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管使用法
三腔管又称双气囊三腔管或森-布管。三腔管填塞法的适应证为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道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其原理是利用三腔管的双气囊适量充气后对局部进行填塞,致使粘膜下破裂的静脉血管受到压迫立即止血。此法尤其适用于有黄疸和严重腹水,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病人,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急救措施,且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三腔管是由一根具有三腔通道的橡胶管与两个胶质气囊所组成。管长约1m,一侧管腔与胃气囊相通,另一侧管腔与食管气囊相通,气囊充气后分别压迫胃底部及食管。中间管腔与胃管末端相通,经小孔开口,可向胃内注入药液及饮料或抽出胃内容物。管的近端在45、60、65cm处有标记,分别标明管端至贲门、胃中、幽门的距离,操作时借以判断气囊所在的部位。
操作步骤:
❶使用前先检查双气囊及管腔是否有漏气或阻塞现象,管壁有无龟裂,并分别标出管腔与气囊通道。然后测试气囊注气量(一般胃气囊注气量约150ml,维持压力约50~60mmHg,食管气囊注气量为100~150ml,维持压力约30~50mmHg)。要求注气后气囊有足够大小,膨胀良好。然后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用无菌盐水充净使用。
❷对清醒病人应说明该管作用,以解除病人顾虑,取得配合。
❸应用前先使病人口服液体石蜡20~30ml,以润滑食管,并在三腔管及双气囊插入部涂以石蜡油润滑,同时用注射器抽出囊内气体。选择一侧鼻孔将管插入,达咽部时嘱病人吞咽唾液,插管至60cm刻度处或已抽出胃内容物时,则停止下管。
❹用注射器向胃气囊慢慢充气,一般充气量达100ml时,可用血压计直接测压(去除血压计的袖带及打气球),如压力适宜,即将此气囊导管用止血钳夹住,以免漏气。然后将导管向外牵引,使胃部气囊与贲门接触(手指感觉有轻度弹性压力)。用0.5kg左右重物作床边牵引 (也可采用500ml盐水瓶加水200~300ml,通过输液架牵引),并用胶布将三腔管外端固定在鼻孔处。
❺当胃部气囊充气后,一面观察出血情况,一面将食道气囊充气100~150ml。测压后用止血钳将导管夹住(根据出血部位有时此气囊可不充气)。最后用注射器抽出全部胃内容物。
❻食道气囊应每隔4~6小时放气一次。先放松牵引,再给病人口服石蜡油20ml,然后放气。先放食管气囊,去压约15~30分钟,再充气至原来压力。经压迫止血24~28小时后或出血停止后,除去牵引,可先将二气囊放气,然后再观察12~24小时,如不再出血,可口服石蜡油15~20ml,以防撕下粘在气管壁上的粘膜。3~5分钟后,即可慢慢拔管。三腔管用毕需及时洗净、消毒、擦干,检查气囊有无漏气,并防止液体进入气囊。保存时气囊内应充入少量气体,以免粘连。
三腔管填塞法的合并症有吸入性肺炎、窒息、食管下端撕裂等。预防措施是必须设专人护理。如发生窒息应立即放气,必要时可剪断三腔管放气; 食管气囊应定时放气,以免压迫时间过长造成局部粘膜缺血性坏死;要避免食管分泌物压迫管腔,必要时用一小号胃管以另一鼻孔插入至食管气囊上端,经常吸引分泌物;填塞时咽部不作麻醉处理,以防咽部肌肉麻痹;经牵引后发生食道下端及上腹部疼痛时,要及时调整牵引量。拔管后的吞咽不适,2~3天后可自行痊愈。
操作中应注意先向胃气囊充气再向食管气囊充气,以免向外牵引时滑出。在气囊压迫期间,每2~3小时检查气囊压力一次,以防压力降低导致压迫止血失败,同时抽出胃内容物,观察出血是否终止。填塞时间一般以3~5天为限,如继续出血,可适当延长填塞时间。若仍出血不止,则应考虑采用其它止血方法。对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及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或精神错乱、狂躁不安者,应用此管时,应当慎重。
胃气囊充气量各文献资料介绍不尽一致。充气量不同的原因可能与国产三腔管规格有关,因此充气时应以压力为准较好。至于充气压力数据的规定,略高于门静脉高压合并出血时的压力30~50mmHg即可,如过高则易引起粘膜糜烂、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