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buzizhu yundong自身不能随意控制、无目的地异常运动,称为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❶痉挛:由于两对抗肌组的交替收缩,产生不自主的节律性运动。 ❷舞蹈症:为一种快速、无目的、无规律、不协调、不自主的动作,多出现于肢体远端,同时有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可见于儿童风湿性脑炎(亦称小舞蹈症)。 ❸手足徐动:在肢体远端有规则地、重复、缓慢并连续地扭曲其手指、上肢,出现奇异的姿态,常见于脑炎或中毒等。 ❹抽搐:为一种不受意识控制反复出现的、发生于一定肌群的急速抽动。面部以眼睑、口唇等处的抽搐为多见;头颈部抽搐可见头扭转、倾斜、前屈后仰。 ❺震颤:可于静止时或运动时发生。 ☚ 肢体肌力和肌张力 共济运动与平衡功能 ☛ 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不受意志支配与控制的运动叫不自主运动。如震颤、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惊厥、抽搐、肌纤维颤动、肌束震颤等。其原因复杂,可由中枢血管疾病、风湿、占位病变、颅内压改变、内分泌失调、电解质紊乱、外伤、中毒、癫痫等引起,需认真检查。 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运动一般是指病人不能随意控制的骨胳肌的不正常动作。病变可发生在额叶、纹状体、红核和小脑,以锥体外系为主,但脊髓、周围神经、肌肉病变也可引起。症状出现的机理,近年来认为与神经递质有关。锥体外神经元的机能状态取决于递质的平衡,多巴胺与乙酰胆碱更为重要,如纹状体的多巴胺减少与乙酰胆碱失去平衡而出现震颤麻痹。5-羟色胺与组织胺亦与震颤的产生有关。又多巴胺的作用增强会出现不自主的舞蹈动作。 对不自主运动的诊查,应包括其出现不正常动作的部位、程度、频率、幅度,有无节律性、运动形式均匀一致还是变化不定,并发症如肌张力的变化、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症状加重或减轻等。病史中应注意起病的年龄、起病缓急及病程是否进展等,同时还要询问其家族史。此外尚需注意在休息、睡眠、情绪改变及运动时对不自主运动的影响,神经系统检查及有关辅助检查 (如震颤及肌阵挛可用肌电图),在诊断上也很重要。 不自主运动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现就其类型及特点分述如下: 震颤 震颤是关节的不自主的、快速的节律性运动,是由于主动肌与拮抗肌的交替收缩所致。这种运动可有一定方向,但振幅大小不一,以手部最常见,其次为眼睑、头部和舌部,震颤可分为: (1) 生理性震颤: 震颤幅度较少,肉眼不易看到,运动时则较明显,常见于手部,频率为每秒6~10次。 (2) 功能性震颤: 是一种细小、快速的、无规律的震动,振幅大小不等,震颤常为不规则与多变,多见于手指,无肌张力的改变,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甲亢、焦虑、疲劳所引起的手部震颤也属此类,这是由于肾上腺素作用于肌梭,提高其敏感性以及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结果。与体位性震颤。 ❶静止性震颤: 震颤见于静止时,起动后震颤减轻或消失,常见于震颤麻痹,震颤呈粗大的节律性摆动,每秒3~6次,震颤先从手部开始呈“搓丸样动作”以后可扩展至下颌、口唇、舌部及头部。震颤麻痹的震颤需与老年性震颤相鉴别。后者见于老年人,四肢、头部、下颌、口唇、舌均可累及,但以上肢及头部为明显,以头部的节律性颠摇为其特征。早期只在运动时出现,后期在静止时也出现,不伴肌无力与肌强硬。 ❷意向性震颤:又称动作性震颤。