廌读音zh·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池尔切,上,纸韵。 ❶[解廌]同“獬豸”,古籍传说中的执法神兽。 上一条: 寔 下一条: 迟 廌zhi8F44 ❶[解廌]xiezhi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分辨曲直、判定疑案的神兽。也写作“獬豸”。 ❷〈文〉法律(见《广雅》)。 廌法的语源之一。廌可训为法。《广雅·释诂一》:“廌, 也。”廌训为法,实即灋的省笔,也因廌为灋的造字之本。吴大徵《说文古籀补·第十》:“廌,灋的省笔。”王念孙《广雅疏证》:“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是廌与灋同意。灋亦作法。”廌即解廌,也作獬廌、解豸、獬豸、解𧋈、觟䚦。传说是一种古兽或神兽,似羊、似牛、或似鹿,独角,有去邪守正、去曲守直之性,能触不直者。古人借以决讼折狱、评断是非。杨孚《交州异物志》:“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直。楚王常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说文·廌部》: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王充《论衡·是应》:“儒者说云:‘觟䚦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前汉书·同马相如传上》:“推蜚廉,弄解廌。”张揖注:“解廌似鹿而一角,人君刑罚得中则生于朝廷,主触不直者,可得而弄也。”灋字从廌,是取其去邪守正、去曲守直之意,故“廌与灋同意。” 廌据说是古时的一种神兽,用于神明裁判。据《说文解字》解释:“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即在古代进行神明裁判时,以被廌触者为败诉或有罪。在中国往往用以代表公平、司法审判等。 廌zhì[书] Ⅰ (传说中的神兽名) a fabulous animal reputed to be a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good and evil Ⅱ ❶ (进, 献) offer or present (to one's superior) ❷ (垫, 支撑) put sth. under sth. else to raise it or make it level; support 廌(zhì)“ ,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从豸省。凡廌之属皆从廌。”(宅买切) 廌是传说中的神兽,又叫獬廌。据说能帮助断案,辨别曲直,用角触不直者。段玉裁注:“《论衡》曰:‘獬豸者,一角之羊,性识有罪,皋陶治狱,有罪者令羊触之。’按古有此神兽,非必皋陶赖之听狱也。” 甲骨文有 、 ,商代晚期金文亚廌父丁觚作 ,象廌侧面之形。卜辞或用其本义,如:“壬卜,子其入廌、牛于丁?”(《花》38)[1]战国郭店楚简或作 。“郭店简‘者侯之门,义士之所廌’,《庄子·胠箧》作‘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廌、薦二字因形体相关,典籍往往以廌为薦。……薦、荐古通。郭店简廌(薦)可依《庄子》读为存。”[2] 廌部有三个属字。如“薦”字下云:“兽之所食艸。从廌,从艸。古者神人以廌遗黄帝。帝曰:‘何食?何处?’曰:‘食薦。夏处水泽,冬处松柏。’”又如“灋”字下云:“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 廌 ☚ 廌部 ">  ☛ 廌 (zhài)宅買切。解廌也。似山羊,一角。此字大略似鹿,惟上象一角兩耳,四足如馬,尾齊足亦如馬,不似鹿之曲足竭尾也。 【按】解廌,即獬豸。古代傳説中能分辨是非曲直的異獸。 廌 ☚ 鼎 鳴 ☛ 000004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