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观汉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观汉记

 纪传体史书。东观是东汉宫廷著述及藏书之处,此书正是藏于此,故称《东观汉记》。原书一百三十卷,现存二十四卷。东汉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边韶、崔寔、蔡邕、马日䃅等二十人先后参加编写。成书于汉嘉平年间(约225年)。
 本书的编写,始于汉永平五年(62年),经过了五次编著、补撰。据《史通·古今正史》篇载:“明帝始诏班固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作《世祖本纪》,并撰功臣及新市、平林、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大体上完成了光武初年的记事,这是第一次修撰。第二次是安帝时的续撰。又刘珍、李尤“杂作记、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起自建武,讫乎永初。事业垂竟而珍、尤继卒。”复命伏无忌与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南单于、西羌传,地理志。”这是第三次编著。东汉元嘉元年,复令边韶、崔寔、朱穆、曹寿“杂作《孝穆》、《崇》(“孝穆”传写讹脱,当作“献穆、孝宗二皇后”)及《顺烈皇后传》、又增《外戚传》入安思等后,《儒林传》入崔篆诸人。”寔、寿又与延笃“杂作《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程》、《郭愿》及《郑众》、《蔡伦》等传。凡百十有四篇,号曰《汉记》。嘉平中,马日䃅、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蔡邕又“续成十志”。
 《东观汉记》经董卓之乱,已散佚不全。据《隋书·经籍志》载记有一百四十三卷。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则记为一百二十七卷,可知此书在唐代时已渐散佚。据赵希弁《读书附志》记载,北宋时尚有残书四十三卷,到南宋时仅存《邓禹》、《吴汉》等列传九篇,见《中兴书目》,至元、明以后全部失去。到清代,姚之骃有辑本八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朱筠奏开四库全书馆,辑古代佚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东观汉记》二十四卷,是现存最详的本子。
 《东观汉记》是官修国史,其体例采用的是纪传体,分为本纪、年表、志、列传、载记等五个部分,是东汉一代史料的总汇。今《四部备要》本《东观汉记》二十卷包括:《帝纪》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传》十七卷、《载记》一卷、《佚文》一卷。本书记载刘汉政权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事。它保存了范晔《后汉书》里所没有的材料,例如《帝纪·世祖光武皇帝》中,记载有南阳府掾史张顺曾参予起义之谋,又有王常赞助昆阳之策等许多材料,都是范书中所没有的。也有记载比范书更详细的,如章帝时下诏增修群祀、杜林之议郊祀,以及东平王苍之议庙舞等,都是当时的大典,书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在后汉史书中,以《东观汉记》居首,因为《东观汉记》为当时史官陆续修补,当代人写当代的历史,无疑最为可信。魏、晋以来,各家修撰东汉史书,多以《东观汉记》为底本。晋人华峤的《汉后书》专以此书为本,撰写也较为出色。而范晔《后汉书》也大部分取于此。故《东观汉记》虽已失传,其史料价值仍透过今日传世的《后汉书》得以保存。此外,孙吴张温,北魏刘昞也以《东观汉记》为底本,著成《三史略》。
 《东观汉记》的刻本有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和扫叶山房本以及桐华馆翻印本,今本《东观汉记》附刻有《东观汉记范书异同》,较有参考价值。
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

