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突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东突厥古代北方部族名。隋朝初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二。沙钵略可汗统治之汗国处于金山以东,称“东突厥”;因其疆土多在漠北,又称“北突厥”。唐天宝三年(744),东突厥汗国因内乱及生产破坏,为回纥、拔悉密、葛逻禄的联军攻灭。 东突厥一作“北突厥”。古国名。突厥汗国分裂后的东支。首任可汗为沙钵略(亦作始沙罗可汗,名摄图,?—587)。首府初设在鄂尔浑河上游于都斤山,后移至土拉河畔。初,五可汗分立,势成割据:沙钵略堂弟处罗侯反而联合西面的达头可汗,与沙钵略对抗;境内部落众多,繁重的贡赋与苛刻的劳役,内部矛盾很大,给隋以离间之机,被迫迁于漠南。隋末一度强盛,围炀帝于雁门。唐贞观四年(630),颉利可汗扰唐被俘,东突厥暂亡。传七世,共四十九年。唐永淳元年(682),其后人骨咄禄复兴,传其弟默啜,藉大臣暾欲谷为相辅佐,脱离唐朝而独立,或称后突厥。仍都于都斤山,数与唐朝互市,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天宝四载(745),因内乱破坏与外部回纥的兴起,最后白眉可汗被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攻杀,东突厥终亡。前后共一百十年。 东突厥 东突厥古政权。亦称北突厥。突厥汗国分裂后的东支。首任可汗摄图自号伊利可汗,又号沙钵略可汗。牙帐设在于都斤山。由于形势所迫,沙钵略遂向隋请和。其妻北周千金公主亦请改姓杨氏,为隋帝女。不久迁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自开皇十七年(597)文帝以安义公主妻突利可汗后,即对之取扶植政策,与隋关系密切。隋末,朝廷失策,于是反目,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围炀帝于雁门。唐初,屡侵中原。贞观三年(629),唐派李靖等率军十万出击。次年,俘虏十万余人,获颉利可汗,东突厥遂亡。传7世,共49年。余众或走西域,或投薛延陀。有近十万人附唐,唐均妥善安置。 ☚ 突厥汗国 西突厥 ☛ 东突厥又称北突厥。隋文帝开皇二年(582)突厥正式分裂。东突厥以沙钵略为大可汗,与西突厥连兵相攻,国势遂弱。沙钵略不得已, 向隋称臣。隋文帝纳谋臣长孙晟计,对东突厥采离间政策,使都兰、染干两可汗相攻,染干败,归隋,隋于朔州筑大利城以居之,拜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不久,隋发大兵击败都兰,启民可汗北归,主东突厥,与隋通好。启民子始毕可汗立,时值隋末,中原战乱频仍,北方诸割据势力及农民军首领皆交结突厥,以为声援,东突厥之盛,于此为最。唐初,颉利可汗不断侵扰唐境。武德九年(626)深到长安附近,与唐太宗隔渭水结盟而退。颉利用法严苛,赋敛沉重,重用粟特商人理政,“疏远族类”,内部矛盾加剧,分崩离折之势已成,又频年灾荒,国中大机,贞观三年(629)唐遣李靖、李勣等率大军击突厥,次年,颉利被擒,东突厥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