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不食周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不食周粟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故事】:殷朝末年,有个孤竹国。国君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伯夷,老二叫叔齐。兄弟两人从小和睦相处,情深义笃。国君去世以后,按照遗嘱,应立叔齐为国君,可叔齐不肯自立,坚持要把君位让给哥哥。伯夷不同意,兄弟俩人互相推让。结果两个人都没有继承君位,先后逃出国外。伯夷和叔齐两人商量以后,决定去投奔西部地区一个诸侯国的首领周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可当他们二人赶到那里的时候,姬昌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即位,正准备出兵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得到消息,立刻赶去阻拦。姬发伐纣主意已定,没有听从他们的劝阻,坚持发兵。后来终于灭了商纣,建立周朝。天下的百姓都归属了周王朝,唯有伯夷、叔齐耻于做周王朝的臣民, 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 逃进首阳山隐居, 每日只以野草充饥。不久, 兄弟两人就相继饿死了。
【意思】: 不吃周王朝的粮食。粟: 小米, 泛指粮食。原指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 耻于吃周王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后用以比喻忠诚坚定,坚守气节。
【古例】: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 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 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 就要坚守主义, 绝不通融了。”
  • 上一篇:不识之无
  • 下一篇:不死之药
不食周粟

周粟bùshízhōusù

┃┃━┃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遂饿死首阳山。”指坚贞不屈的行为。唐·李白《送张秀才从军》诗:“壮士怀远略,志存解世纷。周粟犹不顾,齐珪安肯分。”清·赵翼《题元遗山集》诗:“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 不受一餐   从善如流 ☛

不食周粟

谓忠贞不渝,清白守节。鲁迅《故事新编·采薇》: “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 ,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 首阳采薇

不食周粟

商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的故事。《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不食周粟”谓清白守节。参见 【伯夷叔齐】。

不食周粟

不吃周朝的粮食。比喻身处窘境仍不向敌对势力妥协。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相互尊让王位,先后出逃,共同投奔周文王。当时文王已死,武王正准备讨伐商纣。二人坚决反对,拦住武王马头劝阻,武王没有接受。二人耿耿于怀,逃到首阳山隐居起来。商朝灭亡后,天下都归附了周王朝,而伯夷、叔齐坚决不食周粟,最后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上。(见《史记·伯夷列传》)

志气

志气

心气 性气 昂气 心骨 志心 心志 骨气 骨头
有志气:有种 有志 有气分
有志气节操:耻食周粟
表示忠诚坚贞,很有志气:不食周粟
人穷志不穷:缊袍不耻
人老了,志气却没有减弱:壮心不已
高尚的志气:抗志 抗心
远大的志气:遐慨
不凡的志气:奇气
昂扬的志气:硕志
志气高远:弥天
志气豪迈:冲斗
无志气:不丈夫
丧失志气:丧志(玩物~) 倾志 陨获(贫不~)
志气沮丧:气短
(决心做成某事的气概:志气)

另见:志向 意志 决心

☚ 意气   骨气 ☛

坚定

坚定

确(~定;~固;~然;贞~) 强定 实坚 惇固 凝定 决定
表示坚定:生死无贰 生死无二
专心坚定:精确
刚直坚定:鲠固
纯粹坚定:纯固
精诚坚定:精坚
激昂坚定:轩毅
忠诚坚定:忠固
 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不食周粟
非常坚定:不可动摇
下了决心,非常坚定:铁心铁意
十分忠诚坚定:碧血丹心 丹心碧血
坚定,不可动摇:雷打不动
多次失败仍不动摇:百败不折
永远不动摇:万世不拔
(立场、意志等不动摇:坚定)

另见:坚强 坚决 果断︱迟疑 犹豫

☚ 坚定   坚定不移 ☛
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

西周初年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有人认为 “夷” 和 “齐” 是谥号,“伯” 和 “叔” 是表明长幼的序号。孤竹国在辽西,是商汤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伯夷和叔齐的父亲初 (字子朝),生前立叔齐为太子。初死后,叔齐要将君位让给伯夷,伯夷避而逃跑,叔齐也不肯当国君而逃跑。他们听说周文王尊重老人,长幼有序,便去投奔文王。未到周境文王已死,武王将文王灵牌奉于军中,打着文王的旗号兴师伐殷。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战马劝谏说: 父亲去世而不安葬,却立即大动干戈,怎么称得上孝子呢?你作为殷商的臣下却讨伐纣王,能算品德高尚吗? 武王的护卫要杀掉他们,姜太公予以阻止。牧野之战后,武王灭殷。各诸侯国都奉周为宗主,伯夷、叔齐却痛恨这种“以臣弑君” 的行为,拒绝向周称臣,而义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 (在何地众说不一,如陇西、洛阳、辽西等等),靠采集野菜为生,饿得快死了也义无反顾,还唱道: “登彼西山兮 (首阳山),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 (武王为暴臣,纣王为暴主),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禅让之道已无),我安适归矣 (无以存身)?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于嗟,叹词。徂,死。今日饿死是命运不好,未遇上有道之时)!” 后来,伯夷、叔齐终于饿死在首阳山。

