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丘吉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丘吉尔1874—1965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邱吉尔 英国首相 (1940—1945, 1951—1955)。生于伍兹托克布伦海姆宫的贵族家庭。1894年毕业于桑赫斯特军事学院。后多次任随军记者。1900年当选为保守党议员。1904年转入自由党。1905—1908年任殖民副大臣,1911年任海军大臣。1917—1921年先后任军需大臣、国防大臣和空军大臣。敌视俄国十月革命,支持高尔察克白匪军和波兰地主政府进攻苏维埃政权。1921年离职写战史《世界危机》。1924年重入保守党,任众议员。1924—1929年任财政大臣。保守党失败后离开政府,恢复文学活动。1932年以后,反对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呼吁英、法、苏采取一致行动,谴责《慕尼黑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继张伯伦任首相,推行积极抗德方针。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后,实行联苏攻德政策。1941年8月同美国总统罗斯福一起草拟《大西洋宪章》。1943年春宣布支持和援助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游击队。随后参加德黑兰、雅尔塔的会谈,并签署协定和宣言。1945年7月在参加波茨坦会议期间,因工党在大选中获胜,首相职位由艾德礼继任。1946年3月在美国富尔顿演说中攻击苏联,成为开始“冷战”信号。1950年10月再任首相,试图重建战争时期的英美合作。1955年1月退休。主要著作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英语民族史》等。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丘吉尔转折点: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和蒋介石在1943年的莫斯科、开罗及德黑兰会议 (美)凯思·塞恩斯伯里 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丘吉尔英国政治家、首相。1874年11月30日生于牛津郡一贵族家庭。1894年在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1895年从军。1906年作为自由党议员进入下院,后历任殖民部次官、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和军需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和殖民大臣等要职。1915年11月引咎辞职。1922年脱离自由党。1924年入保守党。1924年任鲍德温内阁的财政大臣。丘吉尔历来敌视社会主义苏联,反对德国强大。二战中,积极支持对德作战,1940年5月10日继张伯伦任首相。1941年7月12日签订《英、苏在对德战争中联合行动的协定》。8月9日与罗斯福共同签署《大西洋宪章》,并先后参加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极力维护大英帝国利益。1945年因大选失败辞职。1946年3月5日在美发表“铁幕”演说,鼓吹对苏“冷战”。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首相。1953年,丘吉尔被策封为爵士,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有《马拉坎德远征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著作。1965年1月24日去世。 丘吉尔 丘吉尔1874-1965Qiujier,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ehi英国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首相,保守党领袖。出身贵族世家,少年入贵族子弟学校哈罗公学。好历史与文学,尤喜军事。1893年考入桑德斯军事学院。毕业后,1895-1900年先后参加镇压印度、苏丹人民的战争和英布战争。1900年以保守党议员身份进入下院。自1906年起,多次入阁,任商务、内政、财政大臣。仇视共产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积极策划武装干涉苏俄。30年代希特勒上台后,视德国为最危险的敌人,主张以英、法为核心与苏联结盟,联合欧洲一切力量,共同对敌,为对德强硬派代表人物。在绥靖主义泛滥之时不惧孤立,抨击张伯伦政府的外交政策,反对《慕尼黑协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入阁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后,受命于国家危难之际,接替张伯伦任首相兼国防大臣,宣布“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拒绝希特勒的诱降,领导英国人民保卫英伦三岛,取得不列颠空战的胜利。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同盟者。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当即决定援助苏联。同年8月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作为同盟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大战后期日益表现出反共、反苏、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立场,极力维护英国的霸权地位和殖民利益,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力图恢复英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镇压希腊人民的革命斗争。1945年7月在大选中失败,辞去首相的职务。1946年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鼓吹英美联合,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运动,揭开冷战的序幕。主张欧洲联合,提倡“三环外交”。1951年再度出任首相,未能阻止英国的衰落和殖民体系的瓦解,1955年辞职。1965年1月24日逝世。主要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麦克唐纳与丘吉尔 ☚ 张伯伦 法国现代史 ☛ 丘吉尔 丘吉尔1874—1965Qiujier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英国首相,著名资产阶级政治家。生于英格兰牛津郡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典型的英国贵族式教育。1893年考入桑德斯军事学院。1894年底毕业后,参加过镇压古巴、印度、苏丹人民斗争的战争以及英布战争。1900年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一度加入自由党。自1906年起,多次出任内阁大臣。