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腮腺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腮腺炎parotitis

腮腺腺体或腺管受机械暴力挫伤或感染的一种疾病。马、牛、猪均可发生。急性腮腺炎,耳下局部出现肿痛,增温敏感。头颈伸直,采食、咀嚼、吞咽困难,唾液增多。转为慢性时疼痛减轻,有坚实感,有的出现窦道。化脓性腮腺炎,疼痛加剧,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可采用以局部消炎为主的非开放疗法。对经久不愈的化脓性腮腺瘘,应作部分摘除或全摘除术,结扎唾液腺导管。

腮腺炎

腮腺炎

根据临床表现过程,腮腺炎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慢性腮腺炎较为多见,慢性炎症中以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多见,腮腺结核较为少见,急性腮腺炎有化脓性和病毒性感染。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可能由急性转变而来;也可能由于导管排泄功能紊乱,如异物或瘢痕挛缩,使导管狭窄或阻塞,影响涎液排出而发生滞留,导致逆行感染: 汞、铅、砷、铋等重金属中毒也能引起腮腺炎症,常见的病原菌是绿色链球菌与肺炎双球菌。慢性腮腺炎无性别、年龄、季节与地区的差异,可以发生在一侧或双侧腮腺,主要表现腮腺区不适或轻微疼痛,涎液分泌减少,出现口干、口臭,从导管中能压出,有时也可能自然流出稠而有咸味的无色透明或脓性液体,特别是清晨起床时压出的更稠,腮腺有轻微肿大,稍硬,有轻微压痛,腮腺导管管腔不规则扩大,管壁增厚,扪诊感觉颊粘膜下有粗硬,呈索条状的导管,导管口乳头微红、水肿。有涎石或导管狭窄的病例,可能出现唾液阻塞症状,当进食或者看见甚至想到食物时,尤其是酸性食物,唾液分泌大量增加,腮腺肿大,剧烈疼痛,停食后肿胀及疼痛逐渐消失,下次进食又重复发生,经过长期反复发作后,腮腺主质萎缩,纤维组织增生,功能丧失,阻塞症状逐渐不明显,仅留下体积缩小的稍硬的包块。X线摄片对诊断很有意义,涎石在侧位或正位片上即可见到,造影X线片能明显见到导管系统的损害,导管管腔粗细不匀,有的扩张,有的缩窄,形似腊肠,有的导管变窄变细,甚至消失,导管数量减少而不均匀,末级导管扩张,腺泡破坏,脓腔形成,有成团状造影剂聚积,形成针尖或较大的团块状或葡萄状阴影。在鉴别诊断中,慢性腮腺炎应与良性腮腺肥大、淋巴上皮病等区别。预防慢性腮腺炎,应加强对重金属有毒车间的防护措施,注意口腔卫生,防止逆行感染。在治疗方面,首先要去除发病因素,例如摘除涎石,扩大导管等。扩大导管方法是用由小到大的钝头探针仔细插入导管内,先用较细的探针,再用较粗探针逐步扩大,每隔数日作一次至管径足够为止。中医治疗要行气活血,软坚散结,佐以清热解毒。物理疗法可用超声波或红外线理疗或用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由导管注入碘油或抗生素也是治疗方法之一,使用抗生素应先作细菌敏感试验,使用最敏感药物,也可选用龙胆紫等药物作导管注入。上述保守治疗方法如果无效,也可以在炎症控制后作导管结扎。浅层X线治疗能破坏腺泡细胞,控制炎症,但对小儿最好不用,以免引起生长发育的抑制,切除腮腺保留面神经也是治疗手段之一,手术切除仅适于保守疗法无效而腮腺炎又给病人带来较大痛苦时才采用。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如败血症、急性传染病(斑疹伤寒、肠伤寒、麻疹、猩红热、大叶性肺炎等)降低了机体抵抗能力及口腔生物学免疫力,且因这些疾病皆有高烧、失水,同时饮食和咀嚼功能减少,降低对涎液分泌的刺激,故涎液减少,机械冲洗作用降低,从而发生逆行感染;手术前后处理不当,特别是腹部手术,造成反射性的涎液功能降低或停止,或因失水,唾液分泌减少,发生逆行感染;腮腺区外伤和邻近组织炎症的扩散也可以引起急性腮腺炎; 慢性腮腺炎急性发作也可成为急性腮腺炎。急性腮腺炎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是链球菌感染。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发生在成年人中,特别是年老体弱者,无性别、地区差异,一般是单侧发病,也可能双侧同时发生,早期症状是腮腺区肿大、疼痛,导管口轻微红肿、疼痛,体温、脉搏略有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一般都伴有涎液分泌障碍,炎症继续恶化,肿胀加重,以耳垂为中心明显肿大,并使耳垂抬高,疼痛加剧,为连续性或跳痛性,腮腺区发硬,剧烈压痛,体温上升,脉搏呼吸增快,白细胞计数显著上升,核左移,导管口明显红肿,挤压腮腺能从导管口发现脓液,腮腺为纤维组织间隔分为很多小叶,所以脓肿的形成为散在性、多数性,数个小脓肿也可合并为较大脓肿。腮腺嚼肌筋膜致密,脓肿形成后不易扪得浪动,而呈硬的润块,由于脓肿聚积和水肿,压力增大,压痛明显。