当肢体动作接近目的物时,震颤频率增加,与静止性震颤相比则无节律性与振幅较大。临床检查时作指鼻试验及跟膝试验易于发觉,静止时震颤则消失,常见于小脑齿状核或与齿状核有关的通路病变,可见于多发性硬化,弥散性轴周性脑炎和麻疹或水痘后播散性脑脊髓炎等。 ❸体位性震颤: 当肢体维持一定体位时才出现的震颤称为体位性震颤。以上肢及头部明显,一般较静止性震颤细而快,平均每秒8~12次,小脑病变可出现上述的意向性震颤,但如弥漫性病变时,亦可出现体位性震颤,头部、躯干及四肢均可出现粗幅震颤,病人不能坐立,但卧床静止时震颤消失,家族性遗传性震颤多属此类。体位性震颤还表现为扑翼性震颤,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反复抑制和兴奋肌张力所致。主要见于肝豆状核变性及全身代谢性疾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尿毒症及一些中毒和急性感染等。 舞蹈动作 这是一种没有目的,没有节律,不对称,不协调而快速的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动作,表现为噘嘴、眨眼、举眉、伸舌等,四肢则表现为不定向地大幅度运动,如上肢快速伸屈和上举等,与病人持续握手过程中,可以感到时松时紧,常见为纹状体病变,尤以尾状核,或中毒所引起。 舞蹈动作常见于各种舞蹈病,如小舞蹈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老年性舞蹈病、妊娠舞蹈病、半侧舞蹈病(局限于一侧上下肢的不自主舞蹈样运动,多为基底节血管性损害的结果,常见于中、老年人)。先天性舞蹈病,见于出生六个月后的婴儿,常合并有肌张力减弱及发育迟钝等。还可见于其他颅内病变和全身性病变,如脑炎、脑肿瘤和退行性病变。偶见甲状腺中毒和口服避孕药引起的舞蹈病。 手足徐动症 又称指划运动,其特点为肌张力改变与主要为手足发生缓慢和不规则的扭转动作。表现为手指或足趾不断作出缓慢的、弯弯曲曲“蠕虫样”奇形怪状的强烈运动,手呈“佛手”状特殊姿势,面部则弄眉挤眼扮成各种“鬼脸”。舌尖时而伸出,时而缩回,肌张力当肌痉挛时增高,肌松弛时正常,故本病亦称变动性痉挛。 ❶先天性手足徐动症在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发生,常有智力降低,肌张力增高,双侧性,有时可出现假性球麻痹。其病理改变为纹状体的大理石样变。 ❷症状性手足徐动症可见于脑炎,肝豆状核变性及核黄疸等。本病若与舞蹈病合并发生,则称舞蹈手足徐动症。 扭转痉挛 或称变形性肌张力不全、扭转性肌张力障碍,豆状核性肌张力障碍或躯干的徐动症。这是肢体或躯干顺纵轴呈畸形扭转的不随意动作,在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为特征。肌张力在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则正常。原发性扭转痉挛原因不明,部分是遗传性。症状性扭转痉挛可见于流脑,CO和吩噻类药物中毒,肝豆状核变性。痉挛性斜颈可为扭转痉挛的一种症状。 投掷动作 此为肢体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抛掷样舞蹈动作,以近端肌肉明显,可分单肢投掷运动,偏侧投掷运动及双侧投掷运动。主要损害在丘脑底核(Luys体)及与它直接有联系的结构,当丘脑底核受损时,苍白球内侧部便发生功能上的释放,经丘脑腹外侧核、运动皮质和锥体束作用于躯干运动神经元产生剧烈的不自主运动,最常由血管病损所引起。 痉挛 指肌肉或肌群的不随意收缩见“痉挛”。 肌阵挛 肌肉快速而短促地闪电样快而不规则的不随意收缩,与橄榄核、齿状核、结合臂、纹状体及中央被盖束等损害有关。 ❶节律性肌阵挛: 软腭、眼、咽喉或膈肌节律性的收缩,有时睡眠过程中仍出现,可见于头部外伤及椎基动脉血管病变。 ❷非节律性肌阵挛: 肢体及躯干肌肉的非节律性肌阵挛动作,可见于多发性肌阵挛,肌阵挛性癫痫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缺氧性病变。 肌束颤动与肌纤维颤动 肌束颤动是一个运动单位兴奋性增高时所引起肌纤维束的不自主收缩,因而是细小、快速或蠕动样的颤动,它不足以引起肢体关节运动,但病人在该处有跳动感,在疲劳、叩击或冷刺激后症状更明显。常见于手肌、舌肌,为脊髓前角细胞及脑神经核进行性病变的特征性体征。肌纤维颤动是指单个失神经损害的肌纤维的电活动,仅在肌电图检查时发现。值得注意的是无肌萎缩的肌束颤动并不一定提示为疾病的症状。正常人可在疲劳或紧张后出现,但出现时间较短,称为良性肌束颤动。 肌纤维颤搐 指一块肌肉中少数肌束的非节段性不自主收缩,在安静时于皮下可见较缓慢、不规则的反复波纹样现象,不引起关节运动,它的运动及范围较肌束颤动粗大、慢、持久、广泛,可不伴肌萎缩。见于前角细胞、周围神经及肌肉病变。 抽搐 抽搐是一组肌肉或一块肌肉重复地、刻板地收缩,其振幅较大,可由一处向它处蔓延,频率不等,无节律性,受体内外因素影响,如眨眼、耸肩、转颈等动作,又称习惯性痉挛。大多数是精神性的,儿童较多,可为意志暂时控制。 ☚ 瘫痪 痉挛 ☛
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运动系指自身不能随意控制、无目的地异常运动。检查时应观察运动的幅度、速度、部位、程度、肌肉收缩和松弛的时间,异常运动的节律、运动形式是均匀一致或是变化不定等。不自主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痉挛: 表现肌肉或肌群阵发性不自主的收缩,检查时应注意是局部性或全身性、开始部位及扩延情形、阵发性或强直性等。局限性痉挛发作,常提示相应大脑皮质部位有病变,如脑肿瘤、脑外伤等。伴有牙关紧闭、痉笑、角弓反张者,见于破伤风;面部肌肉痉挛,称为面肌痉挛,见于面神经麻痹后神经官能症。痉挛也常见于癫痫发作、小儿惊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震颤: 是由于两对抗肌组的交替收缩,产生不自主的节律性运动。检查时应注意震颤出现的部位、速度、幅度,并注意震颤是静止时发生或运动时发生。在安静时明显者,称为静止性震颤,见于震颤麻痹综合征、一氧化碳中毒、肝豆状核变性、脑炎等。震颤小而快速者,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衰弱综合征等。肢体活动后出现肩胛部及上肢扑翼样颤动,见于慢性肝病。震颤于动作时明显而安静时消失者,称为意向性震颤,见于多发性硬化或小脑病变。 舞蹈症: 为一种快速、无目的、无规律、不协调、不自主的动作,多出现于肢体远端、并可伴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收缩等,常见于舞蹈病,包括儿童风湿性脑炎(亦称小舞蹈症)和老年性舞蹈病等。 手足徐动或指划动作症: 在肢体远端有规则地、重复、缓慢并连续地扭曲其手指、上肢,呈现各种奇异姿态,常伴有肌张力的增高。见于底节的病变,如脑炎或中毒等。扭转痉挛: 又名畸形性肌张力不全,特点是围绕躯干及肢体长轴的缓慢的过度扭动。主要部位是颈肌、躯干肌及四肢近端肌群。 投掷动作: 为一种猛烈地舞蹈样运动,常出现于一侧肢体或单一肢体。见于脑血管病。目前认为病灶在丘脑底核。 抽搐: 为一种不受意识控制反复出现的、发生于一定肌群的急速抽动。在面部以眼睑抽搐为多见,也可波及口唇等处,称为面肌抽搐或面肌痉挛。咽喉肌的抽搐,在呼吸过程中或咽下时发生,严重者可以发生窒息。头颈部抽搐可见头扭转、倾斜、前屈后仰,亦称习惯性抽搐。 肌束颤动: 一个肌束的不自主收缩引起细小、快速、蠕动样的颤动,常与肌萎缩同时发生,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的变性疾病。 肌纤维颤动: 少数肌束纤维连续的搐搦样收缩,见于脊髓前角变性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肌阵挛: 个别肌肉表现有短暂、快速闪电样收缩,在肢体较躯干更明显,见于肌阵挛性癫痫等。 摸空症: 病人上肢作无意识动作,如以手拉扯被褥,或向空中摸索等,见于高热时的谵妄状态,如伤寒、肺炎、毒血症、脑炎、脑膜炎,以及阿托品、洋金花等药物中毒。 ☚ 肢体肌容积 共济运动与平衡功能 ☛
