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生南星一两,木香一分,生川乌 (去皮)、生附子(去皮)各半两。为粗末,每服半两,加生姜十五片,水煎服。治卒中, 昏不知人, 口眼㖞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无论外感风寒,或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者;兼治痰厥气厥,及气虚眩晕。 三生饮 《和剂局方》卷一【组方药物】 天南星30克 木香7.5克 川乌(生,去皮) 附子各15克 【制剂用法】 上药4味,为粗末。每服15克,用水600毫升,加生姜15片,煎至4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适应病证】 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痰气上壅,咽喉作声,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兼治痰厥气厥,及气虚眩晕。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三生散”(《普济方》卷三百一十六)。 三生饮sān shēng yǐn方剂名。《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附子。 【方源】《和剂局方》。 【组成、用法】生川乌、生附子,并去皮脐各半两,生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每服五钱,生姜十片,水煎温服。 【功用主治】中风痰厥。 【方解】《成方切用》:南星辛热,散风除痰;附子重峻,温脾逐寒,乌头轻疏,温脾逐风,二药通行经络,无所不至。皆用生者,取其力峻而行速也。重加人参,所以扶其正气;少佐木香,所以行其逆气也。《医贯》曰:观东垣之论,当以气虚为主,纵有风邪,亦是乘虚而袭。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当此之时,岂寻常药饵能通达于上下哉?急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服即苏,此乃行经治痰之剂。斩关擒王之将,必用人参两许,驾驭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以取败。观先哲参芪、参附,其义可见。若遗尿、手撒(撒:原作“散”,据道光本改。)、口开、鼻鼾,为不治,然服前药,多有生者。喻嘉言曰:脏为阴,可胜纯阳之药;腑为阳,必加阴药一二味,制其僭热。经络之浅,又当加和营卫,并宣导之药。 三生饮sānshēngyǐn《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生南星一两, 木香二钱, 生川乌、生附子各五钱。为粗末, 每服五钱, 加生姜十五片, 水煎服。治卒中昏不知人, 口眼 斜,半身不遂, 痰气上壅, 六脉沉伏, 或指下浮盛, 兼治痰厥气厥, 及气虚眩晕。 三生饮 三生饮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又名顺气散。方由南星(生用)一两,木香一分,川乌(生,去皮)、附子(生,去皮)各半两组成。㕮咀,每服半两,水二大盏,姜十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功能逐风痰,通经络,助阳祛寒。主治卒中昏瞆,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蹇涩,或口眼斜,或半身不遂。 阳虚之人,每挟痰湿,一旦中风,则内外合,合邪而见此证。治宜逐风痰,通经络,助阳祛寒。然当此寒痰上涌,浊阴蔽塞,以致卒然昏仆之际,非寻常药物所能胜任,故选雄烈刚燥之品组成此方。方中南星祛风痰,附子、川乌驱阴寒。三味之所以生用,乃取其力峻而行速耳。少佐木香以理气调畅脏腑气机,使之气顺则痰行,《杂病源流犀烛》谓之为“顺气散”即是此意。生姜既能发散风寒、驱除阴浊,又能制约“三生”之毒。诸药合用,共成逐风痰、驱阴寒、通经络之峻剂。本方对于寒痰壅于经络,或感风寒,猝中不知人事,痰涎壅盛,身无热而唇淡苔白者,用于急救,确有功效。浊阴一开,即当随证转方。本方辛燥雄烈,只可暂用。且药少峻猛,用时宜慎。方中生南星、生川乌、生附子因是生用,均有毒性,宜用生姜久煎,方可服用。服后若见舌麻,是为中毒之兆,宜随症诊治。临床上的脑血管意外、癫痫、肿瘤等病辨证属于寒痰壅阻经络者,可用本方治之。 青州白丸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半夏(白好者,水浸洗过,生用)七两,川乌头(去皮脐,生用)半两,南星(生)三两,白附子(生)二两。上捣罗为细末,以生绢袋盛,用井花水摆,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绢袋摆尽为度。放瓷盆中日中晒,夜露至晓弃水,别用井花水搅又晒,至来日早再换新水搅,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候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录豆大,初服五丸,加至十五丸,生姜汤下,不计时候。如瘫缓风,以温酒下二十丸,日三服,至三日后浴当有汗,便能舒展,服经三、五日呵欠是应,常服十粒已来,永无风痰隔壅之患。小儿惊风,薄荷汤下二、三丸。功能祛风痰,通经络。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痰涎壅盛,手足顽麻等。 星香散(《易简方》) 南星八钱,木香一钱,生姜十四片,煎服。功能祛风痰,通经络。主治气盛人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者。 ☚ 天南星丸 清空膏 ☛ 00003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