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与妻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与妻书

与妻书

书信。林觉民著。写于1911年4月,后编入上海民智书局1926年出版的《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林觉民为辛亥革命烈士之一。他在广州起义前三天给妻子陈意映写了绝笔信。信中向妻子反复言情言志,表达为救国救民而勇于就死、视死如归的决心,又恐妻子因自己牺牲而无力自持,在信中回忆夫妻间的恩爱难舍,启发引导妻子把夫妻情爱发展为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并嘱咐教育子女继承父志。全信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真切诚挚、感人肺腑的情意和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争取民主革命胜利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崇高精神。文情委婉曲折,慷慨悲壮,寓豪放刚健于婉约抒情之中,情理浑然交融,语言质朴清新,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 中国万岁,民立万岁   鉴湖女侠秋君墓碑 ☛

《与妻书》

清·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前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11)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12)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13)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一恸!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14),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15)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注释】①选自《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林觉民(1886年—1911年),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他曾进高等学堂读书,毕业后留学日本。1911年回国,同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不幸受伤被捕,后英勇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本文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夕(1911年4月24日,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写给妻子的一封绝笔书。信里阐明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感情真挚动人,充满了对革命的热诚和对妻子的深情。

②〔意映卿卿如晤〕意映,作者的妻子,姓陈名意映。卿卿,旧时夫妻间的爱称。如晤,旧时书信中的常用语,意思是就像见了面一样。

③〔竟书〕写完。竟,完毕。

④〔司马春衫〕春衫,应为“青衫”。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比喻极度悲伤的心情。

⑤〔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太上,指圣人。《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指自己不能像圣人那样忘情。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爱护别人的儿女。第一个“老”字和第一个“幼”字都作动词用。

⑦〔望日〕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⑧〔汝〕原文缺,据文章句子的意思补。

⑨〔眼成穿而骨化石〕眼成穿,即“望眼欲穿”,形容殷切的盼望。骨化石,古代传说,有一个人从军没有回来,他的妻子非常思念,每天登山远望,盼他丈夫回来,时间久了,身体变成石头,人们叫它望夫石。见《幽明录》。

⑩〔破镜能重圆〕比喻夫妻失散后重新团聚。孟启《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代将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可能被人夺去,便剖开一面铜镜,夫妻各保存一半,并约定正月十五日到市上卖镜,以通音信。后乐昌公主被杨素所获。徐德言依约到京城,见一老人卖半块镜子,与自己的一半相合,遂题诗在镜子上。公主见了镜子,悲伤不能进食。杨素知道以后,便叫公主和徐重新团圆。

(11)〔依新〕作者的长子。

(12)〔心电感应〕旧时有人认为,人死后,心灵还有知觉,能与生人的灵魂交相感应。

(13)〔的的〕有确,实在。

(14)〔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该是“辛亥”,是作者笔误。念六,即二十六日。作者写信是在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鼓,即四更天。

(15)〔诸母〕指伯母、叔母等。

【译文】意映:我以这封信和你永别了! 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社会上的一个活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了阴间的一个鬼了。我写这封信时,泪珠随着笔墨不断地流,简直写不下去,想要放下笔,又怕你不谅解我的苦衷,认为我忍心抛掉你去死,认为我不知道你是不希望我去死的,所以就忍住悲痛对你谈一谈。

我非常爱你,就因为有爱你的思想,才使我勇于面对死亡。我和你结婚以后,常常希望普天之下互相有感情的人都结成夫妻。可是现在满地都是血腥,街道上都是恶狼走狗,有几家老百姓能称心如意地生活呢?我像白居易那样眼泪打湿了青衫,可学不了《老子》所说的全无感情冲动的圣人哪! 《孟子》书中讲过,作为“仁者”,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要把爱你的心扩大,帮助天下的人爱他们所爱的,所以敢于死在你前头,也就顾不了你了。你要体谅我这种心情,在痛哭流涕之余,也要想到天下的老百姓,那就会当然地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为天下的人去谋求永久的福利了。你不要悲伤!