官修纪传体东汉史。一百四十三卷。由东汉史官二十余人历百六十余年集体撰述而成。明帝时诏班固、陈宗、尹敏、孟异等撰成《世祖本纪》。班固以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安帝时诏刘珍、李尤、刘𫘦等杂作《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又命伏无忌与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及《单于西羌传》、《地理志》。桓帝元嘉元年(151)复命边韶、崔寔、朱穆、曹寿、延笃等杂作《孝穆》、《崇》二皇、《顺烈皇后传》、《百官表》、《顺帝功臣传》,共一百十四篇,号曰《汉记》。灵帝熹平时,马日䃅、蔡邕、杨彪、卢植、韩说、刘洪等人著作东观,补撰列传四十二篇,蔡邕独撰十志,杨彪又补撰《灵帝、献帝纪》。
《东观汉记》是东汉人所记当代史,又得东汉帝王重视,撰修者拥有丰富的史料。凡起居注、历朝注记及尚书所主故事、国家藏书校书写书中心兰台与东观所收各种典籍、档案、各种私家著述等,均可取材其中,别择而融入书中,从而使《东观汉记》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成为时人了解东汉史的基本典籍,被誉为与《史记》、《汉书》鼎足而立的“三史”。之后,又出现了多家记载东汉史的史著。据《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后汉史共十三家,其中大多受到了《东观汉记》的影响。如晚出诸家“后汉书”中,华峤的《汉后书》与范晔的《后汉书》最著名,华书即主要依傍《东观汉记》而成书。范晔在《后汉书·孝明八王传》中有“本书”之称,李贤注谓“本书谓《东观汉记》也”,足见范书对《东观汉记》的依凭。世人均谓纪传体史书之有《列女传》,始于范晔《后汉书》,然在《东观汉记》中已为妇女列传。如《北堂书钞》卷一二九引鲍宣妻桓少君事迹,《太平御览》卷四八一引庞涓母事迹,均属《东观汉记》佚文,她们的事迹范晔《后汉书》亦有记载。两相对勘,文字基本相同,显系范晔录用了《东观汉记》。《东观汉记》首先为妇女列传,对后世史学影响巨大。《廿四史》中,《后汉书》、《晋书》、《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十二史皆设《列女传》,廿四史以外的纪传体史书如《新元史》、《清史稿》也设《列女传》,萧齐时江淹等奉命撰国史,奏上的条例中亦拟设《列女传》。《东观汉记》中保存了许多范晔《后汉书》所未载的史料,如在《帝纪·世祖光武皇帝》中提到南阳府掾史张顺曾参预起义之谋,王常曾赞助昆阳之策等,均为范书所无。章帝曾下诏增修群祀,杜林之议郊祀等,皆当时要典,《东观汉记》在这方面的记载,亦视范晔《后汉书》为详。《东观汉记》作为专记东汉一代的断代史,未能囊括东汉全部王朝兴替。帝纪起自光武,迄于灵帝,尚缺献帝一朝。列传中东汉末年人物多有遗漏。神化刘汉政权,美化东汉帝王,贬斥与汉争天下的群雄等,在《东观汉记》中屡见不鲜。其文字的锤炼,未能与《史记》、《汉书》比肩,又由于此书成于众人之手,无人对全书作统贯性的整理和加工,“著述无主,条章靡立”(《史通·忤时》),因而各篇间详略不一,笔调难和处亦不少。
《东观汉记》在《隋书·经籍志》中著录为一百四十三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则作一百二十七卷,可见在唐时已有缺佚。延至北宋,仅存四十三卷,南宋时仅存八卷,至明代亡佚。《东观汉记》散佚后长期无人辑集。清康熙年间姚之骃开始辑佚,仅成八卷。乾隆时开四库馆,利用《永乐大典》、《太平御览》等,将《东观汉记》辑集,厘为二十四卷,除编入《四库全书》外,又编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后又有扫叶山房刊本、桐花馆刊本、《四库备要》本等。对于《东观汉记》一书的研究,目前尚显薄弱。今人吴树平有《东观汉记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可参考。

☚ 汉书   汉纪 ☛
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

书名。东汉史学家刘珍等撰修。记载东汉王朝史事的历史文献。最初,班固、陈宗、尹敏等在兰台撰写《世祖本纪》、列传、载记28篇。安帝永宁年间,邓太后命谒者仆射刘珍等著 “中兴以下名臣列士传” 及纪、表。刘珍去世后,侍中伏无忌,谏议大夫黄景续修诸王、王子、恩泽侯表、南单于、西羌传及地理志。桓帝时,太中大夫边韶等奉命撰皇后传、外戚传、儒林传和百官表。灵、献帝时, 光禄大夫马日䃅等续修,补成十志。 此书初名 《汉记》,后因史馆从兰台迁往南宫东观,故又名 《东观记》,后称《东观汉记》。《隋书·经籍志》记载此书有143卷,两宋时仅存43卷,今存24卷记事上起东汉光武帝,终于灵帝。体例分为纪、表、志、传、载记5个部分。保存了许多与宫廷有关的资料。纪类专记皇帝事迹,录有世祖光武皇帝、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穆宗孝和皇帝、孝殇皇帝、恭宗孝安皇帝、敬宗孝顺皇帝、孝冲皇帝、孝质皇帝、威宗地桓皇帝、孝灵皇帝。表类对诸王、王子侯均有简介。志类载有宫廷的各种礼节仪式的规定。传类首记诸皇后的简历,提及光烈阴皇后、明德马皇后、章德窦皇后、敬隐宋皇后、孝和阴皇后、和熹邓皇后、安恩阎皇后、顺烈梁皇后、窦贵人、孝崇匽皇后、孝桓邓皇后、灵帝宋皇后、灵思何皇后。是书材料丰富,与 《史记》、《汉书》合称为 “三史”,为世所重。清康熙时,钱塘姚之駰作《后汉书补逸》时,辑录《汉记》遗文,列作8卷。乾隆时,四库全书馆重加辑录,成《东观汉记》24卷。此书版本较多,便于参考的为吴树平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 《东观汉记校注》 22卷本。