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运动是指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 (有时也可发生在轻度意识障碍或浅昏迷时),而不能自行控制其骨胳肌不正常动作的病理状态。其病变大多发生在锥体外系,但大脑皮质运动区、脑干、小脑、脊髓、周围神经甚至肌肉病变时均可引起。 发病原理 近年对神经系统递质(化学传递物质)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认为该物质贮存于神经轴突末梢的突触囊泡中,这些物质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等,其中如多巴胺以抑制为主,乙酰胆碱则以易化为主。锥体外神经元的机能状态取决于递质的平衡,多巴胺与乙酰胆碱则更为重要,如纹状体的多巴胺下降,与乙酰胆碱失去平衡则出现震颤麻痹。又5-羟色胺与组胺也与震颤的产生有关。又如多巴胺的易化作用增强,则会出现不自主的舞蹈动作,不过目前对这一方面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临床类型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现就其类型及特点分述于下: 震颤 是身体某一部分循一定方向的节律性来往摆动、且幅度大小不一的不自主运动,于手部最常见,其次为眼睑、头部和舌。震颤又可分为生理性、功能性和病理性三种。 生理性震颤: 震颤幅度较小,肉眼不易看到,运动时则较明显,常见于手部,频率为8~13次/秒。 功能性震颤: 此型震颤可能是生理性震颤的加强。这是一种细小的、快速的、无规律的震动,振幅大小不等,震颤常不规则与多变,多见于手指,无肌张力的改变,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疲劳所引起的手部震颤也属此类,这是由于肾上腺素作用于机梭,提高其敏感性以及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的结果。 病理性震颤: 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 静止性震颤: 震颤见于静止时,起动后震颤减轻或消失,常见者为震颤麻痹,这是因为相互拮抗的两组肌群交替收缩所致,其频率为4~6次/秒。震颤先从手部开始,呈“搓丸样动作”,以后可扩展至下颌、口唇、舌及头部,常见于震颤麻痹及震颤麻痹综合征。除震颤外,常伴有强劲性肌张力增高、运动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震颤麻痹的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苍白球、中脑被盖近结合臂交叉部。震颤麻痹综合征的病因很多,可由脑动脉硬化,颅脑损伤,一氧化碳、二硫化碳、锂、铅、氰化物、利血平、吩噻嗪类药物及抗抑郁剂等中毒所引起,也有病因不明者。 震颤麻痹的静止性震颤须与老年性震颤相区别。老年性震颤也是一种静止性震颤,以头部、下颌、口唇为多见,呈点头状或头左、右侧向震颤,一般无肌张力增高,但常合并痴呆。 (2) 意向性震颤: 实际上是动作性震颤,当肢体动作接近目的物时,震颤频率增加,与静止性震颤相比则为无节律性与振幅较大。嘱病人作指鼻试验及跟膝试验则易于发觉,静止时则震颤消失。常见于小脑齿状核或与齿状核有关通路的病变,病因为多发性硬化、弥漫性轴周性脑炎、麻疹或水痘后播散性脑脊髓炎等。 (3) 体位性震颤: 当肢体维持一定体位时才出现的震颤称为体位性震颤,最常见于上肢平伸时,震颤常在主动运动时抑制,情绪紧张时加强,完全休息与睡眠时消失。体位性震颤可为生理性与功能性,而小脑弥漫性病变时也可出现。头部、躯干及四肢均可出现粗幅震颤,致病人不能坐立,但卧床静止时震颤消失。遗传性震颤多属此类。 (4) 扑翼样震颤: 表现为肢体上、下颤动,如鸟翼扑打状。当肢体活动趋向一定体位时震颤加强,故也有体位性震颤的成份,主要见于肝豆状核变性及全身代谢性疾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尿毒症,以及一些中毒、急性感染等。 舞蹈动作 是一种无目的、无节律、不对称、不协调而快速的、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动作,表现为撅嘴、眨眼、举眉、伸舌等。四肢则表现为无定向的大幅度运动,如上肢快速伸屈和上举等,下肢快速变幻的屈曲、外展、内收、脚趾不时伸屈等,和病人持续握手的过程中,可以感到时松时紧。舞蹈动作常由于纹状体病变,尤以累及尾状核时引起。 舞蹈动作在临床上常见于舞蹈病,如: ❶小舞蹈病:本病与风湿病有密切关系,故又称为风湿性舞蹈病或Sydenham舞蹈病。本病罹患多为5~15岁儿童,须与习惯性痉挛相区别。后者的不自主动作是刻板式的、重复的,局限于同一肌群的收缩,无风湿病的症状与实验室检查所见。 ❷慢性进行性舞蹈病: 患者除舞蹈动作外,常合并痴呆,起病多在中年,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病变部位在尾状核及壳核,小神经细胞减少,胶质细胞增生,大脑皮质萎缩。本病多认为是由于纹状体缺少合成GABA的酶,或缺少含有这种酶的神经元和缺少胆碱之故。 ❸老年性舞蹈病: 本病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人,起病迅速,有时伴有局部瘫痪、痴呆与精神异常,大脑有广泛散在性小软化灶。本病无家族史,故可与慢性进行性舞蹈病鉴别。 ❹半侧舞蹈病: 本病表现为局限于一侧上、下肢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往往是基底节血管性损害的结果,罹患多见于中年或老年。 ❺妊娠性舞蹈病: 本病患者常为年青初产妇,多在妊娠前半期发病。 ❻先天性舞蹈病: 本病见于出生六个月后的婴儿,常合并肌张力减弱及发育迟钝等。 ❼舞蹈动作还可见于其他颅内病变和全身病变,如脑炎、脑肿瘤和脑退行性病变等。 手足徐动症 又称指画运动,其特点为肌张力障碍与手足发生缓慢和不规则的扭转动作,主要由于壳核及苍白球损害所致。临床上有二种类型: ❶先天性手足徐动症: 在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发病,常有智力降低,肌张力时高时低,双侧性手足徐动,半数可伴有双下肢痉挛性轻瘫,当咽喉肌受累时,可出现言语及吞咽困难。其病理改变为纹状体大理石样变,是由于脑缺氧所致。 ❷症状性手足徐动症: 可见于脑炎、肝豆状核变性及核黄疸等。扭转痉挛 又称变形性肌张力不全、扭转性肌张力障碍、豆状核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肢体或躯干顺纵轴畸形扭转的不随意动作,在临床上以肌张力障碍和四肢、躯干甚至全身的剧烈而不随意的扭转为特征。肌张力在扭转时增高,扭转停止时则正常。 原发性扭转痉挛原因不明,部分为遗传性,症状性扭转痉挛可见于脑炎、一氧化碳或吩噻类药物中毒、肝豆状核变性、核黄疸等。 痉挛性斜颈是由于颈肌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引起头向一侧扭转,致颈呈痉挛性倾斜,为扭转痉挛的一种症状。可能是影响与迷路功能有关的高级中枢所引起,此外局部病灶刺激也可导致痉挛性斜颈。 投掷动作(颤搐) 为一种肢体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抛掷样舞蹈动作,以近端肌肉明显,可分单肢投掷运动,偏侧投掷运动及双侧投掷运动。