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上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上轿

上轿shɑnɡjiɑo

民间婚姻习俗。流行于长武等地。结婚上轿时乐人吹打,新娘穿戴一新,带上眼罩,在父亲、哥哥或叔伯中选一全命人抱新娘上轿。这时新娘哭哭啼啼,边哭边将手中的筷子甩掉,以示离别。掷筷子意为辞去娘家饭食,从此到新的家庭过日子。新娘上轿后,抬柜子的挂上“引魂鸡”先行,衣架、食箩随后。送女随车(轿)同行,并选一小弟或小侄坐在车(轿)内,叫“押轿娃”或“把轿门的”。

☚ 上坟   上梁 ☛
上轿

上轿

轿,古作“桥”,为过山用的交通工具。汉时已有此名,《汉书·严助传》:“舆轿而踰(逾)领(岭)。”颜师古注:“服虔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臣瓒曰:‘今竹舆车也,江表作竹舆以行是也。’”至晋,又称平肩舆,并不限于登山。到宋,轿已普遍使用,且民间有了赁轿之肆。到了明代,发展为椅轿,且有了等级分别。如品官轿用青幔,庶民轿用皂幔,舆夫4人而已。嘉靖中缙绅往往坐无幔雕舆,后改为两人肩青幔舆,导以伞盖,垂帘蔽面。轿的发展和普及,促成了花轿的出现,据考查,花轿大约出现于唐宋以后。
迎亲花轿 旧时接新娘,一般都要用花轿迎娶。花轿有8人抬、4人抬、2人抬3种。富贵之家一般都用8人抬或4人抬的大轿,贫民之家只能用2人抬的青布小轿,也有用红轿的。花轿一般用大红花布做轿顶,背面挂着用筛子糊好的八卦图,图上插着用黄金纸做成的箭头(称箭筛),用以镇凶神恶煞、驱邪气。铜陵、桐城、繁昌等地往往要在轿门上贴对联,上联由男方写好贴上,下联待女方接到花轿后,根据上联内容写就。或寄托避邪、祈吉、求子等心理,或表现青年男女对美好姻缘、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表现形式以男女双方的姓氏或名字的拆卸、拼凑、镶嵌居多。如清光绪年间,桐城西乡青草塥有潘姓男与何姓女联姻,男方为满足女家盼求衣食丰足的心理,贴出上联:“潘氏才郎,有水有田兼有米”;女方则告慰公婆,新媳妇进门能给家庭带来人丁兴旺之欢,对出下联:“何门淑女,添人添口又添丁。”上下联巧拆 “潘”“何”二姓,对得工整贴切。濉溪等地在轿杠上挂猪肉一块,俗称“离娘肉”,铜陵则在轿杠上配上4只灯笼。
发轿 发轿迎娶新娘,有在喜期当日的。如黟县,男方备彩轿、鼓乐、爆竹迎亲;肥东,男方备花轿、高灯、火把、鼓乐出迎;来安,彩轿左右伴两位丈夫健在、儿孙满堂的“搀亲太太”前往;嘉山,发轿前新郎先坐一下轿子,以示迎新,俗称“压轿”,并要亲属抬轿子前往迎娶;蒙城,彩轿前木杠顶端置一上书双“喜”字的大红灯,一对泡罩子(用枝叶俱全的青竹竿撑起的红灯),一班吹鼓手前导,轿后有挑盒子(内盛鱼、肉、果子、糖)、坛酒等礼品的人相随;固镇,发轿时要配上公鸡、鲤鱼、猪肉、果子、大馒头、双坛酒等彩礼送女方;和县,委托媒人(主媒加男女两家各请一位配媒,共3人)领花轿和吹鼓手迎亲。也有在喜期前一日发轿的。如屯溪,花轿到女家,女家要请客“闹轿”;巢湖市,夜晚发轿,一路鞭炮相随,到女家门前以鸣放鞭炮相告;萧县,派一人抱一只公鸡随轿到女家,称“过轿”;蒙城双涧区下午发轿,由一小男孩“压轿”前往;濉溪,由一小男孩压轿,后面跟着两个抱鸡的,先抱去一只公鸡,第二天新娘上轿时女家送一只母鸡一同抱回,鸡、吉谐音,以求吉利。
