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下肢慢性溃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下肢慢性溃疡

下肢慢性溃疡

下肢慢性溃疡有各种类型,常见的是静脉淤积性溃疡。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深静脉功能不全,是引起淤积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二者都是通过交通支的瓣膜破坏,造成局部静脉高压,组织缺氧,从而引起溃疡的发生和发展。不论大隐或小隐静脉曲张,在尚未引起交通支瓣膜破坏以前都不致并发顽固性溃疡;在另一方面,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瓣膜已遭破坏,因而容易并发溃疡,但因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远比深静脉功能不全高,所以在下肢慢性溃疡中,由于原发性静脉曲张的原因要比深静脉功能不全多见。
原发性浅静脉曲张可能通过静脉扩张或临床前期微小血栓形成,从而破坏踝部交通支瓣膜;腓肠肌静脉丛血栓形成时,可通过胫后静脉而连累踝部交通静脉,造成瓣膜功能不全。踝部皮肤直接为交通静脉引流;踝交通静脉短而粗,站立时离心最远,承受压力也最高,这些都是静脉淤积性溃疡好发于踝部内外踝邻近区域的基本因素。踝交通支瓣膜破坏后,局部静脉压升高,站立运动时可高于正常2~3倍。静脉高压将直接影响踝部皮下微小静脉网,使之逐渐扩张;不仅如此,而且在静脉高压和微静脉扩张区内,动脉血供应亦显著减少,其结果是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营养减少,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和坏死,构成静脉淤积性下肢慢性溃疡的基本病理变化。
静脉性淤积性下肢慢性溃疡均位于踝部,好发区范围上至小腿中部,下迄足背,尤其在胫骨内踝上、后方最常见。在溃疡尚未形成前,可看到皮下微小静脉网广泛扩张; 皮下组织由于脂肪坏死而处于硬结状态,使整个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融合成为坚韧的实质性块。局部可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由于血液外渗,在皮下组织内形成含铁血黄素,因而有成片的色素沉积。在好发区内,常有干性脱屑性皮炎、搔痒,溃疡形成后多转变为渗出性湿疹。在溃疡尚未形成之前和溃疡形成之初,常有疼痛,一般属于充血性胀痛和炎症反应的烧灼痛。疼痛往往在站立时加剧,休息或抬高患肢后缓解。已有病理变化的好发区组织,受到轻微的损伤即易形成溃疡。溃疡浅表,只连累皮肤和浅层皮下组织。溃疡的大小不等,形态一般整齐,周围皮肤往往水肿。溃疡边缘呈倾斜状,有的潜入; 溃疡底常为暗红色肉芽组织。溃疡形成后常有继发感染,影响淋巴回流,溃疡往往进展,有的经过一般处理,一度愈合,随后复发,日益增大。慢性溃疡多无疼痛,除非静脉高压和继发感染的基本因素获得控制,顽固而难以痊愈。根据下肢浅静脉曲张或深静脉功能不全,结合位于好发区的溃疡,诊断并不困难,但须与缺血性溃疡、恶性肿瘤性溃疡、动静脉瘘伴慢性溃疡相鉴别。
静脉淤积性溃疡的处理原则是用下肢抬高或外敷小腿弹力袜(或绷带)来缓解踝部静脉高压; 用清洁换药和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溃疡的继发急性感染,一般溃疡都可暂时愈合,如果溃疡面大,待创面清洁,有健康肉芽组织生出后,可以植皮,必要时,切除溃疡后植皮以加速愈合。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应施行浅静脉剥脱术和好发区交通支结扎术治疗,以防溃疡复发。如果深静脉功能不全,皮下组织已受广泛浸润而硬结,应作筋膜下交通支结扎术治疗。