你记得吗? 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说过:“与其让我先死,还不如你死在我前头呢。”你听了这话先是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婉言解释,虽然不认为我的话对,却也没话可说。我的意思是说像你这样软弱,必定经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死在前留下悲痛给你,我心不忍,所以宁愿你先死去,我来承受悲痛。唉! 谁知道我还是比你先死去了呢! 我实在不能忘掉你呀! 回忆后街的房子,进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小厅,厅旁的一间房子,是我和你同住的地方。初婚三四个月,正当冬月十五前后,窗外疏梅映着月影,依稀掩映,我和你并肩携手,低低切切私语,什么话不说呢?什么心事不谈?而今想起来,只剩下泪痕了。又回忆六七年前,我从家里逃走又回来,你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出远门,一定要告诉我,我愿意随你一道去。”我也已答应了你。十几天前回家,就想趁便把这次出去的事告诉你,可跟你相遇,又不能开口,因为你已怀了身孕,更怕你受不了悲伤,所以只有天天用酒浇愁。唉! 当时我心中的悲痛,实在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愿意和你死在一起,但是从今天的形势看,天灾可以使人死,盗贼可以使人死,瓜分的那天可以使人死,奸官污吏压迫百姓可以使人死,我们处在今天的中国,国家无地无时不可以使人死掉,那时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吗?或者你能这样吗?即使可以不死,可是分离失散见不了面,白白地在两地使眼睛望穿、使骨头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看见过破镜能够重圆?那可比死还要痛苦啊,对这个又将有什么办法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人们不应该死而死去和不愿意离散而离散的,数也数不过来,像我们这样富于感情的人,能忍受得了吗?这就是我敢于索性去死不管你的原因。我今天死而无憾,国家的大事成功与否,自有同志们在。依新已经五岁,转眼成人,你要好好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肚里的小孩,我怀疑是个女的,女的必然像你,我心里十分安慰。也许又是个男的,就也要教导他把父亲的志向作为自己的志向,那么我死后就还有两个意洞在啊。那就很好了,那就很好了! 我家日后必然非常贫困,贫困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清静过日子也就是了。

我现在跟你没有什么可说的话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也要用哭声和你相应和。我平生不相信有鬼,现在又希望真能有这种事。现在人又说有心灵感应的事,我也希望说的是事实。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可以依偎在你旁边,你不必因为没有伴儿而悲伤。

我平生没有把我的志向对你说,是我的不对,但是说了,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心。我牺牲一百次也不怕,但是使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非常爱你,所以为你设想的唯恐不够。你幸而嫁我,可又为什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 我幸而娶了你,又多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 说到底我是不忍独善其身的。唉! 这条手绢很短,可我的情意很长,我没有说完的,还有万语千言,你可以自己去想象体会吧。我如今不能见到你了!你不能忘掉我,时时在梦中寻找我吧!伤心哪! 辛未三月二十六日夜晚四鼓意洞手书。

家里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懂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该把我的意思了解透彻才好。

字数:4257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57-462页.

