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拔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拔贡

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一种生员。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叶改为十二年一次,每所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参阅清福格《听雨丛谈》五、《清史稿·选举志一》。

拔贡

明清贡生名目之一。“拔贡生”之简称。明崇祯八年(1635)始行,通考府、州、县学廪生,各取一人,贡入国子监。清沿置,初无定期。顺治元年(1644),始从地方官学中拔选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国子监,各省府学二人,州、县学各一人。康熙十年(1671),从院试考取一、二等的生员中选拔优秀者贡入太学。次年,又开始在八旗生员中选拔,规定满洲、蒙古各二人,汉军一人。雍正五年(1727),以岁贡只较食廪浅深,所贡多年力衰惫之人,欲得英才,必须选拔,遂命是后六年选拔一次。次年,又谕各省学政,选拔生员,不分廪膳、增广生员,统一考选,酌试时务策论,果有识见才干,再访平日品行,即未列优等,亦许选拔。从此,拔贡生多为学行兼优、年富力强者。故雍、乾间充贡国学,以选拔为最盛。乾隆七年(1742)定,每十二年(即逢酉年)由各省学政选拔一次,遂为定制。

拔贡

清初,定制各省学政每六年1次从汉生员中考选文学卓异者,保送入京,称拔贡。康熙九年(1670),准满洲等八旗生员循例选拔。额定满、蒙各2名; 汉军初为2名,后减至1名。乾隆九年(1744),改为12年选拔1次。被选中者经朝考合格,可充任小京官、知县或教习等职。

拔贡

拔贡

应选生员名称。明代置,清代沿用。国学、官学肄业生徒有贡有监。贡生凡6: 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清史稿·选举志》: “拔贡,因明选贡遗制,顺治元年 (公元1644年) 举行。顺天6人,直省学府2人,州县学各1人。康熙十年 (公元1671年)令学臣于考取一、二等生员内遴选文行兼优者贡太学,从祭酒,查禄请也。明年,始选拔8旗生员,满州、蒙古2人,汉军1人。”

☚ 拔解   罢官 ☛

拔贡ba gong

❶ title given to selected candidates from counties and prefectures,who were then sent to take part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national capital
❷person with such a title

拔贡ba gong

title given to selected candidates from counties and prefectures,who were then sent to take part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national capital; person with such a title

拔贡

贡生名称之一。清因明选贡遗制,顺治元年始行。顺天府六人,直省府学二人,州、县学各一人,由学政于考取一、二等生员内遴选文行兼优者贡太学。雍正时定六年一选拔,乾隆时改为十二年一拔。于酉年举行。

拔贡

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沿明选贡之制,令学臣补足廪生以选拔其优秀者。顺天府特贡六人,外省每府学贡二人,每县学各贡一人。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定六年选拔一次,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改为十二年一次,於酉年举行,遂为定制。选拔之意,在送京廷试,入监肄业,雍正以前都是如此。乾隆初定拔贡朝考之制,列一、二等者特选引见录用,三等者札监肄业。二年(公元1737年)停拣选之例,廷试后一律送监,俟三年肄业期满,祭酒等核实,将优越者以知县、教职用,其余以教职轮班序选。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令各省拔贡俱限于五月内到京,六月初旬朝考,考试在北闱试场进行。以御史监试,复试在保和殿进行,再派大臣阅卷,入一、二等者,礼部按省开单引见,或以七品小京官分部学习,或以知县分发试用,或以教职用(不愿就教职者,可作佐贰官用)。其余准贡不授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