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财政平衡
1981年至1992年12年中,全省财政结余地区结余与赤字地区赤字相抵,前6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后6年连年赤字,主要是因中央财政向地方财政大量借款,并据此调整地方财政包干基数,以及调整工资、人员增加和提高开支标准等增支因素猛增,致使财力增长赶不上支出增长。1987年累计赤字12089万元,1990年累计赤字37106万元,1991年累计赤字65904万元,1992年累计赤字12.03亿元。
1982年全省只有3个县发生赤字,赤字额272万元。之后,全省财政赤字面不断扩大,赤字额持续上升。1984年赤字县10个,累计赤字1190万元;1985年赤字县(市)36个,累计赤字4527万元;1986的赤字县(市)42个,省级也出现赤字,累计赤字10098万元;1987年赤字县(市)51个,累计赤字24046万元;1988年赤字县(市)54个,淮南、铜陵两个省辖市和省级财政也发生赤字,累计赤字33565万元;1989年赤字市(地)、县54个,累计赤字34016万元;1990年有53个县(市)、5个省辖市出现赤字,累计赤字48036万元。1992年有54个县(市)、6个省辖市、3个行署出现赤字,累计赤字12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