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华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华录》

《东华录》

清蒋良骐、王先谦、潘颐福、朱寿朋等编。为清代史官依据历朝实录按年月顺序摘抄编纂成的简编,性质与实录略同。因清代国史馆设于东华门内,故名。清乾隆三十年(1765),蒋良骐首先编撰自清太祖天命至清世宗雍正五帝六朝史事,为32卷,名《东华录》。其后光绪年间,王先谦续编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史事,为230卷,名《东华续录》。王先谦又因蒋氏所编简略,重新编雍正以前部分,为195卷,与《东华续录》合在一起,称为《九朝东华录》。后潘颐福又编撰咸丰年间事,为69卷,王先谦编撰同治年间事,为100卷,与《九朝东华录》合在一起,总名为《十一朝东华录》,共594卷,其后朱寿朋又编撰有《光绪朝东华录》。由于清代实录部帙浩大。不似该书便于查找,因此该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蒋良骐所编《东华录》虽较简略,但所据实录为乾隆年间改定前的旧本,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作者自序中说:“乾隆三十年十月,重开国史馆于东华门内。谨按馆例,凡私家著述,但考爵里,不采事实。唯以《实录》、红本及各种官修之书为主。遇阄分列传事迹及朝章国典兵礼大政,与列传有关合者,则以片纸录之,以备遗忘。信笺摘抄,逐年编载,只期鳞次栉比,逐觉缕析条分,积之既久,竟成卷轴”,从自序中可知此书内容较有价值。如史可法答摄政王多尔衮书,该书有而《实录》无。康熙二十七年(1668),御史郭 上疏劾权臣明珠事,该书也自郭 《华野集》中有所辑录。孟森曾评价该书说:“岂知蒋录虽简,而出于王录以外者甚多,且为世人所必欲知之事实。如顺治间言官因论圈地,逃人等弊政即获遣者,蒋有而王无。康熙间陆清献论捐纳不可开而获谴;李光地因夺情犯清议,御史彭鹏两疏痛纠之,使光地无以自立于天壤,皆蒋录有之,而王录无”。王先谦《东华录》的资料来源,据作者自序说:“凡登载谕旨,恭辑《圣训》、《方略》,编次日月,稽合《本纪》、《实录》;制度沿革纂《会典》;军务折取《方略》。兼载御制诗文,旁稽《大臣列传》虽不及《实录》丰富,但也收录了一些《实录》所缺载的资料。如雍正帝办曾静一案,收录就较《实录》详尽。咸丰间铸造大钱事,王书有而《实录》无。叙事也较蒋良为《东华录》骐详尽完整”。《光绪朝东华录》共220卷,记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三十四年事。因当时《德宗实录》尚未成书,朱寿朋以邸抄,京报和其他报纸的记载为名主要材料来源,所载奏章多的全文,可与《德宗实录》相参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十一朝东华录》有光绪年间木刻及铅印本。蒋良骐《东华录》有1980年中华书局校点本。《光绪朝东华录》有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的断句本。


