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舍sān shè指对人退让,自愧不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世,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枯藤劲铁愧三舍,骤雨寒猿惊一时。 三舍上舍、内舍、外舍的合称。初称上舍、中舍、下舍。宋魏泰《东轩笔录》六:“王荆公在中书,作新经义以授学者,故太学诸生,几及三千人,以至包展锡庆院、朝集院,尚不能容。又令判监直讲程第诸生之业,处以上、中、下三舍。”宋曾慥《高斋漫录》:“崇宁初,蔡京用事。章公惇谓客曰:‘蔡元长必行三舍,奈何?’客曰:‘三舍取士,《周官》宾兴之法,相公何为不取?’”明康海《王兰卿》第四折:“九天仙客正疑猜,三舍书生莫打乖。”参见 【三舍法】。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國家大學 > 三舍 三舍 sānshè 宋代太學的外舍、内舍、上舍。類似近代學校的初、中、高年級。宋神宗熙寧中,王安石推行新法,以“學校養士”代“科舉取士”,在太學實行三舍考選法,即分設外、内、上舍,貢士先入外舍學習,然後經考試升舍,上舍生畢業後酌予官職。州學也曾相應實行三舍法。《宋史·選舉志三》:“元豐二年,頒學令:太學置八十齋,齋各五楹,容三十人。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月一私試,歲一公試……公試,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試入優、平二等,升上舍:皆參考所書行藝迺升。”又“神宗尤垂意儒學,自京師至郡縣,既皆有學,歲時月各有試,程其藝能,以差次升舍,其最優者爲上舍,免發解及禮部試而特賜之第。遂顓以此取士。” 三舍古人认为天体的运行一日一夜环周于二十八宿,运行一宿的距离称为一舍。三舍就是三宿之距(见《灵枢·卫气行》)。 三舍 三舍宋代太学分3级,称3舍。即: 上舍、内舍、外舍。入学在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又长度单位,1舍30里,3舍90里。《宋史·选举志三》: “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及3舍法行,则太学始定置外舍生2000人,内舍生300人,上舍生百人。月1私试,岁1公试,补内舍生; 间岁1舍试,补上舍生,弥封、謄录如贡举法; 而上舍试则学官不预考校。公试,外舍生入第1、第2等,升内舍; 内舍生度入优、平2等,升上舍; 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上舍分3等。” ☚ 入内内侍省内臣叙迁制 三考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