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上官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上官仪约608—664初唐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少时因避祸入寺庙为僧,精佛典,博览经史,善作文。贞观初,举进士。太宗闻其名,召授弘文馆直学士,升秘书郎。撰成《晋书》,转起居郎。高宗即位,升秘书少监。龙朔二年(662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他工于五言诗,为诗绮丽婉媚,时人称为“上官体”。麟德元年(664年)被许敬宗构陷,下狱死。 上官仪 上官仪608?—64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贞观进士,任弘文馆直学士。高宗即位后官秘书少监,加银青光禄大夫,进西台侍郎。麟德元年被人诬陷,获罪下狱死,家口籍没。其诗大多为应制奉和之作,绮错婉媚,对仗精工,适合宫廷需要,当时士大夫纷纷起而仿效,称为“上官体”。又归纳六朝以来诗歌对仗的种类,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原有集,已佚。 ☚ 王梵志 李善 ☛ 上官仪 上官仪607?—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后徙居江都(今江苏扬州)。隋末,仪父为陈稜所杀,因出家为僧。唐太宗贞观(627—649)初,登进士第。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转起居郎。宫中宴集,常奉和作诗。高宗时,任秘书少监。高宗龙朔二年(662),拜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位居宰相。因为高宗草废武后诏,得罪武氏。麟德元年(664),被诬陷参与梁王李忠谋反,下狱死。仪为太宗、高宗朝著名宫廷诗人,其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旧唐书》本传云:“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又归纳六朝以来对偶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于律诗之定型有积极意义。原有文集三十卷,已佚。《全唐诗》卷四○存其诗一卷,《全唐诗逸》收诗二首又断句十句,《全唐诗补编·续拾》辑补十二首。《旧唐书》卷八○、《新唐书》卷一○五有传。 ☚ 董思恭 于季子 ☛ 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诗人。贞观初举进士,太宗召为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高宗时官至宰相。曾为高宗起草废武后诏,为武则天深恶痛绝。后被诬与废太子李忠通谋,下狱死。仪工五言宫体诗,时人谓之“上官体”,又创“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发展有一定影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全唐文》录其文二十篇。 上官仪初唐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河南三门峡)人。幼年时,其父被隋将军陈稜所杀,上官仪藏匿得免,遂度为沙门。此后,游情佛教经典,兼涉猎经史,工于诗文。贞观元年(627)举进士,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唐太宗雅好诗文,常与上官仪讨论诗文稿,又常令其继和。凡有宴集,未尝不预,实为太宗文学侍从。参与修撰《晋书》,书成,转起居郎。唐高宗嗣位,迁秘书少监。龙朔二年(662),加银青光禄大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时承贞观之治,天下承平,上官仪主持国政,曾于凌晨入朝,巡洛水堤,咏《入朝洛堤步月》诗:“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群公望之,视若神仙。武后专权,高宗不堪忍受,欲废武后为庶人,令上官仪草诏。高宗听武后申说,旋即悔其事,并说是“上官仪教我”。由此,招致武后痛恶。麟德元年(664),被构与废太子梁王李忠谋逆罪,下狱而死。 上官仪工五言诗,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其诗绮错婉媚,辞藻华美,对仗精工,士大夫争相仿效,时人谓之“上官体”。又曾归纳六朝以来对仗方法,创“六对”、“八对”之说,有助于律诗的定型。《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上官仪集》30卷,原本久佚。另有《投壶经》1卷。还曾参与修撰《芳林要览》。《全唐诗》卷40存诗20首。《全唐文》卷154至155载文20篇。 上官仪 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云:“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晓,蝉噪野风秋。”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 字游韶,陕州人。工诗,其词绮错婉媚。及贵,人效之,曰“上官体”。 上官仪诗律未脱徐、庾,然孤忠大节遂与褚河南相辉映于史。 贞观、永徽吟贤,褚亮、杨师道、李义府、许敬宗、上官仪其最也。吉光片羽,仅传人口。仪“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音响清越,韵度飘扬,齐梁诸子,咸当敛衽矣。 上官仪上官仪擅长五言诗,诗风华丽浮艳,诗律工整。“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本传》)。时人竞相仿效,号“上官体”。曾著诗歌美学著作《笔札华梁》,今佚不传。从《文镜秘府论》诸书的征引看,他对六朝以来诗歌对偶的方法加以整理改造,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并举例详加阐述:“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又曰:诗有八对:一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是也;二曰并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是也;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是也;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是也;五曰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是也;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是也;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是也(见《诗人玉屑》卷七引李淑《诗苑类格》称引)。充分利用汉字的形、声、义特点,使诗句在寓意、声韵、名物、词性等方面两两相对,起到更有效、更凝炼地表达诗歌主题的作用。尽管上官仪的诗多为应酬赠答之作,内容空虚贫乏,但他对声韵音律的重视,不仅使他在创作试验中,写出象“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入朝洛堤步月》)那样“音韵清亮”(刘餗《隋唐嘉话》)的名篇,且对唐代近体诗的逐步定型,作出了自己在诗歌形式美学上的卓越贡献。 上官仪约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博览经史,工于文词,太宗闻其名,召为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高宗即位,升迁秘书少监,官至宰相。曾为高宗起草废武后诏书,武则天深恶之。麟德元年(664),许敬宗构陷其与废太子李忠通谋,下狱死,籍其家。 上官仪约608~664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贞观初(627年)进士。官弘文馆学士、西台侍郎等职。永徽时(650年~655年)见恶于武则天,麟德时又被告发与废太子忠通谋,下狱死,籍其家。其诗多为应诏、应制或奉和之作,以其典丽辞藻,歌功颂德,成为著名的宫廷诗。《旧唐书》 本传说 “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 。因总结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手法,提出 “六对” 、“八对” 之说,对律诗形成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原有集,已佚,《全唐诗》存其诗20首。 上官仪about 605~664Shangguan Yi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上官仪约608—665唐陕州陕县 (今河南三门峡)人,父上官弘。仪幼时因家难,私度为沙门,故游情释典,精于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贞观(627—649) 初,举进士,授弘文馆直学士。预撰《晋书》成,而转起居郎。高宗时历任秘书少监、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仪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其词绮丽婉媚,及贵显,人多仿效,称“上官体”。因上疏废武则天后位,于麟德元年(664年)为许敬宗诬陷,言仪与废太子梁王李忠谋反,遂下狱而死。 上官仪约616—664初唐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父弘任隋江都宫监,被陈棱所杀,因出家为沙门。贞观进士,召授弘文馆学士,迁秘书郎。高宗即位,任为西台侍郎。武后专权,他为帝草诏,欲废武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 为许敬宗告发,下狱死,家口籍没。善作五言诗。多应制、奉和之作,沿袭齐梁余风,婉媚工整,当时士大夫仿效者颇多,称为“上官体”。还归纳六朝以来诗歌中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原有集,已失传。 上官仪约608—664唐大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河南三门峡)人。贞观进士,高宗时官至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后因主张废武则天后位,反被诬陷至死。其诗多应酬、奉和之作,婉媚典丽,不脱六朝以来的华靡诗风,时称“上官体”。但对唐代律诗的形成,稍有贡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