古籍名著《东华录》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东华录

 编年体史料长编。主要取材于《清实录》。它又分蒋氏《东华录》和王氏《东华录》。蒋良骐《东华录》叙事自清太祖天命起,到世宗雍正止,其中包括五个皇帝,六个年号(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因一个年号代表一朝,所以俗称“六朝东华录”。凡三十二卷。“蒋录”问世一百多年之后,王先谦作《东华续录》,续写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与前六朝相合,俗称《九朝东华录》。后又续写咸丰、同治两朝,与前九朝相合,又俗名《十一朝东华录》。后又有朱寿朋写的《光绪朝东华录》二百二十卷,与前十一朝相合,又俗称《十二朝东华录》。“蒋录”成于乾隆年间,“王录”成于道光初年。(王先谦事迹参见“《庄子集解》”条)
 蒋良骐,字千之,一字瀛川。生于雍正元年(1723年),卒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升乡石冈人。蒋氏自幼生长在官宦之家,受过良好教育,知识广博,才思敏捷。二十五岁成为进士,官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官,参加《名臣列传》的撰写,不久官授通政使司通政使,颇有政绩。曾著《下学录》、《京门草》、《伤神杂咏》、《覆釜纪游》等书。在任史官期间,阅览了历朝实录、题本和各种官书,以及私家提供给国史馆的传记资料,他边阅读边摘抄,把资料逐年编排,积久成书。因国史馆当时设在东华门内,因此书名为《东华录》。
 王先谦,字益吾。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卒于民国六年(1917年)。湖南长沙人。同治四年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官中允,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等。一生做文字工作,曾辑刊《续皇清经解》、《续古文辞类纂》等。著有《汉书补注》、《虚受堂诗文集》、《水经注合笺》、《荀子集解》等书。王先谦也利用在国史馆工作的方便,辑录资料,因觉得蒋氏《东华录》过于简略而重新编写。于是成《东华录》一百九十四卷,后又陆续辑成《十一朝东华录》。雍正以前部分正式名为《东华录》,而乾隆以下为《东华续录》,共六百二十四卷。
 蒋氏《东华录》只有三十二卷,但据孟森在《读清实录商榷》一文中考证认为将良骐所见到的“实录”是经删改以前的原本,与后来人们所见的“实录”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之处,“蒋录”载有“实录”所不载或载而不详的内容。而且蒋良骐不只是摘抄“实录”文字,还搜集了其它资料融合在书中。该录第二十卷康熙四十五年元月条,记载川陕总督博济疏奏贯彻官颁斗斛出现的问题,提及“陕甘满汉十余万兵丁”,此事,《清圣祖实录》却未提到。第十四卷康熙二十七年二月条,记录了御使郭琇参劾大学士明珠的奏疏原文,《清圣祖实录》却没有收录,蒋良骐从郭琇的《华野集》中辑出补入《东华录》,此即为难得之史料。另外,蒋录记事有始有终,比较详细,而“实录”有时却不能完整地叙述某一具体史实,因此“蒋录”有益于补充史事,考订史实。
 王氏《东华录》摘抄“实录”也与蒋氏《东华录》一样不限于“实录”。据王先谦本人讲,他摘抄史料时,以“实录”为主,同时又辑入“实录”所缺载的资料,如雍正帝办曾静案,“实录”记载的谕旨远不及王录的详尽;又如咸丰年间铸造大钱事,“实录”不载;而王录却有记载。由于卷帙浩繁,卷数比蒋录大五倍多,因此王录资料比较丰富。而且王录叙事详尽,是清史研究者基本的资料参考书。但蒋录与王录相比较又有王录所不及之处。
 首先,蒋录保存了王录甚至“实录”所不载的一些重要史料。孟森曾指出:“蒋录虽简,而出于王录者甚多”。例如蒋录曾记载顺治年间言官议论圈地、逃人等弊政而遭谴,而王录则不载。又如康熙年间,陆清献因议论捐纳不可开而遭谴;李光地由于不及时归家奔丧而触犯了舆论,御史彭鹏两次上疏弹劾他,结果使李光地名誉扫地,这些内容蒋录记载了,而王录却没有。
 其次,在材料来源上,蒋录并不专抄“实录”,他还从“红本”中辑录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例如:所录顺治十二年十月给事中张文光请遇官员病故,照品堪给勘合疏等条,均注明资料来源是“红本”。在清代“红本”就是题本,是反映当时军国大政的第一手材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外,蒋录中还保存了一些重要的原始文献资料。如顺治元年史可法答多尔衮书,蒋录据原札录书,而“实录”却未记载。
 另外,蒋录在史料考订上颇有成就,在编纂上也有可取之处。全书有几十条按语和夹注,如雍正十二年五月“吏部议副都御史鄂尔泰奏:“满给事中员缺、汉给事中俱从员外郎补”。这种纂辑和整理史料的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蒋氏《东华录》与王氏《东华录》版本较多。蒋录成书后,起初只有抄本流转,同治十一年(1872年)始刊行,即聚锦堂刊本。一九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林树惠、傅贵九的校点本《东华录》。王录成书后有长沙王氏原刻本,光绪十年(1884年)上海广百宋斋校印本,还有分朝印行的本子,如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道光朝本,光绪十五年至十六年(1889—1890年)的咸丰朝本,光绪年间的同治朝本。
 在王先谦的《咸丰朝东华录》成书之前,潘颐福撰《咸丰朝东华录》六十九卷,内容较丰富。汪文安觉得蒋录太简略而王录又太繁琐,因此综合二录辑成《十一朝东华录揽要》。其记事自天聪朝始,止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该书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商务印书馆本。
 由于王氏《东华录》记事止于同治朝,因此宣统元年(1909年)朱寿朋按《东华录》体例辑成《光绪朝东华录》二百二十卷。它成书于《清德宗实录》之前,资料来源是邸抄、报刊等,许多内容为“实录”所无,较有参考价值。该书初成就有排印本。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静庐的校点本《光绪朝东华录》。

