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不食周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不食周粟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故事】:殷朝末年,有个孤竹国。国君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伯夷,老二叫叔齐。兄弟两人从小和睦相处,情深义笃。国君去世以后,按照遗嘱,应立叔齐为国君,可叔齐不肯自立,坚持要把君位让给哥哥。伯夷不同意,兄弟俩人互相推让。结果两个人都没有继承君位,先后逃出国外。伯夷和叔齐两人商量以后,决定去投奔西部地区一个诸侯国的首领周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可当他们二人赶到那里的时候,姬昌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即周武王)即位,正准备出兵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得到消息,立刻赶去阻拦。姬发伐纣主意已定,没有听从他们的劝阻,坚持发兵。后来终于灭了商纣,建立周朝。天下的百姓都归属了周王朝,唯有伯夷、叔齐耻于做周王朝的臣民, 坚持不吃周朝的粮食, 逃进首阳山隐居, 每日只以野草充饥。不久, 兄弟两人就相继饿死了。 【意思】: 不吃周王朝的粮食。粟: 小米, 泛指粮食。原指伯夷、叔齐在周灭商后, 耻于吃周王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后用以比喻忠诚坚定,坚守气节。 【古例】: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 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 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 就要坚守主义, 绝不通融了。”
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bùshízhōusù┃┃━┃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遂饿死首阳山。”指坚贞不屈的行为。唐·李白《送张秀才从军》诗:“壮士怀远略,志存解世纷。周粟犹不顾,齐珪安肯分。”清·赵翼《题元遗山集》诗:“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 不受一餐 从善如流 ☛ 不食周粟谓忠贞不渝,清白守节。鲁迅《故事新编·采薇》: “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 ,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不食周粟商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的故事。《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不食周粟”谓清白守节。参见 【伯夷叔齐】。 不食周粟不吃周朝的粮食。比喻身处窘境仍不向敌对势力妥协。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相互尊让王位,先后出逃,共同投奔周文王。当时文王已死,武王正准备讨伐商纣。二人坚决反对,拦住武王马头劝阻,武王没有接受。二人耿耿于怀,逃到首阳山隐居起来。商朝灭亡后,天下都归附了周王朝,而伯夷、叔齐坚决不食周粟,最后活活饿死在首阳山上。(见《史记·伯夷列传》) 志气 志气心气 性气 昂气 心骨 志心 心志 骨气 骨头 另见:志向 意志 决心 ☚ 意气 骨气 ☛ 坚定 坚定确(~定;~固;~然;贞~) 强定 实坚 惇固 凝定 决定 另见:坚强 坚决 果断︱迟疑 犹豫 ☚ 坚定 坚定不移 ☛ 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西周初年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有人认为 “夷” 和 “齐” 是谥号,“伯” 和 “叔” 是表明长幼的序号。孤竹国在辽西,是商汤分封的诸侯国之一。伯夷和叔齐的父亲初 (字子朝),生前立叔齐为太子。初死后,叔齐要将君位让给伯夷,伯夷避而逃跑,叔齐也不肯当国君而逃跑。他们听说周文王尊重老人,长幼有序,便去投奔文王。未到周境文王已死,武王将文王灵牌奉于军中,打着文王的旗号兴师伐殷。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战马劝谏说: 父亲去世而不安葬,却立即大动干戈,怎么称得上孝子呢?你作为殷商的臣下却讨伐纣王,能算品德高尚吗? 武王的护卫要杀掉他们,姜太公予以阻止。牧野之战后,武王灭殷。各诸侯国都奉周为宗主,伯夷、叔齐却痛恨这种“以臣弑君” 的行为,拒绝向周称臣,而义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 (在何地众说不一,如陇西、洛阳、辽西等等),靠采集野菜为生,饿得快死了也义无反顾,还唱道: “登彼西山兮 (首阳山),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 (武王为暴臣,纣王为暴主),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禅让之道已无),我安适归矣 (无以存身)?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于嗟,叹词。徂,死。今日饿死是命运不好,未遇上有道之时)!” 后来,伯夷、叔齐终于饿死在首阳山。 ☚ (七) 掌故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不食周粟bù shī zhōu sù食:吃。不吃周朝的小米。原来是颂扬忠贞不渝的节操,现多指思想保守。conservative ideas, conservative thinkings 不食周粟殷商末年,臣属于殷王朝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的国君有三个儿子。国君最喜欢的是三儿子叔齐,有意立他为太子,将来继任自己的君位。但当时的规矩是长子做太子、继君位,国君觉得很为难。 不食周粟bùshí-zhōusù《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伯夷、叔齐:殷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粟:谷子。薇:野豌豆。后以“不食周粟”指忠于本朝,不事二主。 不食周粟bù shí zhōu sù不吃周朝的粮食。周武王伐殷,殷人伯夷、叔齐劝阻无效后逃隐首阳山。周王朝建立后,两人坚决不食周粟,以野菜充饥,结果饿死在首阳山。见《史记·伯夷列传》。旧时形容不事二主的有气节的高尚之士。 不食周粟bu shi zhou su周粟:属于周朝的粮食。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灭商不合礼义,于是不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后以比喻清白守节。有时也比喻过于固执。 1331【不食周粟】bù shí zhōu sù不吃周朝的粮食。原形容忠义坚贞,后也比喻固执迂腐。粟:谷类。 不食周粟bùshí-zhōusù〔述宾〕 粟,谷类。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朝的粮食。比喻不事二主,从一而终。《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恶饮盗泉;不食周粟 恶饮盗泉;不食周粟wù yǐn dào quán;bù shí zhōu sù【上】恶:讨厌,厌恶。盗泉:古泉名。在今山东泗水县境内。厌恶饮盗泉中的水。形容人正直廉洁,有节操。 ☚ 三年化碧;九转成丹 心雄万夫;志枭逆虏 ☛ 不食周粟bù shí zhōu sù食:吃,食用。周:周朝。粟:小米。原指商臣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不识时务,十分固执。也指不屈从,有骨气。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