病损在丘脑底核 (Luys体)及与它直接有联系的结构,多由血管性损害所致,也可见于脑炎或脑瘤。 痉挛 指肌肉或肌群的不随意收缩,从大脑皮质运动区至肌纤维这一运动通路中任何一部分的兴奋,都可引起痉挛。痉挛的类型有: ❶阵挛性痉挛: 为断续的肌收缩,呈反复的快速发作并有一定节律性的肌痉挛,如面肌痉挛、眼睑痉挛、膈肌痉挛以及癫痫发作时的肢体痉挛等。 ❷强直性痉挛: 为持续的肌肉收缩,常导致持久的体位改变或运动限制,见于破伤风、手足搐搦症、士的宁中毒、狂犬病以及职业性(或功能性)肌痉挛等。痛性痉挛是一种伴有疼痛的强直性肌痉挛,疼痛随痉挛缓解而缓解,其发病原理可能是过度活动的肌肉需要能量增加,引起相对缺血及代谢产物蓄积所致,可见于过度疲劳与电解质紊乱时。三义神经痛时的肌痉挛也属此类型。肌阵挛 肌肉呈快速、短促、闪电样不规则不随意收缩,与橄榄核、齿状核、结合臂、纹状体及中央被盖束等损害有关。从其有无节律又分为: ❶节律性肌阵挛: 软腭、眼、咽喉或膈肌的节律性收缩,有时睡眠过程中仍出现,见于头部外伤、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等。 ❷非节律性肌阵挛: 肢体及躯干肌肉的非节律性肌阵挛动作,可见于多发性肌阵挛、肌阵挛性癫痫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缺氧性病变等。 肌束颤动与肌纤维颤动 肌束颤动是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时所引起肌纤维束的不自主收缩,因而是细小、快速或蠕动样的颤动。它不足以引起肢体关节运动。但患者在该处有跳动感,在疲劳、叩击或冷刺激后症状更明显,常发生于手肌、舌肌,为脊髓前角细胞及颅神经核进行性病变的特征性体征。肌纤维颤动是指单个失神经损害的肌纤维的电活动,仅在肌电图检查时发现。值得注意的是无肌萎缩的肌束颤动并不一定提示为疾病的表现;正常人也可于疲劳或紧张后出现,但出现时间较短,称为良性肌束颤动。 肌纤维颤搐 亦称多发纤维性肌阵挛,是指一条肌肉中少数肌束的非节段性不自主收缩,在安静时于皮下可见较缓慢、不规则的反复波纹样肌收缩现象,可引起关节运动。它的运动及范围较肌束颤动粗大、慢、持久和广泛,可不伴肌萎缩,见于前角细胞、周围神经及肌肉病变。抽搐 是一组肌肉或一条肌肉的重复地、刻板地收缩,其振幅较大,可由一处向他处蔓延。频率不等,无节律性,表现为眨眼、耸肩、转颈等刻板动作,故认为是习惯性痉挛。大多数是精神性的,儿童罹患较多,可受意志暂时控制。此种抽搐不同于痉挛的是同一患者身上可以发生多处奇特的抽搐,而不限于一条或一组肌肉。 诊断步骤 对不自主运动的诊查,应包括患者出现不正常动作的部位、程度、频率、幅度、有无节律性、运动形式均匀一致还是变化不定、并发症状如肌张力的变化,以及使症状加重或减轻的因素等。病史中应注意起病的年龄、起病缓急及病情是否进展和家族史等,此外尚需注意休息、睡眠、情绪改变及运动时对不自主运动的影响。神经系统检查及有关辅助检查 (如震颤及肌阵挛的检查可用肌电图)的诊断意义很大。 ☚ 昏迷 瘫痪 ☛ 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指病人不能随意控制骨胳肌的异常动作。病变可发生在额叶、纹状体、红核和小脑,以锥体外系为主,亦可见于脊髓、周围神经、肌肉病变。症状出现的机制可能与神经递质有关。锥体外神经元的功能状态取决于递质的平衡,如纹状体的多巴胺减少与乙酰胆碱失去平衡而出现帕金森病。多巴胺的作用增强会出现不自主舞蹈动作。不自主运动的表现类型见有震颤舞蹈动作、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投掷动作、痉挛、肌阵挛、肌束颤动、抽搐等。 ☚ 三叉神经检查 不自主运动检查 ☛ 00006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