东华录

史书 蒋良骐撰 清乾隆三十年 (1766)成书,咸、同年间始有刊本。1980年4月经林树惠、傅贵九校点后中华书局出版。全书凡32卷,31万字。按朝代编卷,主要取材于清实录、红本及各种官修文书。记叙了清前期及天命至雍正十三年(1735)间五帝六朝120余年的历史。史料翔实,结构清晰。光绪初年又有王先谦的 《东华录》刊行,虽较蒋录详细,但蒋录保存了王录和传本实录所不载的一些重要史料,并在史料考订上做了不少的工作。书中的几十条按语和夹注均反映了作者在纂辑和整理史料中的成果。对于研究、编辑清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东华录

书名。编年体清史长编。(1)乾隆时蒋良骐撰,32卷。蒋氏于任国史馆纂修期间就《清实录》及其它文献,摘抄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雍正凡六朝史事而成,以国史馆在东华门内,故名。(2)光绪时王先谦撰,凡625卷。其中增补蒋氏东华录至195卷,又抄乾隆、嘉庆、道光朝史事共230卷。合称《九朝东华录》。旋增补潘颐福所辑抄咸丰朝《东华录》为100卷,并自辑同治朝《东华录》100卷,连同前九朝,合称 《十一朝东华录》。王氏《东华录》详尽、内容丰富。然蒋氏 《东华录》保存王录及《清实录》所不载之某些原始资料,为人们了解清初社会,特别是了解满族之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 宣统时期朱寿朋辑《光绪朝东华录》,又名《东华续录》,凡220卷,详该条。

《东华录》

清朝编年体史料长编。有两种:蒋录和王录。“蒋录”起自1616年,讫于1735年,为1765年重开国史馆后蒋良骐编,全书共32卷,较为简略;“王录”为光绪年间王先谦辑成。集清代11朝共200多年大事,年经月纬,为研究清史的重要史籍。

东华录

东华录

编年体清前期史。三十二卷。清蒋良骐著。蒋良骐(1723—1789),字千之、嬴川。广西全州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选庶常,授编修。三十年,重开国史馆,充任纂修官,预修《名臣列传》。后历迁侍御史、鸿胪寺少卿、太仆寺卿等。官至通政使。博学而工书法,通医道。著有《下学录》、《京门草》、《覆釜纪游》等。此书系其在国史馆时,摘录清史资料按年月编次而成。因国史馆设于东华门内,故题此名。书中所记,自清先世传说迄于雍正十三年(1735),凡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五帝六朝事迹,内容多有关军国大政及清廷各项经济国策。
《东华录》取材,虽以《清实录》为主,但也兼采其他资料,其自序云:“谨按馆列,凡私家著述,但考爵里,不采事实,惟以实录、红本及各种官修之书为主。”所谓“红本”,指经皇帝批阅的题奏,为研治清史的第一手资料。此外,书中还采录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始文献。如卷四顺治元年(1644)九月南明史可法复清摄政王多尔衮书,系据内阁书库所藏原札录出,为实录所无。卷十四康熙二十七年(1688)御史郭琇劾明珠疏,则录自《华野集》,对了解清初统治集团内部派别斗争有一定参考价值。特别是作者编写此书时所依据的《清实录》,后来经清廷几次改削,不少地方已面目全非,有的仅赖此书得以窥见一点原貌。如卷八所载康熙元年(1662)南明永历帝致吴三桂书,明季史籍失载,原见于《清实录》,后被删削去,幸有此书才得保存下来。在汇纂有关史料的同时,作者在考订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主要是通过按语和夹注,对有关记载进行简要注释、史实补充、考证和勘误,为读者提供了便利。
此书的性质虽近似《清实录》的简编本,却又非实录所能完全取代。光绪时,王先谦起而仿效,先后辑成《十一朝东华录》(雍正以前部分称《东华录》,乾隆以下称《东华续录》)六百二十四卷,记满洲兴起至同治朝事迹。体例仿自此书,叙事却远为详尽。但即使如此,此书的价值仍非王先谦的《十一朝东华录》可比。因王氏所据《清实录》已几经削改,有不少史实仍需从此书才能了解。孟森就曾指出:“蒋录虽简,而出于王录以外者甚多,且多为世人所必欲知之事实。如顺治间言官因论圈地、逃人等弊政而获谴者,蒋有而王无。康熙间,陆清献论捐纳不可开而获谴;李光地因夺情犯清议,御史彭鹏两疏纠之,使光地无以自立于天壤,蒋录皆有之而王录无。”(《读清实录商榷》)此书及王先谦《十一朝东华录》问世后,朱寿朋又续纂《光绪朝东华录》二百二十卷,其书成时,《光绪实录》尚未修成,只能依据邸钞、京报及部分报纸,故记事未能详备,但因辑录奏报及私家记载甚多,与实录完全为二种史源,价值更为特殊。民国间,复有任国钧自编《宣统朝东华录》,稿未刊,今存浙江杭州市图书馆。
初以抄本流传,至咸丰、同治间始有刻本。另有1980年中华书局校点本。王先谦的《十一朝东华录》刊行于光绪十年(1884)至十七年,有长沙王氏刻本和上海广百斋校印本等。朱寿朋的《光绪朝东华录》初由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刊于宣统元年(1909),另有1958年中华书局印本。

