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罗摩衍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罗摩衍那》 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意译为“罗摩传”。其作者相传是跋弥(蚁垤),生平不详。当是在民间口头流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书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共7篇,约2.4万颂(一颂两行,一行16个音节)。十车王的长子罗摩娶遮那竭王女儿悉多为妻。后十车王年老,决定由罗摩继承王位;但其小王妃在驼背侍女的煽动下,胁迫老王立自己之子婆罗多为太子,并把罗摩流放14年,十车王痛苦地应允后,不久即死去。罗摩被流放到森林后,悉多不幸被十首罗刹王罗波劫走。罗摩曾救援过猴国,后来他又在神猴哈奴曼的帮助下,终于救出了悉多,杀死了罗波,复国团圆,婆罗多欣然让位,罗摩登基,出现太平盛世。结局是全家在天堂重聚。史诗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于命运、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罗摩的典型形象。它具有印度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四种因素:政治(宫廷斗争或其他矛盾)、爱情(生离死别)、战斗(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人与魔之间)和风景(各个季节的自然景色及山川、城堡、宫殿),其艺术手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即使是次要人物,寥寥几笔,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被认为是印度古代文学的里程碑,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luomoyanna与《摩诃婆罗多》并称古代印度两大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三、四世纪~公元二世纪,相传为蚁垤仙人所作。史诗共7篇,约2400颂,写的是阿逾陀城国王有4子,都是毗湿奴的化身。国王想立长子罗摩为太子,遭到小王后嫉恨,她胁迫国王废长立幼,流放罗摩。罗摩携妻子悉多、弟弟罗什曼那前往森林苦行。十首魔王波那劫走悉多,罗摩在神猴哈奴曼的帮助下,经多方激战,救出悉多。悉多经受住火的考验,以示清白。流放期满,罗摩回国继位。因听信流言,怀疑妻子失贞,悉多投入大地的怀抱。天神预示:他们将在仙界团圆。后4兄弟升天,恢复毗湿奴本体。 ☚ 摩诃婆罗多 源氏物语 ☛ 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Luomoyanna蜚声于全世界的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关于它的形成及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它的最早部分可能成于公元前3、4世纪,最后写定则在公元2世纪,前后历经五、六百年。起初是流行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经过演变,最后由一个诗人整理编纂成定本。传说这个作者是蚁蛭。《罗摩衍那》用诗体写成。诗律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首2行,每行16个音节,不押尾韵,韵律节奏由音节的数目和长短来决定。印度古代许多科学著作也用此体写成,大概是取其上口易记。《罗摩衍那》中的罗摩是被当作古代英雄、理想国王的代表来塑造的,中心故事大致由罗摩的早期宫廷生活、被流放、楞伽之战、罗摩和妻子悉多团圆及全家在天堂重聚几部分组成。史诗通过罗摩的言行,表达了一系列进步的、符合人民心愿的、顺应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主张,如反对上层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渴望国家的团结和安宁,反对掠夺和侵略,反对暴政,关心人民的疾苦,宣扬一夫一妻制等。两千多年以来,印度各阶层人士无不熟悉史诗《罗摩衍那》中的情节和人物,特别是其中的神猴哈奴曼,一直受到普通老百姓的崇拜,在农村几乎到处可以看到他的雕像;直到今天,一些庙宇还利用扩音器播送《罗摩衍那》梵文原文;根据《罗摩衍那》编写的戏剧也在印度各地搬演。罗摩的故事很早就传到了中国、爪哇、苏门答腊、马来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1980年后,《罗摩衍那》的中译本陆续出版。 ☚ 钱钟书 源氏物语 ☛ 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传”或“罗摩的漫游”,主要描写罗摩一生的英勇事迹。全诗共7篇,约2万颂(节),被认为是世上最长的史诗之一。 ☚ 摩诃婆罗多 沙恭达罗 ☛ 罗摩衍那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原为民间口头创作,相传由诗人蚁垤编写定本。共7卷,约24000颂(1颂2行)。叙述王子罗摩遭王妃嫉恨被放逐,妻子悉多被魔王劫掳,后得猴群帮助,夫妻团圆,恢复王位。与《摩诃婆罗多》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 罗摩衍那古代印度的著名史诗之一,约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或前3世纪。为研究古代印度历史的重要资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