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壶菌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壶菌目Chytridiales真菌营养体为单细胞,有的兼具假根或根状菌丝,游动孢子后生一根尾鞭式鞭毛,属鞭毛菌亚门,壶菌纲。俗称壶菌,大多水生,少数在潮湿土壤中,腐生或寄生。至1983年已报道93属460种。寄生性壶菌大多寄生藻类、水生小动物和水生真菌,少数寄生高等植物,引致瘤肿、褐斑、猝倒等症状。油壶菌属和集壶菌属某些种的游动孢子可携带植物病毒,是病毒的传播介体。壶菌的诱捕方法是:取河沟、池塘水于培养皿中,以松花粉、玻璃纸、脱脂毛发、煮过的禾本科植物叶片或劈开的大麻籽为诱饵,48小时或更长时间后镜检观察,如饵料表面出现球形或近球形的结构,即可能为壶菌的孢子囊。
油壶菌属〔Olpidium (Braun) Rabenh〕 菌体整体产果式,生于寄主细胞内,形成孢子囊或休眠孢子。孢子囊球形至椭圆形,壁光滑,出管长短不等,顶端露出寄主细胞外。游动孢子内常有一油滴。休眠孢子壁厚,萌发释放游动孢子。至1983年已记载25种,分布广。有部分种可寄生高等植物引起病害。如芸薹油壶菌〔O.brassicae(Woron.)Dang.〕引起十字花科植物幼苗猝倒病及番茄、烟草、亚麻等根部病害,并可传播烟草坏死病毒等多种植物病毒; 三叶草油壶菌(O.trifolii Schrot)引致三叶草叶柄、茎的扭曲、肿大及叶瘤。 集壶菌属(Synchytrium de Bary et Woronin)营养体初期无细胞壁、无性繁殖形成有细胞壁的孢子囊堆; 游动孢子囊无色,产生游动孢子或游动配子;游动配子交配形成的双鞭毛合子侵入寄主,在体内形成休眠孢子囊; 休眠孢子囊球形至椭圆形,外壁厚,褐色,内壁薄、无色,萌发时形成孢子囊,囊壁破裂释放出游动孢子。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刺激寄主细胞增生。至1983年已记载121种,均为植物寄生菌。内生集壶菌〔S.endobioticum (Schulb.) Percival〕侵染马铃薯引起癌肿病,危害性大。 节壶菌属(Physoderma Wallr.) 营养体细胞多呈管状,有隔或无隔,外寄生阶段的假根少而粗短。无性繁殖产生外生游动孢子囊,聚集时成稀疏的褐粉状。内寄生的经配子交配产生休眠孢子,黄褐色近圆形,萌发时转变为有囊盖的孢子囊,释放出多个游动孢子。侵染维管植物,病斑略隆起,但不引起细胞过度增生。到1983年已记载50种,分布广。玉蜀黍节壶菌(P.maydis Miyabe)为害玉米叶片、叶鞘及茎,引起褐斑病。 尾囊壶菌属(Urophlyctit Schroter) 营养体为膨大细胞,具数根假根状菌丝。其顶端可反复生成膨大细胞,或形成顶生的厚壁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未成熟时在囊盖四周有分枝的吸器,萌发时开盖释放出游动孢子。已知13种,寄生于种子植物形成瘿瘤。《真菌字典》第7版将该属作为节壶菌属的同物异名处理。车轴草尾囊壶菌〔U. trifolii (Pass.) Magn.〕为害紫云英引起结瘿病。 壶菌目Chytridiales鞭毛菌亚门,壶菌纲。菌体单细胞,早期为原质团,成熟时近球形,具细胞壁,部分菌有不发达假根或发达假根系统,菌体膨大部分转变为孢子囊或配子囊,形成多样化整体产果或分体产果,有单个或多个繁殖中心。孢子囊一至多个,有乳突,以泄管、破裂或囊盖开口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后端生单鞭毛,尾鞭型,孢子体内常有一明亮油点。配子囊一至多个,释放形似游动孢子的同型游动配子,成双结合形成合子,萌发侵入寄主组织并发育成营养体,后转变为厚壁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多水生或习居土壤中,寄生或腐生,多寄生在藻类和水生真菌上,少数危害植物,营内寄生或外寄生,引致疱斑和癌肿等症状。本目有油壶菌科、集壶菌科和节壶菌科等9科,含油壶菌属、集壶菌属和节壶菌属等90余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