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鼓吹和策划武装干涉苏俄。30年代面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主张采取坚决遏制和抗击的政策,是英国对德强硬派的领袖。抨击张伯伦政府的绥靖政策,受到孤立仍坚持与绥靖主义进行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任海军大臣。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后,接替张伯伦任首相兼国防大臣。临危不惧,领导英国人民进行保卫英伦三岛的战斗并积极开展争取同盟者的外交活动。1940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立即表示同苏联联合对德作战。8月,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促使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大战期间,作为同盟国主要领导人之一,多次与美苏领导人会晤,规划战略布署和战争进程,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随着战争的胜利发展,反苏、反共、反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政治立场日益表现出来。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支持东欧各国的资产阶级流亡政府恢复统治,划分势力范围,镇压希腊人民的革命力量。1945年7月大选失败,失去首相职务。战后,配合美国掀起反苏反共产主义运动的浪潮,支持冷战政策。1951—1955年再度出任首相,未能阻止英国的衰落和英国殖民体系的崩溃,心力交瘁,辞职退休。 ☚ 张伯伦 达拉第 ☛ 丘吉尔1874—1965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英国首相,保守党领袖。1895年投军,参加过西班牙镇压古巴革命及英国在苏丹、南非等地的殖民战争。1900年以后,连续当选为自由党或保守党议员。历任殖民、贸易、内政、海军、陆军、空军和国防大臣等职。1940—1945年出任首相,主张同苏联结盟,对德作战。1951年重任首相,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1955年辞职。著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参见“军事”中的“丘吉尔”。 丘吉尔英国首相。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895—1900年先后参加英国侵略印度的战争和英布战争。1900年以后,曾分别任海军、空军、陆军、军需大臣,积极策划对苏俄的武装干涉。1940年5月出任战时联合内阁首相,领导英国对德作战。著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参见“历史”中的“丘吉尔”。 丘吉尔 丘吉尔1874~1965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出身于贵族家庭。毕业于桑赫斯特军事学院,不久就参加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他的政治生涯跨越两个世纪,即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他先后担任过内阁的殖民、贸易、内政、海军、军需、陆军、财政、空军、国防等大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他又先后两度出任首相。他从政的时期恰好是大英帝国由鼎盛走向衰落时期。他曾自称是“帝国主义者”,以维护大英帝国的遗产为己任。扬言只要他当首相一天,就一天也不让出英帝国殖民遗产的一小片。著述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丘吉尔活了91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领袖中最后一位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有关专家认为他长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外国名人长寿录 铁托 ☛ 丘吉尔1874~1965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人民对德作战。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等。 丘吉尔 丘吉尔1874—1965英国前首相,保守党领袖,著作家。生于牛津郡一贵族家庭。1894年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曾先后参加英国在印度、苏丹和南非等地的殖民战争。1900年起,当选为议员,加入保守党。1908年起,历任贸易、内政、海军、军需、陆军、空军、殖民、财政大臣等职。俄国十月革命后,曾策划武装干涉苏维埃国家,并宣称要把俄国新生的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里”。1939年英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海军大臣。他激烈反对张伯伦推行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1940年至1945年任首相兼第一财政大臣,组成战时内阁,领导英国人民同德国法西斯战斗,取得了英伦保卫战的胜利。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立即声明支援苏联,与苏联订立盟约。同年8月,与美国首脑罗斯福签署《大西洋宪章》,迈出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大联盟的第一步。大战期间,代表英国参加了德黑兰、克里米亚和开罗等重要国际会议。战后,1945年7月在大选中失败辞职。1951年重任保守党政府首相,兼任第一财政大臣和国防大臣。倡导“三环” (指英美、英联邦、西欧)外交政策,联合对抗苏联。1955年4月辞职退休。1965年1月24日在伦敦逝世。曾在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多卷本)、《英国语民族史》等书。 ☚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罗斯福 ☛ 丘吉尔 丘吉尔1871—1965churchill,Sir Winston英国新闻工作者、政治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是西方国家新闻记者转成政治活动家的典型。他出身贵族,毕业于英国皇家军事学院。1895年在炮兵团服役,在军队中既是军人又是记者,为伦敦报刊撰写军事报道,并被《每日写真报》聘请为兼职记者。1899年辞去军职,以《晨邮报》特派记者身份去南非采写有关英国和葡萄牙争夺南非金矿资源的战争报道。在这次采访中他成了战俘。凭其胆识和勇气,历尽艰险,逃出虎口。他忠于记者职责,在死里逃生的当天晚上,就给《晨邮报》拍发了他的历险记《怎样死里逃生》,从侧面报道战争实况,成为英国名噪一时的新闻人物。1900年参加保守党竞选获胜,进入国会,开始他的政治生涯。 ☚ 卢斯 印度时报 ☛ 丘吉尔Churchill,Winston Spencer (1874—1965)(1940—1945,1951—1955任英国首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