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东欧国家和南斯拉夫农业经济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东欧国家和南斯拉夫农业经济agricultural economy of East European countries and Yugoslavia东欧国家有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位于欧洲南部, 是不结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八个国家面积127.47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1.38亿(198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 增加农业投资,加速农业现代化,鼓励发展家庭副业, 特别是在农业管理体制上进行一系列改革,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注:南斯拉夫系1954~1984年的增长指数和年均增长率;阿尔巴尼亚系1938~1983年的增长指数和年均增长率。 农业生产发展概况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八个国家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较快(表1)。 50年代上半期和80年代上半期,除民主德国外,其他国家谷物单产均提高1~2倍。因此,多数国家的谷物播种面积虽有缩减,但谷物总产量的增长较大(表2)。人均谷物产量,1984年匈牙利为1 500千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都超过1 000千克,其他国家除阿尔巴尼亚外,在670~800千克之间。谷物的增产使各国饲料谷物的自给程度提高。波兰由1976~1981年平均进口谷物710万吨减到1982~1984年平均进口360万吨。匈牙利、保加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已是谷物的净出口国。自50年代以来,多数东欧国家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如下变化:❶畜牧业发展速度超过种植业(表3)。 ❷表3 1950~1984年东欧国家畜牧业和种植业增长指数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增加(表4)。 ❸畜牧业中养猪、养羊及家禽饲养业发展较快,养牛业发展较慢。如1984年罗马尼亚猪的存栏数1 721万头,比1950 表2 东欧国家和南斯拉夫谷物单位 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增长情况
注: 阿尔巴尼亚系1960年和1983年数字。 (1950年=1)
注:阿尔巴尼亚系1983年比1938年的增长指数。 表4 东欧国家农业总产值结构变化情况 (农业总产值=100)
注:❶系1983年数字。 东欧各国和南斯拉夫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农业机械工业,70年代多数国家实现农业机械化。1984年共有拖拉机约145万台,联合收割机约17万台,分别比1960年增加3倍和2.3倍。化肥使用量自60年代起增加较快。1984年每公顷耕地(包括多年生作物)用化肥(纯含量):捷克斯洛伐克340千克,民主德国314千克,匈牙利288千克,保加利亚238千克,波兰231千克,南斯拉夫220千克。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各国和南斯拉夫耕地的一半以上为农户总数0.5~1.2%的大地主、庄园主占有,少地和无地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生活贫困。1945~1946年,各国分别进行土地改革,从地主、庄园主手中没收的大部分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其余土地用来建立国营农场。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各国先后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50年代末60年代初,除波兰、南斯拉夫外,其他国家已实现农业合作化。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一些国家组建了农业联合企业、农工综合体、工农综合体等专业化协作组织,使农业生产工业化。1971年,保加利亚全部农业社和国营农场都联合组成农工综合体,1973年又成立工农综合体和科研一生产联合公司(即国营农工联合企业)。匈牙利于1964年组建工业化生产体系,到80年代初,绝大多数国营农场和农业社都参加了这种生产体系。波兰土改后,国营农场发展较快,农业合作化进展缓慢,从1949年试办合作社至1956年,合作化农田面积仅占农田总面积的9.6%。1956年,80%的合作社因经济效益不佳而解散。自1957年起鼓励个体农民自愿联合成立农业小组。参加小组的农户只在使用机器、购买种子、提高耕作技术等方面合作。1984年, 国营和集体经济成分 (包括生产合作社和农业小组)的土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4%(其中国营农场约占19%),76%的耕地为个体农民所有。1984年波兰有个体农户约280万户,其中近30%的农户仅有0.5~2公顷土地。南斯拉夫于1946年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到1950年农民劳动合作社发展到6 972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为35.1万户, 占全国总农户的14.7%;耕地面积190.4万公顷,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4%。60年代, 许多国营农场进行联合和合并, 组成农工联合企业。70年代以来, 农工联合企业发展较快。1984年, 农工联合企业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个体农民耕地面积占85%。参加生产合作社的个体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0%以上。南斯拉夫政府鼓励个体农民走联合和合作的发展道路。 主要农业政策和措施 ❶改革农业管理体制。60年代, 东欧国家和南斯拉夫对农业管理体制先后进行调整和改革。匈牙利取消农业社生产计划必须由地方议会批准的规定; 国家主要通过贷款、补贴、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指导农业生产。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只向农业企业(社)下达农产品收购指标, 其他指标由农业企业自行确定。 ❷增加农业投资。自60年代起各国逐渐增加对农业投资。70年代末, 对农业的投资一般都占总投资的15~20%左右。80年代以来农业投资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只有波兰在1983~1985年的三年中农业投资比重上升为24%。 ❸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中期, 八国均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1956年以后相继取消。此后, 除阿尔巴尼亚外, 各国对农产品收购制度作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南斯拉夫对农产品收购实行监督价格和自由价格。约70%的农产品实行监督价格, 由联邦政府统一定价; 一些非重要的农产品和水果、蔬菜, 则实行自由价格。匈牙利对主要农产品的收购,实行由中央统一定价的固定价格(这类产品约占农产品总数的60%);对水果、蔬菜等实行自由价格(这类产品约占20%)。此外, 还有一种协议价格。各国在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的同时还普遍实行农业补贴政策。 ❹加强农业教育和科研工作。各国都设有农业高等学校和农业专科学校,综合性大学设农业院系, 同时开办农业函授教育, 发展在职业余教育, 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农业教育制度。各国都有按作物或专业设立的农业科研机构,大学也设有农业研究机构。 80年代末期东欧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民主德国已于1990年10月加入联邦德国。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