉图主义和奥古斯丁哲学为正宗,后来又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哲学。
经院哲学探讨的对象是上帝及其他超自然的东西,不研究自然界和现实事物,争论“天上的玫瑰花有没有刺”,“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等荒唐无聊的问题。他们认为圣经提出了全部真理,所以研究问题的方法只能是逻辑推理的方法,即通过咬文嚼字的定义和三段论式的烦琐推论进行争论。争论的依据就是圣经和某些他们崇拜的权威(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经院哲学大搞形式主义和烦琐论证,因此又被人称为烦琐哲学。
经院哲学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这场斗争一直延续到14世纪,直到经院哲学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