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汉末、三国时的人口状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汉末、三国时的人口状况

东汉末、三国时的人口状况

《晋书·地理志》:“至(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户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据此推算,至灵帝中平五年 (188年),全国人口 (包括境内少数民族)当共计五千九百七十八万左右,为东汉时期人口数之峰值。东汉后期,统治集团趋于腐朽,豪强势力日益扩张,宦官外戚轮流为政,竞相压榨农民。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公元107年,十八个郡国地震,四十一个郡国大水灾,二十八个郡国风灾雹灾。凉州一带则旱灾和蝗灾。公元109年,四十一个郡国水灾,京师和并凉二州大饥,民相食。其时羌族人民起义,战争持续了十二年。公元118年,四川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也被迫造反。而东汉王朝极其残酷地加以镇压,不仅“斩获殆尽”,而且“杀其妻子,烧其庐舍”,造成东汉时期人口曲线上的一个小谷。公元140~145年,羌族第二次大规模起义。东汉政府用于镇压的军费八十亿,杀人无数,白骨盈野,又造成人口的一度下降。仲长统(179~219年) 在 《昌言》 中说: “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流亡的农民走投无路,到处暴动,前赴后继。从安帝到灵帝的八十余年中,见于记载的农民暴动大小合计近百次。公元18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准备比较严密的农民战争——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了。残暴的东汉统治者对农民展开了血腥的屠杀,在下曲阳(今河北晋县)积尸封土,筑为京观。《资治通鉴》记载,官兵前后斩获黄巾军十五万人以上。之后,黑山军等义军仍坚持斗争在西河、汝南、青徐、益州、江南等地。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强地主纷纷扩大私人武装,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群雄割据,混战不休。公元189年,袁绍率兵一举诛杀宦官二千人。190年,董卓兵挟献帝并裹洛阳附近居民西走长安,其士卒大肆烧杀,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后吕布杀董卓,傕、汜作乱,三辅几十万人,被杀的被杀,饿死的饿死,“二年前民相食略尽”,“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后献帝逃回河南,兵灾加上蝗旱,尚书郎以下自出采寻野生食物,有的就饿死在墙壁间。天子也饿肚子,兵士和百姓更活不下去了。“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 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战场上死者惊人。如曹操败陶谦,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之不流。官渡之战,曹操坑袁绍军降者七万余人。赤壁之战曹操军二十余万死去大半。天灾人祸使黄河流域一片废圩。时人王粲《七哀诗》写道: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曹植《送应氏二首》有:“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曹操《蒿里行》也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据《晋书,地理志》、《帝王世纪》等史籍载,全国人口由东汉末的六千多万已降至三国初期的一千四百多万,如果不算四周少数民族,则降至一千一百多万,共减少百分之七十五至百分之八十。三国鼎立之后至西晋统一之前,情况稍好一点,但战争经年不息,五六十年中人口恢复速度不快。《晋书、地理志》一: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重新统一时,“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五百六十三。”仍远远低于东汉时期的水平。

☚ 西汉末的人口状况   西晋末、东晋南北朝时的人口状况 ☛
000008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