接轿及上轿准备 花轿到女家,有些地方规定了固定的停轿地点。如黟县,花轿要在女方祠堂专设的轿座上落轿,轿座里事先垫有一张大红纸,意为防止花轿沾着祠堂地面,带走女方族里财气。有些地方先冷遇后迎接。如青阳、繁昌,花轿到女家门口时,女方姑嫂亲戚紧闭大门,索取“开门礼”和“上席礼”,直到男方拿出香烟、糖果、喜钱等礼品,姑嫂们满意了才开门迎进。有些地方则要哭嫁。如青阳、繁昌,花轿到女方门前,女方便哭嫁,俗称“不哭不发”。
接轿后,新娘便开始作上轿的准备:首先是梳妆打扮。如绩溪,吉日临近,利市人先用蓝白色棉线给新娘“开面”(拉去脸上的汗毛),并取“离娘衣”让其穿好坐床上,双脚不着地,静待花轿进门。花轿一进门,利市人先用火把、五谷在轿下绕一绕,然后开轿门,捧出“百子重花冠”和青衣青裙给新娘穿戴。黟县,男家请的红婆(中年妇女)到女家后,将新娘从房中背出坐于厅内正中椅子上,母亲、嫂子、叔伯、婶娘等10人坐其两边,缺一不可,以示“十全十满”的吉兆。经哭别后,红婆对新娘行“红婆拜”礼,接着将新娘背至祠堂,换穿凤冠霞帔登轿。屯溪,新娘经梳洗整容,换上吉服,胸挂铜尺、铜镜、历书后,再蒙上红盖头,母亲和长辈女属进行“哭嫁”。萧县,新娘上轿前,身穿红袄(即便五、六月也要穿红薄袄,叫“新人不穿单”),脚穿红鞋,头上蒙红布。灵璧,新娘上轿前要“上头”,即坐在椅子上,身穿大红袄,腰系花裙子,脚穿红袜子、红绣鞋,请人把辫子挽成发髻,有钱者并配戴首饰,用纱蒙上头和脸,怀抱一面铜镜,镜面对胸口。铜陵,新娘上轿前,要站在筛子上换上婆家送来的新装,然后向送亲的亲友跪拜,亲友要包钱,多少不限。石台,接轿后即为新娘开脸梳妆、更衣戴花,胸前配明镜,新娘拜别祖家香火及父母、亲长后,开始“哭嫁”。巢湖市,新娘上轿前,经梳洗打扮,全身里外换上婆家的衣服后,接过父母递给的一碗饭菜,但不能吃,又由同辈兄弟接下饭碗,意为丢下母家的衣服饭碗,没有带到婆家。六安,花轿来到女家后,由双方媒人将男家送来的“连儿肉”拽开,留给女家一块,带一块回男家,姑娘上轿前要吃“分家饭”,即与哥哥、弟弟同吃盛在一只碗里的饭菜(圆子、粉丝等)。怀宁,姑娘梳妆打扮后要站在笸篮里穿着,表示不带走娘家一点土。穿好嫁衣,姑娘对自已的父母、哥嫂下跪行大礼,表示不忘养育之恩,往后还要依靠娘家人;同时母亲、嫂嫂号啕大哭,然后由兄长或堂兄把姑娘背到祖堂,让姑娘站在正中的椅子上,面对祖宗牌位鞠躬行礼,再转身面朝大门,在预备好的托盘中,抓3把米和茶叶向身后抛去,表示不带走娘家一粒谷、一片叶,再向身后抛一把筷子,寓意婚后快生贵子。
