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北作家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作家罗烽、金剑啸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左翼文艺工作者,创办刊物,组织剧团,以文艺为武器宣传反满抗日,以唤起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和阶级觉悟。1934年4月,中共北满的各级党组织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日伪反动派对进步作家的迫害日益加剧。随之,萧军、萧红、罗烽、白朗、舒群等相继离开东北到青岛、上海等地参加文艺活动。这些东北作家的代表作有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端木蕻良的《憎恨》、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等。他们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大都描述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下东北人民的悲苦生活和奋起抗争,饱含着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和对故乡的深厚眷恋之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 左联五烈士   沦陷区汉奸文学 ☛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指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一群文学青年。流亡到上海的主要有萧军、萧红、舒群、罗烽、白朗等人;到平津一带的主要有端木蕻良、马加、高兰等人。这些来自社会底层、有着大致相同生活阅历的东北作家,裹携着故土遭沦落、同胞被蹂躏、自身在流亡的巨大伤痛,挟带着因中华民族遭宰割受耻辱而迸发出的强烈义愤,出现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他们的一些重要作品,如李辉英的《万宝山》、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罗烽的《第七个坑》、骆宾基的《边陲线上》、马加的《寒夜火种》、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白朗的《生与死》等等,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悲愤的心情思念沦亡的故乡,严肃地抒写着东北的冷酷现实。这些作品着重直接具体地揭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虽然不免相继蹈入侵略者的残暴——人民的苦难——人民觉醒而奋起抗争的大体相同的故事情节,但在表现这一历史趋向时,并未忽视中国人民在走向觉醒抗争的历史旅程时的艰难和曲折。不少作品透过动荡现实的表面,深入到了历史的民族文化心理意识的深层, “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鲁迅《〈八月的乡村〉序》)。作家们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约而同地偏重选择中长篇的小说体式,勾画“史诗”般的民族斗争的悲壮雄图,一致高扬农民坚韧粗犷、顽强不屈的反抗心态,给人以阳刚有力的审美感受。他们普遍采用东北地方语言,渲染东北地方景色,勾勒描摹东北风俗民情、世态习气,作品弥漫着冷峻悲愤、沉重雄浑的艺术气息,形成了大致相同的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是东北文学的辉煌收获,代表了东北进步文学的历史方向,开创了三十年代抗战文学的先河,深化了“五四”以来新文学反帝的主题。在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方面,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方面,一些作家也作了积极的思索和较正确的把握。由于东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的原因,许多作家受到外国文学尤其是苏俄文学的启示。《八月的乡村》被人誉为是中国的《铁流》;高尔基的《母亲》对于白朗的《生与死》,托尔斯泰的《复活》对于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的影响都很明显。东北作家群是左翼文坛中有独特风貌的一支,受到当时文坛和社会上热切的关注。七七事变后,作家们的创作逐渐由描写血与火浸染的故土转向反映全中国的抗战现实。之后,有的作家奔赴延安,有的作家颠沛流落在大后方,生活道路和所处境遇的不同,作家的创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无形中宣告了这一创作群体的消散。

☚ 社会剖析派   广州文艺社 ☛

东北作家群

文学流派。系指“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关内的东北籍作家和文学青年群体。他们大多数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与影响,参加过革命文艺活动。其主要成员一是来自哈尔滨的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罗烽等人,他们参加过“九·一八”事变后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革命文艺活动,通过中共地下党所掌握的报刊发表了大量进步文艺作品,并于1934年左右投奔关内; 另一部分成员则来自东北各地,除穆木天等人外,大部分是在“九·一八”后即流亡关内,并开始文学创作的,这此人中有李辉英、端木蕻良、骆宾基、高兰、马加等。他们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鲁迅及其他文学前辈的培养与扶植。以1935年李辉英的长篇小说《万宝山》为前导,以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为代表,继之以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马加、骆宾基等人的短篇和中长篇小说的问世,使东北作家群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出现在文坛上。这些作家最早向全国人民介绍了日伪统治下的东北社会现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抗日救亡的思想意识; 他们以独到的客观的角度,通过对东北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描绘来反映社会,并塑造了众多的、以前罕见的人物形象。他们的作品中,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有着丰富多采的民风民俗的描写,大量使用了生动活泼的东北方言土语。因而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文学倾向,相近的创作风格和地方特色,在现代文学史上,被视为一个群体和流派加以研究、论述。但他们不是一个正式的组织或文学社团。至抗日战争后期,这些作家在创作题材上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是揭露国统区的黑暗社会现实,与国内其他作家的作品无明显的差别; 奔赴解放区的专业作家,因参加各种实际工作,作品亦不多。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东北作家群,已不复存在。另外,一此文学史家认为,东北作家群实际上还应包括在东北沦陷区从事进步文学活动的一批作家在内。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dongbei zuojia qun

30年代出现的一个现代文学作家群。它的主要成员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黑丁等,他们都是东北来的文学青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们陆续从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关内,他们满怀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和对祖国家园的热爱、对父老乡亲的眷恋,创作了一大批文学作品。
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军的短篇小说集《羊》、《江上》,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第三代》等,另外还有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端木蕻良的《憎恨》、《𪉈鹭湖的忧郁》、罗烽的《归来》等等。这些作品以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真实地描绘了东三省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的非人生活和悲惨命运,突出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由麻木愚昧、到渐渐开始觉醒、到最后走向抗争道路的全过程,也展示了东北人民英勇抗击日寇的斗争生活和光辉业绩。在这众多的作品中,作家们用饱含血与泪的文字抒发他们的家国之恨和故土之思,爱憎之情溢于言表,许多篇章至今读来仍有催人泪下的情感力量。
在艺术上,东北作家群的大部分作品都不重文字修饰,而是以带着泥土味的朴实淳厚的语言,描写富有东北地方特色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东北作家群中最有影响的是《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这两部作品。
萧红的《生死场》前半部主要描写东北农民尤其是以王婆、金枝等人为代表的乡村妇女的痛苦遭遇。后半部展示了在日寇的疯狂屠杀面前,贫苦农民的觉醒,以及在李青山带领下誓死抗日的情景。鲁迅称这篇小说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面”的图画。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表现一支由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的战斗生活,展示了一幅如火如荼的民族革命战争的真实画面,鲁迅称赞作品是“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的史诗性的作品。作品塑造了陈柱司令、铁鹰队长、李七嫂等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为中国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一批血肉丰满的崭新形象。
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较为深刻的人民性,在30年代民族危亡关头,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杀敌斗志。同时,这些作品也以其反映社会现实的广阔、人物性格的鲜明、思想感情的爽朗、表现手法的较为成熟,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 中国诗歌会   鲁迅艺术学院 ☛
000192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