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上海取引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上海取引所 上海取引所日本人称交易所为取引所,上海取引所是日本人于1918年在上海以股份公司形式创办的从事股票及棉纱等物品买卖的交易所。自英国人在上海建立上海众业公所获利颇丰之后,日本一直企图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渗透和掠夺。按照邵力子的说法,“取引所为市场之市场”,日本人在上海设取引所,是“欲握我市场之市场的牛耳”。1918年3月一批日本商人从日本驻沪总领事馆取得设取引所的营业许可证,6月1日召开了上海取引所成立大会,11月30日开幕,12月2日正式营业。取引所的资本金为1000万元,当时实收四分之一,分20万股,其中发起人认股和向与取引所有关系者定向募集16万股,占80%。向社会公募的4万股,面额12.5元的股票售价16元,获得创业利润50多万元。上海取引所的设立,既与当年日本的取引所法相抵触,因为按照章程,上海取引所只是支店,本店设在日本大阪,而大阪已有大阪株式取引所,这就违反了取引所法中“在同一地区之内,同时不得有同一目的物之取引所二个以上之存在”的规定;也违反了中国政府1914年交易所法的类似规定,更侵犯了中国主权。所以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各界爱国人士的反对。1919年的抵制日货运动就曾使上海取引所的业务受挫。尤其是从1920年5月以后,中国人自己办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等相继开业,使上海取引所的营业一蹶不振。在业务不断萎缩的情况下,日方企图通过减少资本金的办法予以挽救,然无济于事。1929年1月20日,上海取引所终于宣告停业清理,结束了它为期10年的历史。 ☚ 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天津证券花纱粮食皮毛交易所 ☛ 上海取引所 上海取引所旧中国外资开设的证券交易所。1918年3月由与日本交易所有联系的在华日商筹设,1918年11月正式开业,资本额定为1000万日元。以日本帝国公债和水月牌棉纱及通州棉花为交易标的,有操纵上海市面的野心。开业后,拉拢上海工商界中有声望的中国商人壮大声势,扩大影响,聘请王一亭、金锡之、胡梅庵3人当董事,朱葆三为监察人,谢孟军为买办,并吸收花纱业中有力人物吴麟书、徐庆云等为花纱部经纪人,吸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的几个主要会员为股票部的经纪人。初期业务极为兴旺,交易额迅速扩大,在成立后的两年多时间内,集中了上海的大部分交易,也兼营日本和中国企业的一些股票。不久中国人自办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和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该所业务受到影响,逐渐萎缩。由于该所故意抬高价格开拍取引所本身的股票,引诱华商抢购,以后股价大跌,使华商受到惨重损失。取引所的声誉从此一落千丈,虽多方挣扎,终无法维持,于1929年宣告停业清理。 ☚ 万国储蓄会 联合征信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