上轿前,巢湖市还有催轿的习俗。即若新娘很久仍不上轿,男方就燃放鞭炮催促,女方在门内也放鞭炮表示庆贺。男方催一次,必须敲一次大门,女方将门稍许拉开,男方便递上“催门包”(用红纸包上钱币),有的很快就能开门上轿,有的则开关大门多次,甚至达数十次,借以推迟上轿时间。
哭轿 歙县、旌德还有由“哭嫁”而逐渐演化成的哭轿习俗,且有程式化的“哭轿歌”。在歙县,花轿临门,母亲首先唱起“哭轿歌”,唱词多有一定程式,但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多为对女儿、女婿的谆谆嘱咐。唱完“哭轿歌”,才可抬走花轿。为推延母女别离的时间,有些母亲能编唱相当长的“哭轿歌”。花轿抬到村口时,还要停轿让新娘唱“哭轿歌”。其歌词一般都为对其送行的哥哥、弟弟而唱,新娘边唱边把预先准备好的礼物(如饰物、银钱等)分送给她的哥哥、弟弟。因此,歌声凄楚、委婉,有对亲属的留恋和嘱咐,有对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或惴惴不安,还有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强烈控拆。在旌德,姑娘上轿前,由“福奶奶”(儿孙满堂的妇女)给她束玲珑金髻,穿戴凤冠霞帔,并用5色花线在姑娘脸上连弹3下,意为祝愿姑娘花容月貌,青春常在。然后再给她盖上红盖头,经姑娘与其母亲一问一答式哭唱后,姑娘才拭泪上轿。
上轿 新娘上轿也有一定程式。按传统习惯,新娘不能自已上轿,得由同胞兄弟、叔伯兄弟或父亲、叔伯背上或抱上轿。例如青阳、东至、屯溪、绩溪、铜陵、巢湖、金寨、嘉山、固镇、怀远、濉溪等均是如此。绩溪,由兄长驮上轿,弟弟把一空斗放进轿里,跪着向出嫁的姐姐讨饭米钱,新娘拔下银簪放斗内,利市人随之说几句祷祝全家致富并表明她不带走财气、不拔走地气的话。铜陵,由兄长从筛子上将新娘背上轿,新娘将事先放在怀中的一把筷子向后甩,让哥哥或弟弟接着,意为不带走娘家饭碗,自已一心一意在婆家生活,并愿哥哥、弟弟发财致富。固镇,新娘坐在椅子上,由胞兄或叔叔抱上轿,祝愿到婆家有“椅靠”(即依靠);轿内放着由上有老下有小的妇女套的大红被,4角放枣子、花生、核桃之类,寓“早生贵子,夫妻和睦”之意。新娘上轿后还要哭几声,表示舍不得离开爹和娘。也有由伴娘、媒人背上轿的,如祁门、黟县。祁门,凌晨在鼓乐、爆竹和哭嫁声中,新娘由伴娘背上花轿;黟县,新娘由红娘驮上轿,父母和兄弟在轿门前敬酒3杯,然后关上轿门,礼炮3响,花轿起行。但也有自已上轿的,如和县是新娘自已踩着席子登轿。
新娘上轿后,有些地方还有些活动。如濉溪关轿门后,嫂子要端一碗面水泼向轿脚,以示嫁出门的女儿能安分守己过日子。这时女方要赏轿夫“上轿礼”,否则轿夫迟迟不起轿。

☚ 二 出嫁   送嫁 ☛
上轿

上轿

结婚习俗,流行于各地。新娘冠戴完毕入轿的过程。各地上轿形式不一:(1)抱轿:由新娘的舅或兄抱入轿内;(2)抬轿:由舅抱到面铺红布的椅子上,与其兄抬椅入轿;(3)新娘倒穿其父兄的鞋入轿。主要目的皆为足不履地。

☚ 上头   上梁 ☛
000099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