☚ 东汉会要   东汉诸帝统系图 ☛

东观汉记dōng guān hàn jì

《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醴泉(2)。纪传体史书。明帝至灵帝间班固、刘珍、崔寔等先后与修。因董卓之乱,书未定稿,时称《汉记》。后因书修于洛阳东观,遂用今名。原143卷,南宋时已基本散佚,今本帝纪3卷,年表1卷,列传17卷,载记1卷、佚文1卷。向为世所重视,曾为后来10余家后汉史著所依据。

东观汉记

二十四卷。《隋书·经籍志》称长水校尉刘珍等人撰,今考证刘珍未尝做过长水校尉,且此书开始于明帝时,更不能将刘珍写在编撰者之首。《后汉书·班固传》载明帝诏班固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另有列传,载纪二十八篇,此为《东观汉记》的雏形。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篇》又称安帝诏史官谒者仆射刘珍、谏议大夫李尤杂作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起于建武(25—56年),讫于永初 (107—113);这大概是对《东观汉记》作了一次续编。《史通》再记刘珍、李尤死后,又由侍中伏无忌、谏议大夫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与单于、西羌传、地理志,后来又多次续撰,到元嘉 (公元151—153年)中期史体粗备才开始称为《汉纪》。东汉末年,蔡邕等人又续补十志、诸列传四十二篇,但由于汉末战乱,多有散佚。称“东观”源于东汉章和以后,图籍藏于东观 (宫殿名),著述修史者也从初年的兰台转迁至此,故以此为名。《隋书·经籍志》称此书共一百四十三卷,《新唐书》则记载共一百二十六卷,可见唐代该书已有佚失。《隋书》称此书起于光武帝,止于汉灵帝,而列传之文,及献帝时事,实为杨彪所补。晋时,此书与《史记》、《汉书》共为三史,人多习之,故六朝时期和唐初的人隶事释书多有征引。唐章怀太子集诸儒士注范晔《后汉书》后,《东观汉记》的地位才有所降低。到北宋时,仅存残本四十三卷,赵希弁《读书后记》、邵博《闻见后录》都称此书由高丽国进献,可见当时国内已很罕见。南宋时书目仅存有邓禹、吴江等人的列传八卷,蜀中虽有刊本流传但错误较多。明初已全部亡佚不存。清代姚之骃撰《后汉书补逸》,曾搜集遗文,共八卷,采用的多据刘昭《续汉书十志补注》、《后汉书注》、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五书,且掇拾不尽,挂漏殊多。收录于《四库全书》的《东观汉记》以姚本旧文为主,参考诸书,补其缺佚,所增者达十之六七。姚本错漏较多,但《东观汉记》原书的纪、表、志、传,载记诸体例及《史通》各书所载,梗概尚且一一可寻。整理后全书分为帝纪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传十七卷,载记一卷,另有佚文一卷,并将《汉记》与《后汉书》不同的地方附录于后。书中所载如章帝诏令增修群祀,杜林之议效祀、东平王苍之议庙舞等,均为一朝大典,但《后汉书》未予详载其文,尚有一定的补充功用。

东观汉记

东汉官修本朝纪传体史书。明帝时开始编写,至灵帝时,成书 一百四十三卷。班固、刘珍、李尤、伏无忌、边韶、崔寔、延笃、马日磾、蔡𪩳等先后参与编纂。体例因《史记》、《汉书》。东观为洛阳宫中殿名,为当时修史之所。魏晋时此书很流行,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流行以后,渐归废佚。今本二十四卷,为清人辑本。

东观汉记

书名。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时期事迹的纪传体史书。共一百四十三卷。汉明帝时令班固等始修此书,后陆续有刘珍、伏无忌、边韶、马日磾、蔡邕等参加。初名《汉记》,因修史处在洛阳南宫东观,后人称为《东观汉记》。唐宋以后散佚,清朝修《四库全书》时辑有二十四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