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化症
本病系在饮食消化过程中,由于三根失调,胃火衰败,消化力减弱而形成不消化诸症的总称。起因为食物进胃后,经磨碎、腐熟,分解成精华与糟粕,进而生化为七素与三秽而被吸收和排泄。在此过程中,如受到某种因素之扰乱,则导致消化希拉补充来源过剩,巴达干增盛而失去与希拉之平衡。此时,腐熟巴达干不能发挥其功能,消化希拉不能进行消化,调火赫依不能在人体内正常运行。随而消化功能减退,食物壅滞于胃内,不能分解成精华与糟粕,称之为“不消化症”,亦称“糟粕不消化症”(浊痼疾症)。
寒性赫依成分大者,体质瘦弱,饮食粗粝,悠然闲居少活动,悲痛忧郁多劳心,年老饮食不消化,过食未曾吃过的或不习惯的饮食以及变质的谷类、生肉生乳;或不定时定量进食等,为诱发本病之因素。
本病由于不消化所引起,所以又是引发一切胃肠慢性疾病的先驱因素,故又名“痼疾因素”,胃涎性不消化病多由此所引起。如由于不消化,胃内巴达干激增,胃涎阻塞赫依通行的脉道,致使巴达干瘀积于胃内而致病。在糟粕不消化阶段,如不得到有效治疗,则全身各部之分热能逐渐失去功能,进而在肝脏中进行的血液之运化活动和七素之合而又离,离而又合以及精华与糟粕之分解吸收等一系列有规律的生化过程之每一阶段,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不消化病变,称为“精华不消化病”(清痼疾症)。于是精华不得完全被吸收,部分糟粕进入精华之脉道,致使精华浑浊,变色希拉不能制造精血,长久停留在肝脏蓄积,日久会成为全身骨胳、肌肉、脉络及脏腑等器官的精华浑浊性慢性病之根源,此称为 “痼疾病源”。可概括为精华潴聚、精华渗漏、精华溃散和精华迁延等四种痼疾。由于潴聚,遂形成痞块病;由于渗漏,遂形成臌胀与水肿病;溃散,遂生中毒、瘰疬(鼠疮)、丹毒、疖痈、黄疸、痛风、痹病、巴木病等多种疾病;迁延时,会产生脾病及包如增盛症、包如隐伏症等病。上述诸症,多由精华不消化而致病。
临床表现为大便不利或不调,矢气不通,腹部膨胀,或大便时而燥结时而泄泻。又因精华与糟粕混杂,清浊不清,故二便常带油质,并伴全身乏力沉重,食欲不振,食时胃痛以及头痛、嗳气等症状。如糟粕不消化病,则症见胃脘胀满,食不知味,嗳气呕吐等。尤其对伤食致病之食物,食后更感不适。亦可有眼睑、颜面及足背等处发生浮肿。精华不消化病,则症见全身倦怠,不思饮食,嗳气不利或嗳气频作,肌肉干瘦,胸胁疼痛,矢气不行等。
治疗本病,饮食方面凡属不易消化及寒凉性之饮食,均应禁忌。可食少量之面糊、羊肉、鱼肉、酒及热面汤等性温而易于消化之饮食。起居方面,不宜在潮湿、寒冷之处居住,避免寒风吹袭,在空气新鲜而干燥之地,适当进行运动和散步,但不宜过剧,以微汗为适度。在病初,必须节制饮食,白日少时睡眠则对病有利。药物宜选用光明盐四味汤、六味安消散、广木香十味散等之一内服。外治可将青盐与卵石炒热后温熥腹部。如本病发展至严重阶段,药物疗法不见效时,可视病情分别采用催吐法及导泻、攻泻等法治之,并取胃穴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