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院
古代建筑传统庭院布局形式之一。即以卍形回廊围成院落,院落之中沿纵轴线建造主体建筑及其对称的次要建筑。这种平面布局形式,可以收到艺术上大小、高低与虚实、明暗的对比效果,同时回廊各间装有直棂窗,可向外眺望扩大了空间。廊院布局形式出现较早,二里头宫殿遗址的台基周围有回廊环绕,即是最早的廊院。从汉唐壁画和考古发掘来看,自汉至宋、金的宫殿、祠庙、寺观和大型住宅多采用廊院布局,河北安平汉墓墓室中一幅地主庄园的壁画就反映出汉代大住宅有数个廊院组合而成的布局形式。甘肃敦煌壁画中所表现出的北朝至隋唐的佛教寺观图像,大都是廊院形式。据资料分析,廊院建筑有多种布局形式:一是将主体建筑置于院落中央,左右各翼以横廊,将纵深的庭院划分为前后二院或前、中、后三院,如衙署的正厅,寺观的佛塔等。二是将主要建筑布置在北廊中央,廊院中间不布置房屋,平面有横长、纵长、工字,或横长加挟屋,或在其左右加二垛殿,并在院子左右回廊间建有殿堂或楼阁。宋代以后,为增加庭院的使用面积,廊院形式逐步被具有廊庑的四合院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