☚ 五礼通考   续文献通考 ☛

东华录

书名。清蒋良骐和王先谦先后辑录而成,清国史馆设于东华门内,故名。乾隆三十年(1756年),蒋良骐纂辑自太祖天命年间至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帝六朝史事,共三十二卷。光绪年间王先谦仿蒋氏体例,纂辑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实录中史实,共二百三十卷,名《东华续录》,后又补辑蒋录,增雍正以前史实共一百九十五卷,与《续录》合称《九朝东华录》。此后潘颐福辑《咸丰朝东华录》六十九卷,王又辑《同治朝东华录》百卷。前后所辑共五百九十四卷,总称《十 一朝东华录》。蒋录简概,但保存了许多重要史料,王录详尽,史料亦富。后朱寿朋又辑光绪朝史事,称《东华续录》,通称《光绪朝东华录》,凡二百二十卷。

东华录

二百卷。东华续录,四百一十九卷。清末王先谦 (1842—1917)撰。先谦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参与国史馆编纂工作。后任江苏学政,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院长等职。中日甲午海战后,主张振兴工艺,曾经营官商合办的宝善成公司、湖南炼矿公司。反对戊戌变法,攻击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阻挠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光绪三十三年 (1907),著《尚书孔传参正》,赐内阁学士衔。武昌起义后,改名循,闭门著书。治经循乾嘉遗轨,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曾罗致文人,从事古籍和历史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校刻有《皇清经解续编》,编有《十一朝东华录》等,著有《虚受堂文集》。该书是以《清实录》为主要材料来源,按时间顺序摘抄辑录而成的,性质略如实录的简编。清国史馆设于东华门内,史官在此辑录成书,故以之为名。最初有乾隆三十年(1765)蒋良骐所纂的三十二卷本,内容为太祖天命至世宗雍正五帝六朝之事(清太宗以称帝前后分为天聪和崇德二朝)。其后光绪年间王先谦续纂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事,成二百三十卷,称《东华续录》。又以蒋氏所录者较简略,重新纂辑雍正以前的史实二百九十五卷,与《续录》合称为《九朝东华录》。此后,潘颐福辑《咸丰朝东华录》六十九卷,王先谦又辑《同治朝东华录》一百卷,再合以前所辑总称《十一朝东华录》,共594卷。自光绪十年(1884)至十七年(1891)曾先后以木刻和铅印本流传于世。该书计有太祖朝四卷、太宗朝十八卷、世祖朝三十六卷、圣祖朝一百一十卷、世宗朝二十六卷、高宗朝一百二十卷、仁宗朝五十卷、宣宗朝六十卷、文宗朝六十九卷、穆宗朝一百卷。是书所载谕旨,辑自圣训方略,制度沿革据《清会典》,军务奏折录自方略。年经月纬,资料较为丰富。从整体内容看,王氏《东华录》远不及《实录》丰富,但是其中也编进了《实录》所缺载的资料。如雍正帝办曾静一案,《实录》刊载的谕旨还不及王氏所录的详尽;咸丰年间铸造大钱事,《实录》无,而王先谦所录有。王氏《东华录》与蒋氏《东华录》比较起来,蒋氏较为简略。但所据实录为乾隆年间最后改定以前的旧本,其中某些部分的史料价值在王先谦的《东华录》之上,且传本较少,故为人们所重视。另外,作者在资料改订方面也花了很大工夫。王氏《东华录》,除了续补乾隆朝以后的事迹外,最大长处是叙事详尽。总之,两书详略不同,互有短长,各自为研究清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继《十一朝东华录》之后,宣统元年 (1909)朱寿朋又纂辑出版了《东华续录》,通称《光绪朝东华录》,二百二十卷,起于同治十三年(1875),止于光绪三十四年 (1908)。此书与《十一朝东华录》比较,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成书在实录之前。所以对朝臣们的奏报尽量全文照录,丰富了光绪一朝的历史内容。《东华录》也因而贯穿了有清一代。本书系陆续刊出,尚无全刊本。光绪十三年(1887)广百宋斋本五百九十四卷,缺同治一朝,是为《十朝东华录》。其中咸丰朝用潘氏之书。王氏咸丰朝之书则单有光绪十九年 (1893)籀三仓室本。又有清宣统三年 (1911)存古斋本五百二十卷,中缺咸丰朝百卷。此外尚有前六朝和乾隆以下各朝 《东华录》单本传世。