☚ 游走性静脉炎   胸腹壁静脉炎 ☛

下肢慢性溃疡

下肢慢性溃疡

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慢性感染,创口经久不愈,称为下肢慢性溃疡。多发生于小腿下1/3部位,因下肢经常处于低垂位置,承担负重行路功能,外伤感染的机会较多,且处于血循环的终末端,供血不足,因此易形成溃疡。下肢慢性溃疡的发生,除局部原因外,有些还有全身疾患的背景,如动脉硬化、糖尿病等。不同原因引起的下肢慢性溃疡,各有其不同的好发部位及临床特点。
(1) 创伤性溃疡:下肢严重的损伤,如皮肤的大面积撕脱伤,软组织的广泛挫伤,深度烧伤(包括放射损伤),小腿的开放性骨折等,愈合后,经常在小腿下段胫前部形成脆弱的不稳定瘢痕,遇轻微外伤,常即破溃,经久不愈。
(2) 静脉曲张性溃疡:好发于小腿前内侧下1/3部位,面积大小不等,大者甚至可环绕全小腿周径。溃疡多较浅,基底平坦,肉芽呈暗紫色,边缘不规则,周围皮肤萎缩、硬化,有大片色素沉着,且常伴有水肿。附近多可见严重曲张的静脉。
(3) 缺血性溃疡:系由末梢动脉阻塞性疾患所致,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糖尿病血管硬化等。动脉发生闭塞后,一般都表现为肢体最远端部分如足趾的干性坏疽。一旦继发感染,则转变为湿性坏疽,范围迅速扩展,成为溃疡。溃疡基底为坏死组织覆盖,肉芽组织贫乏,四周皮肤温度降低,且萎缩、薄弱,伴有缺血性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和体征。
(4) 淋巴阻塞性溃疡:见于严重的下肢象皮肿,溃疡多位于踝关节周围或足背趾缝等部位,常见有大量淋巴液渗漏。
(5) 营养不良性溃疡:属于压迫性溃疡,见于神经系统疾患如脊髓或周围神经损伤、麻风病神经炎、糖尿病末梢神经炎、脊髓痨等。因感觉不良或完全丧失,易由于持续受压或外伤发生慢性溃疡。好发于足底承重区、溃疡深陷,可达骨面,甚至并发骨髓炎。创缘有皮下潜行腔隙。无痛感。
(6) 感染性溃疡:由结核、梅毒或霉菌等特异性感染所致。结核性溃疡常为多发性,形状不规则,基底的肉芽组织污秽呈灰白色,边缘有皮下潜行腔隙,周围肤色暗红,无明显水肿,身体其他部位常也有结核病灶的存在。梅毒性溃疡,常为多发性,不局限于小腿部,有性病史,梅毒血清反应阳性。由霉菌如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夹膜组织胞浆菌等所致的溃疡极为少见,溃疡也均为多发性,常以窦道互相通连,伴有大量瘢痕组织生成,确诊多需依靠分泌物的培养和涂片检查。
(7) 恶性溃疡:或为原发性皮肤癌,或为瘢痕癌。可疑时,应行活组织检查,尽早确诊。
下肢慢性溃疡的治疗,必须首先明确病因,在消除病因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性的全身和局部治疗,以及溃疡的切除修复手术,才能奏效,否则溃疡难以愈合,即使愈合,亦易再发。全身性的病因治疗包括驱梅、抗结核、抗麻疯,以及治疗糖尿病、脉管炎、神经炎等。局部性的病因治疗包括结扎,抽除曲张的静脉,解除淋巴梗阻,抗霉菌治疗等。有些情况下病因消除后、溃疡可随之逐渐愈合。除针对病因的治疗外,还应采用高营养饮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控制感染,个别病例行腰交感神经阻滞以改善血液循环等一般性全身治疗措施,和截除肢体末梢的坏疽部分,清除溃疡部位的坏死组织,用抗生素和有助于脱除坏死组织的药物作创面湿敷等一般局部治疗措施。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全身和局部情况都得到改善后,即可进行溃疡的切除和修复术。恶性溃疡,应争取尽早手术。
手术切除是慢性溃疡局部治疗的最终措施。切除范围务求彻底,不可姑息,不应仅限于溃疡创面,须以达到四周的健康组织为准。切除后的创面修复,根据其深度决定。较浅的创面,可用游离植皮术修复。但此种情况较少见,一般创面多较深,常有骨质裸露,须视所在部位、创面大小,选择适当的有蒂皮肤移植方法,如以足跖非承重部为供皮区的局部轴型皮瓣、足背岛状皮瓣、两腿交叉皮瓣、腓肠肌肌皮瓣、游离皮瓣、皮管等修复。
术后仍须继续注意增强营养,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直至创面愈合完全稳定后,方可开始有限度的离床活动,慢性溃疡位于足底承重区者尤须注意。以后根据局部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须长期用布织绷带或弹性绷带缠扎保护,以防止肿胀。下肢慢性溃疡,常常几经周折始告治愈,如不经心,辄易复发,再行治疗,难度更大。故必须叮嘱患者倍加注意。病因的治疗,如须持续进行者,亦须坚持到底,以防再发。

☚ 下肢皮肤套状撕脱伤   下肢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
000177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