再后,炎症扩散到周围蜂窝组织,表面皮下组织肿胀,皮肤发红,凹陷性水肿,脓肿可以穿破腮腺包膜,从外耳道软骨与硬骨交界处穿破入外耳道,向深部扩散入咽旁或咽后间隙,沿颈部组织扩散入纵隔,向颅底扩散进入颅内,亦可向前扩散引起颞下颌关节炎或下颌支骨髓炎。穿破浅层形成颌后间隙脓肿,在颜面静脉系统中可能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并可侵犯脑静脉窦及发生全身性败血症。本病应与流行性腮腺炎、腮腺区淋巴结炎、牙源性间隙感染相鉴别。由于发病原因是逆行感染,预防时应注意口腔卫生,手术前后及对全身性病人应加强护理,保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其治疗,发病初期即浆液性炎症期可以用理疗,如超短波、红外线等,中医中药可用清热解毒方剂,初起腮腺区局部肿痛,病人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宜内服荆防败毒散,若肿痛日增,已有溃脓,宜托毒透脓,以五味消毒饮加减治之,针刺疗法亦可选用,全身必须应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化脓性腮腺炎经过药物或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炎症的发展,局部出现明显凹陷性水肿、跳痛或有局限性压痛; 腮腺导管口有脓液排出或穿刺抽出脓液时应及时作切开引流防止感染继续扩散,由于腮腺筋膜致密,且脓肿分散,难以扪得浪动,因此不能按浪动的有无来确定切开与否。沿耳前及下颌支后缘,自耳屏往下至下颌角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腮腺筋膜,暴露腮腺组织,用较大的弯止血钳,在多个部位插入腮腺,分离脓腔,使各个腺小叶的脓腔都能得到引流,用过氧化氢液及盐水冲洗脓腔,用橡皮引流或生理盐水纱布引流各个脓腔,术后每日用过氧化氢液及盐水冲洗脓腔,放入引流条,外用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每日数次,每日更换引流条直至脓液排尽。
急性流行性腮腺炎 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病毒感染,表现为急性非化脓性腮腺肿大,其他涎腺、睾丸、胰腺与中央神经系统都可能被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在世界各地以及各个季节都有流行,但冬、春二季较为多见,一般是在5~15岁发生,所以多在幼儿园和小学间传染,罹患流行性腮腺炎后获得终身免疫,只有个别的可能再传染,男女性别无差异,但男性多发生中央神经系统并发症,传染方式是直接接触,通过空气飞沫或唾液传播。病毒进入机体首先在上呼吸道繁殖,以后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再到腮腺和其他腺体以及中央神经系统,腮腺更为敏感所以多表现为腮腺感染,切片观察为非化脓性炎症,睾丸、胰腺都有发炎及变性改变。潜伏期为17~21天,一般是18天,最早症状是突然出现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肿大与疼痛,有时在成年人首先出现睾丸疼痛,少数病例首先出现脑膜炎症状。严重病例,前二、三天可能出现发烧、不适、头痛、寒颤、喉痛、耳痛等,最初一侧腮腺出现肿大,以后可能对侧也肿大,表面皮肤不发红,但表现紧张,有压痛,颌下腺与舌下腺也可能肿大,有个别病例仅发现颌下腺肿大者,有时病人无疼痛感,但进食酸性物时有剧烈疼痛,腮腺导管口少有红肿,腮腺也挤压不出脓液,体温约在38℃左右,一般5天后体温恢复正常,腺体肿胀也在7~10天消失。并发症中,可能发生睾丸炎,在青春期以前少见,多见于成人。常发生于腮腺肿大后5~10天,其特点是体温升高,睾丸疼痛、肿大,2~3天后逐渐消散,一般只波及一个睾丸,有时可累及双侧。有时仅有睾丸炎的表现而无腮腺症状。脑膜炎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腮腺炎后一周发生,体温骤升,头痛,颈强直。脑脊液压增高,多核细胞增多。其他并发症有胰腺炎、肾炎或其他腺体炎症,也可能出现继发感染而发生化脓性腮腺炎。病史与临床检查对诊断流行性腮腺炎很有价值,在流行期诊断比较容易。实验室检查也很重要,从唾液、尿或脑脊液中可以分离出病毒,血清中抗体明显增加,白细胞总数无改变,但淋巴细胞增加。血与尿中的淀粉酶增高。发现流行应将病儿隔离3周。其他未曾患过此病的儿童应作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注射,治疗方面,主要是症状治疗,内服磺胺或小量抗生素防止并发化脓性感染,服用病毒灵或中药板蓝根,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 涎腺疾病   颌下腺炎 ☛

腮腺炎

mumps

腮腺炎

parotitis
流行性~epidemic parotitis;mump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