东华录

《东华录》

以清实录为主要材料来源,由史官蒋良骐和王先谦等先后按时间顺序辑录而成。因清代史馆设于北京东华门内,故称。蒋良骐( 1723—1789 )于乾隆年间为史官,纂辑自清太祖天命年间( 1616—1626 )至世宗雍正十三年( 1735 )包括五帝六朝的重要史料三十二卷,名《东华录》。光绪年间(1875—1908 )王先谦( 1840—1917 )为史官,仿蒋氏《东华录》体例,起先纂辑乾隆、嘉庆和道光三朝实录中的史实,成书二百三十卷,称《东华续录》。后又以蒋氏《东华录》太简,重新纂辑雍正以前的史实,成一百九十五卷,与前所辑《东华续录》合称《九朝东华录》。及后潘颐福辑《咸丰朝东华录》六十九卷,王先谦又辑《同治朝东华录》, 合前所辑总称《十一朝东华录》,共五百九十四卷。宣统元年( 1909 )朱寿朋纂辑《光绪朝东华录》二百二十卷, 起于同治十三年( 1874 ), 迄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本书所辑材料丰富,为研究清代政治、经济的可贵资料。

☚ 八旗通志   清朝通志 ☛

东华录

书名。清史资料系年长编。因国史馆在清宫东华门,故名。有3种:❶清乾隆朝蒋良骥(1723—1789)撰。32卷。起于天命迄至雍正,多收实录以外的红本和档案资料,史料价值较高。
❷光绪朝王先谦(1842—1917)撰。624卷。王氏在史馆抄录资料时,辑成是书。初自乾隆至道光辑为续录,后又将天命至雍正资料重辑,计太祖朝4卷、太宗朝18卷、世祖朝36卷、圣祖朝110卷、世宗朝26卷、高宗朝120卷、仁宗朝50卷、宣宗朝60卷、文宗及穆宗朝各100卷。是书所载史事年经月纬,资料极为丰富。
❸朱寿朋撰,名《光绪东华录》,220卷。朱继王氏之后续撰光绪一朝史事,起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刊于宣统元年(1909),资料价值为《清德宗实录》所不及。蒋、王、朱三氏东华录,资料来源不一,所撰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对清史和满族史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东华录

编年体清史史料长编。因实录、国史二馆设禁城东华门内,故对摘抄实录编纂之书谓《东华录》。是书有蒋良骐本、王先谦本两种。后来又有潘颐福《咸丰东华续录》、朱寿朋《光绪朝东华续录》。蒋氏《东华录》共三十二篇,乾隆间成书,叙事时间从清开国前的天女传说起, 到雍正十三年(1735)止。王氏《东华录》成书于光绪初年,除续撰雍正以后至同治各朝事迹外,还增加了清天命至雍正年的事迹。朱录编撰于《德宗实录》之前,而其详尽且过于实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