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苗Sānmiáo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三苗sān miáo古代部族名。曾生活在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后因称其地。刘长卿《送青苗郑判官归江西》:三苗余古地,五稼满秋田。 三苗 三苗我国古代部族名。《史记·五帝本纪》: “三苗在江淮、荆州。” 《正义》 : “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则三苗部族在迁徒之前,当在长江中游以南地区。 ☚ 四凶 干城之将 ☛ 三苗sān miáo古代部族,曾生活在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刘长卿《送青苗郑判官归江西》:“三苗余古地,五稼满秋田。” 三苗sān miáo古部族名。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张守节正义:“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九叹·愍命》:“三苗之徒以放逐兮,伊皋之伦以充庐。”王逸注:“三苗,尧之佞臣也。”《尚书·舜典》亦有:“窜三苗于三危。”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大败三苗。后三苗不肯臣服,又多次为乱,于是尧将其一部分人众流放于西北的三危山,将其首领驩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尧位后,三苗再次作乱,舜整军振旅,以威德而非战争征服了三苗。禹时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大败苗师,自此三苗衰微下去。 三苗sān miáo〖名词〗 三苗亦称“有苗”、“苗民”。古族名。《战国策·魏策》载,三苗之地在彭蠡(鄱阳湖),洞庭(洞庭湖)以及文山与衡山之间。是尧、舜、禹时代中国南方比较强大的一个人群集团,传说舜时被迁到三危,三危,一说指甘肃敦煌一带,一说指南方的群山。有人认为系苗族、瑶族的先人。 三苗 116 三苗中国古代民族名。亦称“有苗”,“苗民”。分布于今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江西鄱阳一带。传说舜时被迁至三危 (今甘肃敦煌一带)。 ☚ 回鹘 九黎 ☛ 三苗又称“苗民”、“有苗”。中国古代民族。传说黄帝时代居住在长江中游,参加过九黎部落联盟,尧舜禹时,屡次作乱,皆被征服,从此日趋衰微。参见“九黎”。 三苗 三苗上古时代在江汉流域生活的一个氏族部落集团。又称“三苗国”、“苗氏”、“有苗”。古代以 “三” 为多,所谓三苗,指有诸多的氏族集团。三苗与九黎一脉相承,是九黎的后裔,与现今的苗族有渊源关系。《国语·楚语》载: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 《黔记·诸夷》载: “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自长沙沅辰以南,尽夜郎之境,往往存之。”三苗部族集团十分强大,其活动的地域广。在尧、舜、禹时代,三苗曾加入过华夏部落联盟,曾为尧舜的一个诸侯。后三苗之君与尧舜抗争,遭炎、黄征战讨伐,三苗惨败。其部落联盟被瓦解,一部分留原地,归附炎黄,后与华夏集团逐渐融合。其中大部分离开江淮流域,继续向西南山区迁徙,至今日的湘西、鄂西、广西、贵州以及越南、东南亚各地。据载,今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省的苗族,大都源于古代的三苗。《明太祖实录》、清《皇朝经世文编》均载: “苗人,三苗之后裔也”,“考苗族,古称三苗”。今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也与古三苗保持着承继关系。 ☚ 九黎 蚩尤 ☛ 三苗传说中古部落名。亦称有苗、苗民。南蛮的一支,据说曾参加过九黎的部落联盟,一说系九黎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彭蠡(今江西鄱阳湖以北)、洞庭湖、文山(今江西吉水县东南)及衡山(今安徽霍山县南)之间。唐虞夏时期为南方较强大的部落集团。尧时,作乱,为尧败于丹水(今丹江),臣于尧。后又数为乱,尧杀其酋长,将其一部分迁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一说指南方的群山),流放其首领驩兜于崇山(今湖南大庸一带)。舜时,不战而屈。禹时复反,与禹大战七十日,兵败。自是不复见于记载。其俗,民髽首,盛巫觋之风,崇奉祖先和神灵。曾作五虐之刑。开始产生阶级分化,有“君子”、“小人”之分。其后裔分别融合于汉族及南方若干民族中。一说与今苗瑶族有渊源关系;一说羌人之始祖亦与之有关系。 三苗亦称“有苗”、“苗民”。古代中国民族。《战国策·魏策》载,三苗之地在彭蠡(鄱阳湖)、洞庭(洞庭湖)以及文山与衡山之间。是尧、舜、禹时代中国南方比较大的民族集团,传说舜时被迁到三危。三危一说指甘肃敦煌一带,一说指南方的群山。有人指称为苗族、瑶族的先人。 三苗古族名。亦称有苗、苗氏。其主要活动范围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在江淮、荆州。舜时,三苗作乱,一部分被迁至三危(甘肃敦煌一带)。《史记·吴起传》又云: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江西,鄱阳湖),德义不修,禹灭之。”三苗被迫南移,与今苗、瑶族当有渊源关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