☚ (七) 掌故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不食周粟bù shī zhōu sù

食:吃。不吃周朝的小米。原来是颂扬忠贞不渝的节操,现多指思想保守。conservative ideas, conservative thinkings

不食周粟

殷商末年,臣属于殷王朝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的国君有三个儿子。国君最喜欢的是三儿子叔齐,有意立他为太子,将来继任自己的君位。但当时的规矩是长子做太子、继君位,国君觉得很为难。
就在这时候,国君生病去世。大臣们尊重国君的遗愿,请三儿子叔齐继位。但叔齐心里非常不安。他和大哥伯夷感情很好,再说伯夷是长子,理应由他继承君位。伯夷呢,并不因为自己是长子,理所当然地继位。他一再劝说叔齐继位,并坚持说这是父亲的遗命。两人争让不下,最后伯夷索性逃走了事。
叔齐并不因为伯夷逃走了就继位。他认为应当按照规矩,老大不在,就由老二继位。自己是老三,还是不能继位。为了避免矛盾,他学伯夷的样,也逃走了。于是,国人只好把老二立为国君。
叔齐在外历尽艰险,终于找到了伯夷。两人商议下来,认为殷天子纣太残暴,各地兵荒马乱,还是投奔到西面周国的西伯(即周文王)那里去。西伯知道了两人的身份和来历后,非常高兴,当即把他们留了下来。
不久,西伯死去,新继位的姬发(即周武王)让将士们穿上孝服出征,摆出一副讨伐殷商的架子。伯夷和叔齐知道这情况后,不顾一切地拦住武王的马车劝谏道:“父亲死了不好好安葬,却要去打仗,这能说是孝吗?你是臣子,却去打君王,这能说是仁吗?”
话音刚落,武王的左右就举起长斧,要把他们杀死。辅佐武王的姜太公赶紧拦住,对武王说:
“他俩是孤竹国君主的儿子,虽然反对我们出征,但作为纣王的臣子,算是尽了义,还是放他们走吧。”
武王点头同意,左右把伯夷、叔齐推向一边,大军继续行进。其实,武王这次东进是试探性的。到了黄河渡口孟津(今属河南省)就折回来了。
两年后,武王真的兴兵伐殷,结果很快灭殷,纣王自焚而死。伯夷、叔齐认为武王这样做是不对的,不愿再奉他为主子,便来到人烟稀少的首阳山(在今山西省蒲州境内)隐居。
两个老头既不愿当周朝的臣民,也不愿吃周人地里长出来的粮食。他们下定决心,只吃山上的野菜、野果度日。
野菜野果难以使他们填饱肚子。碰到冬天,他们的日子更难过。一次他俩在山上找薇菜(一种野菜),遇到当地的妇女。那妇女劝他们下去找些粮食吃。两人表示不吃周人地里长出来的粮食。那妇女讥笑说:
“现在普天下都是周天子的土地,你们采的薇菜,不也是周人山上长出来的吗?既然薇菜可以吃,那么粮食为什么不能吃呢?”
两人回答不上,讪讪地走了。他们饿得快死了。便作歌唱道:
登那座西山,
采集那些薇菜。
以强暴替代强暴,
还不知自己错了。
神农、虞舜和夏的时代再也没有了,
我们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归宿呢?
哎呀,死吧,
命运注定我们要在这里死去。
不久,这两个宁愿在首阳山采薇度日的老头,终于活活饿死。
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自然是没有必要的。后人用“不食周粟”来比喻坚守气节,宁愿死去也不承认新的政权。

不食周粟bùshí-zhōusù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伯夷、叔齐:殷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粟:谷子。薇:野豌豆。后以“不食周粟”指忠于本朝,不事二主。

不食周粟bù shí zhōu sù

不吃周朝的粮食。周武王伐殷,殷人伯夷、叔齐劝阻无效后逃隐首阳山。周王朝建立后,两人坚决不食周粟,以野菜充饥,结果饿死在首阳山。见《史记·伯夷列传》。旧时形容不事二主的有气节的高尚之士。

不食周粟bu shi zhou su

周粟:属于周朝的粮食。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灭商不合礼义,于是不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后以比喻清白守节。有时也比喻过于固执。

1331【不食周粟】bù shí zhōu sù

不吃周朝的粮食。原形容忠义坚贞,后也比喻固执迂腐。粟:谷类。

不食周粟bùshí-zhōusù

〔述宾〕 粟,谷类。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朝的粮食。比喻不事二主,从一而终。《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 多用于人的操节方面。

恶饮盗泉;不食周粟

恶饮盗泉;不食周粟wù yǐn dào quán;bù shí zhōu sù

【上】恶:讨厌,厌恶。盗泉:古泉名。在今山东泗水县境内。厌恶饮盗泉中的水。形容人正直廉洁,有节操。
◆也作“不饮盗泉”。《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下】粟:小米。指商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和叔齐,两人在商亡后不吃周的粮食而躲进首阳山一事。后比喻清白守节,做人有骨气。老舍《四世同堂》:“这四年里,我受了多少苦,完全为不食周粟!积极的,我没作出任何事来;消极的,我可是保持住了个人的清白!”
【综】比喻人坚守清操,非常有骨气。
【例】小白的爷爷原在北平一大学教书,日寇占领北平后,爷爷被捕,后来释放后因“恶饮盗泉,不食周粟”,生活来源断绝,无奈之下举家南迁去了昆明。

☚ 三年化碧;九转成丹   心雄万夫;志枭逆虏 ☛

不食周粟bù shí zhōu sù

食:吃,食用。周:周朝。粟:小米。原指商臣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不识时务,十分固执。也指不屈从,有骨气。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