古典文学作品《与妻书》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2〕: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3〕,又恐汝不察吾衷〔4〕,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5〕。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6〕?司马青衫〔7〕,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8〕。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馀,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10〕!
 汝忆否?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11〕?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以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12〕,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俺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 及今思之,空馀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馀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13〕,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初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14〕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15〕,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馀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16〕,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17〕,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18〕,汝不必以勿侣悲〔19〕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20〕,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模拟得之〔21〕。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三月念六四鼓〔22〕,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23〕,有不解处,望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1〕这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的一封信,又称“绝笔书”。三天后被捕遇害。林觉民(公元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十四岁进高等学堂,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毕业后留学日本,攻读文学、哲学,并参加民主革命活动。 1911年春从日本回国,同年四月参加广州起义,不幸受伤被捕,英勇就义,时年25岁。
 〔2〕意映:林觉民的夫人姓陈名意映。卿卿:夫妻间的爱称。如晤:旧时书信中常用的套语,意为如见面。
 〔3〕竟书:写完。 意终了。
 〔4〕衷:内心。
 〔5〕就死:赴死,此指牺牲。
 〔6〕彀:通“够”。
 〔7〕司马青衫: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表示极度感伤。
 〔8〕太上之忘情:像圣人那样不为情感所动。 太上,指境界极高的圣人。
 〔9〕“老吾老”两句:语自《孟子 ·梁惠王上》,意谓尊敬自己的老人,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第一个“老”字和“幼”字都作动词。
 〔10〕其:表示劝告,意为一定。
 〔11〕卒:终于。
 〔12〕望日: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13〕有身:怀孕。
 〔14〕寸管:毛笔的代称。
 〔15〕眼成穿:望眼欲穿。骨化石:古代传说,一女子丈夫外出未归,她天天登山盼望,久之化为一石,人称“望夫石”。
 〔16〕依新:林觉民的长子。
 〔17〕心电感应有道: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认为人死后能与生人的灵魂交相感应。
 〔18〕旁:同“傍”。
 〔19〕勿:没有。
 〔20〕巾:写此信所用的白布。
 〔21〕模拟:想象。
 〔22〕辛未:应为辛亥,当是作者笔误。念六:即二十六。
 〔23〕诸母:母辈,伯叔母等。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绝笔书”。在信中,作者委婉曲折地叙写自己对妻子的深厚情意,反复晓谕个人幸福与祖国命运的关系,让她理解自己勇于赴死的原因,表现出一个革命志士为“天下人谋永福”而不惜自我牺牲的博大胸怀。这封泪水和着墨汁写下的绝笔书,以饱含温情的笔调描叙昔日夫妻相亲相爱的情景,于细腻而又真挚的情爱描写中,间以说理,情理交融,自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染力量。

与妻书 - 人文名篇 - 可可诗词网

与妻书

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勿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辛未[[!B11]]三月二十六夜四鼓 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作于1911年

〔注释〕 ①意映:林觉民妻子的名字。 ②卿卿:指夫妻间的爱称。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惑溺》:“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於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前一个“卿”字为动词,谓以卿称之;下一个“卿”字为代词,指你。后来泛用为对人亲昵的称呼。 ③竟书:写完。 ④彀:同“够”。 ⑤司马青衫:出自白居易《琵琶行》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形容极度悲伤。 ⑥太上之忘情: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太上,本意是修养最高的人,指圣人。忘情,忘记喜怒哀乐之情。指圣人不为情感所动。 ⑦望日: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之十五日。 ⑧有身:怀孕。 ⑨寸管:毛笔的代称。 ⑩意洞:林觉民的字。 [[!B11]]辛未:此处应是作者笔误,应是“辛亥”。此信写于黄花岗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农历辛亥年三月廿六日)深夜。

〔鉴赏〕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家书。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进攻总督衙门,不幸受伤力竭被捕。入狱后仍宣扬革命道理,被清政府杀害,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起义正式发动前,林觉民已意识到这将是一次失败的起义,但为了唤醒更多的人为国家的民主自由富强幸福而奋斗,依然义无反顾参加起义。林觉民当时写下了两封遗书,一封给自己的父亲,一封就是《与妻书》。林觉民就义后,陈意映悲痛欲绝,曾萌生自杀念头,林觉民父母跪下恳求她念在孩子年幼,需要母亲照料,她才放弃自杀念头。但过了一年多,终因思念林觉民过度,终日郁郁寡欢而病死。《与妻书》全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妻子的爱恋与不舍和对国家民族苦难的关切。

