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极 一病证方论》原名《三因极 一病源论粹》,简称 《三因方》,是综合性中医学著作。宋陈言著。成书于1174年。宋 《直斋书录解题》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南宋刻配补元麻沙复刻本、元刻本、日宽文二年 (1662) 刊本、日光禄六年 (1693) 越后刊本及清《四库全书》本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宋刻配补元麻沙复刻本排印出版。
 陈言(约1131 1189),字无择,号鹤溪道人,南宋青田(今浙江青田)人,中医学家。精于医术,治病多效。曾于绍兴辛巳(1161)集医方6卷,名《依源指治》,讨论病因病理。并集注《脉经》,附方若干。然二书均未得刊行。其后与友人论及 “医事之要,无出三因”,于是进行理论归纳,执简驭繁,编集其应用诸方而成本书。书名“三因极一”,即取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之意。此外,宋乾道中(1105—1173)成书的《纂类本草》未明记作者,仅有陈言序文。据其中学术见解,有可能为陈氏所著。但原书已佚,难以确考。
 本书通行本为18卷。《直斋书录解题》和《宋史·艺文志》均作6卷。约23万余字。前有作者自序。卷1包括 “脉经序”、“学诊例”、“总论脉式”、“三部分经”、“六经所属”、“五脏所属”、“五脏本脉体”、“六经本脉体”等。以论脉辨证为主,相当于总论。作者认为“辨因之初,无窬脉息”。故对脉诊极为关注,论述颇详。卷2前半部分也属医论性质。列“太医习业”、“五科凡例”、“三因论”等节。其中“五科凡例”等节,从学脉、审病、察证、用药、识因等方面,阐发了研究古籍与学医论证的要点。他指出:“凡古书所诠,不出脉、病、证、治四科”,学医者当 “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则能事毕矣”。这四科又可以 “名、体、性、用”四字加以概括。卷2下半部至卷18,分证论治列方。共分180门,集方1050余首。所述病证包括内、外、妇、儿各科。每类均有论有方,方论结合,条理分明,文字简要。书中所载不少方剂,为宋以前医学文献所不备。
 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结合病证治疗,重点讨论“三因”。三因说源出张仲景《金匮要略》:“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陈氏对此进一步发挥,将三因分为内因(七情所伤,发自脏腑,形于肢体); 外因 (六淫为病,起于经络,舍于脏腑);不内外因 (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以及虎狼毒虫、金疮压溺等),从而大大发展了张仲景的病因学理论。尤其是结合临床研究病因,从病因推究疾病的诊治,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
 本书虽以医方比重为大,但主旨在说明研究病因对于临床治疗的重要性。故刊行之后,三因学说流传甚广。书中把致病因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对疾病进行分类的方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本书“文词典雅,而理致简赅,非他家俚鄙冗杂之比。”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综合类著作。宋陈言 (1131—1189) 撰。十八卷。二十三万五千字。言字无择,青田 (今属浙江) 人。精方脉,治病多奇效。撰于淳熙元年 (1174) ,凡分一百八十门,录方一千五百余首,总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并附治疗方剂。方论简要,条理清晰。结合病证治疗,重点讨论三因致病说,将复杂病因分为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 (风、寒、暑、湿、燥、火),不内外因(饮食饥饱,呼叫伤气,虎狼毒虫,金疮压溺及其他偶然性因素等)三类。以“分别三因,归于一治”取为书名。强调临证施治必须详审三因之所在,认为病因审治为疗效优劣之关键。三因学说发展了仲景病因病理学理论,奠定了中医病因学说的基础,为后世医家所遵循。所载方剂有相当一部分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于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 “每类有论有方,文辞典雅理致简赅,非他家俚鄙冗杂之比。”亦有人认为陈无择之方最有根砥。严用和之《济生方》多取材于此。有元刻本,一九五七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书名。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18卷。宋·陈言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总论后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书名。简称《三因方》。南宋·陈言(无择,1131~1189)著。共分18卷,180门。录方1500余首。特点以三因立论,企图把各种疾病都按三因分类的方法统一起来。第一卷论脉。第二至七卷为外因病。但自八卷以后,分类就含混了。其优点是把“病因”作为专题进行探讨,在医学史上有一定价值; 不足之处是把复杂的病因过于简单化、机械化,不能自圆其说。从而产生了 “不内外因”这样自相矛盾的命题。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中国医学专著。1174年陈言(无择)著,共15卷,进一步阐述了中医的“三因致病说”。把复杂的病因分为3类,一为内因: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七情;二为外因:即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三为不内外因。三因分类的原则,一直为后世所遵循。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十八卷。宋陈言 (1131—1189)撰。陈言,字无择,南宋初青田 (今属浙江省)人,精于方脉之学。此书成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原题 《三因极一病源论粹》,后改此名,简称 《三因方》。所谓三因,即内因,为七情 (喜、怒、忧、思、悲、惊、恐),发自脏腑,形于肢体;外因,为六淫(寒、暑、燥、湿、风、热),起自经络,舍于脏腑; 不内不外因,为饮食肌饱,呼叫伤气,以及虎狼毒虫、金疮压溺之类。三因致症,归于一治,故以为书名。全书分一百八十门,方药一千五百余首,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证治,每类均有论有方,文词典雅,理致简赅,非鄙俚冗杂之作可比。作者将复杂纷繁之病因高度概括为三因,强调临证施治必须详辨三因,而欲明三因,必须先审脉息,察明脉息,辨清三因,自会收到良好治疗效果。作为病因病机学说,三因说自有合理之处,但也有过于绝对、牵强之弊。致病之因,往往内因、外因交错,不可强行归于一因。作者继承发展了张机学说,为中医病因病理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深有影响。严用和撰《济生方》概源出于此书。有元刊本,清长洲何钜抄本,道光二十三年 (1843) 青莲华馆刊本,日本享保刊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sānyīnjíyībìngzhēngfānglùn

医书。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18 卷。宋·陈言撰于1174年。该书首叙医学总论, 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作为论述的重点; 总论后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症, 并附治疗方剂。全书的特点是将病症和三因密切结合,对研究病因和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20 世纪50 年代后有排印本。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综合性医书。原名《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直斋书录解题》和《宋史艺文志》记作6卷,今通行本为18卷。南宋·陈言(无择)撰。成书于淳熙甲午(1174年)。陈言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倘识三因,病无余蕴”。书名“三因极一”,即取分别三因,归于一治之意。三因说源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陈言所说三因分为内因(七情所伤,发自脏腑,形于肢体)、外因(六淫为病,起于经络,舍于脏腑)、不内外因(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以及虎狼毒虫、金疮压溺等)。陈言对三因说的发挥在中医病因的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影响。该书卷1以论脉辨证为主,相当于总论。作者谓“辨因之初,无踰脉息”,对脉诊极为关注。卷2前半部亦为医论,列“三因论”一节。此外在“五科凡例”等节中,阐发了整理古籍与学医论证之要。他说“凡古书新诠,不出脉、病、证、治四科”,学医者当“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则能事毕矣”。这四科又可以“名、德、性、用”四字加以归纳要点。卷2下半部至卷18,分证论治列方,计分180门,得方1500余首。所述病证包括内、外、五官、妇、儿各科。方、论结合,议论详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文词典雅,而理致简该,非他家俚鄙冗杂之比”。该书今存有南宋刻配补元麻沙复刻本及元刻本,清有《四库全书》本等多种版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宋刊配补元麻沙复刻本铅印,1983年该社再版此书。

☚ 宣明论方   济生方 ☛
000136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21:06