《与妻书》百余年来不断打动人心,原因在于,其一,书信将对妻子深沉真切的爱和对国家民族的爱交融在一起,让人感动落泪却又心怀振奋;其二,书信面对小爱与大爱难以两全时,作者矛盾却又毅然的心情,让读者设身处地感受作者的心境,理解其从事的事业;其三,书信的语言情真意切,充满情致和生活气息,这种平淡温馨与绝笔书成了讽刺而伤感的对照,平添了许多惆怅与辛酸。

书信开头便点名这是一封绝笔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生离死别之情迎面压来。接下来直书“吾至爱汝”,正因为这种“至爱”,才能勇于为国捐躯。整篇书信的基调奠定在“至爱”上,正是由于这一对妻子的“至爱”才推出对国家民族的大爱。既是宽慰爱妻,也是希望爱妻能谅解。由“至爱”引申出一连串回忆。这一串的回忆充满生活情致,温婉朴实,夫妻恩爱之情跃然纸上。(1)谈论夫妻谁先死,说明自己不愿爱妻独自承受丧夫之痛而宁可妻子先死。(2)对住所双栖楼的追忆。“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看似琐碎,却充满生活气息,可见双栖楼在作者心中是一处温馨的所在。而陈意映寄给林觉民的信笺落款常署“双栖楼主”。(3)回忆了婚后的岁月美好的生活。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可算是先结婚后恋爱,却能做到“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有这份心意(原为“相知”)和相通的深情才有书信中的坦然告知。(4)追忆最后分别之前未将赴难之事告诉妻子的原因及当时的心情。夫妻恩爱越深,生离死别之情越重,哀恸之情让读者落泪。一连串的回忆让一个有血有肉的民主斗士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并非仅限于抒发爱妻之情的小爱上,还阐述了为何赴死之理。情理交融,抒写了作者舍生取义、牺牲个人幸福换取国家民族幸福的慷慨情怀。林觉民在起义前曾说:“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故谓吾辈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绝不信也,嗟乎,使吾同胞一旦尽奋而起,克复神州,重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有憾哉,宁有憾哉!”书信抨击了旧中国的黑暗,“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贪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作者用五个“可以死”的排比衬托出清末危局下的压抑痛苦和作者内心的愤懑之情,却毫无自怨自艾之态,反而让人咀嚼出作者心中的激荡与奋起之情。林觉民少年时就无意获取功名,13岁科举考试时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后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参加了广州起义。书中多次出现“吾今死无余憾”、“吾牺牲百死而不辞”等句子,作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荡气回肠。作者直言“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承父志,“教其以父志为志”,凸显了革命之艰难与作者为革命献身的坚定信念。

作为有着正当感情的民主斗士,既是夫君又是革命者的作者,在面对小爱与大爱的矛盾时,如何才更能让人感同身受。这种矛盾在于:既然深爱妻子,为何还要赴死而让妻子伤心痛苦?作者并未一味讲一通大道理,用大爱压倒小爱,而是以“仁”和“至爱”的结合来达到情理相融。正因为至爱妻子,才会有不忍之心,不忍天下情侣身自黑暗之境爱而不能爱,这种“至爱”绝非拘泥于旖旎情意、儿女情长,而是“仁”心,“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仁”乃大公之心。将“仁”与“至爱”结合,打通小爱与大爱,使作者的“至爱”在缠绵悱恻之后多了一层厚实的内涵,正是这种升华增强了这封书信的感染力。

《与妻书》是林觉民写给妻子的“情书”,借情书之名以小见大,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与个人的情爱,奇妙又有机地结合,谱写了一曲激荡人心的正气之歌。虽距今已有百年,但它的“真情真义”依然打动人心。辛亥革命成功前,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起义,其他革命组织如自立军、光复会等也发动多次起义。这些起义虽以失败告终,却在神州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众多烈士,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对家人的小爱。《与妻书》之所以感人肺腑,因为它是时代的缩影,它是烈士群体的代表,其背后凸显了辛亥革命中民主斗士的“大爱”情怀。

《与妻书》yu qi shu

Letter to My Wife→林觉民 (Lin Juemi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